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记叙文精选10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文,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这里是整理的石壕吏记叙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石壕吏记叙文 篇1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题记
夜,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大片大片的乌云遮盖了微弱的星光。小村仿佛被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没有一丝声响,庄严而肃穆,一切静如太谷。
然而,这宁静却被一连串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了,几个强壮的官兵骑着快马从远方长满荒草的小径上疾驰而来。马蹄扬起沙尘,模糊了官兵们的'身影。远处传来了一声犬吠,接着四面的犬吠声便连成了一片,此起彼伏。小茅草屋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微弱的灯光映出了老人佝偻的身影。然后各家各户都响起了幼儿惊恐的哭声,依稀看见几个苍老的身躯逾墙而走,消失在南面的密林里。
硝烟还未散去,一只孤雁凄厉的鸣叫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上空投下一个斑驳的影子。邺城,一个令无数英雄敬畏之地,只因为几百年前,一代枭雄曹操笑傲如此,指点江山。然而他最终也逃不过一抷净土掩风流的命运。而今,这里又成了战场。只不过此次是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走向衰败的唐**的抗衡。
战场上,一个疲惫的战士倚着岩石坐着,赤裸的胳膊上一道流血的伤口,惊心触目。地上还有个躺着的战士,头枕着他的腿,痛苦地**,剩下的黄土地被鲜血染红。他嘴唇嚅动着,费力地对坐着的战士说了一句:“大哥,珍重!”便合**双眼,脸上似乎还有不甘与悲愤……
半个月后,在那个战士的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平静地望着如狼虎般前来抓装壮丁的官差,手里紧握着一封皱了的*。那上面深褐色的血迹赫然写着:二弟皆战死,吾亦不知可否生还。请父母妻儿珍重!妻可再嫁!
“不行,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几个官差气急败坏地叫着。“那就我去吧!”老夫人淡淡地说,脸上毫无表情。几个差役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人,“得,就你了,老婆子,快点啦!赶紧去河阳应征,说不定还赶得上做饭。”
话语声渐渐远去,可每家每户传来的那幽怨的哭声,却如山寺敲响的钟声,在秋日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回荡……
战争,让天下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或许一个原本美满的四世同堂转瞬间便只剩下老弱病残了。烽火红了苍穹,似乎到处都闪着刀光剑影。
一场安史之乱,3600万人长眠于沙场。青史中人们看到了无数**的兴盛,记住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名字,却不知有多少无名小卒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一隅,任凭岁月为他们蒙上尘埃……
石壕吏记叙文 篇2
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既可以形成写作梯度,减轻学生们习作的难度,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巩固。
关键词:阅读教学; 巧设拓展练习; 写作能力;
《新课标》对初中生作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做出了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设计“拓展练习”训练,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巩固。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以课文为最初凭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为最终目的,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导学练相结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模仿范文,进行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而仿写就是在阅读范文和学生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当指导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训练。如学习《老王》后,我们可以仿照文中对老王传神的外貌描写仿写班中的一位同学外貌,以加强对内容的巩固,这样既可以形成写作的梯度,又容易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变“要我说、要我写”为“我要说、我要写”,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扩展补充,学习扩写
扩写是为原文添枝加叶,生发、扩充其内容的写作训练。扩写时要忠实于原文,且为了突出中心,要扩展那些值得扩展之处,同时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人物的性格前后要一致。如教学《石壕吏》时,我先引领学生梳理文章大意,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试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根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适当加入自然环境渲染气氛,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绘具体环境下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生动再现了差吏的凶残、狡诈,老妇的贫穷、悲惨,学生还补充一些被诗人隐去的情节,如战争的具体情形和三个儿子情况。扩写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作,进行组织选择,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又可以给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
三。变换形式,进行改写
