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正文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时间: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太空授课只是帮助青少年走近航天的开端。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人士介绍,有关机构还考虑以其他方式开展此类参与互动活动。

这在航天领域已不乏先例,比如美国航天局为孪生火星车取名的倡议,就得到近万名中小学生响应,最终闻名遐迩的“勇气”号、“机遇”号均出自一名9岁女孩的太空梦想。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的话音犹在耳畔回响。假如你由此寻声凝望那深邃的太空,可以说中国航天之薪火相传又开始了。

天宫课堂第二课感想及心得 篇2

们收看了一节来自中国空间站录制的“直播教学”,由神舟十三号的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行讲解。

宇航员们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他们生活所需要的设备,也解答了大家许多在这方面的问题。有防护失重的“企鹅服”、在失重环境下跳动的心肌细胞、不借助把手在太空中转身,当然,在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泡腾片实验。

大家都知道,泡腾片如果放入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那么在太空中,它会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在这节课中“太空教师”王亚平老师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她首先拿出了先前已经准备好的失重水球,为了让它更加明显,王老师还在水球中加进了蓝墨水。随着半片橘色的泡腾片被塞了进去,一种美妙的现象出现了:水球变得膨胀起来,里面充满了泡泡,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项奇妙的实验,使我深深地沉浸在其中。

但是时间总是短暂的,仅一小会儿的时间,宇航员们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但是我还有许多问题想去探究,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亲自穿上宇航服去研究!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3

“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心得 篇4

“天宫课堂”再度开讲探索奇妙太空世界

3月23日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轨驻留的第159天。返程在即,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们讲授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此次的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中国科技馆,在地面主课堂同青少年们一起聆听了这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5时44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课。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熟悉的声音响起,“太空教师团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天宫课堂”,立刻就将同学们“带入”奇妙的太空。

镜头一 在中国空间站做“冰雪”实验

前不久,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让人们领略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太空教师”王亚平首先展示的便是太空“冰雪”实验。只见她拿出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透明袋子,袋口连接着一根吸管。接着,她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挤出溶液,经过几次尝试后,在吸管口渐渐地形成一个透明液体球。“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王亚平用提前沾了点结晶核的毛根轻轻碰触球体,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透明球迅速变成了结晶球,看起来像一颗“冰球”。

“乙酸钠溶液在温度较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大,很容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在这种溶液里,只要有一丁点的结晶核颗粒,就能打破它的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 王亚平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而在析出晶体时,还会释放热量,因此这颗“冰球”摸起来有发热的感觉。

在空间站内,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挤出的液体形成了饱满均匀的液体球。为了向同学们更直观地展示表面张力,王亚平紧接着做了第二个实验。只见她手里拿着两块塑料板,叶光富拿着装有饮用水的袋子向两块塑料板的表面分别挤上一个水球。与此同时,地面主课堂的学生们也在做着一样的实验。王亚平将两个水球靠在一起直至相融后,又将它们缓缓拉开,一座奇特的液桥搭建而成。

在地面主课堂现场,记者观察到,同学们手中并没有出现相同的现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告诉记者,液桥是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联结起来所形成的。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水有一点点的表面张力就可以形成液桥。而在地面有重力的因素,需要运用高压等条件才能实现,两者的实验原理也不相同。

镜头二 “冰墩墩”亮相“天宫课堂”

在随后太空中的浮力实验中,王亚平遇到了“难题”。在屏幕中可以看到,她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有两种液体,分别是透明的水和黄色的食用油。王亚平和同学们一起将各自手中的瓶子进行摇晃并静置后,天地课堂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同学们手中瓶子里的液体渐渐形成分层,而王亚平的瓶子里水油还是混合在一起。

怎么办?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一位同学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人工离心机”叶光富随即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瓶子,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水油混合液就分层了。

展示完太空奇妙的液体现象后,王亚平开始进行最后一项实验——太空抛物。此时,一个小巧可爱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天宫课堂”闪亮登场。据了解,这位顶流“助教”去年就随着神舟十三号乘组一起进驻中国空间站。

只见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冰墩墩”径直慢慢飘向不远处的叶光富。叶光富接住后,又将其推向王亚平,“冰墩墩”在两人之间来回做着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一个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并受重力作用的运动。”“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告诉记者,“‘冰墩墩’能在空间站里做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在空间站微重力的环境下,物体是几乎不受重力影响的。”

镜头三 “太空教具”科学实验柜首次登场

有趣的实验演示完毕,中国空间站上两个炫酷的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首次登场,通过现场介绍和实验视频回放,“太空教师”们利用“太空教具”实验柜形象地展示了本次任务中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

“科学实验是助力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柜是我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主要设施,等到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还将会增加更多的实验柜,开展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项目。”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表示,中国空间站内还有生命科学实验柜、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柜等十几个科学实验柜,未来将支撑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

“到那时候,中外科学家都可以依托实验柜来开展研究,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科学平台。”叶光富说,“同学们,我们也热切地期待你们能提出自己的科学实验设想,说不定下一次我们在太空中展示的就是你的实验项目了。”

镜头四 天地互动,精彩继续

太空实验让人意犹未尽,天地之间的精彩互动还在延续。

“在空间站流眼泪,是像果冻一样在眼角拉得很长还是会蹦出来,一颗颗地飘起来?”

“空间站里看到的月亮和地球上看到的一样吗?”

“太空中的水能烧开吗?”

“如何成为一名到空间站里做实验的科学家?”

