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真相观后感(优秀7篇)》
为了进一步增强员工按章操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行孝义建东所在7月5日晚7点,组织观看《再现真相》警示教育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再现真相观后感(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1
《男人√★√上路》电影观后感
上午,看了一部电影《男人上路》,心中有种莫名的心酸与感动。庄大林是塔里木油田的一个钻井队长,老婆忍受不了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有了别的男人,他们离了婚。离婚后庄大林在钻井队扎了根,八年里他只见过儿子四次。一天庄大林接到前妻的电话,让他回去一趟,说儿子出事了。庄大林没想到,十二岁的儿子为了去网吧经常逃课已经被学校开除了,为了搞到继续上网的钱,还把继父养的一盆名贵的兰花给卖了。在几天接触中庄大林慢慢地从庄严身上看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为了改变儿子,庄大林有了一个计划,他决心把庄严带到油田去,在那里净化儿子的心灵,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过去的8年中,大林回家探望老婆孩子每次都走同一条路,哪怕通往塔里木的高速已经建起,他依然没有改变,因为在这条连接着油田和家的路上,留下了太多自己思念老婆孩子的回忆,每次回家路上必放忆燕子的那首歌,就像是在唱自己思念老婆米燕和儿子的故事一般。在这条路上,他决心要教会儿子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儿子临上路前回到米燕和继父的家,将继父苏克的所有兰花都毁掉了,解了多年积压在心中的仇恨。庄大林在半路上得知这件事件,他对庄严说,“在背后使坏不是男人所为,你要么回去道歉,要么我收拾你”。庄严不得已选择接受父亲收拾,徒步行走30公里,而庄大林开车到前面的客栈等他。庄严的30公里徒步一直揪着庄大林的每一次心跳,一个十几岁的娃一个人在山里走,还经历了一晚,哪个父母能放心,但庄大林相信儿子能做个磊落的男人,哪怕不求他有什么本事。在客栈等了一夜的大林网一清早看到儿子出现在视野里,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但他依然表情严肃。30公里的徒步也使庄严和父亲赌起了气。父子俩带着要搭车的晓月上了路,晓月不到一个月就要生孩子了,她的男人也在塔里木油田上,上次过年都没有回家,发誓不打出高产井决不回家,这次晓月没有通知丈夫就来了这里,她是想给丈夫一个惊喜,让丈夫看着自己的儿子出生。路上,庄严一直在生父亲的气,庄严怪父亲,曾经答应自己每年回来看自己一次,可为什么食言没有回来!父亲食言,父亲也应接受“收拾”。庄严让父亲也徒步30公里,就像当初父亲让自己走30公里一样。父亲的身体力行,开始打动着儿子,做个负责任的男人。诺大的塔里木,油田那么多,晓月连丈夫在哪个具体的井队都不清楚,大林凭着晓月对丈夫井队的介绍,认为应该是一五七一井队。赶到这个井队的时候,大林打听到晓月的丈夫在前几天的沙尘暴中消失了,人和车至今没有找到,他怎能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将要生产的晓月,他瞒着晓月和儿子,借口塔里木太大,先将晓月安顿好了再找。可儿子不明白,说一定要找到晓月姐的丈夫才罢休,答应晓月姐的事就要一定办到。大林只能开着车漫步目的的找,明知找不到还要做出很努力的样子。儿子隐约感到了父亲的难言之隐,下车后跟随父亲得知了真相,晓月也感觉有不妙的时候欲打听却不巧羊水破了,大林开着车急奔医院。如果不是大林要赶第二天徒弟的婚礼,而且徒弟也等着自己从城里给他买来的戒指救急,大林父子肯定会等到晓月的儿子出生。大林刚给失血过多的晓月输血之后,父子俩继续上了路。一路的颠簸,一路的事情,大林也忘了检查汽油。关键的时候抛锚了,为了给儿子树立男人的榜样,答应徒弟的事情必须做到,大林带着儿子又一次徒步上路了,一路上,大林因刚输过血体力难支,父子俩相互支持,就是为了兑现承诺,作个真正的男人。终于看到了徒弟的婚车,儿子拿着戒指,使着浑身的力气奔跑过去了!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动人心弦的场面,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场景的再现。如导演刘小林所说:这看是一个父亲教育儿子如何成为一个男人的故事,另一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儿子如何教育父亲当合格爸爸的故事。谁都知道,尽管我们身边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人,但和我们关系密切、牵动我们喜怒哀乐的就那么几个人,父亲便是其中之一。父亲犹如阳光是我们无时不需,有时却又要小心躲避的东西,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亲,惟有配偶堪与相提并论,配偶可以选择而父亲则无法选挥。所以,对一个儿子来说父亲的问题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儿童期父子间并无太大问题,年龄的悬殊使之构不成冲突。儿子成年后父子关系演变为两个男人的平等友谊,也很少激烈交锋。矛盾最尖锐、最难以调和的年龄段应该是儿子的少年时代。这个时候的儿子会突然发现一向慈爱的父亲成了一个性格暴躁的人,非常具有攻击性,毫无根据地自以为一贯正确。你要往东他一定要你往西,同他简直没理可讲。反之,在当爹的眼中,一向可爱的儿子也突然变得讨厌、不听话、在外面惹是生非,一句话:欠揍!两个本来是世界上最亲的人成了世界上两个
最大的仇敌。父子间相互带来的伤害远超过一般人所能造成的烦恼。人类情感中最伟大、最值得赞美的那一部分一跃变为无法摆脱的痛苦以及绝望的根源。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父子之间无法避免的冲突是否可以调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消弭于无形?毕竟是父子嘛!毕竟血浓于水嘛!毕竟不是敌我矛盾!是男人,无需要顶天立地,但对于家庭,即使妻子已经不爱你,但仍然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如果能这样,你又何尝不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男人呢?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2
关键词 戏仿,恶搞,平民化,戏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影视文化的兴起,满足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休闲娱乐需要,为工作劳累之余的大众提供放松机会,也给经营者带来越来越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大众文化应当秉持一个原则,即大众化与化大众并举。一方面,影视作品要适应时代潮流,面向大众精神文化需要创作,因此时尚元素的渗入是势所必然,包括偶像明星,恋爱婚姻题材和都市生活等等,紧跟时展变化,才能贴进与大众的关系,让人们暂时缓解现实中的劳累和神经紧张,大脑得到休息,而商家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文艺在大众化的同时,仍要保持“化大众”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水平,传播健康的思想文化,即童庆炳先生所称的“高品位”:“作品具有的人文主义的、民主精神的和审美关怀的文化内涵”。之所以要承担这种责任,是因为:一是大众普遍熟悉的是简陋甚至粗俗的民间形式,对文艺思想倾向分辨能力较差,因而要通过提供优秀作品以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水平,降低对丑恶文化的盲从心态,二是封建社会的残毒仍然积淀很深,大众头脑中“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通过影视宣传也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这些封建遗毒。应该说,影视文化兴起之初基本上实现了两者并举,既表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提供丰富的历史生活和文化知识,又满足大众业余休闲的精神需要,深受大众喜爱。但是自90年代末起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影视业的唯利目的日趋明显,化大众的责任感降低,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意义淡薄,逐渐走上低俗化的媚俗道路,迎合部分大众阴暗心理,追逐低级无聊的趣味,或是粗制滥造一些没有“光韵” (本雅明语)的产品,借助传媒的宣传力量,强行向大众推销,消磨人的健康的精神情感。
“恶搞”便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其此类剧作公认的代表,考察缘由,它的出现与大众对当时影视创作现象的态度直接相关。当时正是国产大片兴起之时,从陈凯歌《无极》,到张艺谋《十面埋伏》《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都属此类,它们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模仿好莱坞影片的大制作效果,画面宏大唯美,强烈冲击观众的视听感觉,从而产生刹那的生理快感,而故事情节却极其简单或是对名著的拙劣模仿,因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仅仅是浅层的器官的声色享受,是生理性的、精神上的审美期待不但丝毫未得到满足,反而因为两者强大反差更加空虚,当他们走出电影院,生理性的瞬间审美感受也立刻随着电影的结束而消失,于是观众有种受骗的感觉,对影片的价值发生质疑,这种不满要寻找途径进行宣泄,他们便以自己的观后感重新提炼影片内容,由此创作出一种新型的短片形式――“恶搞”。它的出现是否合理呢?我们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恶搞为例加以分析。对此剧的恶搞全部集中在剧中女性的暴露装束上,乍看似乎是恶搞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过分夸饰之嫌疑,但如果再详加分析就会发现,导演的用心集中在两个方面:明星阵容和画面营造。众多宫女的装束如何,会给观众造成何种印象效果,既是剧情设置的一部分,更是画面营造的一部分,而画面营造更是全剧的重中之重,导演又怎么会随意处理?所以尽管导演矢口否认,也不能掩盖他用这种方式吸引那些暗含偷窥欲望的眼球的意图。从此意义上说, “恶搞”的产生,具有颠覆性的消解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是大众自发的文艺形式,是完全站在平民立场对虚伪的影视道德的嘲弄、调侃,表达了大众内心对所谓的影视文化精英者的愤慨和自觉抵制被文化产业操纵命运的平民声音。
