《回到原点高考满分作文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到原点高考满分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到原点高考满分作文1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回到原点高考满分作文2
残阳映红了天,汉军的呐喊声从未停息。项羽骑着沧桑的乌骓来到了乌江江畔上,清风拂着项羽凌乱的头发,心爱的天子剑血色斑斑,眼中的杀气依旧惊天地泣鬼神,可现在他已经走投无路了。
此刻,项羽下了马,回想着过去的戎马一生。曾经破釜沉舟,血战巨鹿,曾经百战百胜,未曾败绩……而这都已过去。而今,他后悔了,后悔放刘邦虎踞汉中,后悔鸿门宴上一时仁慈放了刘邦……顿时狂风骤起,乌骓受惊大叫一声,汉军的巨大呐喊声越逼越近,呈排山倒海、地动山摇之势。紧急关头,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地方很小,但也有数十万人,足够大王东山再起啊!”于是项羽仰天长啸,叹息说:“我自起兵以来未曾败绩,所向披靡,如今八千子弟兵只剩下我一人了,我有什么颜面见江东父老呢?”老亭长意味深长地说:“项王啊,怎不见勾践尝胆卧薪终成大业呢?怎不闻孟夫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肺腑之言呢?而今方圆百里只老夫有一条船可以过江,江东父老在盼您归来啊!”
汉军很快杀到了。项羽顿时明白,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回到曾经起兵的地方,明日东山再起。项羽坐上了亭长的船,向江东驶去……风停了,残阳西下,乌江的东方升起一轮皎皎明月。项羽回到了这个他曾经戎马一生的原点;回到了江东的怀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今,秦已经灭亡了,楚却没有统治全国,江东父老心有不甘,都追随了项王,重振大楚雄风,期待东山再起,所以都万人空巷地欢迎他们的项王,项羽落下英雄的泪水,发誓必要灭掉刘邦,以报江东父老的期望和安慰,上慰八千子弟兵亡魂。此时,东方升起万丈光芒的阳光,照耀在江东的每一个角落。
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项羽蓄精养锐,终于在江东带领了十万子弟兵开始西征。这回项羽变了,不再只用武力在战场上拼杀,他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倾听谋士苦苦忠言,很快,他又占据了一方之地,此时,又到了他和刘邦决战之时。
项羽已经体会了张良滴水不漏的谋略,韩信上面埋伏的战略,萧何运筹帷幄的眼光,所以,项羽不与汉军硬碰硬。他采用了谋士的计谋,避其锋芒。攻其软肋,狂风怒号,残阳映红了滔滔汉水,天子剑已藏久了,此刻,它要手刃它最想杀的人——刘邦,这时项羽没和手软,刘邦死在天子剑下……
从此,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二个封建王朝——楚,项羽也成为楚高祖,受万世景仰。
几百年之后,唐朝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江东子弟今犹在,卷上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