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6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这次为您整理了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1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
希望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我们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的政策。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2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 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 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 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 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 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3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得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得,是理想与现实得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得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得理想,对可能得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得弟子有各种各样得才干,可以将他得思想传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得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得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得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得,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得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900字 篇5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观后感 篇6
《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着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但我相信我们中国拍电影的手法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