恶搞从平民中产生,先天具有平民性立场,面对虚伪的影视道德美学时,以貌似“恶”的形式表达自己言说权利,实则具有求真意志追求,具有积极的美学意义,但另一方面,又因为它局限于平民阶层,缺乏自我审美价值认知,容易陷入形式化的追求,即认为恶搞的价值完全在于对影视主题的篡改,结果导致大量粗陋无聊的仿制品出现,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铁道游击队参赛记》等。这种简单的拼接产品自然不能满足恶搞者的怪异刺激心理,于是恶搞者继续寻求刺激,恶搞走向搞“恶”,“恶”的通俗含义“恶劣”又沉渣泛起,恶搞者专门攻击美的事物,从而肆意歪曲影片,彻底迷失审美方向,陷入虚无主义,“网络小胖”的出现便极具代表性。
电影《天下第二》的出现,标志着超越“恶搞”的另一种平民化艺术形式――戏仿的诞生。戏仿不同于戏说,两者有着本质立场的区别。大众对于“戏说”早已不再陌生,《戏说乾隆》曾经轰动一时。 “戏说”是指“附会历史题材,虚构一些有趣或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或讲述”,但从戏说类型的影视剧来看,这个历史所指的基本是清朝之前,而此前的历史与现今的历史有着根本立场的区别,它们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鲁迅语),所以依此来看,之后的《唐明皇》《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都属于戏说影视剧,它们的叙述策略是套用“正史”中的故事梗概,再在大人物身上添加或多或少的平民生活内容和生活气氛,讲述皇帝化装成黎民百姓深入民间,宰相大臣碰到平民的问题,和英雄豪杰恋爱等等,借以拉近他们与平民观众的距离,但是皇帝终要回到金銮殿,穿上龙袍,宰相大臣仍是国家统治阶级,英雄的主要活动还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的根本立场没有变化,仍然坚持“正史”立场,这才是剧作的底色,也是人物周围始终萦绕的光环,他们只是以俯就的姿态暂时贴民,以表现他们的和蔼可亲,即鲁迅所说的“做戏”罢了。
周星驰喜剧尽管也极力亵渎大人物,但我认为它们也仍然属于“戏说”,原因就是并未脱离英雄立场。他的喜剧模式大致可分作两种:反才子佳人的才子佳人戏和反英雄的英雄戏。先说第一种,《唐伯虎点秋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戏,他的特殊之处是在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和佳人(万人迷秋香)出场后,没有依照陈旧的才子佳人模式直接向大团圆结局推进,而是先让唐伯虎自毁形象,让假父亲装死以帮助自己混进华府,不料遇到对手,为达目的极力自轻自贱,终至卖身为华府低等下人“华安”,影片中特意制作了一个手上沾满屎的特写镜头渲染其悲惨境遇,把一个小人物的卑琐龌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当“华安”向秋香表白披拒绝的时候,问她因何“三笑留情”,秋香嗤笑,原来是“华安”自作多情。佳人从未喜欢过这个小人物,小人物“华安”的梦也只能做到这里了。接下来,佳人说出了自己喜欢何种人: “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无聊的废物!难道只有唐伯虎才称得上是男子汉?只有真正的男人才写得出这么迷人的诗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佳人对持有真情的小人物的蔑视和对才子的向往的对比十分鲜明,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又重新走回才子佳人模式,华安变回了唐伯虎,先是对对子打败“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壬之王’的对穿肠”,又在顷刻之间画好春树秋霜图,画惊四座,还不忘使出“还我漂漂拳”英雄救美赢得芳心,最后又不仅拯救华府和秋香的生命,同时打败书生夺命剑重夺兵器谱排名第一, “华安”的真情也成了唐伯虎的真情,一个十全十美的才子形象出现了,奉“旨”成婚大团圆的结局自然顺理成章了。所以总体来看,《唐伯虎点秋香》不仅没有抹掉唐伯虎的才子底色,反而用华安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小人物与佳人结合的可能性的虚妄和才子佳人模式牢不可破。另外,唐伯虎这个才子也先后拒绝了众多追星族、石榴和春香、夏香、冬香的追求,只向佳人秋香靠拢。另一种模式是反英雄的英雄模式,在《武状元苏乞儿》《赌神》《九品芝麻官》《审死官》《喜剧之王》《破坏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剧作中,周星驰都以卑微、懦弱、自私的小人物出场,甚至夸张成全身被打残不能去讨饭的乞丐,当他持有这种身份时,便反村各类上层人物的虚伪狡诈,如以武状元结果作赌局的朝廷重臣,因同性恋导致家庭悲剧的富豪太太。不学无术而又官官相护的官僚们,还有好色的杨过与丑陋粗俗的小龙女,甚至连独臂尼姑都性欲大发,由此让观众自觉地加以对比,认可了周星驰扮演的小人物是虽身份低微却心地真诚善良,大人物反而往往是外表正直,实则内心丑恶。但是剧情继续发展下去,小人物都会因意外奇遇而摇身一变,能力陡增成为超人,并顺利地成为赌神、食神、帮主、钦差大臣或喜剧之王、功夫明星等等,同时实现名利和爱情双丰收,至此观众才明白,原来剧作的根本立场并不是反对英雄模式,而是反对“我”以外的人成为英雄,把其他大人物贬低的最终目的,是让周星驰扮演的小人物成为独一无二的英雄,所以总体来看,整部剧作仍然是一部英雄成长史。因此我认为。在周星驰的喜剧中,反才子佳人和反英雄的故事情节,都仅仅被用作一种叙述策略,其实叙述者的立场始终未变,仍然是大人物立场,所以周星驰喜剧仍然只能属于戏说的范畴。
“戏仿”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方维保先生为之下了一个定义, “另一种模仿是游戏式模仿,简称戏仿。它是在外表上尽量做到对模仿对象的逼真再现,但是它总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且由于它对所模仿对象的戏弄的立场,使它在模仿的过程中拆解了模仿对象,而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戏仿的含义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中的加冕仪式,“受加冕者,是同国王有天渊之别的人――奴隶或小丑。这样一来,狂欢世界仿佛就暴露出自己内里的一面。在加冕仪式中,礼仪本身的各方面也好,递给受冕者的权力象征物也好,受冕者加身的服饰也好,都带上了两重性,获得了令人发笑的相对性,几乎成了一些道具(但这是仪式用的道具)。它们的象征意义变成了双重的意义(而作为现实中的权力象征物,亦即在非狂欢式的世界中,他们只会有一层意义,是绝对的、沉重的、极端严肃的东西)。”《天下第二》是戏仿型影视剧的典范。剧中的松三是个破落子,祖父曾经武功“天下第一”,而他不会一招半式,债主逼债走投无路之时。只得应王爷邀请进京比武,但是一次次行为的巧合,使得他阴差阳错获得“天下第一”的称号。但是他在剧中并未获得任何超强能力,始终是个普通人,所以无论换作谁,依照他的行动逻辑都会有此结果,因此剧作戏剧化内涵完全是在于阴差阳错逻辑。其产生原因即戏仿艺术的运用。此剧模仿英雄传奇故事,让松三这样一个普通平民也戴上“天下第一”的帽子,从而对所谓的“天下第一”名称进行嘲弄。这种效果的产生,依赖于松三始终是个普通平民,假如他真的获得超强能力,这种效果便不会存在了,同时松三与艳玲的爱情,也丝毫没有才子佳人的色彩,松三不是英雄才子,艳玲也只是以诈骗为生的女贼,艳玲以诈骗的目的接近松三,也没有落入爱情震撼的俗套,而是在金钱荣誉和人格认识的双重推动下,结为庸俗的夫妻。剧中众多巧合的技术处理,又是对英雄叙事影片的解构。之前的英雄叙事所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演员。不过是通过各种道具和画面剪切效果制造出来的假象,具有虚假的欺骗的性质,《天下第二》则将其中松三侥幸获胜的打斗动作清晰呈现,还把比武时的愚笨暴露无遗,将武侠剧的真相呈现出来,一个平民如何完成英雄被制造的过程,表达着对英雄制造的不信任,意在说明平民大众一样可以成为英雄。总体来看,此剧作主题立场是平民化立场,通过戏仿式的加冕仪式模仿英雄传奇,而对英雄们进行嘲弄,并因此构成喜剧美学效果。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互动视野;人文特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49-03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解放军的成功——近代新旧农民运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文革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中共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毛泽东”;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兼职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讲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问答或讨论,它是与第二个互动即与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结合一起的。为此,教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部分题目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当下社会的热点、疑点来设计问题,布置参考性题目;部分则鼓励学生就自己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研究课目,并由教师在权衡后(主要考虑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度)将之适当纳入课外实践论文选题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结合课内不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此中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破解”这些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论文的写作中提升理论高度和思考广度。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题目是两重性的。一种是全方位的,即所布置的题目供班级所有同学参考选择;一种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分别布置给听课班级,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制成课件或讲稿,由每个班级选取最感兴趣的同学登台讲解或辩论,之后接受台下师生的问询。演讲时间限定在15分钟左右。这项工作由教师提前布置,并根据题目与课内知识点的结合度安排学生讲解时间。
