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2020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精选五篇)正文

《2020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精选五篇)》

时间: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即将播出,让我们一起观看,了解中国更多的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1)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1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指出,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文章强调,“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是建立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决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2)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的交融日益广泛深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冲突和困惑日益增多。以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知识付费让文化需求有效激活。当下之朝,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冲出,网络带宽提速,三网融合、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拓宽了互联网应用场景,商业开发者精耕细作,细化的信息消费产品也逐渐浮出。随着知识付费平台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知识。无论是“知乎”平台的频繁互动,还是以移动支付购买名校学习课程,都满足人们对优质知识的消费需求,知识付费不仅拓宽了人们提升自我能力的渠道,更是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朝着知识型、内容型方向前进,利用网络流量进行宣传,借助互联网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力。

IP驱动让文化产业有的放矢。IP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包含游戏、影视文学、动漫等年轻化的文化创意。“三言两语,晓故宫的掌故”,故宫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让文化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西安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色让大唐不夜城成为众多网红打卡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二次元文化产业让名著《三国演义》让无数粉丝成为三国里人物的扮演者……在“IP”驱动下文化创意产业模糊了固有文化形式的发展界限,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助力文化产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和乘数价值。

科技文化融合让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催生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东方式灵感。然而,琴棋书画、戏剧杂技、剪纸泥塑、风筝木偶等集聚古人智慧的民间传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手机电脑让人遗忘了笔墨纸砚,浮躁奢华让人遗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人还缺少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洒脱,“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朴实无华,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风吹弯了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脊梁。曾几何时,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对中国长期保持世界文化中心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时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更应打造科技文化融合载体,以科技迸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技的最高境界无疑是用其来理解文化之美,实现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精彩的,科技也绝非是呆板的。历经世纪风霜而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蕴含着需要技术才能充分挖掘的智慧和秘密,唯有“文化+科技”才能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擦亮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实现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3)

“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复杂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追溯历史,梳理文化源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出品方和制作方最根本的初衷,就是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在当下的历史交汇点,将思考、学习,付诸实践。而关于纪录片《中国》为何以这样的样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他表示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不仅如此,《中国》也是一次长视频精品路线尝试:在制作上,采取了目前纪录片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风格上,不讨好当今长视频的种.种流行,特别强调仪式感,特别强调伟大的人物及其典型场景。在观看体验上,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一部有文化门槛、需要历史储备的作品,也是一部能让人汲取能量的纪录片,召唤大众从历史学习,把责任、使命放到实践里面去。在《中国》中,其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

《中国》总导演、总制片人李东珅从影视创作者的角度,介绍了纪录片《中国》是如何解读中国历史——既伴随着影像叙事带来的优势和限制,也贯穿着个性化、风格化的表达和呈现。李东珅从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及视觉呈现三个层面,分享纪录片《中国》用影像著史的感受。他表示难处有三点,第一是结构很难,如何讲中国故事,如何构架篇章。对于创作团队是极大考验。第二个难在于表现方式,这次创作者选择了不同于以往的记录方式。本子经过了无数次打磨,比一般的纪录片多出五倍以上的量。从学术本、文学本、拍摄本、剪辑本到解说词本,不断雕刻字句,力求最完美的呈现。此外,这次纪录片还找到了周涛来配音,是试图从女性的视角,让女性的声音为这部片子注入更多温暖和温情。第三难是视觉呈现应该如何处理。李东珅表示《中国》的拍摄是一场艰难的冒险,也是令人激动的尝试。创作团队商量了“假定性美学”的方案,基于大量的中国学、油画审美,把舞台摆在大自然、录音棚里,比如秦始皇回眸的惊涛骇浪,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摄影指导罗攀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呈现的纪录片《中国》每一帧都像画一样美丽。最后,李导引用了纪录片第一集《春秋》的一句解说词:“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来表达自己对于创作纪录片《中国》竭尽全力依然诚惶诚恐的心态。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4)

12月2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湖南卫视、北京伯璟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发布会。上百位嘉宾齐聚发布会现场,见证纪录片《中国》的扬帆起航,并共同完成一场“穿越”千年,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

发布会上,张华立、李东珅、喻国明、沙武田、王子今等纷纷发表致辞,对《中国》表达自己的期待和祝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表示,“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片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

嘉宾们从不同的职业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结构出发,对《中国》进行深入了剖析。《中国》总导演、总制片人李东珅以影视创作者的角度,从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及视觉呈现三个层面,分享纪录片《中国》用影像著史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给予了高度肯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沙武田,同时也是纪录片《中国》的学术统筹,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本片。

嘉宾致辞结束后,一段精彩视频揭开了整个项目播出宣传的启动序幕。随后《中国》总导演李东珅携主创团队联合总导演周艳,总撰稿邓建永,学术统筹沙武田,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中国》配音周涛等,就纪录片内容展开圆桌哼对谈。

纪录片《中国》的音乐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合作完成,其中日本著名音乐家梅林茂参与了整个作品音乐部分的创作。视觉创作方面则请到了著名摄影师罗攀,团队以电影级别的标准建构整个纪录片的视觉创作,片花中多个唯美镜头引来了现场来宾的赞叹。

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个人感悟(5)

姜昆表示,文化交流能让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相互理解、彼此欣赏。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西之间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从而树立起炎黄子孙在国际上的应有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真正能够使世界为之骄傲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风貌,是国人共同的心愿。

他介绍自己多年来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同时,也在观察如何有效地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认识中国——认识一个文化的中国、开放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和友好的中国。

“一个真正的中国是一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国,同时也是一个自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希望的当代中国。”姜昆指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对于‘传统’的简单展现,使得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传统文化符号的表面。提起中国,就是红灯笼、中国结;提起北京,就是烤鸭、长城;提起传统艺术,就是舞龙、舞狮。”姜昆不无忧虑地说。

对此,姜昆认为,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带来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如何从文化的深层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理解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需要由专家来总结研究。总之,要形象地告诉世界,并让世界信服地理解一个生动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我们在今天多下功夫,在当代多做文章。

“中华文化的名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姜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对外艺术推广、对外交流必须存在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其中应该涵盖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应该隆重推出当代中国的创新文化。”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在对外交流当中,要以一种更加自信的姿态,亮出我们的文化名片,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魅力,了解一个前所未有的‘魅力中国’!”姜昆强调道。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本届论坛由_、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主办,茅台集团总协办,该论坛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共享共有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以“弘扬企业家精神,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主题,分析研判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深入解读新发展格局,探寻企业发展路径,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