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日记 > 小学生日记本优秀10篇正文

《小学生日记本优秀10篇》

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写过日记,写日记可以记录历史,让我们知道曾经的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小学生日记本优秀10篇。

小学生日记本 篇1

招生对象为__年8月31日前出生,并属我校招生区域内的适龄儿童。

__以西,__以北,__路以东(含__村)。

1.学校招生工作严格按户籍、“居住登记”等情况免试就近入学。

(1)“户籍”是指区教育局规定的户籍统计基准日学生户籍的所在地(今年户籍的统计基准日为__年2月28日)。

(2)“居住登记”是指《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申请(回执)》(简称“居住登记”),统计基准日__年2月28日学生“居住登记”的所在地。

(3)“免试”是指:学校的招生入学工作,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

(4)“就近入学”并不是指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区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额。

(5)按照“户籍与居住地一致优先”原则,先安排户籍地、房产、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再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居住登记”等符合其他条件的适龄儿童。同一城区或镇区同时具有“户籍”和“居住登记”者,以户籍为准。

(备注:户口、房产、居住地三者不一致的下列适龄儿童,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1)持“居住登记”回执者:实际居住与房产(产权系学生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一致的;实际居住在租赁房屋的。

(2)持寄靠户口者:学生户口登记处的户主非该生本人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3)其他符合条件者。)

2.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小学报名时,家长需带上小孩,提供新生《入学告知书》、户口证明(原件)、《居住地登记》回执、房产证(原件)、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卡(白卡)等材料。

3.由教育局统筹安排的外省市户籍学生,入学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父母一方持有有效期内的《__市居住证》,且《__市居住证》登记的居住地在__区。

(2)父母一方持有满2年的《__市临时居住证》(临时居住证年限计算时间:从首次发证日起截止到__年8月30日)和有效的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的灵活就业登记证明(从登记日起截止到__年8月30日)。

1.5月17、18日(上午8:00—11:00;下午1:00—4:00),新生办理报名手续。

2.6月1日(上午8:00—11:00),接受补报名。

3. 6月19日前,发放我校新生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发放在新生现就读的幼儿园)。

4.6月30日,新生招生入学工作基本结束。

小学生日记本 篇2

[关键词]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55

数学日记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特殊沟通方式,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数学日记,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转换教学方式,以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记预习日记

所谓的预习日记,是指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触记录下来,通过整理、记录的过程,加深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听课的时候更能抓住重点。

例如,在预习“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学生在预习日记中这样写着: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1年有365天或366天,365天的叫平年,366天的叫闰年,多出来的那一天在2月29号。每4年有1个闰年。

妈妈说记每个月有几天有一个顺口溜,叫做: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用不差。一年有四个季度,每三个月是一个季度。每个月有上中下旬,十天为一旬。

疑点:妈妈说,闰年有个说法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果按照四年一闰年的话,100年也是可以整除4的,为什么说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呢?为什么有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区别呢?

通过这篇日记可以看到,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和询问家长,已经对年月日有了基本的了解,甚至还拓展了季度、旬等概念,显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文化性和计算性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并未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教师上课时,对学生已经了解的可以一带而过,对学生不了解的则可以重点讲解。

二、记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一个是对错题的反思,两者区分并不大,在反思日记中常常能看到两种内容同时出现。

例如,在学习了方程之后,学生写了如下日记:

最近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我知道了方程的原理,还有如何去解方程。但如果是文字比较多的练习题,我在列方程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吃力。今天我在做一道题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小王和小赵两个人同时从甲地前往乙地,两地相距25.5千米,小王骑车,小赵步行,小王的速度比小赵的2倍还快2千米/小时,在他们出发3小时后,小王先到达乙地,而且立刻返回,并在路上遇到了小赵。求两者的速度。

这道题非常长,很难从这么长的文字中找出其中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去列这个等式,是设小王的速度为x,还是小赵的速度为x?哪个更方便呢?但是想了想,还是设小赵为x,因为题中说的是“小王的速度比小赵的2倍还快2千米/小时”,所以设小赵为x会更方便。小赵走的距离是3x,小王走的距离是3(2x+2),小王再回来的半路上遇到了小赵,所以他们两个一共走的距离是甲乙之间的距离的两倍。设小赵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那么3x+3(2x+2)=25.5×2,x=5,2x+2=12。所以小王的速度是12千米/小时,小赵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

在回想和记日记的过程中,学生重新回顾了这道题的思路以及计算过程,这个反思就是一个再思考和巩固的过程。如果解决了难题,那么就已经消化了现有知识点;如果没有解决难题,就可以询问教师或者同学,避免忘记。