改写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思想的前提下,根据规定的要求对原文进行改造的写作训练,改写只侧重于改写原作的形式。如改变体裁,将诗歌改成记叙文;改变叙述角度,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改变结构,将顺序改成倒叙,重新组织材料;改变语体,将文言文改成等。如将《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学生首先将语句逐一翻译成现代语,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自富阳至桐庐奇异的山水图画。这样的改写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神奇想象,学习续写
石壕吏记叙文 篇3
关键词:杜甫 曹操 沈缙 审美价值
本文解读几首诗歌,主要有杜甫的《石壕吏》《羌村三首・其二》《望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曹操的《苦寒行》《龟虽寿》,初唐诗人沈缙诘摹对邮・其三》。主要从他们的审美特点入手,为文本讲解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壕吏》:从诗中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对老翁是同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老翁逾墙走”是老夫妻两人商量好的,意思是说,抓壮丁的看到家里只剩下老太婆,媳妇,和“乳下孙”,也许会放他们一马,但结果还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服役的罪恶行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1]。因此全诗的正常顺序是,老夫妻先商量,老妪出门接应,老妪被带走,天明留下老夫(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就可想而知),所以老妪在向差役述说自己的苦难时,侧重了自己的不幸,希望唤起他们的同情。这首诗特点在矛盾双方对立的不平等,一方冷漠无情,一方想尽办法以引起同情。
《羌村三首・其二》:写杜甫晚年回家,被迫苟且偷生时的心乱如麻,“少欢趣”的心情。该诗的特点就是细节的真实。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对孩子缠身而不能静静的滤滤头绪的敏感;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心是灼热的,所以对北风的拂面是记忆深刻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所以,对酒是敏感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对眼前出现的景物或物体是专注的。这首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对娇儿的感觉,对北风的感觉,对树的回忆,以及对酒的期待。
《望岳》:这首诗表现了青年杜甫昂扬乐观的精神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对“齐鲁青未了”的泰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地就勾勒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2],不是年轻人,很难有这等清新壮阔的胸襟;二,幻想登临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既是写登临泰山的具体感觉,也是登临人生高处,睥睨世间的想象。另外,这首诗的“岱宗夫如何”的反问,是一个人面对庞大的没边际的事物的失语反应。表面上虽是一般修辞手法意义上的反问,而实质却是诗人杜甫面对泰山正常反应的真实书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高兴的诗歌,这种高兴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喜极而泣;二、寻找知音;三、开心喝酒,想将喜悦深化和扩大;四、畅想回家的路线。这是一个人高兴时的四种表现,具有相当的概括性。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哭泣,漫卷,喝酒,畅想回家路线,这些表现带有隐私性,和显得孩子气,甚至在古代那个社会都有点“丢人现脸”,诗人杜甫为什么将其写出?诗人将其写出,背后有一种小人物不能把握命运,一切听天由命的人生深味寄予其间。
《苦寒行》: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就在情感的深厚性上。因为深厚的情感具有集束性,和穿透力。能让普通人心中沉睡的体验苏醒,或原本飘忽不定的丝缕情感共振。曹操的《苦寒行》是记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的。“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是一个人陷入人生绝境的真实心理写照。这首诗深厚的情感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曹操本人先天禀赋,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心底仿佛一面牛皮做成的皮鼓,轻易不会被生活里的琐事、小事触动;二、曹操此次的遭遇是强大的,冷静的自然。两种力量的强强相遇,让曹操深感创业的艰难和自然的无情和力量。所以在吟咏和回味中透露出一种苦涩和悲凉的深沉情感。
《龟虽寿》:这首诗主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上。具体说:诗的“大意是说人寿有限而壮志无穷,但寿命长短不一定全由天定,人也有可努力处。”[3]这种单纯的乐观,是人在非常自信或开心时,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激情,生命力的洋溢和张扬。全诗的最后一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们都知道,即使“养怡”,人远远追赶不上,神龟和腾蛇,更何况还是“老骥”还是“暮年”。该诗将相对人类已经非常长寿的动物贬低,将本来已经非常短命的事物夸大,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一种“单纯的乐观”。人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是感人的,他是人的生命力在人生中短暂激扬和外泄。
沈缙诘摹对邮・其三》:这首诗歌的审美特点在诗人“局外人”式的洞察世事的自由和诙谐。具备“局外人”的条件有两个:一、诗人对社会和人的心理是通晓的,既深入体会过,品味过;二、又时常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当他再次遭遇类似的情景和类似的人性之后,一种既熟悉,又知晓的幽默感就会油然而生。总之,诗人与世界是隔开的,他总是一副流浪汉的欣赏的态度观看着人生中一幕幕的戏剧上演而后会心一笑。“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是诗人的猜想,他猜想这样的夜晚,一定是个不宁静的夜晚。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5.
[2]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3.