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演讲、辩论或“穿越式”的体验中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更开阔的视野,掌握到更广泛的知识;二,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看,它有助于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推动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念熏陶下,能够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体现自己对问题积极的、独立的而且是进一步的思考;三,从实践教学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并真正检阅学生实践教学的论文质量;四,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学生的参与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认知视野产生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4]。
在学生所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老师布置的课题,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准备,在课内教学的参与中,他们不仅撰写了小论文,制作了集影音、声乐与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而且其观察视角之新奇,探索思维之活跃都令人赞叹。如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内实践中,有的学生参与演讲的《太平天国成败鉴》课题,其形式之新颖活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该课题由三位同学参加,一位扮演剧中人洪秀全,一位以历史评论人的身份与“洪秀全”展开成败原因的辩论,一位则担当主持、解说并随着上述两位在辩论中提到的观点播放课件、同步呈现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他们以历史情景剧兼辩论赛的灵活形式,以“穿越”甚或“无厘头”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兴衰与成败,表演中间还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两位“剧中人”表演性演讲结束后,对所反映问题最后给以进一步的引导、思考及系统性的阐释和提炼,从而令学生在大开眼界之余又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最终推动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并在各种参与、体验中不断增加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体会与追问。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开拓更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除了现有的撰写观(听或读)后感及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外,实践教学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在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热点报告,以开拓人文教育的视野。此外,还可开展“红色读书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献的选读;另外,应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如讲课、辩论、师生对话;教师也可参与指导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究。在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型网站建设,毕竟,思政类教学网站的建设不必专属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它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事情,无论在网站维护的技术层面还是在资源吸取的渠道方面,教师或教学部门都应该注重吸取学生的力量,邀请他们与我们共建网站,共同关注思政知识的培育和宣传。此外,除观看影像资料,还可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参加各项社团活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调研。
2.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特性
实践是产生真知的唯一标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研究性特色过浓而实践性特色相对不足的境遇。为此,基于当下经费、课时、师资等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应极力推进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力求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团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旧格局,在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路径,实现各部门有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化解资源不足问题,发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能在育人方面产生更大的实效,还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方法。如南开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以完成3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们在做义工中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触摸到道德法规问题。再如他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搞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成立10人一个的课程小组,针对问题,做调查,画图表,讲故事,提举措。学生们搞的有声有色。[5]这些实践活动都立意明确,效果显明,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之间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3.加强教学资源及环境建设
在当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已专门开辟了自己的红色网站,在网上与网下的交互联动中实现了资源最大化的共享和信息最优化的传递。但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资源的汇集和共享,还不利于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类知识的关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缺少更充分的平台。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63-466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胡 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N].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
[4] 沈丽巍。论“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75-77.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4
一、电视新闻为什么要讲求新闻的真的实美
