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观纪录片信仰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观纪录片信仰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第二,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医院财务一名普通党员,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敬岗爱业,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为名利,不图私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观纪录片信仰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仰观后感1100字 篇1

革命战争年代,信仰是无数革命先烈为着新中国前仆后继的坚守,那是对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无比坚定的信念;新中国建设中,正是那来自信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给了共产党人无穷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信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不畏困难、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让信仰传承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所以传承信仰,贵在坚守,坚守之要在于行动。作为当代基层党员干部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仰就是要体现在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具体而又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做作;就要体现在微小而平凡的工作细节上,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亲身体验,用内心去把握、去领悟。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将信仰化成实际行动,对我们有着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忠诚的信仰需要在坚守与奉献中传承,需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诠释。

一是要心怀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关口,是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带领人民迈上了一个个成功的台阶。基层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主动增强跟着中心走、贴着中心做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高度关注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学习各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个人素养的知识,不畏难艰难险阻,事事冲在前面,甘当社会主义建设的急先锋,不断自我加压,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争当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干部。

二是要开拓创新。要把创新创优作为一种素质来要求,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热情,一种超越自我的激情。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足新起点、开辟新境界、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动力,把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作为改革创新的'重点,集中力量调研攻关,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维桎梏,敢于改变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学会用不断发展的眼光谋划基层工作,培养优良的作风;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拓宽思路,投入精力让创新成果跟上新形势的发展。

三是要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在点点小事上、在平凡岗位上闪耀着灼眼的光辉。当今时代已经不需要用断头流血来彰显我们家国天下的情怀。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学会真心体察民情,主动深入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甘与苦、得与失;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农家,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朋友、解实事、诉真情;做群众欢迎的事、关心的事、满意的事,干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信仰》观后感 篇2

近日,在上海基层党建网观看了党员教育电视片《信仰》, 备受教育。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员的发展面貌和党员的信念。在影片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让我备受感动,虽然不同时期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的社会,有许多人面对利益和欲望的诱惑时,有的党员信仰那么脆弱,有的道德底线不堪一击,这都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一定要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为人民谋利益:

一、“不断施与,不求索取”的高尚品志,是我精神的楷模

《信仰》电视片中反映的建国初期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徐虎等模范人员,虽然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在信仰旗帜感召下展现了一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克己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进修的课程。

二、“不断奋斗,学无止境”的思想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

影片中各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告诉我们,他们的信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付出自己的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

三、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要在工作中始终履行党员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红十字会的一名普通党员,要为群众服务特别是困难人群服务,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按照党政关注、群众急需、红会所能原则,做好本职工作,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不断巩固理想信念。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篇3

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是我们坚持理想的力量源泉。这部纪录片以朴实的手法、清晰的脉络讲述了中国人选择信仰、坚守信仰到发扬信仰的过程。

1919年,一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本子只有两万八千多个汉字,至此这种先进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它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它引导广东青年澎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之路,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19世纪中页,在中国签订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后,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有亡国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国的各种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却始终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虽然当时只有区区50人,但通过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永不叛党这种内心坚定的信仰坚守,我们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群留美学生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是什么使他们这么做,我想是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爱国信仰支持着他们。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鞍钢已是满目苍夷,一位日本人曾说过要鞍钢出钢至少要用20年。但中国人再次展现出了信仰的力量。已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了回来,并由他带领鞍钢的老工人从一颗螺丝、一件零件的收集到出钢仅仅用了16个月。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张秉贵、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无数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丰富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让人民富裕起来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信仰。靠着改革创新,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各项试验的重要窗口,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质,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来说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过改革创新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安徽省小岗村支书沈浩,正是因为他爱民、为民的信仰,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大爱无私的郭明义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学生,而自家却住在不到40平米的旧房子里。点点滴滴,无数的普通人用普通、朴实的方式在诠释自己的信仰。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要带着理想、信念在日常工作中树立“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践行心中的信仰。

《信仰》观后感 篇4

信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向上的源泉,是一个政党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保证。

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选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次次猛烈的搏杀,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命运,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

在封建势力和军阀的统治下,无数仁人志士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嘉兴南湖的游船里悄然酝酿着时代的宏伟蓝图;在帝国主义的奴役下,无数抗日志士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神州大地到处传唱着保卫祖国的时代最强旋律;在一穷二白的困难中,无数有志气的中国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

时移境迁,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沧海桑田,坚定的是社会主义信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祖国一统,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求索,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奋力前行,需要我们团结起来,继往开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在历史的坐标中,找到了属于今天的方向;我们在信仰的指引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信仰》观后感 篇5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篇6