石壕吏记叙文 篇4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当观众,或一语不发做笔记,或异口同声答问题,互动少,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编演课本剧,改变了这些传统教学的缺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
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提升了课堂模拟性、趣味性、互动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叙述性、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小小说、剧本文学、影视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杨修之死》、《石壕吏》、《范进中举》、《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可读性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篇幅适中,且故事情节简单,教师要选择一些课文或者其中的个别情节片段,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专长,各尽其才,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挑选演员,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学生、推荐、教师点名与全班公投相结合,充分发现、挖掘人才。被选中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荣誉,必定全情投入排练,认真完成表演。在编写剧本时,要让每个组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充分掌握课文内容,讨论后定表演。
(二)应鼓励在课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对白,转化为动作,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细节,就不能过分强调课文的唯一性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胆加入合理的、能推动情节发展及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情节补充、细节刻画等。如学生在—次排演《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一幕时:孙权挑灯夜读,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与伴读童子的对话,将人物认真、积极学习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表演时,演员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孙权却仍苦读的细节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潜台词。再如,学生在改编《变色龙》一文时,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大胆采用由两个人背靠背来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并为此添加了一些台词,还添加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把“变色龙”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这一小说所传达地社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课本剧毕竟有异于舞台剧:课堂剧的活动范围仅囿于狭小的讲台上,灯光、音响、道具等媒质不全,因此人物、情节、时间、场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压缩篇幅,精简人物,减少场景切换;要突出尖锐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学识、理解能力、见闻阅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编演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分寸:1.选取的情节一定要简单(通常是一两个片段),进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尝试。2.演出道具应简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装》可用课桌椅代替织布机;可折叠报纸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员的帽子;可用玻璃纸表示皇帝赤裸身子……3.要重点指导学生熟悉课文背景主题,了解作者思想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人物对话的表演应掌握好语速和停顿;一些招牌式的动作神态的表现要生动传神、准确到位,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舒”,以及《故乡》中中年闰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杨二嫂“尖酸泼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挠,长跪而谢”等动作和神态,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4.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表演,可分组表演,让更多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揣摩
石壕吏记叙文 篇5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它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又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幅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把对和平的向往变成一种美好的感情。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抒感、寄寓感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游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括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石壕吏记叙文 篇6
一、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二、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幼年儿童。豆蔻年华13岁女子。及笄: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
2.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敢:冒犯、冒昧地。蒙:承蒙。请:请允许我、请让我。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三、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四、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石壕吏记叙文 篇7
秋风萧瑟,黄沙弥漫。树叶没有了生的希望,直往下坠,夕阳一点一点的落下,为整个世界又增添了黑夜的可怕。忽然,我看见前方有一个小村子,便想找一方投宿之地。可村中杂草丛生,房屋破败,甚至连行人都很少见。终于,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歇息的地方。尽管这个房屋很小,但是善良的老妇人还是给我腾出来了一间空房,供我住。
忽然,一阵杂乱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个小村子仅有的可怜的那么一点寂静。我看见屋里的那个老头原本平静的脸上突然神色慌张,不要命似的越过墙走了。门外,响起了官吏巨大的敲击声与吆喝声,老妇人连忙打开门,只听见:“你们家的男人呢?把你们家的男人快交出了!”老妇人泪眼婆娑地说:“我们家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了,只有一个儿子稍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在战场**,那个活着的也是苟且偷生罢了!”
