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复兴之路观后感(6篇)正文

《复兴之路观后感(6篇)》

时间:

复兴之路4观后感 篇1

从1976年~1992年,中国以思想解放为起点,经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976,十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此时中国应该何去何从?这个时候,“两个凡是”的出台又让人陷入困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这时有一位老人站出来了。他以一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论证毛主席“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1977年秋天,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几个月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11月,又发表了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演讲;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0年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这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这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依旧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从被外强侵略到又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我认为都是历史的必然性。即使是吞噬了中国十年光阴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文革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两股思潮——公平优先和效率优先,相互碰撞的必然产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革命领导阶层不同发展模式的形成,使文化大革命有了它的历史必然性。而改革开放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心血”的形成,既是当代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也是当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必然产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人类必然在实践过程中不 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必须要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所以,历史演进有着不可消除的方向性,或者说必然的 趋势,这一趋势即生产力获得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和人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中国历史演进的这百年来,有过辛酸,有过彷徨,有过曲折、坎坷。但这些都是国家、社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那些犯过的错,那些误入歧途的惩罚,就像一记记警钟,让我们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如今我们也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这条复兴之路注定漫长,也不会一片平坦。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将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2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联合国为这位老人降半旗志哀,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感谢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全世界都听到了一个坚定的声音,中国将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将无疑以这一点为标志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年时的中国人拥有了许许多多值得珍藏的记忆,这一年中国创造了1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一场不期而遇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暴发,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东南亚各国和日本、韩国等地,为了扩大出口,缓解危机,不少亚洲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高出,外贸出口遭遇巨大的压力。此时,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商品就能加大国际竞争力,但这将会使整个亚洲地区的危机升级,世界注视着中国。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中国领导人向世界传达了坚定的信号,这让许多外国观察者对负责任的中国刮目相看。就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余震还未完全消散的时候,考验就接踵而至。1998年夏天,中国遭遇了又一次严峻的挑战,那是一场来自自然界的灾难。长江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提速,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小,市场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大,全球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如何才能尽快完善国内体制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呢?早在1986年,中国就开始了回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努力,十几年过去了,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中国的复关申请变成了“入世”谈判,但距离成功却依然路途迢迢。面对入世将会付出的代价,国内也不时传出忧虑的声音。

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访问美国,对于渴望到世界市场游泳的中国经济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远行,在嗅觉灵敏的国际观察家眼中这是一次将会影响世界的对话,一时间,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的欢迎晚宴的请柬成为最热门的入场券,正是这次访问,确定了中美两国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访问也加快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此时,距离中国递交复关申请已有15年,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的确变了,变得自信和从容了,中国又没有变,细心的人们发现经过市场洗礼后,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已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而这一变化的背后,也离不开法制的不断完善,有人说: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中国的法制建设快速推进,全国人大共修订法律167件,其中,涉及市场经济的有61件。

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创造性地践行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2002年秋天,中国共产党再一次表现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的晨光中,人们发现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和实践,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途,获得了充分自信的中国人站在了新世纪新阶段的起跑线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薪火相传。

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3

影片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三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共产党的道路,主张推翻三座大山,驱除帝国主义出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最终把中国引向自由民主富强;一条是国民党的道路,既不赞同苏联的共产主义也不赞同西方的民主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结合的法西斯专政,对外投靠英美,维持官僚资产阶级的独裁专制统治及其利益;一条是第三党的道路,主张实行欧美的民主自由制度,把中国改造成类似欧美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最终共产党及其道路取得了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

从辛亥革命的浪潮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救国之路。从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地下党,到逐渐壮大,再到和当时当政的国军联手抗日,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大陆的执政党,中共的胜利是每一个为之牺牲的共产党员的生命换来的。革命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大多经历过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怀有最忠诚的共产主义信仰,真正能做到为了革命而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看到龙华烈士陵园为了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事迹,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是什么值得他们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舍弃?是心中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期许。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长在太平盛世,从未亲历到过战乱和动荡,可能很少能体会几十年前那些牺牲的先烈所经历的一切,但深知现在的稳定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饮水不忘思源,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能力所能及做的,可能也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奉献自己的所学之识了。

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有所思,有所为,有独立之思想,有批判之精神,不一味地赋予在歌功颂德的声浪中,同时也对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思考之精神,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九十年风风雨雨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我们应该牢记每一位抛洒青春和热血的共产党员,也应该以更理性和客观的目光从中为铺筑未来更辉煌之路汲取经验和教训。

