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实用5篇)》
用喜剧手法照亮的社会现实,《我不是药神》在前半段以忍俊不禁的幽默引人入胜,后半段则张弛有度的在法律、利益、生命三者间构建起了一个催人泪目的内核,面对要价高昂的救命之药,徐峥所饰演的平民小贩从逐利到救命的蜕变,形成了电影诱人共鸣,直击心灵的力量。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1
什么是感性?什么又是理性?感性重要,还是理性重要?理性能否最终战胜感性,抑或是说感性是否可以被理性战胜?……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无数的问号。进一步讲,什么样的电影才会成为一部经典?唯美的享受,血腥的震撼,还是对人生真善的反思?
电影中的程勇,最初之时不过是一个贩卖保健品的小商人,没有钱,也可以说是很穷。他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并想把儿子带到国外去。程勇不肯。雨漏偏逢连阴雨,程勇的父亲此时又患上了脑瘤,需要手术,可谓是雪上加霜。
古人说:“否极泰来。”这时,一位不速之客(白血病患者)意外到访,要他从印度带些“格列宁”回来。起初,程勇并不同意,因为印度生产的“格列宁”在中国属于违禁药,尽管药效与真的“格列宁”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国内的格列宁无比昂贵——要四五万一瓶,买不起的患者只能等死——而印度生产的却很便宜。
这位不速之客的造访,最终还是打破了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就这样,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收获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发生了剧大变化,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但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
当程勇因此而发了大财后,下定决心,金盆洗手——不再贩卖“格列宁”。他建起了缝纫厂,开始经营正常生意。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了,但吕收益的死(因为买不起昂贵的格列宁)和黄毛的献身却又深深地刺痛了他。程勇决定重新贩卖格列宁。这一次,他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白血病人的生命。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早已触犯了法律,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冒险,以丧失理性为代价,选择了任由情感支配自己的人生。
徐明老师说:“感性是最高的理性,如果人类理性到没有了感性,那么人类将变得多么冷血,多么可怕!理性只能节制感性,但却不能以失去感性为代价,因为从根本上说,感性乃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那根最粗壮的纽带:包括爱在内的诸多情感难道不都属于感性的范畴吗?如果爱是理性的,人们总是考虑什么值得爱,什么不值得爱,那么将有多少人被遗弃街头?”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为了白血病患者,不顾一切到印度去购买格列宁的感性伟大,还是其安心地经营他的正常生意的理性伟大?——在感性和理性之间,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如果抛开法律不谈,因为在某些时候法律也会成为利益的工具,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难道不是更理性吗?
感性和理性永远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程勇从印度购买了假药,却以失去理性为代价。
影片中,一位老太太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不想死。自从查出白血病后,我吃药吃了四年:积蓄吃没了,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现在有了便宜药,是真药还是假药,我们吃了都知道。但是,你们却又要逮捕他。同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许并不是生与死,而是救命的药就在那里,但却买不起!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性,什么又是真正的理性?到底是理性伟大,还是感性更伟大?看完《我不是药神》之后,我的心中已经没有了答案。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2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主题,取材于真实事件,聚焦于弱势的少数人,讲了一个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懂,可以感知、可以体会、可以融入的故事,故事讲的很圆满,也很感人。
慢粒白血病病人程勇(徐峥饰)为了自救从印度带回了天价药(格列卫)的仿制药VEENAT,并私自贩卖,引起警方调查。期间,程勇在医生舒曼的帮助和指引下,从自私走向无私,为病人的生存权而抗争,最终自首投案,赢得了尊严,多位角色的命运也因为“药”这一元素串联,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草根众生相。