三、记生活日记

数学日记也是日记,所以肯定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与普通日记不同,数学日记中的生活日记也是与数学有关的,即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例如,有学生记录了数学生活日记:

今天我爸爸收了一批货,我帮爸爸对账本,这次一共收了20袋花生,每袋80斤,每斤4.2元,共计20×80×4.2=6720元。收了20袋芝麻,每袋芝麻100斤,每斤5.9元,共计20×100×5.9=11800元,此次进货一共花了6720+11800=18520元。

爸爸说花生油的出油率是30%,芝麻的出油率50%,那么这些花生可以出油20×80×30%=480斤,芝麻可以出油20×100×50%=1000斤。花生油每斤40元,可以卖40×480=19200元,芝麻油每斤15元,可以卖1000×15=15000元,共计19200+15000=34200元。其他剩余的边角料不计,毛利润是34200-18520=15680元。爸爸说毛利润就是没计算其他成本和收入的大概的收入。

学生为了记录生活日记,肯定会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也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

小学生日记本 篇3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24时记时法等内容后学习的。虽然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建立了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但那些认识都是零散的。对于时空观念初步形成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单位仍显得抽象。为此,笔者想到,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开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探究,互联共享(指导操作)互动交流,引发规律思考(引导点拨)操作感知,巧妙记忆判断大、小月,及时巩固(组织评价)(电脑计算器)计算、讨论、了解全年天数在线选题,即时评价(监控评价)内外链接,答疑解惑(引导总结)结束。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②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发展。初步培养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乐于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精心设计了“年月日之旅”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设有“一览万年”“探索日记”“记忆博士”等超链接网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完备的知识系统。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运用巩固、总结提升四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年月日知识就在身边

课的一开始,我首先出示生日场景,引导学生在伴奏中齐唱《生日歌》,然后从学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课题。这样的整合,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为后面师生融洽、平等地交流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小组探究,网络汇总,年月日关系清晰显现。既然学生对年、月、日已有一定生活经验,那新知环节就该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究。传统教学只能让学生借助有限的“年历卡”来探索,不具普遍性,且无法直观显示。整合后,我引导学生打开专题学习网站中的“一览万年”导航,从1900年至2100年中任意选择某一年份观察每月天数,小组合作完成“探索日记”中的“各月天数统计表”并上传,经后台程序汇总后,快速反馈给大家的是全班同学的探究结果。看着这样充足可信的材料,自然引发了学生对年月日关系的思考。

(2)操作感知,巧妙记忆,大小月规律牢固掌握。在揭示年月日关系后,如何记住大小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按要求对大、小月进行涂色,从涂色结果中,学生很快就直观感知了大小月排列的规律。然后,再打开“记忆博士”导航,学生自由浏览“歌诀记忆法”和“左拳记忆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记忆方法。朗朗上口的歌诀,形象生动的flas,代替了传统课堂中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对大小月的记忆成为有意义的记忆。

三、运用巩固――在线选题,即时评价,个性化学习促其上手

该环节,我设计了“星级考场”导航来帮助学生检测本课学习效果。预设了A、B两组难易不同的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组别和做题顺序。如果学生答对,会得到“”的奖励,答错会看到“再想想”的提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个性化学习,更是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总结提升――打开链接,答疑解惑,互联网资源轻松共享

全课最后,我设计了“为你解疑”和“信息向导”两个导航,列举了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一些趣味问题,学生只要分别点击,即能找到相关答案。同时,还推荐了相关网站,以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快捷地获取更多信息。

当然,该课教学中除了以上整合外,教学时还通过网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大、小月,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上的计算器工具计算全年天数等等,这些环节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日记本 篇4

关键词:六要素 事件日记 引导

为什么有“事件日记”之说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小学生的日记里,看到的大多数只是成篇的事件习作,他们把那些有中心重点的,有头有尾的,有段落过渡的,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要素俱全的事件,写进日记本里当作日记。小学生写着写着,可能是认为写这样的事作为日记太累了,于是就不写了,造成了小学生的日记里没有“事件日记”的局面。所以我就开始引导小学生“开辟”了这条写“事件日记”的途径。

在日记里写事件,固然与在习作中写事件是不一样的,根据日记是“当天记当天的事”的特点,小学生的日记里虽然可以有完整的短小事件,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像下列几种类型的“事件日记”。

