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他们需要我们(优秀14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作文 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关乎农村教育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魏敏芝——一个仅有13岁的女孩,却因为特殊情景临时担起了水泉小学代课教师一职。由于学生持续流失,这个学校的学生仅剩28人。工作交接时,高教师(学校原先的教师)还特意嘱咐这个13岁的女孩: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再少了……
然而,如果只是陈述剧情,那就是在浪费自我和读者朋友的时间。因为这些你们完全能够自我去观看和体验,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我专门作文表达,我想大概就是影片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以及世人的某些态度。
杨东平曾说:“中国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欠债之多,远远没有还清。”其实,我想:“一个关乎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大事,怎样还?拿什么还?难道依靠那些为了保研而去欠发达地区支教一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裨补阙漏?”
以前国家不富裕,办农村教育确实缺钱;但此刻如果谁还拿“缺钱”来为此开脱,我只能替他感到羞耻。
其实此刻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而此刻的农村教育,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教师。
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家、企业发展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人民义无反顾地奉献自我,造就城市里一个个“血汗工厂”。最终的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可大部分农村人依旧贫困。为什么无数的农民愿意进城务工?养家糊口是一方面,社会需要他们,又是一方面。
而当他们的子女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国家在教育上给予其充分的关怀与公平时,国家回应的,大多只是年复一年喊着的干巴巴的教育口号。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可有本事的百般推脱,无本事的当真无能为力。我并不是否认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在农村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只是这些远远不够。
此刻我在想:如果魏敏芝和水泉小学的事情没有接触到新闻媒体,没有获得这意外的帮忙,那电影的结局会怎样?恐怕应是悲惨的现实之痛。
年轻的时候,满怀抱负,扬言:“等我以后有实力了,必须回报社会。”只是等到那一天,或许终究还是回报自我。这时“社会”就像电影中,当魏敏芝渴求那个电视台的接访人员放她进去帮她寻找张慧科(进城走丢的学生)时,其对魏敏芝所说的话:“他丢了几天,关我什么事?”
是啊,社会好不好,他人是死是活,农村教育有多少问题……这些关我什么事?是的,确实不关你任何事。但我想,即便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也会为这个社会良好发展尽一份职责。毕竟如果周遭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社会动荡,不必说你无法像此刻这般做好理性经济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你的利益能不受损,那都是万幸。
无论是出于社会职责还是同理心,我们都应当去帮忙他们,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无数的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的任务的确是学习,但知识分子的任务却是时刻守护“社会良心”,并为之付出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2
今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场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片中讲述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她必须回家探望母亲,于是便请了一位只有十二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高老师走之前再三嘱咐魏敏芝说:“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 当魏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千里迢迢的来到城里寻找张慧科,最终在电视台长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是那么的破旧,桌子椅子都没有几个,每个学生的家境又是那么的贫穷。可是不管教室是多么破旧不堪,不管有没有桌椅板凳,他们仍然坚持学习。与他们相比我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影片中的`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班的张老师对我们更好,老师为了我们长有出息,无时�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3
上周,教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仅有28个学生,学校的环境十分简陋,课桌椅都破烂不堪,教师和留校的女同学还得挤在一张床上。男同学则是把几张课桌拼在一齐做床,所幸的是这些孩子都成长得健康可爱。学校里仅有一个教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教师。一天,高教师的母亲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长就找了个名叫魏敏芝的教师暂时顶替高教师。高教师走的时候,再三嘱咐小魏教师,在他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十分缺钱,就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教师为了找他回来上学,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忙下找回了他。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情景是,小魏教师瘦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她一声接一声地询问:“你是台长吗?”这分明是告诉所有观众,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难,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个都不会少。小魏教师很犟,犟的让人拍案叫绝,犟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不仅 小魏教师的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天真无邪,活泼淘气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每个场景与人物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农村教育的现状,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一幕幕都呈此刻电影之中,让观众感到要深思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4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作文。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坏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5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异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仅有13岁的魏教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教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仅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教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教师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教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终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终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经过电视台最终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教师仅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教师的职责,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教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教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必须要去寻找,您能够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必须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本事。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经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教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职责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6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却越来越差了。本来我也没有认识到“坚持”这一点,是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部由名导——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它主要记叙了一位13岁的山村小姑娘为了得到50块钱而来到一个校设施极差的学校当代课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一个月内,发生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这其中的一件事情,深深打动了我。
这位老师代了两天课后,发现班里那位调皮的男生——张会科不见了。因为高老师临走前,让他看好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他就去寻找张会科,张会科的母亲告诉这位代课老师会科去城里打工了。这是,她踏上了寻找会科的道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这位女老师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迟迟不能出发。她最后发动全班同学去搬砖,得到了几块钱,可这些钱远远不够。她只好步行去城里。经过一夜的长途跋涉,她终于来到了城里。她找门路、求领导却都没能找到张会科,最后她在电视台门口苦等台长,求得他的同意在电视台播放了由她做嘉宾录制的节目。张会科找到了,同时也让社会了解了乡村简朴的教学环境。山村女教师带着张会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回来了。她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气馁、不退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
永远秉承我们29班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7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 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8
