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冰花观后感(4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整理的鲁冰花观后感(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电影《鲁冰花》观后感 篇1
星期二的晚上,我们班看了电影《鲁冰花》,主要反映的是师生情的故事。
主人翁古阿明家很贫穷,他妈妈死于肝病,所以他也被传染了。古阿明是一个很爱画画的孩子,后来学校来了一位美术老师教他们画画,正因为古阿明很爱画画又画得好,所以美术老师推荐他去参加美术比赛。可是他们班的林志鸿是乡长的儿子,所以其他的老师都让林志鸿代表学校去比赛。美术老师一气之下打了校长和教导主任,被开除了。古阿明受到双倍打击,最后肝病复发而死。
看到这里,我真想捐出1000元给古阿明治病,因为古阿明家很贫穷,但他却很好学,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同时又感到忿忿不平,影片中的校长、教导主任太势利,古阿明在学校时总是看不起他,得知他后来得了奖,又来巴结他的家人。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鲁冰花观后感 篇2
《鲁冰花》的结局是悲惨的,古阿明死了,留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可这更是一种讽刺!影片用古阿明的死来揭示教育体制的缺憾:所有有思想的东西注定没有生存的土壤!
“儿童本来有的是纯真,往往因为大人的教导限制了他们的天份”,“每个小孩都有各式各样的优点”,这两句也是影片中郭云天老师的话,虽然此刻的教育也一向在提倡“赏识教育”,然而真正做到“赏识”的,恐怕是凤毛麟角!
有一次看电视,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生说:“我在国内的时候,学习一般,可我到了国外以后,我的学习十分优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知识点十分简单,所以学起来既有乐趣,又异常简单,更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课余生活就是玩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没有作业!以前听过一次关于教育的讲座,那位教授说,我们的教育体制落后西方国家几十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我们的教育体制什么时候能来一个脱胎换骨的飞跃?看着孩子的书包一天比一天重,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却没有童年的快乐,作为家长,我除了心疼,就是无助······
鲁冰花观后感小学生范文 篇3
下午天边阴了,傍晚时天边橙黄一色,这预兆着明天是个好天气。
我此刻坐在宿舍楼自习室第一排,抬头便能看到外面,教学楼楼顶那一片浅黄,以及宿舍楼大厅充溢的温馨之色。
只有坐在屋里,才会对外面景致如此向往,才会渴望出去;
只有困于不能行走,才会渴望站立。
说老实话,我此刻心潮澎湃,内心在翻滚着,一下完课就飞奔到这,我不知道为什么,像是有什么牵引着我。我坐下来,是无心看书的,我坐下来,只想记录我此刻的心情。
艺术课上刚刚看完《鲁冰花》,也许是其忧伤的情绪感染着我。我坐在第一排,结束时被同学质疑为什么没有哭。这是令人奇怪的吗?悲伤需要表现出来吗?早就预料到的结局,在未上映之前,已在心中反复演练,也就习惯了。
我从一开始就悲伤着。
想泼出去的水收回来的慢镜头一般,此刻宿舍楼橙色渐渐消失,进而转换一种红渐渐漫溢侵蚀过来。红色历来是热情洋溢的代表,于此刻看来,近似悲伤,在内心最深处翻滚涌动着,找不到出口。电影里阿明也找不到出口,他爸他姐也是,郭老师也是。阿明最后一幅画也是红橙一色,原本水汽朦胧的山水,绿得深深浅浅,可是在他的画纸上却是橙红的山、橙红的水,像是抽干了身体里的血铺在画纸上一样,浓烈而悲伤。
宿管电子屏幕的红色字映在对面墙壁上,洁净的瓷砖隐隐约约的倒影与着黄昏共成一色,像是一朵更炽热的花开在此间。活泼开朗调皮捣蛋的阿明就像这一朵鲁冰花,感染着周边同学,姐姐,还有荧幕前的我们。
光影投射在阿明身上,他在睡懒觉;
光影投在阿姐的棒槌上,她在劳动;
光影投在父亲的锄头上,他端起了碗;
光影下,一片安静祥和;
光影下,父女三人打闹,一片安静祥和;
静或闹,已远离我们。
此刻,外面已然没有亮色了。黑夜即将来临,然而过来今夜,浓烈的夏就正式来临;过了那个年代,那种腐朽也就淡去了;过了那个年代,那片景致也就消失了;过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缺失的是宁静悠远的时光。
《鲁冰花》观后感 篇4
电影《鲁冰花》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乡村故事,主人公阿明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懵懂学童,自幼丧母,和只比大自己两岁的姐姐和老实的茶农父亲相依为命。阿明虽然调皮,可是对绘画很有天分,然而他的出众才能只有从城里来的美术老师郭老师赏识,其他的老师都趋炎附势,为了讨好乡长,不给优秀的阿明参加画展的机会,反而推荐毫无灵气的乡长的儿子参加画展。郭老师一怒之下就辞职了,自己把阿明的作品寄给国际儿童画展。数月以后,阿明的绘画获得了国际大奖,当郭老师回到乡村告诉阿明一家这喜讯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山坡上一座凄冷的小小坟头。由于一次重病,天才的阿明已于一个月前去了另一个世界。
鲁冰花这首歌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但那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部电影。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感慨很深,影片当中的郭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这部电影,在前半部分我们被阿明调皮捣蛋的形象惹得大笑,但再后半部分却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因为看到阿明的才能只有在死后才被大家认可,一个天才就这样逝去了。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敬佩的是郭老师的育人方式和那不依附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品格。他提倡孩子绘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从生活中取材。相反的,最令我痛恨的就是其他的老师对已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孩子就极力讨好。电影中所说的民主也是伪民主,选举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人公阿明说过一句话:有钱人的孩子,什么都会。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这样。为什么钱就是如此“万能”呢?惊人可以抹杀人的才能,生命。.。.。.机会在那个时代,只是留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再优秀的人才只要你没权没势也不能得到重用。
在电影的尾声,古阿明走了,但是他对绘画的爱好,却依旧一直印在我们一生中,阿明的乐观败给了贫穷和失意,阿明的趋势给电影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遗憾。
作为未来的幼教老师,我们要懂得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亮点,充分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