(一)新闻真实与新闻的真实美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因而,追求报道的真实性,是所有记者同行的一致目标。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文化、政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跟事实本身的“真实”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新闻真实”与“事实性真实”、“整体性真实”、“具体性真实”、“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真实是满足接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的根本保证。接受主体在获取一条新闻信息后,首先会对其“可信度”进行考量,根据可信度的高低,生产不同程度的共鸣,并以这种共鸣的强弱为依据,衍生出愉悦的感受。而“新闻真实美”正是接受主体对新闻信息的共鸣,并满足所期望的观后愉悦。这种接受主体所期望的观后感受,就是蕴涵在报道之中的美学因素。前不久发生在哈尔滨仓库大火的报道中,有一篇电视新闻记录了一位消防中队的队长在家中休息时得知着火的消息,没有接到归队的命令还是主动参加了救火的过程:首先是消防中队长的采访同期,然后贴的画面中,消防队员脚下鞋和裤子都结了厚厚的冰,镜头往上摇到消防队员手持喷着水柱的消防龙头,再就是他们戴着头盔的身影和被熊熊火光映红的脸庞,充满刚毅目光的眼神。那个雪与火的震撼场面在新闻播完很久都还在我脑海里不断出现,让我感动不已。从这条新闻中不难看出,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对新闻报道的采信有一个心理上的期望,决定这种的期望的判断依据,就是受众对所获信息的“美”的感受。这种“美”的基础就是真实。一旦“真实”的前提不存在了,“美感”随之也消失殆尽。这种蕴涵于真实报道之中的,观后期望的满足,就是“新闻真实美”。“新闻的真实美”正是基于“新闻真实”的基础,然后呈现出来的“美”的感受。新闻真实美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在事实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表现手法上,各种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电视新闻,更讲究形象塑造,自然条件的利用,人工辅助设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二)电视新闻的特质
电视新闻是从电视技术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电视的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报道手段,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手段脱胎于纪录电影。电视新闻与平面媒体相比,具有更加直观,更加迅捷的特点。因而,对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要求比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都要高得多。自然,电视新闻对“真实美”的要求也就更高。随着直播手段的应用,电视新闻多用来报道突发事件,直击现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电视新闻工作者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尽快到达现场,尽量多地拍摄素材。因为,重要的现场和即时发生的一切,稍纵即逝!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往往被告之:先把场面记录下来――不要管画面是不是美、不要管构图是不是合理、不要管光线是不是够明亮……总之,“客观记录”是第一重要的。在广播、电视作为强势媒体的时代,它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电视节目给什么作品,观众就接受什么。即便有疑义也只能“照单全收”。于是,影视的新闻纪录片颓衍出了“声画两张皮”、故弄玄虚、浮夸和程式化等等诸多毛病。之后,又在收视率压力、商业宣传需要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媒体从业者甚至虚构造假。然而,观众即使是在“弱势”的情形下,对新闻真实的要求也没有降低。何况,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出现,各种新形式的传播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不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强势媒体,加上同处于一个层面的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同质竞争异常激烈,收视率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媒体本身的生存。于是,新闻节目的“品位”,就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致胜法宝。决定新闻电视节目“品位”的关键,就是节目制作者对“新闻真实美”的把握程度。
(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美
新闻事实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这个“美”,并不是记者渲染才有的,也不是因记者挖掘才存在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于新闻事实之中的。只不过这种“美”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彰显这种“美”的前提是,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那么,“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美”又是个怎样的关系呢?新闻真实是有其相对性的,它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接受主体最后的选择。这里所说的“质量”,也就是接受主体对报道真实性的考量结果。于是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新闻真实”是接受主体认识新闻事实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者赖以生存的选择。“新闻真实美”存在于“新闻真实”之中,它的彰显强度,反作用于接受主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同时,帮助新闻报道者的“美誉度”在接受主体中扩散。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挖掘“新闻真实美”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新闻真实”。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真实美”是提高媒体公信度、美誉度的唯一途径。也是媒体从业者提高自身品位的唯一手段。
(四)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美诉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是如此。然而,就新闻报道在实现它的真实美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被甄别真伪、筛选择优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同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择优而取是接受主体对媒体取舍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最大化地实现新闻真实美,是他们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职业追求。在科技高度发达,接受主体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各种媒介不断呈现的今天,社会各阶对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趋势于多样化。因此,对新闻工作的从业要求也愈来愈高,体现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同时,对专业性、艺术性、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要求十分苛刻。
(五)受众的审美需求
我们的新闻报道,通俗地说,就是要为受众做好“四解”工作———解释、解读、解馋、解气。解释———对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科技进展、经济动向等等作出合理的、权威的分析和解释。解读———传达决策者的新政、政府的新政策、传达民声。然而,这种传达不是“简单转达”,而是透过现象,致理解析,达到传情读意的目的。解馋———满足接受主体对于想了解信息的渴求,延伸受众了解信息的途径,扩充接受主体的信息接受量。解气———正确引导受众对某些具体事件的理解,劝解受众采取全理的、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实现和谐的目标。我的理解是,做好这“四解”,就是接受主体对我们新闻从业者职业要求的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对我们的作品的审美要求。
二、新闻真实美在电视报道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虽然,新闻真实和新闻真实美在报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内容空洞、弄噱头、做有偿报道、玩边缘化、甚至搞虚假报道时有耳闻。究其根源,它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个人的素养上的偏差或者缺陷所引起的问题
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是实现新闻真实美的主因。报道决策者的认识观念,记者个人的认识偏差、私念、技术缺陷都将严重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品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最令人痛心的事例,莫过于2013年11月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据他自己交代曾经收受钱财,发表失实甚至是虚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媒体,我们的新闻机构、记者的公信力和信任度遭受到了空前的怀疑。事后,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但教训十分深刻!
