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主题征文(精彩3篇)》
小康,人民百姓的生活梦想;小康,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小康,中华民族梦想的主题。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决胜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主题征文(精彩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决胜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主题征文 篇1
“石榴籽”精神是小康路上的强硬底气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温暖感动各族同胞,汇聚民族团结之力。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日视察宁夏驻足黄河岸边再次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此举宣示了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必胜信心。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是制度之优的集中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奋斗史,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民族团结比今天的民族团结更为紧密,没有任何一个政权领导下的民族发展比今天民族发展更为繁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如石榴籽般越抱越紧,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一路凯歌前行,激发出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役。目前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 地区都为少数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要攻城拔寨,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彝族同胞以临崖生存的超人胆识,滚石上山的坚韧毅力,战胜“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从攀爬湿滑的藤梯到架起牢固的钢梯,再到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旅游,成为了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惟其艰难,才能更显勇毅,脱贫攻坚进入关键一役,更要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发挥民族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产业,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要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共同决战脱贫攻坚。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是全面小康的共同幸福。“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今日之小康是全面之小康,均衡之小康,缺少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小康都不能谓之为全面小康。在滇藏交界处,生活着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常年大雪封山,险峻的独龙江大峡谷让独龙乡成为了罕有人知的极度贫困之地。全面奔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 独龙族以“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超常规措施推动独龙族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全族脱贫,变满目苍翠为致富银行,走出了绿色脱贫的创新发展之路,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困于艰难,冀于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56个民族的共同目标,幸福美好的生活是56个民族共同的希望,各民族要如石榴籽般相互依偎,团结一心,手挽手,肩并肩,奋力前行,才能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颗颗石榴籽,殷殷民族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相依,在民族团结中积聚决战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想的强硬底气。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征文 篇2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又逢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这一场抗疫救援将深深地铭刻在国人心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疫”中体现出的那种空前的“中国精神”意义之深远、作用之长久是不言而喻的。今天,我们的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又向世界各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将这份“大爱”传递。疫情终将过去,但是在这场救援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将持续成为“为人民服务”伟大事业中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抗疫精神是崇高的爱国情怀。歌德说:“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无数的党员干部、无数的医务工作者、无数的青年志愿者们,正是具有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才会毫不犹豫地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甚至千里迢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湖北,与受难的同胞们携手并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身上总会有使不完的劲。这样崇高的爱国情怀,将凝聚起磅礴的奋斗力量。
抗疫精神是永续的爱心传递。俗话说,“大灾有大爱”,正是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温暖了武汉以及其他地区受难同胞的身体和心灵,构建起一条条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再大的困难,在“爱”的面前都是那样得不堪一击。这种绝对无私的“爱”,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永续传递为“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爱心接力链条,从而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
抗疫精神是无私的奉献品质。古人就崇尚“心底无私”,但只有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这种“无私”才会得以体现。君不见,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论官兵还是农民、学生,无论百姓还是领导干部,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器,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竭力战斗。同时,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不计较个人得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无私”的品质唯此时凸显。
抗疫精神是高昂的人生激情。在大灾面前,部分同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绝望。的确,在疫情的肆虐下,面对生命的危险,真能坦然面对的,十中又有几何?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激情,一种高昂的人生激情。夏衍在《种子的力》中说“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这就好比疫情中的同胞,十分需要鼓起生活的勇气,坚强地面对重重困难,饱蘸人生激情去书写灾难后的新篇章。因此,在整个抗疫中,相互之间的精神鼓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灾难终将远去,抗疫精神永存!我们当继承和弘扬抗疫精神,热爱祖国、传递爱心、无私奉献,并以高昂的、乐观的精神风貌,投入到脱贫攻坚以及各项工作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更需要针对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聚焦目标任务和精准要求,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确保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这就需要大家凝心聚力,将抗疫中那股子劲头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1100字祖国家乡新变化作文 篇3
爷爷家的致富路
我的爷爷奶奶在青岛郊区生活了大半辈子,我从小就喜欢围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满头银发的奶奶常跟我说:“改革开放前,老家的人都住在又低又矮的土坯房里,那时候的土坯房阴暗潮湿。当年啊,你爷爷就是在那种简陋的土坯房里,把我娶进门的。结了婚,这一住就是20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爷爷奶奶既要抚养年幼的大伯、大姑、爸爸,还要赡养老奶奶,日子过得清贫又艰难。
而这一切,在1978年后悄然发生了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奶奶告诉我,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爷爷紧跟潮流,和村里几十个健壮青年成立了建筑队。他们先是在县城奔波,后来又投身于青岛市的建设中。刚开始参与建筑工作时,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太多省时省力的建筑机械设备,几乎每一道工序都要靠人力完成,上下班能有辆自行车代步就算不错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人们的腰包开始鼓起来,他们的“坐骑”也由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爷爷也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后来建筑队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成立了建筑公司,拥有了现代化建筑设备,承接的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作为村里先富起来的带头人,爷爷吸纳了家乡的众多村民到公司各部门工作,带领着更多的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土坯房现在还有吗?”我仍惦记着那个漏雨的老屋。“傻孩子,咱老家现在哪里还有土坯房呀,早都建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爷爷听到我和奶奶的谈话,也进来笑眯眯地说,“村里的砖瓦房也即将成为历史啦,咱们老家又有新的发展规划了!”
现在的老家到底变成什么模样了呢?我有些好奇,缠着爷爷下次回老家时带上我,爷爷说:“好啊,我也好长时间没回老家看看了。”于是,过年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回到了一直惦记的老家。当我来到村里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奶奶口中说的那个老家吗?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小区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看着眼前这片漂亮的住宅小区,再回想奶奶之前所说的关于土坯房的过往,我惊讶于乡村的巨大变化。看着家乡的崭新面貌,爷爷心情也非常激动,他在小区这儿看看,那儿摸摸,一路上走走停停,边走还边跟我介绍:这儿原先是做什么的,那儿原先是谁的家……有些地方就连爷爷也认不出来了。
这次回乡之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发生的巨变,我也终于明白了爷爷为什么会经常念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我们老百姓都跟着享福”之类的话。确实,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让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爷爷奶奶家乡变化的过程,但从他们的描述中,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仿佛不断变幻的画面,一帧一帧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为家乡的改变感到骄傲,我为祖国的富强感到自豪。现阶段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美丽的家乡、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