一、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

较多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前后要经过几天,如果小学生把这样的事件写在日记本子里,其实那不是日记,只能说是习作,因为那不是“当天写当天的事”,而是“一天写了几天”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在事件开头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事件开头的那一幕,将那件事开头的那一幕写下来,虽然不完整,没有经过也没有结尾,但却是标准的“事件日记”。例如有一则学生日记:

3月27日 星期天 雨

我很想养小狗。爸爸、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说会到农贸市场买一只小狗让我养。我心里十分高兴!就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放学时间,在前院的走廊下,放了一个太木箱子,里面垫了稻草,破棉布,做了个小狗睡觉的窝,盼望着爸爸、妈妈快些把小狗买回采!好不容易把去市场买狗的爸爸、妈妈等回家了。但是他们说。今天去迟了,没有买到小狗,要明天才能买到小狗。我想:今天晚上睡觉,一定又要做买小狗的甜甜梦了!

诸如此类只开个头的、甚至头也没有开好的事件,小学生总是认为不是写日记的材料,没有写成日记,其实,这就是很有日记味的“事件日记”。

二、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没有开头和没有结尾的某一事件的经过片断细节。就那些片断细节而言,即刻看不出前、后、左、右的联系,没有前因后果,更看不出事件的真相,甚至是充满了疑问、不理解,但记下来也是很好的“事件日记”。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写的:

3月31日 星期四 阴

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小巷子口遇到两住叔叔,他们手捧一个纸盒在议论着――一个说:“这只鸟看来只是腿受了点轻伤,我们还是把它放了吧!”另一个说:“不,拿到市场去卖,至少10多元钱呢!咱们可以去玩电子游戏几个小时了!”另一个又说:“不!……”后来他们走到前面去了,再讲些什么我听不见了。不过我懂得,那纸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一只鸟。那只鸟的命运到底怎样啊?我的心里一直为那只可怜的鸟捏一把冷汗!

小作者所写的,是事件经过的一个片断细节,写成日记,有见、有闻、有想、有感,是一则非常好的“事件日记”。

三、只有结尾没有开头的

不论是有意观察还是无意遇上。只要不是事先安排的,特别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但有有头没尾的事、没头没尾的事,还有只见结尾没见开头的事。例如有个同学写的一则日记:

4月6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下午晚放学的时候,我跟随爸爸到河边散步,看一位叔叔钓鱼。当我们刚走到那位叔叔身边的时候,只见那住叔叔将钓竿一扬,只见那钓竿扬不起来。弯成弓箭似的。那位叔叔一边高兴地说:“上鱼了!上走鱼了!”一边双手紧紧地抓住竿,高高地扬着。只见那鱼线拉得紧紧的,在颤动着,发出弹琴般的“嗡嗡”声。慢慢地,只见一尾大草鱼不甘愿地跟着鱼线浮出水面,被叔叔拉近岸边,用操网捞了上来。那是钓鱼,多刺激的场面啊!竞被我遇上了!

钓鱼,开始是打窝诱鱼,上饵下钩,经过步骤是换料,看标等鱼,最后(结果)才是上钩收鱼。小作者写的正是“钓鱼”这件事的结果收鱼,不就是一则顶刺激的“事件日记”吗?

小学生日记本 篇5

【关键词】中日比较 课程标准 垃圾分类

【中图分类号】G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34-03

【Abstract】In this study, I focused attention on the content of study on waste, and compared th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in the subject of ethics in China with those in the subject of social studies in Japan. The survey results clarified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1)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subject of ethics covers the major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In the Japanese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study content of waste education is stipulated in detail.(3)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study content of waste education is for two different grades: second grade and sixth grade.(4)The rate of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waste education in textbooks was about 6% at maximum in China, while that in Japan was between approximately 10%~16%.(5)Regarding the content of descriptions, there is not much common content in China; as for waste sorting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n issue in the accuracy of the description cont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 way as to have students acquire abilities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Compared Waste education

一、研究背景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大部分的小学都是按照教材中所记述的内容和指导方法来进行授课。因此能够给予孩子平等影响的教材,成为了在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且在多数国家间的教材比较也成为了教育学中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对于中国和日本的中小学的教材比较,胡文涛(2006)对中学美术教材中欣赏作品的插图的题材做了比较。另外,古媛(2002)对中日两国数学教材中的二次函数内容编排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张荣华和方明生(2008,2009)从调查作文的类型、课题设计、教材安排和内容呈现及结构特点方面,对中日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环境教育的比较方面也有相应的研究。刘继和和田中实(2005)从能源教育的角度对中国的科学学科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比较。刘敏(2001)对从环境教育的变迁和环境教育目标、指导要领、老师研修的内容,以教材为对象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着眼于环境教育中的垃圾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中国的品德学科(「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总称)和日本的社会学科的教材进行了比较。以垃圾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中国垃圾处理现状的考虑。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排出量的急剧增加,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成为了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作为解决途径之一被赋予了很大的期望。作者认为掌握垃圾教育的现状,借鉴日本的经验对中国处理好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中日两国小学的教育课程与环境教育比较

