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2021优秀6篇》
观看《同上一堂思政课》不论是哪期的主题,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感触和深思,向我们呈现出节目的真正意义和内涵。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2021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2022思政大课观后感2700字 篇1
以青春为底色,我们用青春告白祖国!
——题记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一路成长,见证中国的发展。20年来,我用青春见证中国的繁荣昌盛;祖国用强大臂弯,护我无忧无虑,天真无邪!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刻学习了大会内容,贯彻领悟大会精神!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大会总结道“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它不是从书本上抄写下来的,不是从别的国家借鉴来的,而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得到的,蕴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
百年以来,启航看中国,看英勇的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从容自信。看此刻的中国,昂首阔步,收获喜悦!
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1920年腊月23日,那一天是农历小年,在海河的河岸上,站着两位先生,身着长衫,戴着围巾。河岸上,到处都是逃难的灾民,寒冬腊月,这些灾民缺衣少食,瑟瑟发抖,哀鸿遍野。两位先生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两位先生含泪举拳宣誓,“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这两位先生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他们就是——李大钊、陈独秀先生。
1927年,李大钊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于北京,时年仅38岁。敌人绞杀三次,历时28分钟。当先生的死讯传到每一个中国人耳中时,悲痛之情渲染了祖国大地。“为中国寻找一条救国之路,乃是我李大钊毕生所求”!先生铿锵有力的说道:“100年以后的中国,必将证明我的观点,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之振兴,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先生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向当时处于思想蒙尘的国人,吹向振兴中国的风。先生您看,100年后的中国,这盛世,如您所愿!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主、富强,达到小康!
今天的中国,国富民强。彻底打赢攻坚脱贫这一仗!
今天的中国,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本《邓稼先传》,令我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这本书的作者叫许鹿希,她的名字或许你从未听过,但她的丈夫,你一定认识。她的丈夫就是她书中所撰写的主人公——“两弹元勋”邓稼先。34岁的邓稼先告别了妻子、4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漠荒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让胜利的冲击波一次次从西部的大漠传遍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中国!1985年,许鹿希等待了整整28年后,邓稼先终于回来了!此时的他,是一位61岁的白发老人,是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此刻,他的生命仅剩下最后的363天。止疼针从一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而他的工作仍未停歇。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的离开了。临终,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死而无憾”!在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追寻他的足迹,走遍全国,采访了100多位他的“同路人”。历史总是有太多令人心疼的巧合,《邓稼先传》出版的时候,距离邓稼先离开,刚好又过去了28年。前28年,等待;后28年,追随。“时光用一种残忍的温柔,带着我走向你可歌可泣的人生”许鹿希的一句话,令我泣不成声。56年,近乎半生的光阴,去等待,去追随,这样的爱情令我动容,令我钦佩!书中,一张戈壁滩上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看到,邓稼先先生惊天动地的功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许鹿希没有追问过邓稼先究竟在做什么,也从未埋怨过长达28年的等待。全书中,只有对邓稼先及其战友们的赞扬,只有对他们所从事伟大事业的再现和讴歌。他们故事的背后,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家庭的缩影。看完整本书,我久久无法释怀。我被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爱情所感动,被科研工作者的无私无畏所震撼,更被科研工作者用生命所践行的“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的宗旨而感动。
今天的中国,科技发达。航天技术再创新高,神舟飞天,玉兔登月,北斗环绕……
今天的中国,用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今天的载人航天工程设计人员中,航天天团的中坚力量平均年龄只有35岁,这也是让世界各个航天大国为之震惊的!
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
2020年的疫情,来的措不及防。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抗击疫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怕牺牲,展现出青春激昂向上的精彩,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启航看中国,看英勇的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从容自信。看此刻的中国,昂首阔步,收获喜悦。2020年,中华人民万众一心,披荆斩棘,青年一代用使命和担当,再次书写了中国传奇,彰显了中国力量。
作为新时代一名农学学子,我一直在思考谁来养活中国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下,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限制粮食生产,然而中国仅用全球7%的耕地生产了全球24%的粮食,还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并且在主粮种植领域,创造了多项奇迹。“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这句话出自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专业领域令我钦佩的即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老先生,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无疑是水稻研究史上的重彩华章,其不仅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与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不断的科研攻关成为科学家的使命,截止目前,袁老种植海水稻的期望也不再是天方夜谭。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合理进行区域布局,全国粮食总产实现17年连续丰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逆全球化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粮食问题再度成为国际热点,我们唯有牢记“饭碗要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新一代农学学子应通过发展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反哺农业,加强农业科研,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中国智慧”破局当下的全球粮食难题。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
少年时,读过一段话,毕生难忘。今时,我明白了我读书多年的初衷就在于此。为天地立心,继往开来;为生民立命,彰显大爱;为往圣继绝学,接续文脉;为万世开太平,家国情怀!
