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2022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优秀6篇正文

《2022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优秀6篇》

时间:

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其实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作文在高考语文占分高达60,超过了整个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2022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高考热点作文题材及 篇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据此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

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

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

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篇2

1、传统与创新、文化传承

内容梗概:河南卫视好戏连台,坚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2021年,河南卫视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波接一波,掀起一潮接一潮。七夕在洛阳龙门取景的舞蹈《龙门金刚》更是又一次惊艳观众,让人叹为观止。与其他地方卫视娱乐至死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不同,河南卫视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

2、“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双减”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又一次顶层设计!

3、北京冬奥会:赴冰雪之约,讲中国故事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奥林匹克赛事,于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北京,是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夏奥会也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1高考作文开头和结尾示例

奉献

开头: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结尾: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宽容

开头: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而缺乏宽容,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成连平凡都不如。

结尾: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分享

开头: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结尾: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精选示例三篇】相关推荐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及范文

2022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2022高考作文素材大全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现象与本质作文素材

2021语文高考热门作文话题 篇3

古往今来人们流传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俗语,殊不知骄傲被人冤枉了几千年,我今天就要说:“骄傲使人进步。”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时诸葛亮跟刘备聊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涛涛不绝,若不是诸葛亮这时候的骄傲,刘备怎么可能三请诸葛亮。

骄傲者眼光高远,拿着望远镜,去发现远处的风景,他的字典只有成功,因为它底气十足,他无视可见的诱惑,以及困难,一路波折,一路风尘。他看到了当初只能在远处欣赏的地方。骄傲的人从不声张,因为即使声张了,别人也会说:“看,那家伙犹在吹牛。”

所以骄傲的名声不怎么好,骄傲着的进步总是被人藐视,额谦虚的进步则被人称赞,有人说赵括和马谡不是败于骄傲吗,不,他们败于迂腐,无能和自大,但是却让骄傲背上了黑锅,断章取义的理解,让骄傲成了洪水猛兽。我们自觉地加强免疫了,唯恐被骄傲牵连累出一个无所作为的人生。

可不骄傲,又如何拥有意气焕发的人生。不满足于分肉公平被父老乡亲称赞,陈平放言将来分天下更公平,后果如其言;不满足歌厅驻唱,那些唱将亮相《星光大道》,为自己争取未来。

谦虚者,习惯放大自己的短处,想着如何填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些微的缓慢进步在现实大需求面前几近于无。骄傲,便不安分,爱出头。总往前方闯,往高处走,身后不知不觉出现一大堆人,打酱油的,看笑话的。他只能往前走,向上,无法回头,因为他原来的位子被尾随围观的人占了,后来成了领先者。

忌惮骄傲,畏首畏尾,便走不远,飞不高。永无可能积累可以真正谦虚的资本。从未意气风发过,却以老气横秋的语调来抵制意气风发,从未精彩跌宕过,却曾感叹曾经的沧海难为水。我们忘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不许骄傲,舍我取谁的词条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排斥骄傲,志在必得的说法又何有依据?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骄傲使人进步。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 篇4

保持仪式感

从时代的大背景来说,转型时期的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似乎成了常态、主旋律。

与时俱进是必需的,但有些传统的东西仍需继承发扬,比如各种仪式活动;集中心神为生活努力打拼是必要的,但有些事需要我们适时停下来,驻足静思,以求更好!比如积极参加各种聚会、宴请等,别硬着头皮、不敷衍了事,保持一份应有的仪式感。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满18岁时一般还得举行成人礼这种仪式……

有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仪式不过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属于繁文缛节,既劳民伤财又耗时费力,可谓得不偿失,并不值得花费过多的心思和精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说:“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无论是“斋戒五日”还是“设九宾礼于廷”这些仪式确实是繁琐的,但它可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可以让“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可见有些仪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打开友好交流之门,消除分歧与猜疑,建立理解与互信,最终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世界各国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进步。

有人认为,仪式是应运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实则不然,保持应有的仪式感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它往往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就正如苏格拉底对于教育的定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保持应有的仪式感就是对自己性灵的修正与完善。

仪式存在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找到一件事情的边界,以便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约束我们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仪式感的人,做事会拿捏好分寸,懂得适度,并且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相反,倘若一个人习惯了自由散漫,那么注定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就更不用提文化素养有多高了。

所以保持对仪式的敬重感是必需的,它有助于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监督我们不犯或少犯错误。像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所言:“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与改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得更远。”保持应有的仪式感就是对礼仪规范的尊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对礼仪规范尊重后的收获。

《大学》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 大意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保持仪式感就会让我们的生活时刻都是崭新的一天,会让我们以一种无比认真的心态处事,甚而充满激情热情,生机蓬勃、乐观向上地面对一切事情,包括逆境、困难、磨砺……

仪式虽小,价值无穷。让我们保持仪式感,规范自身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 篇5

【一】

“国士无双”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一个国家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人才。这些人才或是为国家的和平作出贡献的,也有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而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但我总认为还缺少点什么?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国士无双,中国脊梁。