1.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

中国的学校教育遵循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日本的学校教育遵循文部科学省的学习指导要领。因此,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在两国的学校教育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方案》,现在中国小学的教育课程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外语及综合实践活动九个学科组成。例如,表1中列出了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沈阳市小学校的一周的课程安排。中国小学一堂课的授课时间是四十分钟。

日本的小学教育课程根据《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开设了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及体育九个学科,以及道德、外语、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表2中列出了各学年的学科、道德、外语,综合学习以及特别活动的课时数和总课时数。日本小学的一堂课的授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

2.环境教育的渗透学科

中国和日本都没有设置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程,而是利用现行学科中有关的环境内容进行学习的渗透教育的方式(刘敏,2001)。也就是说,现行的学科教育的教学中把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中国的环境教育主要的渗透学科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科学这三门课程。日本的环境教育主要是社会、理科、生活、家庭这四门课程。本研究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分别在中国的品德学科和日本的社会学科中进行教授。

根据1994年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的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在自然(占有60.8%)、地理(占有23.8%)、品德(占有13.8%)三门学科中(王,1999)。但是地理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并不是必修课程,也就表明在小学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科只有自然和品德。2001年中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把原有的自然、社会和品德学科重组成了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学科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品德成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

3.教材的选定

2001年后,中国小学教材的出版实现了多元化,小学教材的出版社不在仅局限于中国教育出版社,而且还须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的标准是根据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根据审查的结果,中国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目录》,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在该录中选择教学用书。因为地方出版社的发行范围受地域限制,所以一般来说小学都是选择所在地域的出版社和全国范围可以发行的出版社。对所有现行的教材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比较权威的结论,但是由于发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选定了在作者的家乡沈阳发行的五种教材定为研究对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日本小学所用的教材,公立小学由教育委员会决定,而国立私立小学则由校长来决定。选择的范围是经文部科学省审查通过的所有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2004年3月10日通过审查的五个出版社的教材。

三、教育课程与教材的中日比较

1.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比较

为了对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垃圾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别选出了相关的教学要求(表3)。比较对象分别是中国2001年发行的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日本2008年发行的社会学科的学习指导要领(这两份文件都是两国相关资料的最新版本)。

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中国的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只在中年级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在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除了表3中抽选出的语词外,还对小学生所应受的教育内容附有3页左右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2.教材内容的比较

为了明确在现行的教材中垃圾教育的内容记述究竟占有多少比例,对中国的品德学科和日本的社会学科的教材进行了查阅。在表4和表5中列出了两国的教材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记述和占该年级的总页数的比例以及记述内容的概要。

如表4中所列出的,中国的垃圾教育的对象是二年级和六年级。记述的内容从2页到8页不等。占所在学年的教材比例为1.1%到6.6%。从记述的内容来看,二年级是以保持生活的环境卫生的角度出发,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六年级的垃圾教育是把垃圾问题作为世界环境问题的一种来进行介绍。教材上所记载的垃圾分类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查阅。五种教材中有四种教材对垃圾分类的内容做了讲解,但这四种教材中所记述的垃圾分类方法全都不一致。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的五种教材全部是沈阳市小学可以选定并购入的教材,而与沈阳市的垃圾分类方法相一致的教材只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种教材。其它三种教材的出版社均在北京市,但所介绍的垃圾分类方法却与北京市并不相同,也没有标明所介绍的垃圾分类方法的地名。沈阳市现在正在使用的辽海出版社的教材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记述。

与此相对比,表5中所列出的,日本的垃圾教育的对象是四年级。记述页数最多的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有20页;其它的教材都是16页。占所在学年全教材页数的10.4%到15.6%。从记述的内容上来看,所有的教材中都记载了「垃圾的去处、「垃圾的分类方法、「参观垃圾处理场、「各地方的活动、「废物利用、「全社会的垃圾减量活动和行动等内容。并且,所有的教材在介绍垃圾分类内容的同时,都标明了是哪个地方的分类方法。