(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造成新闻报道缺失“真实美”的主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那么,社会环境无疑是外部条件。其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是地方保护意识,区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等。有的时候,相关领导的意识,往往能左右一个媒体团队的行动质量。还有就是,现行的新闻媒体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制约。加上新闻单位的经济考核以“收视率”为唯一依据,这在客观上造成,片面追求“收视率”,甚至为达到某一个收视率标准,不惜放弃原则,用血腥、暴力的元素来迎合一些低级趣味,从而拉动收视指标。
三、在电视报道中如何实践
新闻的真实美自从有了电影技术之后,“眼见为实”便受到了质疑。由于接受主体所“见到的”是一连串活动的光影,而不是真实的本身。加上剪辑技术的应用,还有日臻完善的电脑影像技术的运用,光和影所能营造出来的形象可以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影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为“记录的光影”添上了神奇的翅膀。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支撑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受到接受主体的质疑。如何在电视报道中实现新闻真实美,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记者素质,提倡探求真实的精神
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记者来说,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职业素质,求真务实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新闻的真实美的关键。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有较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做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营造探求新闻真实美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营造探求真实,追求真实美的社会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实现新闻真实美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需要有个好的机制。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新闻工作者遵纪守法。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为从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第三,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硬件建设,及时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制度培养人才。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提升技术技能的水平,强化表现(再现)新闻真实美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1.如实纪录,真实表达借鉴电影纪实的美学特征,电视新闻在采集素材、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尽可能地用深景深的镜头,尽可能地以完整的“段落镜头”来记录、表达。2.准确判断,合理选择对于新闻摄影来说,不能“导演”,也不可重复。“真实地纪录”也不是无原则地“全程记录”,而是需要记者适时地“捕捉”画面,这种适时性来自合理地选择———正确地选择时间、正确地选择地点、正确地选择角度、正确地选择所要用的器材———正确地、完整地纪录新闻素材。这一连串“正确选择”来自于准确的判断———多方位地分析眼前的细节、合理地预计将要出现的情况、去除干扰因素直达目标。3.懂得合理的规避和保护,适度地褒扬有悖伦理的、有违道德和公序良俗的、过份恐怖和血腥的、涉及色情暴力等有碍和谐的因素,都会压制或者妨碍新闻真实美的表现,应该回避。涉及隐私、儿童、妇女权益等法律规定需要保护的,应该坚决予以保护。而对那些被我们传统文化、道德、审美习惯所肯定的美学因素,要予以褒扬。但是,一定要适度。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选用设备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可是,这很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误区。以为,设备越贵越先进,越贵重就越能保证采访质量。其实,合理选择设备是保证采访质量的重要条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新闻真实美是蕴涵在新闻事物之中的。但是,如果被忽视,或者说,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那么,这样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晦涩,空洞,甚至不可信。所以,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完善,加强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务观众,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5
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观后感
为了这仓促的相逢
我们
已等待了千年
百世修缘
期盼的
难道是
这短暂的瞬间
击碗而歌
苍凉的心曲终究难诉
闻乐起舞
激愤的岂只是世事坎坷
世世修缘的我们
今生依然无缘
无缘的我们啊
在爱之前就知道
爱过之后
等待着的
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奔扑向烈火
今生最后一次回顾
凄凉的一笑啊
是要让你
在今后
每一生都记得
我今世的容颜
《引
第一世——公元前212年,秦朝咸阳。天上流星陨落,击毁秦始皇的制俑现场。秦始皇来此视察,邂逅来此捡流星殒石的冬儿,被冬儿的聪明可爱深深吸引。刺客袭击秦始皇,蒙天放及时出现。冬儿却被误认为刺客。秦始皇爱上冬儿,而蒙天放和冬儿有真心相爱,舞姬妹姜刚开始要勾引皇帝,最后却又爱上蒙天放,得知东渡求仙的秘密后,便以此要挟蒙天放……一段皇帝、将军、舞姬、与民女的四角恋情,最终以冬儿蹈火自焚、蒙天放变成活人俑守卫皇陵而告终,成为记录在秦朝竹简上的一段传奇……
第二世——民国乱世情。阴差阳错,为拍一部电影让这些缘分未了的人们又汇合到了一起,并重聚皇陵。兵马俑蒙天放大闹街市,激发了各自探寻历史真相的欲望,却不知道无意中寻找到了自己上一世的情缘……
第三世——公元2015年,西安。手机、笔记本电脑、互联网络……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有了重大突破,活人俑却再现江湖。开启皇陵的钥匙,最终却成为一段穿越了2000多年的爱情得到美好结局的最终见证。
两世的悲剧,一世的圆满,三世的爱恨情仇诠释了纯真的爱情。四颗流星相继划过,四个人的命运也就此拉开了帷幕,四个人,就因为同时看到这四颗流星,从此就展开了无法预料的故事……
三世情缘,伴随着四颗流星,漫无目的地看着,最后却早已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的确,我很感性,虽然很少体现在表面上。 第一世最后的绝别,狂风呼啸,沙尘漫舞,一切都显得如此诡异,在模糊的背景中,冬儿把不死药喂给了天放。之后,天放与冬儿双双葬身火场,那哀伤凄婉的乐曲,颇让我感动,这就叫生死相随,这种是至死不渝。
关于第二世的内容,依然要提到最后,那个时候,蓝天根本分不清自己是蒙天放还是蓝天,只是用双手抱着已死的朱莉莉,倒在那扇铁门前。或许他们已经融为一体。
第三世是以完美结局告终,我既感安慰也觉得遗憾,安慰的是两人经历三世之苦终于在一起了,遗憾的是还放不下第一世的绝恋,包括天放、冬儿、始皇,还有我没提到的女配妹姜,虽然邪恶,也是个痴情女子。
焚身以火 让火烧熔我
燃烧我心 唱出爱的颂歌
奋不顾身 投进爱的红火
我不愿意 让黄土地埋了我
让我写下诗 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
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 共享福祸
焚心以火 烫上爱的深烙
燃烧的心 黄土地埋不了我 即使再过两千年,我还会记得你,而且会深深地爱上你。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6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影视艺术 微课程 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04-04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只有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当这句幽默却又真实的话广为流传时,我们惊叹,“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就在这耳濡目染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探索影视艺术“微课程”在笔者脑海中产生了。
一、微课程及影视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指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别。”这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对微课程的定义。微课程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智能、高效、 方便的系列课程,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它区别于另一种“微课”的碎片化和不系统,这也是本文的微课程的内涵。
影视微课程是指以“与中职语文教材相对应的影视作品”为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小规模课程。通过对相关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施,探索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影视微课程设计的依据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以及其他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依托课堂和语文课本的教学,而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微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提出的新理念。
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含绘画的、音乐的、舞蹈的、文学的、戏剧的等艺术精华于一体,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又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影视凭借其视听语言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影视艺术凭借其开放性、丰富性、媒介性,毋庸置疑的成为了语文开放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语文教学中影视微课程设计的意义