官吏一听,转身要走,突然,身后传出孩童的啼哭声,官吏一听,又转回来,抓着老妇人的衣领,把她推到了地上:“你不是说没有人吗?你可知欺君是死罪!”老妇人瘫坐在地上,抽噎着说:“我的家里真的没有别的男人了,那只是一个还未满月,在吃奶的孩子,因为孩子还未满月,所以她的母亲未离去,但她没有一身完整的'衣服可以穿,不方便见官吏您。”“我管他方不方便,先把那个女人抓起来交了差再说。”他向后面的几个小官吏挥了挥手。
老妇人一听,连忙说:“大人,您先别去,您看我虽然力气不大,但如果现在赶快到河阳去服兵役的话,还能够给那些士兵做一顿早饭。”官吏一听:“也行,有人交差就行。”
我透过那层薄的可怜的用纸糊的窗户,看完这一切,躺在床上久久难眠。到了深夜,已听不到人们说话的声音,但隐约还能听到那个少妇的啜泣声,在孤寂的黑夜里,显得那么凄凉。
黎明时分,我起来赶路,只同那个老头告别。望着四处飘落的到处安放的树叶,我的眼泪浸湿了我的衣裳,掉落的泪珠也如同那树叶一样,无处安放……
石壕吏记叙文 篇8
安史之乱之时,唐军本胜利在望,但敌军突然增加援军,形势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这时我刚好从洛阳回华州,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直到傍晚时分,我才在石壕村的一户人家里投宿。
家里很简陋,屋顶也裂开了几条缝,遮挡风雨的工具也仅仅是几张单薄的纸张。几乎是用补丁多次缝补也有现在这样的状况。床上躺着个小婴儿,旁边的年轻女子细心照料着孩子。不久,老妇为我端来一碗水。赶了这么久的路这是我今天见到的第一碗水,端起碗,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一滴水珠都不剩。“慢慢喝,不要急,水还有很多呢。”老妇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貌似一句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已经年迈,现在又是战乱之际,此时做儿子的却不在他们身边还真是…。想到这儿,我不禁落泪。老妇坐到我旁边,告诉我他们家曾经是穷,但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可好景不长,一天差役来捉男丁,把老妇的三个儿子带走充兵,刚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已经战死,他一个人也…说着,老妇哭了起来。岁月无痕,但在老妇身上留下了纪念。头发已变得银白,脸上的道道皱纹以及淡淡的眉毛下,两眼布满血丝。衣服处处是补丁,且已褪色。此时,一位大爷缓缓走进来,想必是老妇的丈夫吧。
“你家剩几口人是你家的事,我们只是奉旨照办,无论如何,这男的我们必须带走,识趣的快松手,否则---”接着就传来了妇女和孩童的哭声。这一声响打破了此时的沉寂,老妇和大爷的神情都紧张起来,相互一望后,大爷越墙逃走,老妇摊在椅子上,努力地使自己镇静下来,但不管用似的,老妇手中握着的水努力地抖着,手也似乎越发越有劲,像是要把碗捏碎。嘴里还喃喃的念叨着:“差役怎么。又来,又来捉人”随后敲门声响起:“开门,开门,快开门!”。好一会儿,老妇反应过来,蹒跚的向门口走出,又颤抖的手打开破旧不堪的门。“这么久才来,我们这几位大爷的时间可是宝贵得很呢,你赔得起吗?”门一开,就传来衙役不满的怒喝声,老夫也凄惨的哭了起来。
“快!把你儿子交出来!“一个差役用很粗暴的口气向老妇吼道。“不,管爷。我的三个儿子一个月前就已被你们捉了去。家里只剩我一个。”老妇哽咽道。“哇哇哇哇”婴儿的声音从房里传了出来。差役听见哭声,勃然大怒“你不是说家中无人吗?敢骗我们,你还***命那!”老妇惊慌的抬起头,紧张的神情在她脸上蔓延着,仿佛她担心发生的事发生了。脸上的不知所措、茫然并没有让差役死心,差役的逼问,怒喝的言语,老妇逼于无奈,用苍老的硬邦邦的手擦去脸上的两旁泪痕,回答道:“家里的确有一个男丁,但他只是个婴儿啊!正因为有后代,他母亲才没有改嫁,但家里的经济
石壕吏记叙文 篇9
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冷风吹着,我不禁打了寒战,我要快马加鞭得赶路了,我隐隐约约看到前面有一个村庄,走上前一看原来是石壕村。我也精疲力竭,就在这住下吧。我选了最东头的一户人家,从房子的外观看出来这个村子并不富裕。
等到了深夜,听见有人气冲冲的在敲门,老妇人说:老伴你从墙头走吧,我来应付他们。老头说:好的,你自己也小心点。
官差的叫喊声越来越响,连村子里的狗也跟着叫起来了。妇人的哭声是多么的痛苦
妇人背驼得很厉害,那个拐杖也看起来那么憔悴了,妇人面色惨白,-缓缓地向前走着,眼神飘离说:我有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到其中两个儿子都是因为新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就永远停止了。官差大声嘶吼着,仿佛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别磨磨唧唧的,赶紧叫一个人出来。老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悲切地说:家里再没有男人了,就我一个老婆子还有一个还没断奶的孙子,和他的母亲。你就不要再为难我们一家子了。我们家现在因为没有男人,家里今年的收成也没有以往的多了。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人虽然身体衰弱,但是说起这几句话来都不卑不亢的,老妇人为了这一家子今晚就要和官差回营去。还能赶上做早饭。
夫人无奈的和官差走,到了深夜,没有人讲话的的声音了,等到了天亮的时候,诗人和那个老头一边握手一边道别,并告诉他老妇人被官差抓去当做饭的'了,顿时老头充满笑意的脸变得僵硬,缓缓地走进屋去。
把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三: 又是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借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脸色焦黄,啼哭不止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让我慢慢喝,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老妇人用衣袖擦拭着眼泪。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顶布满了银发,额头的皱纹和和眼角的皱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开了道道血口,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我赶了一天的路有些疲惫,便早早的睡下了。
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惊醒。这么晚了,会是什么人呢?一会儿,就听到咚咚咚的砸门声,还传出来粗暴的吼声:快开门,快开门!官老爷来了。不用说,又是官吏来着人服兵役的。这时只听老妇人小声说:你快走,从后边墙上跳过去。老头紧张的说:你可要小心啊,照顾好自己!便慌忙的从后墙逃走。