四、中日两国垃圾教育内容的比较结论

中日两国的教科课程和教材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以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为转折点,品德学科成为了中国小学的必修学科中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学科;②中国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教学要求比较详细;③垃圾教育的内容,在日本的教育对象是四年级,在中国的教育对象是二年级和六年级;④教材中垃圾教育内容的记述所占比例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最多只有6%左右,日本却有10%到16%左右;⑤从记述的内容来看,中国的教材共同性比较少,特别是关于垃圾分类的记述,其内容的正确性还有待探讨。

中国小学的品德学科中关于垃圾教育的记述,学习内容没有被统一,记述内容的正确性等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这种现状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不详尽有关。

2003年3月,中国教育部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其中,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安排提案中指出:“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讨论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具体做法。”只有早日实现大纲的提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进一步充实品德学校中的学习内容。

五、结束语

本研究对中国和日本的小学的教育课程和教科中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记述都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

环境教育是把笼统、抽象的学习内容,变为养成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决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中国的小学生应先从充实身边的垃圾问题这一具体内容入手,再向其它的学习内容扩展。这一过程所必须的教材、教案和教学计划的提案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文涛。中国和日本的中学美术教材的比较研究:以欣赏作品插图的比较为中心。美术科教育学会杂志社,2006(27):161~172

2 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5~9

3 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2~136

4 古 媛。中日数学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二次函数[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74~76

5 刘继和、田中 实。中日中学理科教学计划比较的研究:从能源教育的视点出发。日本理科教育学会北海道支部会报,2005.17:17~20

6 刘 敏。中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比较[J].中州大学学报,2001(3):73~74

7 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 社会编――平成20年8月[M].东洋馆出版社,2008.8

8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辽教发[2002]80号

9 2001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 200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生日记本 篇6

1 对小学生日记形式的认识

小学生日记的十种形式:①观察日记。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中心。②剪贴日记。把自己喜爱的邮票、火花、图画、照片剪贴在日记本上,并按图意写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加以说明。③信息日记。把看到的、听到的、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记下来。④气象日记。把每天的天气、温度、风力、风向和出现的新气象记下来。⑤台历日记。把周围实实在在发生的和经历的重要事情如实简要地记在台历上,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话。⑥摘录日记。把看到好书或读名家语录、格言、座右铭或写人状物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⑦学习日记。把课本上学到的、课外书刊读、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感想或联想记下来。⑧活动日记。记下参观访问活动和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一次记一次,抓住要点写。⑨实验日记。如养花、种向日葵或搞科技小制作,把过程、结果记下来。⑩思考日记。(或叫心灵日记、自我教育日记、“道德长跑”日记)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优缺点和心理活动或道德品质成长变化过程摘要记下来。

2 新颖的训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日记相对于任务性习作来说无论从内容、形式上对于三年级学生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引导学生写日记时,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挑战精神的特点,作好激情导引的准备工作。在每个学生日记本的第一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送给他们时刻提醒或激励的话。如:“小朋友,我忍不住这样称呼你,当你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跨入三年级时,你的那份激动,那份快乐是否溢于言表呢?你是否愿意把这美好的感情表达出来,作为自己永恒的记忆呢?让你我共同努力,把这份愿望变成现实吧!”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日记习惯,激励学生写日记(学生每天打开日记时,都会先看到这段话,从而起到鞭策学生写日记,而且要写好日记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 丰富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空间

有人说:“日记日记日日记,写人、记事和叙事,说感想、做笔记……”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记录多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反映社会中的真、善、美……突破了表达形式的束缚,把学生从僵化的训练模式中解放出来。消除学生的顾虑,解决学生无话可写或不敢写,不能写的难题。这也正应和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让学生“自由创作”的理念,,还学生表达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满自信的主动参与到表达中去,使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广阔。

4 良好的习惯,积累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记日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这也正如学生对日记的描述:“这是一个神奇的银行,我的秘密在这儿储藏。小小的笔编织着一张张存单……”这本“备忘录”是学生用自己敏感的心灵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并用准确的语言作以记录。为写好作文积累了许多真实素材,推移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日记也是学生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

5 发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习作的乐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成正比,在日记训练的过程中,我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日记,尽可能挖掘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树立信心,努力表达,享受表达的快乐。具体做法是:

5.1 生生互评和师对生的评价相结合,以生自评为主。引导学生用赞许的目光去发现别人日记中的优点,予以支持和鼓励,还要从帮助他人的角度发现不足。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评价别人的日记中得到提高,又可以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取长补短。确立了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被养了合作精神。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反思自己、体验自己,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