1.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工匠型的教师解释知识,专家型的教师演示知识,有思想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观看相关影视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阅读文本。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觉得文章冗长乏味,又有很多冷僻字,读起来有些困难,我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用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下子对原著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有克服文字上的困难,阅读体验原著的动力。影视画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
2.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肉容是节选的名家名篇,节选的章节情节不太完整。教学中,得让学生从整部作品中理解人物,把握主题,在教学名家名篇时,我们免不了要简要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以及教材中省略的故事情节。但是在上语文课前让学生观看一部短片,就免去了教师不厌其烦的引述。因为学生看了电脑剪辑的短片,就好像一目十行浏览了一部完整作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等己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了前面的铺垫,在课内教学时,讲到课文难点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可以通过电脑不断地再现与教材有关的影视片断,这样不费周折,就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如课文《雷雨》节选了整场话剧的第二幕,话剧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内容基本忠于原著,而课文中的两场重头戏: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鲁大海与周朴园斗争,恰好电影中也有较完整的表现,教《雷雨》这篇课文时,我针对学生不喜欢上话剧课文的心理,设置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放映雷电交加的夜晚,四凤冲了出去,周冲接着也冲了出去的片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集中起来,接着用多媒体滚动字幕,概述这个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渲染课堂气氛。其次根据课文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思考题:如仔细观察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中的语言和表情,评析周朴园的性格、心理等。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周朴园、鲁侍萍、四凤、大海、周萍和周冲,尽可能地感受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最后再放映剪辑的这两个电影片断,让学生自己与影片中的角色对照,使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剧中人物心理,尤其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心理,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了。就这样,学生在影视艺术与文本解读的交替中,完成了课堂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
3.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
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让学生看同名电影,当玛蒂尔德她通过十年的艰苦工作后,还清了债务,而她却变得十分苍老,也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当她将真相告知朋友后有这样的描写:“说完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这说明经过的十年的煎熬,她也学会了怎样生活,也可以放弃虚荣,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自豪与快乐。文章以她朋友的话结尾“哎呦!我的可怜的马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啊。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然后再没有对主人公的反映有任何描写,课文戛然而止。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心理描写将故事续写下去,原本不愿写作的同学跃跃欲试,表现出编剧的天赋,对文章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发挥,将故事编得精彩纷呈。就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想象力被大大地激活了。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还组织学生对《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等电影进行专题研讨,学生通过这些影片能找到自我,认知自我,感化自我,并以此为话题进行电影解构,学生也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经常性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影视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注重分类, 建立积累阶段的微课程影视资源库
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影视资源有很多,注重分类,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会给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活力。“影视资源库”是指与中职语文教材相匹配的,包括课内文本和课外导读等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的集合。分为以下几类:(1)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作品,主要是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如《红楼梦》《鸿门宴》《水浒传》《雷雨》《祝福》《边城》《哈姆雷特》《项链》等古今中外名篇,在资源库中占多数。(2)交代背景、介绍作者等的纪录片资料片。如记录片《圆明园》、介绍鲁迅先生生平的记录片《鲁迅先生》等。(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作家的电视栏目。如《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讲论语”钱文忠的“三字经”“弟子规”“苏轼”“杜甫”等系列节目,声画并举,知识丰富,内蕴厚重,是资源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4)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进行情感教育的影视作品,主要是一些流行热播的影视剧。如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反映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面对倭寇横行、军制腐败、海防孱弱等困难,力求革新、奋勇反击,最终剿灭倭寇的《戚继光》等,这部分资源数量不多,经得起时间检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更少。影视资源库只是初步建立,从数量和质量上还需进一步补充和检验,尤其要加强精品意识,认真做好影视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二)精准定位,明确备课阶段的微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能获得的理想状态的规定,也就是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往往需要综合依据课程需要、学生能力与个别差异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在目标的确定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定位准确性
影视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作用,它不能代替阅读教学,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定其应起的作用。如电影《边城》,在教学课文《边城》中所起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原著的情节,三是加强对人物的形象认识。但是这些作用都应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阅读的基础上。所以准确定位电影在《边城》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观看影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比较文本,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特点。
2.施行有效性
影视艺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看看而已,它要切实可行地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调动阅读兴趣,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等。影视艺术的直观性、丰富性为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施行,具有完成目标的能力,以达到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如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观看冯绍峰主演的同名电影,影片与课文内容结合度高,演员演绎到位,学生兴趣浓厚,更主要的是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形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因为有电影的辅助,对完成目标有信心、有能力,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3.情感教育性
针对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诸多问题,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积极应用影视艺术的感染性和熏陶性,培养中职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1)情感观的教育
影视被称为“造梦工厂”,远离自身生活的场景故事给人梦幻般的感觉,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易于沉迷其中,尤其是爱情故事更能迅速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责任心和爱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疏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求学历程的作品,深受学生喜爱,其中三对恋人不同的情感追求是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它的情感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通过剧中人物的爱情故事对学生进行爱情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爱情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爱情结出了幸福的果实,有的爱情却凋谢了甚至酿成了悲剧,进而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知,完成情感观的教育。