中国青年,用青春向祖国告白!将青春贡献给祖国,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科研和中国的未来。前行的道路,我辈定会坚强,不畏艰难,担起重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这伟大的时代!
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 篇2
梅雨渐渐,七月清凉。遥想100年前_的开天辟地,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中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呕心沥血。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心怀感恩,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在党的生日的特殊日子里,我也以一个“新人”身份谈谈共产党员的情怀。
新党员,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为群众之事尽全力。作为一个上个月刚刚从预备期转正的“新党员”,一直以来我都以一个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学校中的志愿活动还是所在社区的普法宣传,我都将自己的专业与社会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尽自己的全力让服务对象满意。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我也作为社区卡点的志愿者,在党员先锋岗和党员同志们战斗在第一线。现在我成为中共党员的一分子,我会坚持一直以来的服务精神,将为人民服务始终铭记心间。
新公仆,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集体之事拼实力。身为一名刚离开高校的应届研究生,对于工作与学校的衔接问题我在做全力调整,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而且作为选调生,今后深入田间地垄,能力及适应性都会面临困境。但每当我想到陈望道、杨东海等优秀党员同志条件艰难依旧为党为人民奋斗,我顿时感觉身上的力量无比强大,有了应对挑战的勇气与决心,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正是共产党长久以来积淀的品质与特征,值得我始终学习并践行。
新时期,再接再厉培养党性修养,为自我提升下狠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虽然面临新冠疫情,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坚信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正确性,同时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党情认识和党性修养,并在工作中牢记使命,将自己所学专业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品格意志也是我必须要锻炼的,要主动放弃“舒适圈”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为群众做实事,不能有畏难情绪,而是学会勇担重任,品格的历练也是决定一名党员信念坚定与否的关键要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沧海桑田,复兴可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很幸运即将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同时我也看到了几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我愿燃尽我所有激情与汗水,为党的发展和群众的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史思政大课观后感2021范文 篇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社会的改造便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今天的课堂上,专家们分不同阶段、篇章为我们讲解了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汲取养分,持续壮大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有曲折艰辛、也有收获,中国共产党通过代际接力,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数次伟大飞跃,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新的认识,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回顾世界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会重新唤醒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的认知,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四史思政大课观后感2021范文 篇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科学指导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领会,而且还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学习社会主义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记录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通过学习这堂课,我深深明白,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要更好、更快、更稳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史思政大课观后感2021范文 篇5
前三堂思政大课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百年“党史”让我们了解到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前辈用意志和努力铸就的辉煌,进一步坚定了信仰,明确了方向。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探索史和建设史。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在社会主义探索之路上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也克服了种种艰难。这段辉煌而曲折的历史激励当代知识分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将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付诸日常学习和工作中。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
“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追根溯源,让大家从源头上弄清楚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更深入理解中国是怎样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怎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更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脚踏实地、建功立业是当今年轻一代的灵魂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每个人都要勇担应尽之责,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的年轻人只要踏踏实实在本职岗位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专心致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四史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6
从小到大的岁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耳边,像歌词也像一种岁月标志。自1921年建党以来,多少共产党的能人志士牺牲在革命的路上。共产党人一年又一年的牺牲名单上,让回顾这段历史的我们见证到了什么是最彻底的爱国者,什么是民族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建党28年的时光,共产党人,毛主席带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血雨腥风,而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又能奉献出什么呢?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找寻着自我价值。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95、00后也受着时代的感召,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时我们20多岁,到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也不过50岁,可以说全过程参与了这场建设,一想到这点,中国的未来与我们有关,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