小学生日记本 篇7

“勤勤恳恳老黄牛奖”——这当然是给每天坚持写日记的同学准备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奖”——这是给吊儿郎当写日记但又有出彩之作的同学准备的,“忍不住崇拜奖”——这是针对一下子能让大家惊呼连连的作品……麦冬老师笑眯眯浏览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奖项,又给大家发了奖牌,让大家按自己的喜好投票。

叽叽喳喳的说笑声中,麦冬老师突然发现有一个摊位很受同学们青睐——“懒人创意奖”的牌子几乎都给了它。

麦冬老师挤进围观的同学当中,好奇地翻了翻,这是小叮当的摊位。《夏洛的艺术日记》《山居鸟日记》《西顿动物日记》《小屁孩日记》《我的课外观察日记》……原来这不是小叮当自己的日记,而是他搜集的一大堆各类书籍杂货。

麦冬老师随手翻开一本,这本日记可真是琳琅满目,内容跟名字一样富有艺术气质,看似随手涂抹的水彩小画生活气息浓郁,收到的明信片,平时的剪贴画,各处风景照片,朋友家人的照片,名画史料,干花干草,羽毛……《夏洛的艺术日记》,这是一套图画式的日记,是日记体的图画书,又是艺术化的怀旧剪贴簿,还是生活化的童趣杂货集。

“哇!真好看,还有西瓜子壳和海星贴在上面呢!”小林惊叹着。

小白也自嘲:“咱们写的跟这个一比,真是干巴巴。”

“其实写的都是很生活化的小事啊,跟妈妈去市场买菜,跟爸妈去朋友家作客,和小伙伴玩……但是画上几样青菜,贴上一些照片和剪贴画,黏上自己收集的小零碎东西,就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了,还挺有艺术感呢。你们再看看这几本——”麦冬老师又拿起几本观察日记,“这些动植物观察日记你们喜欢吗?”

“写得太好玩啦!”同学们异口同声道,“不过我们不会画画怎么办呢?”

“不一定要会画画呀!”小叮当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头上沾着几根草叶,手里托着一枝蔷薇,叶子上趴着一只毛毛虫。

“啊——”胆小的女生吓得尖叫起来,小叮当调皮地笑着,还故意拿毛毛虫往女生面前凑,被麦冬老师一拍脑袋才老实了。“这只毛毛虫在吃花,被我捉到了,哈哈——这可是我今天的日记素材。”

“你的日记在哪儿呢?只看到你摆了一堆别人的日记嘛,大 懒虫!”同学们哄笑道。

小叮当从一堆书下翻出一个大盒子,献宝一样打开:“这是我的创意日记盒!”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日记本,小叮当的日记是活页的,参观动物园的那一页上贴着几根五颜六色的漂亮鸟毛,游乐园那两页夹着门票和游园指南,更夸张的是有一页还用线系着一个大海螺,日记有的是几行字,有的是好几页纸,有的是看不懂的小涂鸦或符号,有的是照片……虽然不像作文那么有头有尾,但看起来有滋有味,围观的同学不时发出会心大笑。

好多同学都大呼:“老师,这样也算日记吗?那我一点也不愁了!”

小学生日记本 篇8

关键词:小组轮流日记;习作能力;素材;读者群;个性化表达;抒真情

在这一学期,我班尝试采用了小组轮流日记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做法

1.合理编排小组,均衡各组力量

我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合理进行分组,每四人或五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写小组轮流日记。小组内成员习作能力好、中、差进行搭配,在写小组日记时,各组的综合能力基本均衡,为后期的评比打下基础。各组成员写的小组日记的好坏取决于习作的态度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2.定期交流小组日记,激发学生想写的愿望

小组日记在小组内的四个人手上轮流传写,每个人一天,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或自由观察记录,或根据习作内容写。小组日记本,要在小组内传阅,每个学生写之前,都要看看前面学生的日记内容,学习前面同学的写作方法。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向习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提高了小组内整体的习作水平。每两个星期,我都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自己组最好的小组日记,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方法,提高了评价鉴赏能力。再评比一下各组得分,给得分高的小组发奖。这样激发了学生愿意写、想写好的愿望。

3.公平打分,确立小组日记的导向作用

我每天认真批改小组日记,通过小组轮流日记了解班级内的情况,及时处理班级内的不良倾向性问题。同样,我打分的标准是态度是否认真、情感是否真实、表达是否清楚。一些有特色的日记我都能够给高分,同时对于真实的、会选材的小组日记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猜猜每篇高分日记得高分的原因。学生都能够找出每篇日记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这样优秀小组日记的导向作用就显示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小组轮流日记中写真人真事,抒发真实的情感。

