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老电影,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主演,获得了金鸡奖、金狮奖等一系列大奖。
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山区里有个水泉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魏敏芝还只有十三岁,原先的老师高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只让魏敏芝代课一个月,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新来乍到,同学们都不听她的话,总想跑出去玩,她索性就坐在门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爱调皮捣蛋的同学张慧科因为家境贫寒还不起帐,母亲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赚钱。魏敏芝深记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立即动身去城里寻找。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车票,只好混车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多亏了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不仅找回了张慧科,还获得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魏敏芝与张慧科之间的爱。魏敏芝会帮助关心张慧科,张慧科感恩的品质也在最后一点一点地显露了出来。魏敏芝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她却比同龄人早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张慧科虽然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但“孙悟空”最终还是有斩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张慧科的种种优点还是被埋在内心深处,只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
《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内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值得大家去欣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_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教师。依高教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之后,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教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一样意,因为高教师跟她有 m. 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_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最终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之后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之后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忙下,她录制了节目,最终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长等一帮_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异常是主人公魏教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我们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这个发生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农村中的故事讲解了农村人的单纯与可爱,也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我从魏老师的性格中读懂了执着与善良。
从张慧科的品性中读懂了孝顺。
从高老师的言行中读懂了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可是我从那一位登记的人的举动中读懂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但是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有坏人就有好人。最终有许多的人为那个偏僻的农村中捐献了许许多多文具与钱。这让我感受了农村的条件艰苦,我今后一定要好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