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三年级优秀10篇》
数学日记以日记形式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从周围熟知的、亲近的情境中感知数学。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三年级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三年级数学日记200字 篇1
不久前,我们学了轴对称图形,我发现好神奇哦!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比如这个图形,开始我只看出了一条对称轴。当时我不小心把试卷弄到了地上,我俯下身子去捡,却意外地看出了另外一条对称轴。我欣喜万分!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图形,结果发现了三条对称轴!我知道了,一个图形,只要换一个角度,就有新的发现,就像这个图形,最终发现了几条对称轴。这真是一个好办法!这与《画杨桃》的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
数学日记三年级 篇2
王迦勒
算年龄
我有一个爱我的奶奶,我希望我的奶奶可以长命百岁。
今天我问姐姐:“要是奶奶一百岁了,我多大呀?”姐姐说:“你先自己想一想吧!你今年8岁,奶奶今年73岁,奶奶到了100岁……”还没等姐姐说完,我就想到了。100—73=27,奶奶到100岁时,过了27年,我也长大了27岁,再把27+8=35(岁),那时候我就35岁了。
姐姐听完夸我数学还不错嘛!我开心地笑了。
三年级数学日记 篇3
今天,我做完作业,和姐姐一起出去玩耍。
在路上我们闻到一股香味,原来是一家卖蛋糕的店。于是我们商量好买一块蛋糕一起吃。“老板,这块蛋糕多少钱?”我指着一个三角形蛋糕说。老板回答:“一块1元5角。”姐姐就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给老板,老板找了2元5角给姐姐。这时我很奇怪:这块蛋糕是1元5角,姐姐给了老板5元钱,可是老板为何只找2元5角给姐姐呢?我心想:5元=50角,1元5角=15角,50-15=35(角)=3元5角。对,老板找错了,于是,我对老板说了说,老板就把钱如数还给了我……
一路上,我边走边想:幸亏有了数学,要不被老板骗了还不知道。今后我一定要学好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剩下的,按要求没有分完的。有余数的除法有两大特点:1、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一步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第二步相乘,把除数和商相乘,算出总数里共分走了多少。第三步相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第四步相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算分不够的东西了,妈妈买了16个苹果,我们3个人分,每个人分了5个,还余1个。
我学会了算有余数的除法,心里很高兴,但也得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是她教会了我们。
数学日记三年级 篇5
詹铭优
10月4日星期一晴
爸爸带我和妹妹去姨妈公司玩一个叫做“我是小小银行家”的活动。
来到公司,我看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到了,小朋友周围有三张桌子,上面放着好多东西,桌子上还写着价格,每张桌子上都立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上的牌子写着“百货”,另一张桌子的牌子上写着“便利店”,最后一张桌子的牌子上写着“超市”,爸爸告诉我,这些商店都是虚拟的。
等了差不多1小时,主持人终于来了,他讲了两个故事,主要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合理存钱花钱。
活动终于开始了,主持人给我们每人发了1000元的游戏币,让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花光,而且要看谁买的最多。
我拿着手里的1000元,飞快地到百货买走了一套100元的荧光笔,这时主持人说:“时间只有只剩几十秒了!”我开始手忙脚乱,飞奔超市买走了最贵的零食。终于准时赶到集合点了,我松了口气,以为钱花完就行了,谁知主持人说:“现在我要看看谁买的东西最多。”听了这一句我又忐忑不安,糟了,我只顾着花钱,忘了要货比三家了。
我看了看周围,发现谁都比我买的多,这时大家开始吐槽起来,有的一边笑一边说:“呀!只买了这么点。”有的说:“我买的是最多的!”还有的说:“哈哈,我们都买的好少!”