2020年钟南山这个名字成为了新的“网红”代名词。这位中国工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17年前就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以敢于说真话,敢于承担责任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中。那一句把“把最危险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至今都觉得振奋人心。如今国家有难,这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再次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买不到车票,就坐在餐车的一角,第一时间来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二】

对2020年的春节,人们的感受不一。有人觉得年味太淡,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不能四处走动,比较压抑。有人认为防控疫情需要大家安静待在家中,而且亲情和家庭氛围更浓了,这样过年别有意义。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三】

以春节为题目,要求大家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

2003年的非典,都在保护90后,打起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这场硬仗,90后没有退缩!曾经的90后,被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但是今天,他们穿上工作服,成为医生、护士、警察、司机……成了抗击疫情的骨干!逆行的背影,剪短的头发,一张张被口罩和防护服闷到过敏的脸,在各行各业筑起坚强后盾的年轻脊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一群群“90后”甚至“00后”挺身而出,每一幕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们说,我们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既是职责所系,也是我们年轻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中国的脊梁,无论是哪一代都不会垮!

你读后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 篇6

【2022年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教育温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媒体发起调查:“双减”后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孩子们都去哪儿了?记者走访了解到,孩子们作业 少了,辅导班停了。他们有的行万里路,和父母一起深度旅游;有的在足球场上尽情奔跑;有的在图书馆 翻遍了航模期刊;有的在大山深处仰望星空、观天识星;有的在科技馆、革命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一 个家长说:“减负不减质,减负是为了优化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作文写作要求:

(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2)明确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3)自拟标题;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地名、校名、人名等);

(6)不少于 800 字。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指出,媒体发起调查,“双减”之后,孩子们减轻了学业负担,也没有了辅导班的拖累,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运动、读书和社会实践,家长对“双减”也是比较认可的。 由此可见材料的 主旨,就是“双减”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

从“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可见,本次作文的立意主要就是“双减” 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也可以谈如何才是真正的减负不减质,还可以理性、辩证地看待“双减”政策。

切忌单纯写“双减”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样与题意有所偏离。由“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

【立意】

(1)真正的“双减”是减负不减质。

(2)减去负担,快乐学习。

(3)“双减”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合力。

(4)理性看待“双减”,切莫先入为主。

【考场优秀作文推荐 . 欣赏】

【题目】“减负”当从心理减起

考生:市第四中学高三(31)班 卢 继 中

自从“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社会上反响极大,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甚至反对的声音在某些时候还要高于赞成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不知何时起,“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广大家长的口头禅,恨不得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优质的教育, 参加各种课外班。为什么?为了上一个好的小学。为什么上好的小学?为了上好的初中。为什么上好的初 中?为了上好的高中、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成为“人生赢家”。

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幼小的孩子背负着千斤的重负。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学习奥数、外语……从 小被提醒不能辜负父母期望,努力学习。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负”所在。光是减轻课内学习的负担,只会 让家长更加疯狂地用课外班、额外训练排满孩子的时间表。所以,我认为“减负”应当从心理减起。

首先,需要走出“减负”的心理误区。有的家长将素质教育跟放羊式教育联系在一起,这是偷换概念。减 负是减掉过多的负担,不是减掉正常的需求,减负也没有动摇中国教育的根本,而是减掉不合理的那一部 分。就现行的教育机制以及家庭传统教育观和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而言,基本上不存在放羊式教育 的社会基础。……。

其次,需要改变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观察、思考、自我调节、接受新事物、 辨别、鉴赏、创造等。最好的方式不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思考和领悟老师传授的或书上 获得的知识。……。

最后,需要培养个人的价值观。当前,在很多人眼里,工作有着鲜明的阶层属性:当 CEO 就是高端, 在风雨中送快递就是低端。渐渐地,孩子也就明白,CEO 好,送快递的不好,不可以当送快递的。所以, 便要使劲向上冲。其实,……。

所以,“减负”最该减的就是心理之负,减少了社会和家长精神层面的焦虑和负担,孩子们就少了最牢不 可破的枷锁,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真正行稳致远!(篇幅有限,原文略有删减,敬请谅解!)

【名师点评】

考生在考场上能够写出这样一篇带有时代特征的作文实属难能可贵。毕竟“双减”政策刚刚推行大半年的时间,许多人对此却还不甚了解,但是,考生却写出了对“双减”政策认识如此的文章,说明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观察能力以及善于收集材料的能力。文章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生由议论“双减”政策带来的不同的社会反应,运用设问,引出本文的论点:“减负”应当从心理减起;紧接着考生从三个方面论证人们对于“双减”政策的认识心理认知:需要走出“减负”的心理误区,需要改变社会对教育的认知,需要培养个人的价值观。最后指出:减负”最该减的就是心理之负,减少了社会和家长精神层面的焦虑和负担。

(2)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很好地论证了:“减负”应当从心理减起这个中心论点。

(3)本文布局谋篇很有特色:文章先“提出论点”——接着运用三个并列段落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