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小学作文 > 《幼童》观后感【4篇】正文

《《幼童》观后感【4篇】》

时间: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幼童》观后感【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幼童》观后感 篇1

一百多年前,一百二十名中国幼童被派遣到美国留学,这一举在当时是“中华创世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对于那个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清政府来说,这是百年来朝化跨出的小心翼翼的一步,这一步带着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摸索。纪录片《幼童》掀开历史的帷幕,将历史课本上那简简单单一句“派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讲述成一个有血有泪的历史故事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散落在他们生活过的城市,散落在他们就读过的中学和大学,散落在他们的美国家庭后裔。我们捡拾起这些碎片,照片、书信、衣物、成绩单、剪报、手稿、日记本……一块一块,拼接出当时的兴衰往事。

提到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到容闳,正是他一手促成了此事,给了大清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复兴的抬头。他倾尽心血让中国的孩子能有走出去看一看世界,能给民族一个复兴的希望。在留美期间,尽管为经费所迫,但他拒绝接受资助但人生被支配的选择。他说:“我虽然贫穷,但是有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自由,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唯一的希望就是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对于这群远洋留学的孩子来说,他们何其幸运,在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孩子只能上私塾接受孔孟儒家之道的思想灌输时,能有机会乘着巨轮跨越大西洋踏上异国的土地,接触世界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接受开明的西式教育。他们充满激情与好奇,是清政府选出来的聪颖幼童,到达美国后迅速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让对东方人充满好奇美国人刮目相看。这也证明了,中国人从来就不差,暂时的落后只是当时封建制度的束缚。

然而精英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一切对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又是否过于沉重,在其他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亲人的陪伴下成长时,他们却要远离故土,在嘹亮的汽笛声中来到一篇完全陌生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们背负着的是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的是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的个人浮沉与国家和朝廷的前途紧紧的拴在了一起——一个民族在等着他们去振兴!在他们身后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是这群孩子的命运,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灾难之中。

这些留美学生不负祖国所望,在回国后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及军事等领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倾尽所学,挽救家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区区一百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回国后的他们虽然一心为国,他们已有了世界的眼光和顶尖的技艺,但大清国还是那个封闭腐朽的大清国,他们备受猜忌,甚至自己的同胞也对他们另眼相看,嘲讽攻击甚至歧视。还好,无论处境如何,他们复兴中华的一腔热血没有改变,这是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精神,我们要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虽然无法扭转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车轮,但他们倾其心血,为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一生,竭力把西方的技术带到中国来。

何其幸又何其哀,曾经辉煌耀眼的他们回到祖国却只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身的本事却无处伸展,国破山河在而又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无可奈何。作为“万人独醉我独醒”的“醉翁”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的无力挣扎,大声呼嚎却无人理会,这是多么悲哀。

一名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又写道“状元榜上贴金字,直入黄都作栋梁”。报国理想,昭然若揭。令我敬佩的是,这些孩子,在令人沉醉的美国生活中仍能不忘初心,一心学习,只为把技术“搬”回去来报效祖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早已深入他们骨髓,身在海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是振兴中华的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孩子,就深谙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号召,这是否要让我们中眼见一些新奇的洋玩意儿,就见异思迁、乐不思蜀的某些人一些警醒呢?

无比幸运的我们,生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强盛的祖国,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历史不该忘记,苦难更当铭记。我们要有留美幼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豪情,也当积极响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号召!

《幼童》观后感 篇2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留美”原来不是什么风光、荣耀,而是与亲人、与祖国的“生死诀别”。留美幼童在美国原来不是书呆子,而是一群全面发展,完全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失为中国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命运,原来不都像詹天佑、唐绍仪那么令人称赞,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海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来颇为凄凉,被历史潮流所遗忘、抛弃。

从头看到尾,我只有震撼,从发尖到脚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过时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惊涛骇浪中远涉重洋,为国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鲜活的面庞。这种发乎内心,用生命去诠释的爱国情感,历经百年至今仍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学子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他们悲剧性的结局又令我惆怅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华的他们为何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强大起来,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辙。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实践。

《幼童》观后感 篇3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幼童》观后感 篇4

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伴随自由理想主义席卷而来,中国顽固的封建主义陷入了难以言说的泥淖,就像红楼梦里说的那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历史的瞬息万变令人猝不及防,一个时代的开启总是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落幕。经验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戏剧落幕之前必有一番最后的博弈,当然,只有那些真正独具慧眼的人才能嗅出社会腐烂的气息,为他们所存的时代争取苟延残喘的契机。

洋务运动便是这样一群社会精英的救亡图存,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洋务事业的主要内容,而留美幼童便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教育以及先进技术的开始,也为我国近代化教育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他留学八年,怀有爱国热忱,立志“使中国的下一辈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他的理念正好契合梁启超的思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则国强”,同样采用的是人才强国的概念,可惜由于留学计划的中断,这一报国梦并没有得到实现,但这一理念和措施直至今日依旧是旧时代教育事业的重大进步和创新。

个人来讲,我是欣赏容闳的,眼光独到,身上有着上世纪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光芒,还有着一颗永远跳动的赤子之心。

清政府在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从1872年到1875年的三年间,召集了12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将这些孩子送到美国去接受不同教育背景下的西方文化的教育。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在异国以惊人的速度跨过了语言的障碍,脱掉了长袍马褂,剪掉了一头长辫,成绩优异,,学业出众,能力卓越。不仅如此,他们还热衷体育活动,参与棒球、赛艇、橄榄球、滑冰、狩猎、自行车等活动,敢于和美国朋友较量,身上充满积极的竞技精神。虽然大多留美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可是在被召回国后,凭借他们熟练的外语、基本的科学知识、较开阔的视野,他们仍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铁路、矿冶、邮电等方面的社会精英人才。

直至今日,幼童出国留学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而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创举。留美幼童在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洗礼下,横跨两种文化意识形态,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人格,除此之外,价值观的崩塌与重塑,文化的冲突与对立,适应能力的不同,都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很容易因为环境的颠覆产生痛苦心理。多重矛盾与不适应导致其中部分留美学生致病致死,总而言之,留美幼童,是一场道德上的悲剧,同样也是教育事业上的一个奇迹。

反观如今的中国式教育一直被诟病落后和僵化,但是一直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始终都在同一条路上摸索,未能开创出新的教育道路,因此尝试建立一种相对公平公正、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体制,目前还有很多困难。而我认为,教育在精而不在多,在天分兴趣,而不在后天刻意培养,一个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只需要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天才,那么这个国家最终一定会发达的。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我认为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天分兴趣和学校的统一管理培养之间的矛盾,教育创新更多的要与互联网结合,我认为慕课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如何使教育摆脱功利化的倾向,重塑当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以及注重思考和逻辑培养,都是我所认为的教育盲点,中国式教育,缺少教育实践中的调查与反馈。

历史的高明之处在于,能用时间证明所有的命题,斯人已逝,留美幼童这一历史事件不论对错,最重要的是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教育需如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