工作之余,将3集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看完。观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信仰》站在历史层面,回溯90年的光辉岁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用现代语境和通俗语言解读党的历史,生动讲述了革命、建设、改革3个大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信仰、坚持信仰、实践信仰的故事。正如纪录片所述: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在寻常的经历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这两样东西,看起来很平凡,但我们越思索,越觉得让人敬畏和赞叹;越思索,越觉得这样的人和事,很多,也很新鲜。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为了践行和坚守这个信仰,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49年,为之牺牲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战争时代付出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的,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信仰》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时刻督促着我们共产党员要竭尽全力地去坚守和实践信仰。

观看《信仰》,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要进一步强化学习、牢记宗旨、自觉奉献。一是认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用理论充实自己,用党性武装自己。二是在向典型学习中积极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部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生动教材。要主动向__、张思德、刘胡兰、夏明翰、邓稼先、张秉贵、雷锋、王进喜、沈浩、郭明义、杨善洲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对照典型找差距,立足岗位做贡献,切实增强宗旨意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三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守信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观看《信仰》,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质监领导干部,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经常思考“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为了什么,身后留下什么”三个问题,舍弃“小我”实现“大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信仰的旗帜增光添彩。需要带领全市质监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以“民生为本,民信为天”为核心工作理念,以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主线,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于实践信仰,推动质监事业快速发展,争创一流业绩,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喜欢《信仰》中的这段话:“一辈子很短,如果用它来谋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一辈子也很长,如果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即使生命归于结束,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辈子就变成了永远。”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去奋斗,用实际行动去坚守信仰、传承信仰、实践信仰,我们的人生必将更有意义,更加绚丽多彩。

《信仰》观后感 篇7

看完《信仰》这部纪录片,有一些感触和想法。自五四运动以来三个历史背景截然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存在差异的政党构成与成分,政党路线和策略变化多端,然而其核心凝聚力却保持一以贯之的存在。在这部纪录片中,这种凝聚力被概括为“信仰”。共产党的信仰由具体与抽象两个层面构成,前者一般结合于国家民族的特定任务(独立解放、建设、发展),后者则涉及个人道德(忠诚、坚毅)与理想(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从片中彭湃到杨善洲时间跨越近百年的数十位最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所凝结的,无一不是虽然表现各异但内涵相近的此种“信仰”。

作为现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方面繁复的自我调适任务。如何在此种背景下延续片中所强调的共产党传统上的信仰,既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发展的前景,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力执政党的灵魂基石。不可否认的是,在急速变化的治理环境及任务要求面前,任何一个现代执政党都能感受到现实沉甸甸的压迫感;不能适应并作出及时调整的政党,则意味着执政生命潜在的终结可能。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治理对象空前的扩大与平面化使得“塑造”的作用日益下降。这意味着,在树立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应有“信仰”上,新的视角与思路存在需求。

信仰的珍贵恰恰得益于它的稀缺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它造成了另一个事实是,真正拥有这个层次标准并贯之以相应行动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第三个事实同样存在,即信仰的建构自身存在着超越性,它低估了自身的内涵,却高估了载体的能力。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信仰以一个宽泛而笼统的状态存在反而削弱了其感召力,因为它不能与日常生活产生共振。被人为拔高与模糊的信仰是无效率的意识形态,这类似于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冗长而繁杂的宗教仪式及逻辑,它试图取代更有效的解释模式,代之以模糊而生涩的抽象宣示,一定程度上势必与日益萌发的个体意识相抵触。所以,在看完《信仰》后,我的一个启发是,信仰理应享受一个更微观层次的话语环境,即个人责任。

个人责任并非割裂于公共责任,它是公共责任在另一个层次上的形象。纵使以共产主义这般宏大的视角观摩,其联系依旧紧密。每一个人所能掌控的是个体行为,再由之产生个体影响。无数的个体行为是构成历史最小的分子。个体责任的解释力来源于其具象化,例如当医生和军人同时在一个公共场所出现,他们所必需遵循的规则和秩序是相同的;但在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一点却是不同的。他们所履行的个人责任是对公共责任的最优回应,这同样可被认为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信仰。较之传统,它并非受到了“取代”,而不过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信仰适度的“稀释”将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基础,它不必再饱受“虚无缥缈”之苦,而建立了更简单却更有效率的意识形态影响。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讨论个体责任和公共责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界定和推论,都尚属难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 “信仰”是时候真正地从会堂里走出,开始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了。

我们撷取了片段的红色记忆,一起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这一代渴望拯救中国的热血青年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支持这些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奋斗、抗争一生?

是信仰。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共产主义信仰犹如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黑夜里的一盏明灯,90多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先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新时代的我们依旧需要信仰,需要用信仰坚定我们的信心与恒心,用信仰坚定我们社会主义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