《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看了影片,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电影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黑暗降临,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影片让我看到了这样好的一方面: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
同样我也有着一段这样的实习经历在我的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乱破旧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学校的教室中还没有通电,学生口渴了还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实习的班里面仅有12名学生,但这些学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动中我也尝试这和学生聊天,了解了他们很多,在学生的允许下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灯,当时我有点疑惑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回答是有了红绿灯路上的车就会有秩序了,妈妈带着妹妹来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说到这时我有点震惊,有点心酸,有点难过,他还是个孩子。
在一次考试中我和班里另外的一个学生聊天,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想去打工”当时的我很惊讶,我问:“为什么,你没想过上大学么?”他说:“家里没有钱,爸爸经常因为钱在家里唉声叹气所以我想去打工,”我问:“那你怎样打算呢?”他说:“在初三准备出去”我问:“因为初三的时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初三出去的,高中还要学费呢!”我当时沉默了。赶快离开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湿润了,在班里的12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两个孩子单亲,我有种无力感,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加油鼓励,希望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血学业。
在这里我突然更加的爱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话就能激励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爱能让孩子的心有一点温度。
《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 9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 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0
在一个西部的水泉小学来了一位老师,名叫:魏敏芝。可水泉小学破烂不堪,而且一天只能用一要粉笔,根本没有五颜六色的粉笔,只有白色的粉笔。我看到这里时心想:这个水泉小学真穷。
魏敏芝每天都让学生抄课文,可� 魏敏芝为了临行高老师的话,下定决心去找回在城里打工的张慧科。她打听到了张慧科的下落,连忙去了张慧科的住处,可那里没有张慧科,所以魏老师就在人海中寻找……
但魏老师还是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去找台长,终于在电视前找到了张慧科。
我想说:“水泉小学虽然穷,但学生们都很听话,但现在的学生并不穷,所以不听话。可水泉小学和现在的小学真是天壤之别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1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2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代课,老师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13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的前两句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这里她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学生,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老师的承诺,不放弃村长所谓的50元钱。当班里有个小女孩被选到县城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要人;当张慧科进城打工,即使村长不让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钱,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赚钱,有钱了能买两罐可乐传着26个人喝,大家没有喝过这种饮料,所以这唯一的一口却成了每个人心中唯一的快乐,1500块砖头搬完,还 是不值一张车票钱,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乱逃过半路还 是被赶下了车,至此电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学的学生已经在城市中走丢,没有人脉,没有帮助,没有能力,没办法……
做广播、写寻人启事,最后广播烟消云散,启示纸也随大风吹走了,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电视台碰运气,在电视台门口,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
是好心和耐心换来了真诚的关注,上电视,被好心的老板娘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得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了那个小地方,那个没有粉笔、没有喇叭放国歌的小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还 让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她,魏老师。最后一个镜头,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大的,小的,会写的,不会写的,用真实的粉笔写下了自己的话语。
默默的,静静的,所有的围观者都散了,所有的摄像机主持人都撤走了,他们依旧要在这里重复新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孩子们在可乐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满满的一口就够了。
感谢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这些近乎真实的故事。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没有这么差,但却有孩子不断的离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13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热播后,连日来,在高台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谷爱花是巷道镇三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0年因丈夫遭遇车祸脑部受损而致贫,近年来,丈夫病情好转,加之国家政策的帮扶,她改建了温室和圈舍,发展起了种植养殖,现如今住上了易地扶贫搬迁房,家庭经济状况也逐渐改善,美好生活向她重展笑颜。对她们一家来说,这部电视剧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作为一名建档立卡户,深刻地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和党对我们的关怀,我以后会更加努力,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谷爱花说。
王彩红是巷道镇高地村妇联主席,对于展示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都不能少》逐步展开的电视剧情,作为村干部的她感触颇深,也坚定了她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信心。“看了之后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对我们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坚定了我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王彩红说。
近几年,巷道镇高地村党员胡吉新一家通过努力,生活就像剧情里反映的那样,入住了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几天吃过晚饭后,他就和家人早早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谈及观看感想,他难掩激动。“比期待中的更加好看,尤其是看到了我们张掖的丹霞、平山湖大峡谷和扁都口等这些景区景点,特别的激动,我会把它看完,也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美丽的张掖。”胡吉新说。
作为一名参与扶贫工作多年的帮扶干部魏学云,也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收看了这部电视剧。他告诉记者,这部剧和他目前正从事的工作非常贴切,叙及自己的感受,他深受鼓舞、信心满满。“我今后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确保乡亲们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巷道镇机关干部魏学云说。
除此之外,这部剧一经播出,在网友中间也炸开了锅。网友们表示这部剧切合时代主旋律,能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很不错,同时也对剧情展开激烈讨论,并表示很期待接下来的剧情。有网友留言:“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真是太感人了,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样,我们要汲取榜样的力量,牢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好日子。”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贴近生活,以其极强的时代针对性和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让高台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积极贡献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4
周三,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里,女主角魏老师答应高老师要做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她很尽力履行任务。当村长把张明献被送去县里的学校去读书了,他居然不停地追着那辆载张明献去城里的汽车,因为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她拼命地追,可是人跑不过车。
当张惠科去去城里打工还债时,她决定去城里把张惠科找回来。她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去城里的车票是要多少钱吗?”同学们一会说1元、一会说2元、一会说3元,到最后问出了3元。就对同学们说:“我们一起去搬砖头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说着,就冲了出去,到了那里,同学们苦搬了2个半小时,厂长看见了,臭骂了他们,还把他们赶出去,但他们苦苦纠缠,厂长知情后,就给了她15元,他们就纷纷跑到车站去了。到了车站,发现到城里的票却要20.5元,他们失落极了。魏老师再建议搬砖,同学们算了一算,结果算出要搬1.3万多块砖头,大约要搬十六个小时,大家都叫苦连天,反对再去搬砖。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去混车,但服务员还是把魏老师赶了下车。她居然不分黑夜白昼地走到城里,历尽艰辛,吃尽苦头,终于通过电视台找到了张惠科。
看着那魏敏芝在找张惠科那感人的过程,我禁不住地流泪。心想:“要是我们全世界伸出援手,救救他们,让没钱读书的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去学习知识,那样,就没有那么可怜的`儿童了。”在我看的时候太敬佩魏敏芝了,她居然那么艰辛地去找张惠科,我好感动,我真希望世界上没有那么可怜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