今天的活动特别有意义,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数学,学会合理花钱。
数学日记 篇6
好好努力
今天是星期五,考卷发下来了,当我看到成绩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有86分比上次还差。
看到别人考100分我真是又羞愧又羡慕,恨不得自己也考100分。但都怪自己粗心大意这个毛病,还怪我检查考卷时还没把正面一半的考卷检查完,就突然肚子痛了,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而且我明明检查出来一题是错的,但没来得及改,就收卷了,那题4分,如果把这题的分数加上去,我就可以考90分,这次考试给我的一个教训:考试前除了除了吃饭以外其它什么也别吃。
而且检查是写起字来要快,要细心,不要写错字,不然对的会变错的,而且要多算几遍,写答案时要快一些,不能粗心,因为过一会儿就有时间检查了。
我在这个月里,更加努力,因为我面临的不将是小考,而是期末测试,我一定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考试的时候发挥我最好的水平,争取更好的成绩。
数学日记
和爸爸学数学
今天早晨,我写完作业,准备出去完。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面带微笑地问我:“儿子,我问你,比例尺学过了吗?”“当然学过了!”我大声地回答道。
“那好,让我来考考你。”于是,爸爸边说边在纸上画起了图。爸爸对我说道:“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为5毫米,图上距离是10厘米,你说这副图比例尺是多少?”“那不简单吗?10厘米=100毫米,5:100=1:20,”这张图的比例尺是1:20我脱口而出。爸爸笑眯眯地说 :“对吗?”想想看,比例尺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那你是这样求的吗?”爸爸反问道。
我恍然大悟,说:“我知道错在哪里了,我算成了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了。着个图上的零件距离为100毫米,实际距离5毫米,比例尺20:1。”
“这就对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尺,比的前项大与后项,化简后比的后项一般为1,把实际物体放大后就要用这种比例尺。“儿子,你能及时改正错误,我为你骄傲。”
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很高兴。
数学日记
数学课
今天早上,老师把数学练习册发下来,我一看,“怎么错了一题应用题?”我惊讶地说。又仔细一看,原来少写了一步换算呀。我仔细地想了一想,20400米应该等于多少千米呢?20400÷1000=20.4(千米)哦,原来是 20.4千米,我便把20.4千米填了上去给老师批,老师看了说:“340×60的得数的单位应该是米,而不是千米。”我看了看,原来是上面一个算式的单位写错了。我又改了,这才给老师批了呢。
今天是我第一次给老师批两次,以前一次就可以给老师批好了。我觉得我们要一次就可以给老师批的`才是好学生,所以我以前在杨市是中上等。
数学日记
前几天,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数学考了96分,虽然算是高分,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那4分丢的太可惜了,错了些不该错的。
不过,我可不是那种会被困难轻易打倒的人!于是,我开始分析丢分的原因。不一会儿,我就找出了3个原因:1、考前没认真复习。2、考试时太马虎。3、对于数学问题没有深入认真的思考。
有一道题错得最可惜,是一道判断题,题目是:正方体的6个面中不可能有长方形。我当时想到了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话,就把这道题判了错误,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题应该是对的。
还有一题,也是判断题,题目是:将3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占盐水的100分之3。显而易见是错的,可我判的对,我没有认真仔细想,3克的盐放入100克水中后,总量应是103,正确的应该是盐占盐水的103分之3.
考试已经过去了,我应该从其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下定决心了,一定要改掉所有的坏毛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点评:能认真分析自己考试中的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是一种进步。就象你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吧!
数学日记
以前,我一直认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2路汽车去青少年宫。就在车子快要出发时,1路汽车正好与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前面的这两辆车,突然笑着对我说:“泽群,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2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辆车至少要经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2路车的起点是在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泽群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要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
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评: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是数学课标所提倡的理念之一。小作者与爷爷的教学问答,富有情趣,充满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看到学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数学日记