老妇人去开了门,同时传来官吏粗暴的吼声:你家男人呢?快叫出来。老妇人哭诉道:我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了。前两天,小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刚刚战死,他也是苟且活着,而他的两个哥哥就永远完结了。说不定哪一天他也老妇人的哭诉令人心碎。官吏吏打断老妇人的话:那你丈夫呢?他去哪了? 我的丈夫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现在家里再也没有一个人。 话还没说完,婴儿哇哇的哭声响了起来。官吏抓到了把柄,喝斥道:*东西,竟敢撒谎!家里还有什么人,如实招来!老妇人不得已,这才说: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还有我的儿媳妇,也就是他的母亲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儿媳妇才没有离去。但她出入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尽管年老力衰,但是请求你们让我跟你们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在低声哭泣。我天亮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服役。
石壕吏记叙文 篇10
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设计课堂提问,也应该重视课堂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追问。
教师要注意追问的有效性。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追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是否“问得其所”。无效的追问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别无它用。
一位老师上了一节《石壕吏》的公开课,听完之后感到老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在师生愉快的交流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中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追问恰到好处:
师:文章题为“石壕吏”,文中写到石壕吏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两句。
师问:这首叙事长诗题为“石壕吏”却只有两句写石壕吏的,大量的篇幅在写老妇人,如果把题目改为“石壕妇”,可以吗?
讨论片刻。
生:还是原题目比较好,因为文中虽然只有两句写石壕吏,但通过“夜”一词表明时间紧迫,老百姓没有安宁,写出了前线战事紧张、百姓生活的痛苦。
生:通过“一何怒”这个词写出了态度蛮横,突出了官兵对普通老百姓的横征暴敛。
师:请同学们两位一组,模仿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对话。对话完请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生合作交流。
生:通过对话,我发现其实作者省略了石壕吏的大部分语言。
生:作者采用了详略安排的方法,这也体现了诗歌“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点。
师:所以本诗的题目还是“石壕吏”更好。
教师提出题目所出现的表面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逐渐分析出本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的主题,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要生动形象,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追问的方式是跟踪式追问,追问时要有层次,一般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层面。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教师要注意选择多种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的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常用的方式有辨析追问。其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提问: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到底做什么讲?
生1:强迫。
生2:勉强。
大家意见不一。
师:“强”作强迫和勉强讲均可,但关键在于这里的强迫和勉强是完全出于被迫还是情愿所为呢?
生:“余强饮三大白”即是余与金陵客同饮。
生:两人“大喜”即是余大喜。
生:他人言余“痴”也是作者的默然自许。
师:在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蕴含在这篇小品文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雅洁和高逸,又隐隐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个“错”字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越俎代庖地说出正确答案,而应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追问,在学生思维断层处进行正确思维的链接,引导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把握时机让学生揣摩正确的纠错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即便错了,也有收获”的愉悦感。
还有发散式追问。这种追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
师:我们读懂了课文,现在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什么?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清幽”。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景物的“清秀”。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
发散式追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