剧情平铺直叙,没有太大太多的跌宕起伏,也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不过这部片子所要刻画的故事,所要讽刺的东西,所要反应的现实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笑点没有,但是泪点十足。它能直戳观众的内心最深处,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这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我将主人公定位“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是热心帮助社会一小部分人,帮助一个特定的少数人群的人,在我眼里,这就是英雄,就是君子。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那颗心如同夜空的星星,熠熠生辉!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3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电影来说同样如此。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影片,往往更能打动观众,无论是关注社会热点的《盲山》,还是刻画普通人生活的《一念无明》,那种对现实生活的冲击,都令人难以忘怀。7月5日登陆全国影院的《我不是药神》,更是一部从心出发的作品。全片围绕着“药”做文章,透过小人物的视角、透过颇具现实意义的剧情,以小见大,引申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片中的主人公,是徐峥饰演的程勇,经营着一家成人保健品专卖店,一个油腻腻的中年人。人到中年,陆续遭遇各种危机。先是经营不善付不起房租,接着妻子跟着别人跑了,而孩子又面临着抚养权变更的境况,老父亲更是身患重病等着钱手术……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的重重压力,程勇身心俱疲,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而不经意间的一次邂逅,改变了程勇的后半生。
名叫吕受益的病人找到了程勇,也就此引出了“格列宁”这种特殊的药。“格列宁”是慢粒白血病患者的救命药,而市面上的正版药价格不菲,两万元一瓶,但印度生产的仿制药仅售500元,走投无路的程勇不得不去印度进药。药进来了,价格也从500水涨船高到5000一瓶,程勇不光大赚特赚一笔,更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人生赢家。而来自同行的觊觎、警方的追查、病人的期盼,令程勇夹杂其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片中,几位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一直以来,提起徐峥总是和喜剧挂钩,而徐峥对于程勇的塑造,称得上是近年来的最佳演出。从一开始的诸事不顺到卖药成名,从内心接受拷问到完成自我救赎,徐峥的眼神、动作、言谈话语都在发生着转变,这也展示出了他演技的全面性。不少人对王传君的印象,还停留在《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王传君饰演的病人吕受益,不光是整部影片的串联者,更是透过那举手投足间的病态,那病床上的呻吟,那份对家人的不舍,让观众牢牢记住了他。
片中的故事,聚焦在层层递进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中年危机、一夜暴富、理智与情感。影片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开场,透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引申出片中隐藏的真正主角,小小的一瓶抗癌“药”。这是救人的药,有了它,无数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也是“吃人”的药,高昂的售价,令多少人望而却步,甚至因病致贫。围绕着这瓶“药”,折射出世间的百态人生。
《我不是药神》用117分钟的篇幅,讲述了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围绕着生活中常见的“药”展开了一波三折的剧情,既有理想与现实的交火,又有情感与法制的碰撞。在浓郁的现实氛围中,无论是药也好,病人也罢,都会在不经意间戳中观众的泪点。当整部影片落下帷幕时,现实中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格列宁”已经纳入19个省市的医保目录,高昂的药费和印度仿制药通通成为历史。这种银幕上与银幕下的交相呼应,也最能触动人心。
作为坏猴子影业七十二变电影计划的第二部作品,《我不是药神》出人意料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宁浩、徐峥、文牧野三人,组成了奇妙的全新组合,影片也大胆的在喜剧风格中融入了一个现实意味浓郁的内核,讲述了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不光题材独到,整体衔接恰到好处,更是能够以情感人,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作为一位年轻的导演,文牧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写了以“药”为名的短篇小说,揭露了旧时期人们的愚昧和麻木。一百年后的当下,影片《我不是药神》同样在“药”上做文章,只不过此“药”非彼“药”,影片中的“药”不再是愚昧的代表,而是一种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社会现象。一瓶价值连城的药,带来的既是希望又是负担。透过“药”的故事,也折射出当下电影审查制度的进步,这对电影创作者和观众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4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们看的电影是:《我不是药神》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带我来看这部影片。妈妈回答:“这部影片评分是9。7,这是一部很震动人心的电影。”这部影片的主角叫程勇,程勇是个保健品店的老板,为了父亲的医疗费和供养儿子生活费。