4.与习作相结合,为书中习作做准备

大部分的小组交流日记都是学生自由书写的。有时根据单元习作的难度,也进行命题规定。如,六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写艺术感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就布置学生在小组循环日记中通过回忆练习写一写自己学艺术的感受或欣赏某项艺术的感受,这样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习作指导课才能上得有成效。

二、成效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在不断的完善中,小组轮流日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解决了学生习作素材的收集,使学生养成了乐于观察的习惯

小组轮流日记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当天的日记才有内容可写。并且同组同学就是评判员,他们还要看看谁写得真实,谁观察得仔细。有了这些素材的积累和平时的训练,学生也不再是望作文而兴叹了。

2.解决了学生读者群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那么就要有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指的就是读者。学生有了读者意识,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灵气。当学生面对他愿意与之交流的对象时,他的思路,他的词汇就会相应地随之涌出。小组轮流日记很好地扩大了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同小组的同学、家长、老师都是读者,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会更精彩,感情会更真实,思想会更凸显。

3.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了习作质量

因为小组内成员的阅读和全班的交流,学生写小组轮流日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习作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学生在传阅小组日记之时收获的不仅仅是听到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意见,不仅仅是了解了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帮助他建立了一个思维的平台,促使他不得不思考各方面的意见并作出判断或提出疑问,这样,自然就会有利于每个学生思辨力的提高。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4.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使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著名女作家冰心在谈及她的写作体验时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大作家的写作是如此,儿童的习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小学生日记本 篇9

对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一直是个繁重而又令人头疼的难题。每天批不完的作文与日记,像坐坐“大山”,一座“大山”刚刚攻克,另一座“大山”又搬来了,真是苦不堪言。如果如此付出的结果是收获,那我想我会无怨无悔。但我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我的狂批狂改而变得狂爱作文,于是我思考如何变“我求学生写作文”为“学生求我写作文”。后来我发现,其实学生惧怕的是“作文”,但超喜欢的是“日记”,不是形式上需要老师打分讲评的“日记”,而是让他们随意发挥的“日记”,当然,我知道我的目的绝不是让他们真的随意发挥,漫无边际。

为了让他们“上当”,我将作文改成了日记,而且是日记接力的形式,即4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在扉页上写下每个人的日记宣言,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组日记装饰一番。在他们热火朝天地挥笔涂抹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圈套”。然后我提出,每周由我提供一个共同的题目:比如“这就是我”,在日记中生动地介绍介绍自己,同组的同学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将自己想对这位同学说的话都写进去,形式、字数不限。然后我一周收一次,不再用传统批作文的方式(针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而是机动灵活地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情况、小组共同的问题进行总结,而且改变板起面孔说教的形式,用朋友式的语言点评,或风趣、或调侃、或激励、或“威胁”(比如其中某个同学不认真写日记,我就会给这组降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摆脱不会写作文的阴影,而且在“日记”中也能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也暴露出许多真实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后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写“日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用担心分高分底,也不用担心选材还有立意。当然,之所以积极写“日记”,也是因为怕由于自己的个人原因受到小组集体的“谴责”(我每周都会评出优秀小组,小组中哪怕有一个薄弱的我都会给这组降档)。再后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快乐,比如大家开始比看谁的日记受欢迎,后面跟的“帖子”多。最初我要求每个人的作文后面必须要有一个小组成员写一个后评,不写就降档。后来小组成员在完成自己作文并完成一个后评时,往往会忍不住给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组员的作文也写上几句,这样就形成了几个人的后评字数甚至超过作文字数的情况,再后来更出现了日记跨组传阅,跨组写后评,请家长加盟写评语的高潮。这种形式自由、机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使我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日记接力在我班形成了一种时尚,同学们变得爱写作文,甚至焦急地等待写作文,往往这周题目刚刚布置完一两天就有同学着急地问下周的题目了。没多久一本日记本就会用完,孩子们就张罗着再买一本更漂亮的日记本。学期末了,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这位家长非常烦恼日记本的所有权问题,因为日记是小组接力形式的,所以日记本是4人共有的,但是家长和孩子都爱上了这本“日记”,都想拥有,于是班级又开始争抢着复印日记……

我的日记接力之所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想是因为它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思想,教育之本,首在生本。学生只有真的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了,才能真的自觉自主地学习,才能真正投入到角色中,直至为学习而着迷,这样,老师也就解脱了。学生做愿意做的事情、高兴做的事情,也就不再感觉到辛苦了。就像“荆志强”说的那样:“给每一个学生安装了一辆内燃机车,大家一起跑,一起奔跑。”

