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5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1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习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小平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的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2
《朗读者》第2季,第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的主题是《想念》。
一看到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想念》(点击蓝色字直达),写孩子想念母亲的,非常真挚动人。我读的这个版本,好像是扩写过的,但很精彩,请诸君共享。如果明白这首诗的真伪来源的,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由主题导引,我在想,这一期节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亲人的、想念老师的还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这个主题,极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应该想念的,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是汶川。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新生的孩子们已经10岁。相信今天无数催泪的文章、朗读,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让无数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时刻,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当年我读过的三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送给天堂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之中。过去的时空,都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想念中。无论是亲历还是听说,都已经是我们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经震惊和感动的日日夜夜,也许曾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机,便会引爆,再次冲击我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这个被《朗读者》命名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属于你的那些人与事?
著名导演许鞍华,想到了与她合作过的大师谢晋,想到了合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谢晋的家庭、孩子。
我在许导的叙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对,就是那篇极度催人泪下的《门孔》。那些智力受损的孩子们,其实内心也许更加懂得“想念”的含义。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3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4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中国篮协的主席,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平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却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5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董卿的开场白亲切如初,书信体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老友在和自己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扎龙湿地第三代守鹤人徐卓、篮坛名将姚明、企业家宗庆后,五位嘉宾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文字的力量,产生了化合和叠加,带给了我欢笑、感动和思考。坐在董卿对面,许多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家薛其坤是第一位登台亮相的嘉宾。他出身山东农村,小时候上学时,课桌是劈开的树,但他却有一个朴素的科学家梦。三年考研,只身赴日本读博,读博6年后才接近儿时那个朦胧的梦……这个梦,许多人在小学时代的作文里写过,但真正让种子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的又有几人?
薛校长朗读了《礼记·大学》节选,这是《朗读者》的舞台上首次出现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当代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校长,朗读《大学》非常契合。
第二位嘉宾徐卓的名字有些陌生,但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是年少时听过的。依稀记得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女孩为了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故事。记忆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徐卓的姑姑徐秀娟。令我感动的是,徐卓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转学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毕业后回到了扎龙。她觉得,她和爸爸做着同一个事业,就好像爸爸还在她身边一
姚明笑着回忆说有一年夏天,听到了耳边传过的呼呼风声、球鞋在地板上的摩擦声、篮球进筐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让他喜欢上了篮球运动,我突然觉得这个2米多的大男人变得柔软了。
宗庆后让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生活穷苦,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依然保持创业之初艰苦朴素作风的初心。
他是《朗读者》舞台上第一位讲一口方言的嘉宾,他和董卿的对话轻松诙谐。比如,他说创作时,会在豪华笔记本上打个草稿,还会挑个日子。他比喻自己初初写作时,是一个流寇,后来回到老家,才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学革命根据地——秦岭。
“我的心中流着一条河,岸田上有一群人,那是家乡的河流。我记得,永远地记得……”
这是《朗读者》第二季的主题曲《一幅画》简单朴素的歌词,很喜欢它缓缓流淌的旋律。伴随着胡德夫浑厚的嗓音,主持人董卿翻动书页说:文学创作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