(2)价值观的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恰在成型期,正确的引导将避免他们走一些弯路。学校是整个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中职生由于受特定的培养目标,年龄、生活阅历等的制约,很难对一些年代相对久远的课文内容理解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年代特殊的历史事件,在缺乏相关认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自己的评价与观点。这时,就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丰富背景知识,补充不足,连接学生与文本之间时空的隔阂。例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可以把电影《南京大屠杀》和《辛德勒名单》来做一个对比观看。这两部片子都真实再现了那段残酷黑色历史,且影片中反映出了日德两国政府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正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事件,进而延伸到一个话题: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的辩论,学生纷纷参与课堂讨论。作为老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成熟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纠正认识的误区,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三)应用为先,把握授课阶段的微课程务实应用尺度
1.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应用原则――语文性
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影视艺术要体现出语文性,体现出学科特点。影视艺术不仅仅可以与语文课程整合,它同时也进入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如历史、政治,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大量应用了影视资源。语文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所以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文本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应用影视艺术的目的、手段、方法也要体现出这一点。例如同一部影片《祝福》,历史课上应用只是截取其中祥林嫂守寡再嫁,周围人耻笑,祝福时不许插手等片段,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旧社会中国妇女承受的三座大山的压迫;而语文课上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就影片中“祥林嫂怒砍门槛” “小叔子报信”等情节讨论是否合理,也可以在文本和影片的基础上以“祥林嫂的故事”来进行写作训练。这些教学设计活动充分体现了影视艺术运用的语文性。
2.教学中影视微课程的应用方法
影视艺术微课程的应用发挥其最佳效应,重点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
(1)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与其他授课方式相比,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在影视辅助教学方式中看似被降到了最低处,实则不然,因为若稍有不慎。就会让影视喧宾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节奏。课堂教学时间空间有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课堂,语文学习更多的功夫是在课外,在于不断的积累。影视微课程应把实践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影视艺术往往观看时间长,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中职生相对拥有的自主时间较多,自习课、晚自习都可以加以利用。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a.设计课后拓展作业,将课堂学习有效的延伸至课外,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后拓展作业,可以设计为《水浒》中还刻画了很多英雄人物,请仿照对林冲的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电视剧和原著的内容,写一个你喜欢的英雄形象,结合其故事情节具体分析”。b.结合我校每个月都会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校园电影的安排,有意识的把这个活动获得的影视信息体会融入语文教学,成为新的教学资源。c.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鉴赏活动,包括开办影视鉴赏讲座,学生改编创作剧本表演、影评或影视观后感征文比赛等,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语言创造表达能力等,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阅读教学与影视鉴赏相结合
尝试阅读教学与影视鉴赏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小说《边城》为例,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语言清新质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小说不以情节见长,重在体会含蓄优美的韵味,理解作者精心构建的“世外桃源”。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同名电影,并如此设计。第一步,引入影片。播放影片片头,同时介绍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影片的特点,突出其自然唯美和情节淡化性。第二步,剪接电影内容。运用截取的片段,将原来的电影剪接成两个主题。一个是小城淳朴的风俗,像赛龙舟、捉鸭子,翠翠祖孙的渡口优美的风景,人人仗义轻财,给学生展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心生向往之情。另一个则是翠翠的爱情故事,她与二佬朦胧的情感,祖父的好意,大佬的意外,二佬的出走,爱情的无疾而终。第三步,赏析影片。讨论问题一:翠翠的爱情悲剧是谁的错?问题二:世外桃源的小城还能继续存在吗?第四步:揭示影片主旨,感受影片魅力。第五步:课文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出走的二佬的故事、翠翠与二佬的重逢。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更喜欢这种阅读教学与影视鉴赏相结合的课型模式,同时也给语文教学中影视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影视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只要教师们精心设计,扬长避短,因利除弊,利用影视充分调动起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思维,就一定会在语文教学领域开辟出一片绚丽夺目的教育园地。
参考文献:
[1]颜青。浅谈大众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策略[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7
一、毛泽东影视形象的嬗变
(一)不同银屏中的毛泽东形象
刻画毛泽东的典型电影有1996年体现二万五千里壮举的《长征》、2004年刻画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的《张思德》等,典型电视剧有反映解放战争的1987年的《古城情恨》、1991年的《七战七捷》、1991年的《南阳大会战》、1993年的《豫东之战》、1993年的《华中保卫战》、1995年的《苏北决战》、1997年的《西藏风云》、1998年的《上海沧桑》、《中国命运的决战》等。还有1999年《开国领袖毛泽东》刻画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史诗篇章,2005年《长征》所书写的最完美的神话突破了时代的国界,2011年的《延安颂》走近毛泽东,走进延安,走进中华民族抗战历史,2005年《冼星海》刻画了毛泽东“向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2005年的《八路军》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主导地位,2005年的《诺尔曼・白求恩》反映人们呼唤白求恩精神回归,2007年的《西安事变》书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进入崭新阶段,2008年《周恩来在重庆》反映周恩来在重庆近九年的战斗生涯,2007年红色经典青春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井冈山》、《红色摇篮》等分别展现了人性化、浪漫化、艺术化的毛泽东形象。[1]
毛泽东主题的典型电影
刻画毛泽东影视形象的演员首推古月,那时他50多岁,其脸型、相貌、身材都酷似毛泽东。古月1949年参军,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擅长绘画和摄影。1980年由昆明军区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在《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大决战》等影片中扮演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毛泽东。[2]第二个主演毛泽东的是唐国强,2005年古月先生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之后,唐国强成为“扮演毛泽东专业户”。第三个值得书写的是王成功地饰演了影片《秋收起义》中的毛泽东,刻画了毛泽东第一次被乡丁抓住的“内情”,第一次花钱的尴尬,第一次恋爱的狼狈,第一次打枪的窘困,从细微中出戏出性格。[3]
(二)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热”
1989年发起于高校并迅速辐射到整个社会的“毛泽东热”,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动向。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红军长征60周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抗战)胜利50周年等活动展开,和毛泽东相关的影视宣传达到一个高潮。1991年,《开天辟地》、《大决战》三部曲、《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电影、《少年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乡亲》等电视剧接连放映,以其情感冲击力、艺术震撼力引发中国大地上最为持续的名人轰动效应。1993年,当时“革命传统教育影片汇映”向全国中、小学生放映,《东方红》、《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等优秀传统故事片,观影票价降至每场/部0.5-1元。各大军区开展影视演讲会,集中放映十几部反映毛泽东的影片,进行观后感比赛、党支部生活谈心评比等,军队、民众以实际行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缅怀一代伟人。如果从“接受主体”这一视角探讨20多年前这种“毛泽东影视热”现象,这些影片无非是表现毛泽东的恋人情(《开天辟地》)、父子情(《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战友情(《巍巍昆仑》、《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周恩来》)、领袖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乡亲》),通过银屏,深