几天前的数学课,邵老师带我们去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老师告诉我们操场的一周是200米,要走几圈是一千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5圈”老师有点担心又有点神秘地说:“你们走得下来吗?”我们自以为是的说:“能”。
开始了,我才走了2圈就筋疲力尽了,但是我还是艰难地走完了5圈,别人也都像我一样。有同学还记录了我们走得时间,我们走完一千米用了15分钟。老师问我们:“感受如何呀?”一位同学说:“累、苦、腰酸背痛、全身乏力”老师笑着说:“还自以为是吗?”我们有气无力地回答:“不了。”
这就是邵老师带着我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的故事。
数学日记
旧方法解决新题型
“冬冬,快去做张数学试卷!明天就要考试了,你还不紧不慢的,真不自觉。”妈妈又唠叨了起来,我也只好惟命是从,乖乖地去做试卷了。
我拿起笔,飞一般地写起了试卷,可做到了一题,我手中的笔停住了。这一题的题目是这样的:3辆卡车要将910吨水泥运到某工地去,已知第一辆比第二辆多运30吨,第三辆比第二辆少运20吨。3辆卡车各运多少吨?这种题目可是有点儿棘手啊。和以前我们做过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类型的题目可不一样,以前都是只有两个数要求,可这一次要求三个数。我想了很久,终于是豁然开朗,知道该怎么做了。其实,做这种题的方法和以前做过的也一样,只不过是换个形式罢了。于是,我便做了起来。因为不知道第一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所以先算第二辆的,用“910-30+20=900(吨)”第一辆卡车比第二辆卡车多运30吨水泥,所以要减去30吨,第三辆卡车比第二辆卡车少运20吨水泥,所以要加上20吨,算出三辆卡车如果全是第二辆卡车运水泥的吨数共运多少吨,再用“900÷3=300(吨)”算出第二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由于题目中说了第一辆卡车比第二辆多运水泥30吨,第三辆卡车比第二辆少运20吨,我们就可以直接用“300+30=330(吨)”算出第一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用“300-20=280(吨)”算出第三辆卡车运水泥多少吨。就这样,我把这一题的答案轻轻松松地算了出来。
自从做出了这一题后,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数学是活的,是瞬息万变的,有些新的题型都不过是把旧的题型换个形式或说法而已,我们只有跟着它变,用已经学会的旧方法来解决新的题型,才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的奥秘,在数学王国中不断地进步。
数学日记三年级 篇7
鸡兔同笼
陈凌璐
今天我在家里写奥数作业——鸡兔同笼问题。
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会很难,毕竟我也是刚接触,没想到我研究了一下其实挺简单的。第一题的题目是这样的:鸡兔一共有41只,脚有106只,问:鸡兔共有多少只?这道题简单,没多久我就知道答案了。假如我现在有根魔法棒,然后我挥挥我的魔法棒把41只鸡和兔全都变成了兔,现在脚的总数就是4×41=164(只),与原来的相比较,多了164-106=58(只)。而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多了4-2=2(只)脚,那么鸡就有58÷2=29(只),兔有41-29=12(只)。
第二题是一道古典题,题目是这样的:鸡兔同笼,头46,足128,鸡兔各有几只?这题我们可以用其他办法解决。假如鸡和兔都听的懂人话,然后我叫一声“抬腿”他们就每人抬一只腿,还剩128-46=82(只)。我再叫一声“抬腿”,它们就再抬一只腿,这时候鸡已经一屁股坐在地上了,而兔子们还用两只脚站着,于是82-46=36(只),那么兔子就有36÷2=18(只),鸡有46-18=28(只),想到这里,我为自己的聪明心里暗暗窃喜……
数学这门课可真是神秘又奇妙!
三年级数学日记 篇8
7月25日星期三晴
我有一个存钱包
我有一个存钱包,里面有可多钱了。今天我认真地数了数,结果发现:一角硬币共有10元,5角硬币共有23元5角,1元硬币共有30元,30元+10元+23元5角=63元5角,硬币共有63元5角。纸币共有695元。现在我的存钱包里共有758元5角,我很开心,我希望能攒更多的钱,长大后开一个大超市
三年级数学日记 篇9
今天晚上,我的作业刚做完,闲着没事干,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作业做完了,现在该干什么?妈妈说:现在,你就帮我买3斤苹果吧!我就答应了。妈妈给了我10元钱说:再多买半斤吧!我满口答应了就高高兴兴地拿着钱来到了水果店,挑了3斤半重的水果,对售货员说:帮我算算。
阿姨说:你可以先算一算。我想了想对阿姨说:是不是3×3=9(元),再把3元÷2=1元5角,最后把9元+1元5角=10元5角。我又说:不好,阿姨,我的钱不够,还差5角,我该怎么办?我想了想说:那就把我的零用钱补进去好了!我拿了我的零用钱,凑了进去。对阿姨说:现在够了。阿姨说:你真聪明,是你用智慧来买苹果的!
三年级数学日记 篇10
9月20日 星期日 晴
今天天气晴朗,早上我小姨要送我的姐姐去县城写字,我说我也要去,小姨同意了,我上了车。
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到,姐姐下车去写字了,小姨说:“我要去买包子,你在车里等我”。我说:“好!”过了一会儿,小姨回来了。小姨说:“我来考考你好不好?”我说:“好!”小姨说:“一个包子两元,我买了十个包子,一共要给多少钱?”我快乐的回答:“十乘二等于20元,一共要给20元钱。”小姨说:“恭喜你,答对了!那我再来考考你吧。”我说:“你尽管来吧。”小姨说:“如果一个包子一元,我给老板十元,还剩多少钱呢?”我说:“一个包子一元,那十个包子就是十元啊,就不用找钱了”。小姨笑了笑,示意我答对了。
我心里非常的骄傲,脸上露出了笑。被小姨看出来。小姨立马说:“不能骄傲哦,骄傲分数是会下降的哦。”我说:“我一定不会骄傲的,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的更好,学习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