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未公布,最新消息应届毕业生小编会及时为大家更新的,以下是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欢迎大家欣赏!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及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曾参与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告诉记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评论”,二是“他人”,但是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看近几年的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一个特点是“论”的色彩比较强。”杨扬认为考题也体现了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发表意见。
不过杨扬认为,如能给考生多一些选择更好。“个人觉得应该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本身对‘评价’一事不感兴趣,就会有些为难。如果是我们高校出题,一般会出两个题目,让考生有选择余地。”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其次,要怎么评价?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上看,陈嫣婧提出:“抓住一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如能进一步讨论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两难性、矛盾性,甚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永恒命题,这就能写出水平。”
范文一:“评价他人的生活”真的好吗?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全民八卦”时代。明星名人的婚恋隐私、衣着品味被人津津乐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评头论足。
喜欢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名声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别人道德说事,是谓“卫道士”;整天刺探传播别人隐私,是谓“八婆”;整天挑拨是非,是谓“长舌妇”;刻薄尖酸、揭人短处,是谓“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吧?
明知不好还热衷于评价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着时代社会根源。价值观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个人选择,“百花齐放”的同时,“众口难调”就难以避免。比如说,以前人们的头发又黑又直,但后来有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烫得比方便面还卷。站在不同立场,观点各异、好恶不一的人们,就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评头论足就在所难免。极端的人还会付诸行动——喇叭裤刚流行时候,就有反对者剪别人的裤腿。
“评价他人生活”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任何社会都有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这些规范要贯彻到生活中,社会评价必不可少。它能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得到煲扬,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贬抑,进而激浊扬清、匡扶世风。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品头论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会评价,而是庸俗八卦。评价他人的“度”在哪些?一般认为,可以评价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属性的部分,不应评价属于私人属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上车、随地吐痰,这些行为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道德,就应该纳入到社会评价的范畴。但是那些私密生活、个人隐私,比如情感婚恋、个人偏好,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妨碍他人,个人就可以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别人不应该过多窥探,过多评价。
评价他人的生活还有“政治正确”的问题。对一些生来注定,又容易引发争议的事项,不应过多评价。在欧美国家,最典型的就是种族肤色。在我们国家,当一个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阶层属性偏于负面,最好也不要评价。喋喋不休评论别人的出身和长相,开口闭口“地图炮”,不但“政治不正确”,还显得缺乏教养。
当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他人生活时,最好的原则是“慎言”。因为,“理解和宽容”是珍贵的美德。
范文二:被他人评价,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他人评价之中。
说到他人评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喜欢”;特别是,被评价自己的生活。不犯法的前提下,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是么?何用他人指指点点?
但“评价”,却是逃不开的。且不论不属于“生活”范畴的评价——升学、求职时,赤裸裸的“评价”基本上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单说属于“生活”范畴的评价——恋爱,岂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活的全方位评价?结婚?应该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生活的全方位评价吧?
所以,撇开“评价”本身正当与否,想要停止被他人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同理,想要克制住自己评价他人的欲望,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英文中有个很常用的词:“don’t judge”,直译过来就是“不要评价”。当你指摘美国总统是黑人、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认真地告诉你“don’t judge”;但如果你表扬他有耶鲁法学院学位、生活健康、演讲能力极强时,恐怕就不会有人对你这么说了。你看,一样是“评价”,一样可能是从媒体镜像中得来的人物印象,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评价他人生活”的时候,有一种很难发现的隐含前提,即,“评价”通常是负面的,至多是中性的,极少是肯定的。很多人在说“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把句子换成了“不要批评他人的生活”。多数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被批评”而不去“评价”别人,却并不真的认为“评价”本身(无论好坏)构成对他人生活的侵犯。
这么说有些玄乎,但举个每天都在发生的例子,就很明白了。喜欢发朋友圈晒生活的人很多,为什么要晒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人点赞、送花、说俏皮话,还有多少人愿意晒?别不好意思承认,这就是在“求评价”。只不过,万一有人不小心流露了真实看法“这张自拍真的是太丑了”、“没有人要看你家孩子的便便”,“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的帽子恐怕就要向那位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头上扣过去了。
所以,大多数人心中的“不要评价他人生活”,等同于“不要随意批评他人”;这样的认知,与其说是一种有底线有恪守的道德守则,不如说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交规范。事实上,希望得到正面的评价,从头到脚地,从外在到内在地,可以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而互相评价、反复评价、作出对评价的评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更是人类集体性社会性的必然体现。
而所谓对“评价”的不适,大抵也只是我们内心无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映射,不必太过在意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_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
2.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大全(含范文)
3.2017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4.2017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以及范文
5.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6.2017年全国卷3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7.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8.2017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含范文)
9.2017年全国卷11高考作文范文
10.2017北京卷高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