入开掘毛泽东的内心世界。[4]电视媒介叙事角度
的变化影响到对英雄形象塑造角度的相应调整与变化,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使改编者误解观众审美心理与期待视野,从而转变塑造英雄形象的策略,把原来“高大人格体格健全英雄”重新塑造成“平凡英雄”甚至是“草莽英雄”。把“传统英雄”重新塑造成“时尚英雄”,把“横空出世英雄”重新塑造成“成长英雄”,把“常见英雄”重新塑造成“另类英雄。” [5]
二、影视真实与历史真实
(一)毛泽东其实是一个凡人
先看两个小片段。
1.100年前湖南师范学校里,正在上一堂图画课。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今天的题目是根据李白名诗“半璧见海日”画图。众同学冥思苦想,都在认真画着。其中一个青年依旧在看小说,教师在他背后站了很久,他仍未发觉沉迷书中。教师故意咳嗽一声,吓青年一跳。教师严厉地问他:你画好了吗?青年顺手画几笔,“一个横线上画着的一个半圆”作业便成,他战战兢兢交给教师,教师仍怒。青年慑哺到:这根横线代表“半璧”,这个半圆表示太阳从海上升起,还有一半睡在海里,合起来不就是“半璧见海日”吗?老师愤愤说胡扯! [6]遂拂袖而去。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后来成为改变中国之命运的一代伟人。
2.湖南师范学校校园里一群学生与教师正争论是否需要剪辫子。校监抬起手来看看手上戒指,又摸了摸自己黑粗的大辫子。告诫自己又教训大家说:“我记得《孝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如若违背,就是不孝!今儿个你们可真是胆大包天,连圣人之训也记不得……”话未说完,毛泽东就接过话茬:“你讲得好听!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那你指甲长了为何要剪?胡子长了为何要剃?再说,男人蓄辫子,是清王朝腐朽统治之标志,是保皇守旧派的象征。他清王朝统治者有何德能继续这个宝座?他们弄得这个国家摇摇欲坠,民众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吾国民众早就迫切要求推翻满清统治。剪掉辫子者有推翻清王朝决心,是时代进步之表现,是勇敢者的君子行为!”话未说完,该同学一步上前剪下校监的那条大辫子[7],第二剪剪下自己的辫子,其余同学落荒而逃。这个持剪学生就是青年毛泽东。古之敢作敢为、敢为人先、勇挑重担、开拓进取、雷厉风行、英雄气概者,毛公也。
(二)浪漫真实
1989年上映的《开国大典》最后一集中,毛泽东等人缓缓走上100级台阶,闪回他的少年、青年、中年时代,他看见母亲背着幼年毛泽东在爬台阶,牺牲了的亲人、战友不断从他身边走过,每个人都在灿烂开心地笑,而毛泽东神情凝重,略显沧桑。这种穿越时空的蒙太奇是一种现代人对伟人时空轨迹汇集的“合理想象”,是一种精彩的艺术加工。向新中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1999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出现警卫员小阎,他其实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好几个警卫员的集中代表,历史上并没有小阎其人。在莫斯科红场上毛泽东和列宁握手致敬,实际上是东西方两个伟人的“神会”,艺术想象合乎情理,令人称快,历史上毛泽东从没有见过列宁真身。这些都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影视结合。[8]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上部)中浪漫真实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举几例:①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北大未名湖上滑冰的情节,帅男美女,浪漫绝美,姑且不论民国时候两人恋情是在老北大红楼而不是燕园未名湖,也不论民国时期一些老学究秉持男女授受不亲还没有如此文化开放,但是人们在一笑之余,只觉得浪漫和精彩,没有人怀疑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情,这是夸张性、合理性的革命浪漫主义。②1935年遵义会议时,为否定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集合党内各个核心人物集中火力向博古开火,最后会议搞垮了博古,最后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这实际上第一次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③1937年8月31日至10月初,八路军总部所属115师、120师、129师在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林彪等人的率领下,在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了抗日前线。《毛泽东》(上部)却表现以毛为首的共产党五大书记座艄公渡船之上,前面是翻滚的黄河巨浪,背后是起伏的沟峁原梁,几十万的老百姓对着共产党、对着毛泽东、对着八路军、对着黄河齐唱信天游《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东方红》。这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再现和情感表达!④在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他先是和普通人一样担心有去无回,被蒋介石扣留,不久决定去却回复重庆只有周恩来代表中共去谈判,当蒋介石把和谈调子定得不能再高时候,毛泽东却以“弥天大勇”飞去重庆,其精细明察令人叹为观止。⑤毛泽东等一行三人到重庆在国民党欢迎宴会上,投壶猜谜:“到底谁使日本人战败,打一中国古人人名。”先是有屈原(屈服于***)、苏武(苏联出兵干涉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蒋干(蒋介石主导的抗日正面战场)等不同答案,轮到毛泽东回答,他猜出四个:除了前三个之外,还有共工(国共合作,中国各方面力量),一语惊四座,遂掌声雷动。当然这是今天影视工作者将各种小道消息嫁接于当时场景演出小历史插曲,当时历史不可能有如此雅致,也轮不到毛泽东占住和谈宴会的主导地位。但是从今日语境反思,仍不失为一种“戏谑”。后人笑看历史,评述历史,“正眼”看历史,是浪漫性真实表现。
(三)瑕疵
《毛泽东》(上部)仍然有不少瑕疵:①青年时代毛泽东大部分活动在湖南偏僻贫穷之山区,早年拍毛泽东片子自然也就要钻山沟、住茅屋,甚至吃住在野外。[9]而《毛泽东》(上部)很多都是取景于城市、取景于风景名胜区,山区略显繁华,在保持场景真实性上略逊一筹。②青年毛泽东活动范围在湖南、江西,人物关系网也是湘赣两广人士,倘若《毛泽东》上部里的演员能够说真实的湖南、江西方言,可能更能体现历史真实。③蒋介石要军费,张静江向其推荐上海的江浙财团和共济会财团。共济会在民国时期发动的所谓“启蒙”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西方的文化渗透,“共济会”的性质需要历史的再讨论。④国军围剿红军时称红军为“朱毛红军”,而不是历史上本来的蔑称“赤匪”;国军作战指挥时称井冈山以北有武汉、九江与宜昌等大城市,宜昌远在井冈山西北2000余里,这是对军事地理的疏漏。⑤精英阶层形成联盟来加固统治地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国共第一次北伐之后分家,国民党、共产党内部精英如何博弈分化,乃至不同党派、一党之内不同派系精英如何形成联盟的还有待更加真实的历史评论。⑥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伟人,70年前黄炎培去延安与毛泽东在窑洞里促膝长谈,周期率问题至今让人深思,这个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深入。⑦毛泽东一生历经前人所未经历之喜怒哀乐,超脱凡人之时空。摄影师可运用光影、透视、对比、景深控制及运动拍摄技法各种影视造型手段协调形成影视画面更好的时间-空间立体感。[10]
(四)真实写史
毛泽东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在贺子珍负气出走之后心灵空虚和江青重新谈恋爱,也会在毛岸英为刘思齐年龄不达标要结婚时候闹父子矛盾,然而瑕不掩瑜,对于如此鸿篇巨制,突出“国际大视野”,全景地展现毛泽东从早期立足于求学思变、渐进变法、激进革命、国共合作、国共分裂、井冈山游记战争,中期的长征、陕北抗日、三年解放战争乃至到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一个不断奋斗求索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全心真心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终生的毛泽东形象,从凡人立体性折射伟人,人民永远怀念他。当代中国更应该高举毛主席思想的伟大旗帜,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遗志,艰苦奋斗、弘扬正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一生。《毛泽东》上部给人最大启示:一个人就应该一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从小有志向,有理想,脚踏实地,将理想与实际结合。为人诚实,刻苦用功,父母应该是严父慈母,老师应该是指导学生树立理想,同学应该患难相处,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有用的人才。
在影视艺术传播中,通过情感激发和审美享受进行意义传输,获得理性归宿的意义。“意义与快乐”的承载体和激励体是影视媒介,影视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是使社会结构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意义与快乐在社会中的生成与传播构成文化体系,影视艺术能够激发“快乐”,透过富有美感的愉悦形式建构与传达意义是其目标所在。影视艺术媒介为有效传递意义,以美学方式建构和传播意义,以达到艺术性理解与诊释世界之本质。 [11] 还原于历史、袒露出真相,显然不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当代人不可评述当代人,只有今天的后来人可以评述前人。电视剧《毛泽东》,真实再现历史,如果能吸引观众,引起舆论和民间的集体讨论,共话民主与自由,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私者一时,公者千古!史诗应该客观真实全面,富有新意,以获益于世人。敢不敢拍出真实的历史、敢不敢直面历史是衡量一部电视剧是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部《红楼梦》是一部清王朝历史,让人研究几百年,多少人为之皓首穷经,衍生著作浩如烟海遂成“红学”。毛泽东是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代伟人,更应认真研究、立体展现,正确书写。期待《毛泽东》下部客观地展现毛泽东后半生。
参考文献:
[1]杜颂。青春偶像――新世纪潇湘影视中的毛泽东[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佚名。银幕上的七位“毛泽东”[J].电影评介,1993(12):17-16.
[3]红高梁。访“青年毛泽东”――王[J].当代电视,1993(11):4-5.
[4]马晓东。从接受主体看“毛泽东影视热”――兼评毛泽东影视形象的艺术特点[J].长白学刊,1993(1):95-97.
[5]任志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6]沈丽。影视文学剧本:《青年毛泽东》(摘选之二) [J].党的生活,1994(7):38-39.
[7]沈丽。影视文学剧本:青年毛泽东[J].党的生活,1994(6):33-34.
[8]黄允升。历史的真实与领袖人物影视形象的塑造──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观后[J].党的文献,2000(1):95.
[9]季建忠,张惠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访影视演员王、姚刚[J].电影评介,1994(1):15.
[10]厉新。光影、对比、运动――关于影视空间艺术的三点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22-25.
[11]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意义的构建与生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