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推荐7篇)》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通用7篇)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1
在这个太行山菊更为艳丽的季节里,我与一百万家乡同胞被来自10月的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深深震撼,红旗渠畔的儿女们踏着霜花,调整着步伐,给自己做了全新的定位。
我们西望太行绝壁上的千里长渠,回眸历史,硝烟仍在,展望未来,慷慨激昂。因为,我们的血脉中传承着祖辈半个世纪的创业情怀,我们的眸子里高扬着一面猎猎的精神之旗,思想所到,无坚不摧。
老天没有给林州人太多的福祉,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河流都不曾给予;但老天又是公平的,他给了家乡这方土地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气魄宏大的神话。不被命运屈服的林州人,在这些神话的激励下,憧憬梦想,满怀激情,用简陋的工具书写出只有如椽巨笔才能完成的宏大诗篇。
那是一个放映时只有黑白两色的时代,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史十年,硬是在悬崖峭壁峭壁上,挖渠千里,从此,多山的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红旗渠。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畅想,又是怎样一个穿越时空的清晰的目视。红旗渠水在林州的大地上流响了,那是1965年的时候。同时,一面精神之旗正在冉冉升起,传承于民族精神的红旗渠精神,闪着熠熠光辉,映红了太行山的紫色岩壁。1969年,红旗渠水系全部竣工,红旗渠精神之旗坚毅地立在了太行之巅。创造红旗渠奇迹的祖辈们在新中国艰苦创业时代的厚重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一条渠,一种精神,被世人做了跨世纪的仰望。
林州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群体,他们不甘落后,永不放弃追求,以许存山、郭变花支书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一脉相承60年代的激情,完成了家乡由穷变富的宏大特写,100万林州人的性格在13亿中国人性格的背景中赫然卓然。改革开放,林州人富了、幸福了,也成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她是时代精神的缩放,又是时代精神的领航。bfanwen.com
10月的新华社政论,《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像60年代红旗渠通水庆典一样把国人的目光引向了林州,引向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引向红旗渠精神。精神再次被高扬,被讴歌,被时代深深颔首,默然赞许。不过,时代已经掀开崭新的一页,掀过黑白,掀到色彩逼真的全息一页。
恋旧就没有今天崭新的林州,恋旧就没有今天崭新的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践行红旗渠精神,迎难克艰,奋发进取,让林州教育的品牌标识一如红旗渠精神一样走出河南,走向中国。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谱写壮丽人生》。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劈山凿石,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插在了太行山巅。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林州人民又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生动诗篇。现在,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铸就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自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十八余载,每当回忆起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心里总是起伏不平。工作时间愈长,我愈体会到教师的人生是平凡的,工作是普通的,教师的职业并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悲壮,也没有如太阳般耀眼的光辉,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一种职业,是当今社会千行百业中的一种。这一职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高额的收入;它平凡而又平淡:与青灯为伴,与书本为友,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与学生谈心,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我们的工作由这许多琐碎的事情串联而成,琐碎的让人倦怠。但同时它又是伟大的,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先行者、未来社会的塑造者,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为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而奠基!平凡是做人的常态,但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之中蕴藏着伟大。这样的人生即使平凡,也很精彩!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的追求,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的自豪,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我们不平凡的奉献。
记得前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那一年,由于长期教学讲课劳累,我经常说话声音沙哑,严重时竟然发不出声来,经过检查,原来声带长出了息肉,医生建议禁音,不准发声,否则就会更加严重,需要做手术治疗。家人一直强烈要求我请长假休息,可是一想到我的孩子们,想到他们给我买药治嗓子,给我带水果,想到那几个“可气”又“可爱”的淘气学生,想到他们渴望我给他们上课的眼神,我硬是一边吃药,一边上课,坚持挺了半年时间。孩子们圆满毕业了,我的病也拖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地步。手术后,不断有孩子打来电话问候我的病情,有的还到家里看望,他们对老师纯洁的爱,让我一次次感动不已,让我深深感到做教师的幸福,也更加坚定了我忠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在心中默默发誓,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这些天真无邪的学生,我也要把这阵地守好,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人生无悔。
现代教学改革给了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天空,我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我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当代红旗渠精神为我们“课程改革”搭建出了璀璨的实践舞台。在事业默默的耕耘中,在对“新课改”的挑战中,我们昂首阔步,一路高歌,体验着人生的莫大幸福。
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林县人民在在悬崖峭壁上抡锤凿石的画面每当在班级管理中遇到麻烦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铁姑娘”们在井下打炮眼填炸药的场景每当在教学中一时难以出成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雄伟壮丽的桃源大桥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仰视翱翔长空的雄鹰,远眺耕耘沧海的海鸥。亲爱的老师们,三寸粉笔在指挥着我们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交响,三尺讲台在传承着我们努力创新继往开来的斗志,红旗渠精神指引我们不畏严寒,指引我们傲视风霜,拼搏吧,亲爱的同事们,为了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奋斗吧,老师们,因为我们的选择无尚荣光!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3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2019年修渠过程中,300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而持久。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翻开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2019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腐,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4
修渠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系。群众与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保障了修渠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胜利。
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的无私奉献精神。“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这是修渠工程指挥部给干部制定的规则。所谓“工作高标准”是指干部参加劳动时实行“五同六定”,“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六定”即给干部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所有干部参加第一线的劳动,任务只能超额,不能拖欠。除了坚持“五同六定”之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如果县委书记一天能修5米,普通干部的指标就定为4米5,群众的标准比干部再少1米。干部的工作量比群众大,但口粮标准比群众低,群众一天定8两,干部就只能定6两。有一次,杨贵同志饿晕在工地上,炊事员做了碗小米稠饭偷偷端给他,他非常生气,说:“群众吃啥我吃啥!”最后,他将这碗饭倒进大锅里,搅了又搅,让大家一起分着吃。
