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大全【优秀4篇】正文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大全【优秀4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大全【优秀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训绘制简图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认识趋于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关地图等。

四、时安排

二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时

[导入新]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板书: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地。

4.将上述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

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²,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夹两盆”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新疆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南部为包括多条脉组成的东西向地昆仑。天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²,为世界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²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中间一横代表天,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

承转:刚才我们讲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密不可分。

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

量算。

提问量算结果,回答。(略)

讲述: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 km之遥,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遥远,加之重重岭,高原的屏障作用,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所以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

承转: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的生命之,人类尤其离不开水,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会影响、制约人类的一些活动。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问,回答。(略)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主要自高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既靠近水,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

[堂小结]

本节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第二时

[导入新]

上节我们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干旱是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到新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产活动,以种植农作物为基本劳动,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在新疆干旱缺水的条下,农业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学习本节第二部分,新疆的农业及能开发。

[讲授新]

讲述: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疆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仅120—150 mm,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mm,这就意味着靠天然降水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新疆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有高冰雪融水滋润的绿洲,发展了特色鲜明的灌溉农业。

活动:请大家阅读p42及图6.35、6.36、6.37分析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

读书、分析、讨论。

提问,回答。(略)

归纳讲述: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棉花、甜菜、多种水果。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色彩也特鲜艳,这是因为新疆夏季热量充足,由于空气中云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强烈,利于瓜果着色,同时白天光合作用强,可以积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温很快,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减少了对白天积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于昼夜温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同理,由于光热资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

稳定的灌溉水得益于新疆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看图讲述)坎儿井中的水自麓地下水富集地带。在麓地带,由于有高冰雪融水的下渗,形成地下水富集地带,睿智的新疆人民从麓开始,顺着倾斜的地势先开凿竖井,然后利用竖进不断疏通开凿了地下暗渠,将汩汩清泉引向盆地的边缘,维持着绿洲的生存。由于水渠在地表以下,因此有效避免了因气候干旱而引起的大量蒸发,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资,使新疆人民得以在这广袤的沙漠边缘繁衍生息。

但目前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因为缺水而陷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面对现实,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人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缓解人——水矛盾。

1.提高现有水资利用率。如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喷灌、滴灌等发展节水型农业。

2.减少水污染以及污水的治理再利用。

3.节约每一滴水。如日常生活中洗衣水可冲座便器,洗拖布;淘米水可以浇花等等。

承转: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可动摇。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如何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特色农业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8及p44:材料,分析,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吐鲁番的农民为什么要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调整方向是什么?

2.当地推行了什么样的农业先进技术?这些技术有什么针对性?

3.就维族老大爷的烦恼,说说你的想法。

读书、读图,思考、分析、轻声讨论。

提问,回答。略。

师生共同归纳:吐鲁番地区的农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收入,改善提高生活水平,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将粮食面积大为缩减,增加了葡萄、孜然等有市场的特色作物。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土等资,当地还推行了间作套种、立体农业、节水农业等先进技术。当然,这些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针对当地水资短缺而

推行的。

针对维族老大爷的烦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

首先,通过大力宣传,如各种新闻媒体的广告,游客品尝等形式让葡萄走出新疆,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次,通过各种手段,如上网查询等,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以便及时调整种植面积,更新品种,减少风险。

减少风险,增加收入的另一个办法是开发葡萄的相关产业,如葡萄酒、饮料等产品。这样做既可以将葡萄就地加工,减少因长途贩运而带的损失,也减少了运输压力。当然,要让新疆的特色水果走出去,还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同时不断研发新的保鲜、冷藏技术,解决水果运输过程中的腐烂变质问题。为了扩大竞争力,还应将个体农民的果园联合起,采用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形成产、销以及产品的加工、服务等一条龙的大农场,提高规模效益。只有对内增强相互信赖,相互协作,对外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承转:新疆的经济优势除发展特色农业以外,更主要是发挥能优势。

讲述:据探测,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1/3。而中国东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对能的需求量大,东部又缺乏能,造成经济发展与能供应的矛盾。东部地区80%以上的能从外地调进,同时东部地区由于大量燃煤而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缓解东部能短缺的现状,稳定东部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西气东输。

活动:请大家读图6.39、6.40回答以下问题。

1.新疆为什么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工业基地?

2.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3.西气东输工程跨越了哪几个大的地形区和哪几条大河?

4.西气东输的实施,将为东、西部地区带什么好处?

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中是如何体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基本准则的?

读图、分析、讨论、教师指导。

提问、回答。略。

归纳小结:1.新疆的两大盆地油气资十分丰富,潜力巨大。预测储量占全国1/3以上,仅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气就占全国陆上天然气的22%。有克拉玛依、轮台、库车等大型油气田。因此,新疆成为中国的重要油气工业基地,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2.西气东输工程西起塔里木天然气田轮南,途经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9个省市,目标地是长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工程自西向东跨越了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个大的地形区及黄河、淮河、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水系。

4.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西部的能、原材料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如建筑、钢铁等工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同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缓解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短缺的问题,从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比进口天然气要便宜,这也降低了东部地区的生产成本;天然气是洁净能,改善了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状况。

5.西气东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初就建立了“健康、安全、环保的管理体系”。在设计和施工上处处强调对环保的要求。如严格规定28 m宽的施工区域,对管道埋人地下的回填土要求必须是草类能够生长,为保护罗布泊地区80多只野骆驼,专门追加了近1.5亿元投资,增加管线长度15 km等等。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相信这样的工程必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新疆的农业特色,了解了西气东输的线路所经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一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不断发展,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西部的未会更灿烂。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篇五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篇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

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

(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

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课堂练习:

位置、地形和气候姓名__________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a北回归线、b北极圈)。

?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is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两侧多湖泊

(3)无长河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___________业发达。

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4)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 篇4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