小学生日记本 篇10

一、真实、自由的写作内容

“每天都写日记,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写?”其实,学生的生活就是一座真实存在的写作“金矿”。

1.班级这座“金矿”。敏感的女生之间关于捉摸不透的友谊的故事;同桌这对欢喜冤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体育课上令人心跳加速的各类训练项目;综合课上实用美观的手工制作;科学课上有趣的实验……班级里,关于同学、教师、课堂、课间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2.家庭这座“金矿”。各类家务活;家中的衣食住行及其变化;和睦家庭的生活……家庭中都是熟悉的人、事、物,平淡如水的日子看似波澜不惊,若用心感受,亲情永恒,变化不断。

3.社会这座“金矿”。上学、放学路上,大街上、小区里的故事;邻里之间的故事;课外参加的各类文体兴趣活动;家人带着走亲访友,参加各类聚会……社会上,有着太多让学生感到陌生而又新奇的人、事、物。

4.动物这座“金矿”。如班里的徐同学自从家里买了鱼缸养了一群金鱼后,连续写了17天的《观鱼日记》,有温顺的“神仙鱼”、好斗的“发财鱼”、勤劳的“金袋鼠”……用他的话来说:“在同一个鱼缸里,每条鱼每天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条鱼都有自己的生存绝技,每条鱼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5.自然这座“金矿”。儿童离自然最近,他们是自然的孩子。风雪雨露,雾霭霞光,日月星辰……这些现象随着四季的更替被学生真实而自然地书写到日记中。

6.想象这座“金矿”。儿童生活在想象中,是天生的诗人。学生在日记中编童话,写小说连载,而最常见的还是创作小诗。有从早到晚的《心情诗》,有用心体会的《爱在身边》,有稀奇古怪的《梦》,有忙忙碌碌的《周末》……

学生当下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写作生活,就是一座属于他们的写作“金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本真的生活。学生只需自由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真实、自由的写作形式

日记是什么?日记是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的心灵,是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的尊严。说到底,日记展示的是一个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

1.空间上的真实、自由。真正的写作,是心灵上的自由。日记,通常是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写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宽松,内在心灵的放松,真实的生活会随着文字自由地流泻出来。如写《家乡的美食》,一些学生就走进常州的百年老店“马复兴”品尝加蟹小笼包:“皮薄透明,蟹油金黄闪亮,汁水鲜美,肥而不腻,馅心嫩滑爽口……”一些学生走进常州糕团店品尝豆斋饼:“这种铜板大小,土黄色的小饼,是我的最爱。融入豆腐汤里的豆斋饼,或浮或沉,咬一口,松软韧口……”空间上的开放,让写日记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2.时间上的真实、自由。日记,当天学生回家后可以随心所欲地酝酿,如果学生对前次的写作不满意,在教师的批阅建议或当面交流后,第二天仍可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到生活中去发现,只要有了发现,就写下来。时间上的弹性,让日记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中。

3.文体上的真实、自由。记事、写人、绘景、状物,说明、议论、想象、诗歌……日记中的文体,学生可依据喜好自己定。文体上的自由,使得日记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写作差异。

4.画面上的真实、自由。写有余力的学生,他们还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纸上的生活”增光添彩。如在欣赏秋天的树叶时,心思细腻的莫同学捡了几片火红的枫叶粘贴在日记本上;爱好画画的蔡同学则把丝丝春雨画到了日记本上……个性化的日记,渗透了学生的审美与道德。

真实、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在日记中享受到的是一份写作的乐趣。

三、真实、自由的写作评价

批阅式评价。教师应在每篇日记上留下真实的批阅痕迹:或贴上表示优秀的“五角星”;或用波浪线画出好词句;或圈出错别字,请学生自己改;或在有必要修改的句子下面画横线,标上序号,并提醒学生修改的方法;或对整篇文章提出修改建议。

1.自改式评价。学生日记中不成熟的写作技巧,我从不刻意地横加指责。在修改方法的书面提醒或必要的面对面的批阅下,学生回家后可以在当天的日记中修改,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2.交流式评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均可在日记本上进行书面交流。学生拿起笔来在日记里说话,除了自我表达外,其实他们更想与人交流。我把学生的日记不仅仅看做是一次作业,更看做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日记里有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声音。

3.发表式评价。我在班内招募小主编,专门负责编辑、排版优秀日记,并及时发表到班级网页上,供班内学生、家长和更多的读者阅读,而阅读者还可以参与评价。这样一个真实平台的搭建,激起的是学生写好日记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