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示范表率作用。勘测水源时,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带着一个技术队沿漳河西行,遇到山高路险,他总是不顾阻拦走在最前面。他说,谁让我是领导呢,领导领导,就是要领好路,当好向导。副县长、工程总指挥马有金,红旗渠修了十年,他在工地上整整干了九年,患了严重的风湿病,腿都直不起来还跪在地上打钎,直到最后被抬下工地。凌空除险,是修渠中最危险的一个工种,共产党员、除险队长任羊成,为了大家的安全,每天带领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飞崖下堑,凌空作业,排除险石。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颗门牙,折了两次腿,还受了四次重伤差点丢了性命。多年之后,我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这位老英雄,他正在给学员们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有学员问他,任老,要是再让您去修渠,您会选择什么工种?老人家说:“还去除险。”学员又追问,可是那太危险了,您怎么还要去?不善言辞的任老憋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入党的时候,我可是举过拳头的!”党员干部给群众树立了好的榜样和标杆,林县的群众就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党员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就能流成河”。这句话,被用石灰水写在了太行山的岩石上,至今清晰可见,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5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于8月上旬在林州市开展了“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笔者有幸作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名学员聆听了在《百家讲坛》主讲红旗渠故事的李蕾作的红旗渠精神讲座,充分感悟和领会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笔者感受很深,感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很受触动。以前曾多次参观红旗渠景区,多次聆听红旗渠精神事迹讲解,观看过很多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受红旗渠精神事迹教育,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次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笔者感悟到,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职工经历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面对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市编办单设以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体制机制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重托。
三是很受鼓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笔者所从事的机构编制工作,困难和挑战很多,在工作中,更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当年修渠时,正处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面对林县大地颗粒不收的现状,面对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面对不少人悲观失望的情绪,面对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回避,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激发了全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经过十年苦战,终于建成了红旗渠。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备的素质。强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当大小,体现我们的胸怀、勇气、激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具有敢于担当的品质,对工作带着激情,对生活满怀热情,对事业饱满感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干事业就是要充满激情。对组织安排给我们的工作,要积极去干,主动干好。红旗渠的修建者对待工作和事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这种有着饱满感情的工作精神,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干好,单位的整体工作就干好了;每个单位、每个地区的工作干好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6
5月21日到5月23日,全体团员在馆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河南林州红旗渠、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云台山景区、河南博物院等地。
这行期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州的红旗渠。红旗渠展览馆建筑结构紧凑、庄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刻浮雕,介绍了当初修建红旗渠的历史原因和艰难历程;向右看,看到一座用一只雄鹰一把钢,两锤头和一张巨手构成的雕塑,直观再现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站在雕塑下我们不由肃然起敬,来到室内展馆我们随导游参观了当时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修建红旗渠艰难而雄壮的过程,参观了当时人们所用的施工机具和生活情况,参观后得知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程建的,总渠全长1500公里,落差只有10米,整个工程都沿着太行山的山麓,
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全县干部群众齐上阵,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险难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资金,物料自筹,知难而进,坚持苦干,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成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的土石若垒成高3米,宽2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将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因为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每天每人只能配0.5公斤口粮,接济不上时人们就挖野菜充饥。想想他们付出的劳动,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震憾和感动。在红旗渠上我看到了这样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前辈们奋斗不息的身影,我更被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其中就有81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壮举铭刻于自力更生、战天斗志的红旗渠精神的丰碑之上,这悲壮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展现出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创业风范。终于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伟大精神。
在参观完安阳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后,我感受到河南的深厚历史底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先后有二十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的、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所在地。这些仿佛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天赋的文化“基因”。在殷墟博物馆里,我们参观了殷墟车马坑、妇好墓、YH127甲骨窖穴、乙二十仿殷大殿、乙七基址等一批震撼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界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现藏于我馆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之后的行程里,我们游览了云台山国家自然森林公园,河南博物院等地,对河南的历史和自然文化都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充实了自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为今后我们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以红旗渠精神激励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更进一步。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讲话稿2024最新 篇7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20xx年修渠过程中,300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而持久。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动用县里退赔款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决心“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我国陷入了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座,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砌起了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翻开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20xx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