《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4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是一部以独特的现代视角、整体视角、全球视角,以高度的历史概括和崭新的艺术创造,全面地、有条理地、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从1840年到2009年一百六十九年近现代史的历史纪录片。片子按照历史线索,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生动准确地讲述了中国从备受压迫到奋起反抗、再到取得胜利、最后到一步步实现富强的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复兴之路》用国际化的视野、全景式镜头触摸历史,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在危难中崛起的强国之梦和在拼搏中奋进的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 她是一部永恒的光影史册,记录着中华民族一百六十九年峥嵘岁月中的沧桑与绚烂;是一尊不朽的记忆丰碑,镌刻着中华儿女卓绝奋斗历程中的英姿与豪情;是一块精琢的艺术瑰宝,绽放着复兴凯歌中历史的精魂与时代的魄力!

《复兴之路》利用现代科技营造震撼视听,实现了现代视觉的完美体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画面精美、考究,色彩美丽,音乐很好地契合了画面的内容。例如“渡江战役”画面:在1949年4月20日那个群情激奋的夜晚,在震天的枪炮与号角声中,一艘用文物“渡江先锋船”、运用多媒体手段还原的巨型“渡江先锋船”乘风破浪,打响了加速全国解放至关重要的一仗。《复兴之路》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使人们思绪万千 ,让人感觉突然得到了一次精神和艺术的洗礼,这就是这部电影特有的魅力和气质!

《复兴之路》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优秀政论片,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生动、深刻的教育载体,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发了我们关于民族复兴的议论和思考。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勇于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深深打动、感召着我。看完《复兴之路》,我情绪激昂,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更唤起我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它让我们再一次了解历史、重温历史,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才找到光明的出路。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灿烂辉煌。我相信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所选择的伟大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我们国家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身的前途息息相关,我们要牢记历史要用我们的努力去慰藉近代以来为中国的前途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在天之灵,牢记党赋予我们的职责,继往开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让我们的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人生的航线找到正确的灯塔!

复兴之路4的观后感 篇5

复兴之路4的观后感

今天学校党员服务站组织了一次“扬改革创新风帆,践行义务服务”活动,观看了《复兴之路——伟大转折》纪录片。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有了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该纪录片讲述的是自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两个“凡是”被提出,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开始,至20世纪末,中国进行了将近20年的改革开放的一段历史时期。1977年邓-小-平同志的复出,给新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希望,他相继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数千名科学家回到工作岗位,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技术基础;1978年《真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哟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据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还不施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段讲话的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的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矗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同时让我们了解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任务中,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新的世纪,是我这一代新人的时候,我们承担着新中国发展的大任,我们要为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书写新的篇章

《复兴之路》读后感作者: 吴海鸥 发布时间: 2010/01/08 责任编辑: 陈晓红 来源: 金华报业

由邱敦红同志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复兴之路》,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际,紧扣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若干重要问题的好书,是作者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结晶。

之所以取《复兴之路》这个书名,作者说,“是因为此书的内容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关”。

在1840年***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复兴之路》全书分为五辑,55万多字。内容涉及政治和党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国际形势、外交和国家安全,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等等内容。其涉及面之广泛,论述之精辟,论证之严密,为政治学家中少见。可以说,通读此书,会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若干重要问题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本身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作者担任过党内“第一支笔”(邓小平语)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长期接受胡乔木同志的言传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论述起点高,视野宽,立意新。比如,他在论述党的建设时,就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和庄严历史使命讲得相当清楚;而在《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则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计,转变领导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而其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文明与党的执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观点,不仅让人可以窥见作者的渊博学识,更让人体会到其企盼中国共产党珍惜优势,发展政治文明,巩固执政基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炽热之心。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也要十分注意冷静审视,脚踏实地,切实抓住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对“三农”工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与其他农产品问题、土地承包与规模经营、农民增收与减负、地区差别与扶贫、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农业科技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都结合“三农”实际作了详尽的阐释,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际形势的稳定。这样,对中国安全战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据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对我国家利益的强烈关注,分别对国际几大强势力量之间如俄美、欧美、日美关系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方针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同时还对全球化的定义、特点和实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这么说,看过这些文章,加上平时有阅读、观看国际新闻的习惯,人们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可见,这思

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并指导全党。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正确地判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内涵也必然愈加丰富,在不同的时期,它的主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民族危机时的共赴国难、沙场捐驱,革命斗争中的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献身,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等等。然而,发展之中总有一脉相承,这就是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时刻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置于首位。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予人们的启示。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同时,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奉献的精神为党为国家努力工作。

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6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剩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

即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