他绞尽脑汁地想着挣钱的方法。隔壁店的老板给他介绍了一个人,那个人说要陈勇去印度走私治疗白血病的假药回来卖,刚开始程勇不同意这样做,因为会触犯法律。后来因为父亲的病情加重,不得不马上手术,于是程勇就走上了贩卖印度假药的道路……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说,药的价格太高了,很多生病的穷人都吃不上药,所以应该把药的价格降低一些,药生产多一点,这样所有人都可以买上药啦。刚看到那个老太太,哭着求警官的时候,我也哭了起来。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总之很难过:是对老太太生病的同情,也是对药价提高的无奈,更是对法律规定的不理解,为什么能够治病救人的药要被称为假药?为什么程勇帮助病人还要坐牢?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心得5
由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各大影院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遭遇。男主程勇(徐峥饰),迫于生活的压力,在患者吕受益的恳求和利诱下,到印度走私“慢粒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宁”,巨额利润让他一夜暴富。本想独善其身的他,却出于人性的善良,走上了违法而又无悔的道路。
男主程勇是一位生活困顿的油腻中年男,几次偶然的遭遇让他的灵魂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第一次,等待女主洗澡的他,兴奋地脱光衣服等待好事来临,然而看到女主患病的孩子那哀伤而天真的眼睛时,他瞬间醒悟,原来这世界上还有比性欲更高尚的人性在,所以快速穿上衣服,甚至看到出浴后的女主后,坚定地说了一句“哎呀,我去!”落荒而逃。
患者吕受益从病危到死亡让程勇心如刀割,但这并没有让事业有成的他铤而走险,毕竟走私是犯法的事,一旦出手早晚被抓,犯不着为了一个病人朋友搭上自己的大好前程。然而当他从殡仪馆出来,看到满满一走廊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他们那无助又渴望的眼神时,灌注在心底的自我保护的围墙轰然倒塌,他决定重新走私药品,只有他能挽救这些鲜活的生命,浩然正气一下子充斥心胸“虽千万人吾往矣”,甚至让只有八岁的儿子只身出国,自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第三次刺痛他心灵的是黄毛彭浩的死。在与警察的周旋中,身患慢粒白血病的黄毛被撞身亡,留给男主的只有一张回家的车票和几粒救命药丸,生命不能重来,自己和朋友这样拼命周旋救人,难道错了吗?男主为此对警官大声咆哮:他才二十岁,他想活下去,他有什么错?!这句话不仅是吼向警官,也是在叩问内心和社会,法律和道义难道不能两全吗?
影片还刻画了几个病患者形象,因病致贫和走投无路,让他们围绕特效药而走到了一起。吕受益,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生性胆小怕事,生活节俭,招呼客人只能请吃橘子。本想死了算了,但是每次看到自己幼小的儿子,总是又燃起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他用自己的小聪明,说自己有销路,骗穷途末路的男主走私。无钱又患病,无能变委琐,真是“人到中年不如狗”。
黄毛彭浩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出身贵州农村的他,因为家境贫困无钱医治,只能选择离家出走自生自灭。他不善言辞,但是心地善良,为了保护男主而被撞身亡,临死时留下的遗物,只有一张“上海–凯里”的普通火车票和几粒药丸,这个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男孩子,没有完成回家和活下去愿望,生命永远停止在了二十岁。
刘牧师,一位__神父,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当初执意不肯参加销售组织,但是看到走私给患者带来的福音,他才知道真正的慈悲是尽自己所能让人们活下去,由此成为了走私组织中一位坚定的支持者。自己活下去,也让更多人获得生的希望。
女主思慧不是患者,但是她的女儿却身患此病,孩子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抛弃了她们母女,无奈之下,只能晚上去歌舞厅跳钢管舞,以维持给孩子的治疗。为了感激男主,甚至不惜陪睡。在看到男主为了她出头,让经理去跳钢管舞时,压抑许久的屈辱喷薄而出,泪流满面地对着经理大喊“脱裤子,脱裤子……”感情舒缓时,她是众多慢粒白血病者眼中的救命天使,是她在网上让更多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一群性格各异、生活轨迹不同的人,在与死亡争斗的过程中,命运磕碰交织在了一起。面对高昂的药费,神父、警察、药贩子都选择了对生命尊敬的态度,这不得不让人惊喜: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
无独有偶,前几天在群里看到的一段话,也许更能诠释影片的主题,这段话记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只问了一句:有人受伤吗?至于有没有马的损失,先不要去管它了。这正是影片中体现的人文主义关怀,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维持五千年的文明屹立不倒。
我们都不是神,你不是,我也不是,甚至每个人都有原罪和缺点,但是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善良,往往会在某些时候迸发出来,进而产生出强大的光辉和力量,它不仅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实社会因此而进步,救命药进医保,人人都有活下去的希望。我也欣喜地看到,黔东南的凯里,扶贫工作如火如荼,想必不久后的贫困地区,也一定能摆脱“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