…………

在天地互动环节中,网友们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抛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3位航天员耐心详细作答。

王亚平与同学们分享了在空间站流泪的感受:“在空间站里飞行这么久,我们也经历过许多心情激动乃至热泪盈眶的时刻。但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

叶光富更是鼓励同学们未来到空间站上来做实验,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提交到空间站,然后在地面上远程操作。他说:“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很快,就到了告别的时刻,3名航天员分别向同学们送出祝福和期望——

翟志刚说:“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叶光富说。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妙,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课后,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告诉记者,很高兴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太空教师”解决水油分离的问题。“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徐一航动情地说。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正如航天员们的祝福,飞天梦与科学梦将引领着更多青少年的梦想,激励他们探索未知,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地面主课堂中国科技馆内的学生在听讲。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地面主课堂设置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置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没有看够,再多来点儿吧!”“国家真是强大了,现在我坐在家里都能听航天员讲课,太高大上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结束后,网友们纷纷感慨留言。伴随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点燃对太空的无限热情。

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和收获 篇5

夜色降临,我睁着双眼,脑海里还在回忆着刚刚在电视上看到的我国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的一幕,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的思绪也随着飞船,天马行空地翱翔在宇宙里,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

我乘坐着时空机器来到了2030年。刚出机舱,就看到两位航天专家前来迎接。寒暄了几句后,我们一同走进了航天工程研究基地。

“庄教授,这次请您来是因为‘通天电梯’即将在太空中开通,希望您给予指导。”一位科学家小李对我说,“现在,请您和我们一起去乘坐一下吧,如果实验成功,‘通天电梯’就可以正式使用了!”“好的,电梯的安全性能有保障吗?”我问道。“没问题,经过反复测试,没有发现安全隐患,前几天我们还用它将一批蔬菜运送到了宇宙里的国际空间站呢,您放心吧!”“行,那就出发吧!”

我们来到了电梯间,换上最先进的航空服,这时,面前出现一道光波门,我们走了进去,一个甜美的声音传来:“欢迎乘坐‘通天电梯’,请选择目的地。”我随着大家在指纹识别选择器上按下了“空间站”,电梯自动识别了我们的身份,并带着我们以超光速冲向了太空。

我们坐在舒适的休息椅上,通过观景窗欣赏着浩瀚的宇宙,在深蓝色的无垠空间,无数个璀璨的星球从眼前飞过,大团的星云不时地从窗前飘过,真是壮丽迷人!

正当我们陶醉于宇宙的美丽时,突然警铃大作,提示音响起:“注意注意!一颗小行星正以每秒三千四十万千米的速度向我方前进!”“什么!快采取制动措施!”我们都紧急地行动起来,糟糕的是,按钮失灵了!正当我手忙脚乱的时候,一个声音传来:“小懒猫,起床了!”我睁开双眼一看,妈妈正拿着鸡毛掸子“问候”我呢!

我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心想:幸好是一场梦,不过,看到祖国科技发展这么快,等到了2030年,这梦一定会成真的。当然,我们现在要认真努力地学好科学知识,到时候,要造出更先进、更安全的“通天电梯”,去探索那神秘的宇宙!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6

12月9日下午15:40,期待已久的“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航空实验,让我感觉最神奇的就是“泡腾片实验”了,水球里放入泡腾片后,无数的小气泡将蓝色的水球变成了地球的模样,而且还很Q弹。

上完这一课,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让从小就喜欢做实验的我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努力成为一名航天员,遨游太空,带领大家开展科学实验,为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7

你们了解宇航员吗?我猜你们肯定不了解,今天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有很多麻烦的事情比如宇航员睡觉还要在睡袋里睡觉……

我觉得宇航员在太空,有各种不方便的事情。我也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平安归来的。

我祝福宇航员们身体健康!平安归来!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8

我们刚刚观看了天宫课堂的授课视频,王亚平等三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授课。

我们观看了动态的生物细胞和漂亮的水膜,当蓝色注入水膜的那一刻,水球不断变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蔚蓝色的地球,我们感到生活在地球上是多么的幸运,在我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应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感谢学校为我们这次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等我们长大以后,一定利用所学知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强国有我好少年!

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期待亿万国人随同我们一起体验‘我心飞翔’!”如今,他们无惧挑战,奋勇向前,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将带给我们更多喜讯。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9

在授课过程中,翟志刚老师出现得并不多,可他那默默为队友付出的身影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正像中国航天工程的缩影:有人要飞天,被世人所熟知;但也有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在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地添砖加瓦、辛苦付出。他们是微小而不可缺少的螺丝钉,不容忽视。王亚平老师则在授课过程中数次说道:“未来是你们的”不错,未来必定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要自觉担负起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责任,永不退缩、砥砺奋进,为实现真正的航天强国而奋斗。

对于航天员来说,初心使命就是飞天,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时时刻刻都处于直面挑战之中。昨天亮相时,___豪情万丈地说,“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人员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悟心得 篇10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

20_年12月9日,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作为国家重要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太空科普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热爱。

随着“天宫课堂”第一课、第二课的大获成功,是否可以期待以后常态化的太空授课?“以后的空间站上会持续有航天员在上面工作、生活、开展实验,天宫空间站的条件,以及天地通信的保障条件都很好,所以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飞行的过程中,与地面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一些科普活动,这以后是会常态化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

一堂“太空课”牵动国人心,它的意义远不只课堂上展示的内容。令孩子们长久回味的,不仅是那些奇特的太空失重现象,还有对遥远宇宙的无限遐想。通过天地对话,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想。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当前,我国是除美国外唯一一个进行过太空授课的国家。从“嫦娥”探月、“长五”飞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拼搏与进取。而蕴含着得天独厚丰富教育资源的中国空间站,正为无数中国青少年打开思想的天窗。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一堂堂“天宫课堂”,正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向浩瀚星空不懈探索的梦想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