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十日谈读后感【优秀10篇】正文

《十日谈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

《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十日谈读后感【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日谈读后感 篇1

这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章,这章的主人翁是一个中年受访者,芳芳,没有病之前是一个美女,热爱跳舞,有浓烈的艺术情结。

结婚以后,原本围绕在她身边的幸福霎时由一个个厄运所取代,突如其来的病,抑郁症和精神失常,这使原来爱她的老公渐渐不回家, 在外面花天酒地,在她得病后,得到的不是温暖的祝福,而是世人所给予的冷漠,在医院被禁锢,被放出来后,只是她孤身一人,什么都失去了……有时觉得世界可以很残忍,残忍到在你的世界只剩下孤独,冷漠……

就这样,跳舞渐渐成为芳芳唯一的依靠。她说,艺术是世界上最美的。在访问的过程中,芳芳曾失声哭了起来,她说:“自己没希望了,什么都没了,自己过得根本不开心,只能用跳舞来医学专用自己,自己没儿没女,无父无母,没了什么都没了……”

每个人都试过孤独的滋味,但是她的孤独人生路是漫长的,是没有尽头的,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现有的生活呢!

看着芳芳翩翩起舞,她笑的很开心,越跳越有感觉,好久都没这样尽情地展示着艺术的魅力?她在这个陌生人面前居然能显得那麼自在,或者是她也根本感受到了来访者对她的深深关切和慈悲之心。

而我们身边,有没有过这样的情景,一个人,弱势,需要我们给与关爱?你给予了吗?你付出了吗?当你把快乐和关爱分享给别人时,是不是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感?

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说话或小小的帮助,我们都值得去做。

天下为公,靠携手相信。

日谈读后感 篇2

前后用18天读完了薄伽丘的《十日谈》这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经典、西方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在“阿巴达”上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

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猥亵,其中尤其以“‘变马’把戏”登峰造极。而且作者把私通和爱情混同起来,这使那些圣洁的爱情佳话也受到了玷污。固然,有些私通也是可以谅解的,但“救夫责妻”中,并没有交待丈夫有什么过错,可那位义士主人公在义正词严地痛斥教会中人的虚伪之后,同样义正词严地维护自己的私通之权。因为这些文字,十多年前,我从姐姐同学手里接触到这位贵客时,最终以敬而远之而结束。——我并非有多么高尚或装高尚,而是天生对这种文字过敏,它对我的作用也如同对木头一样。

另一方面,同样是私通,但只要是教会中人,作者却毫不谅解,最轻也是调侃,例如“床头‘地狱’”中那位并无“前科”的修士。这种区别看上去很不公平。但是需要考虑到:当时正是这些最有资格捍卫天主教道德的人,私下却在大肆破坏道德的根基,而人前的精神控制 仍然 毫不含糊,这本身就极不公平,以不公对不公,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现状。“芦笛”的那位 无聊阿彭 抛出的“道德虚伪论”,想必是读了《十日谈》而发的。

然而,到了第九、第十天的故事,格调又突变为夫权无过,妇道有理,而且在全书终结之时,又借末任“国王”之口,声称那些猥亵的故事是用来考验听众的意志,这显然是在教会压力下的言不由衷。

限于个人趣味,还是更喜欢书中与爱情关系不大的少数故事,例如“歹徒升天”中那个恶棍在临终忏悔时的可笑的做作,再如第六天的“机智故事系列”。

我还注意到书中有两个故事是和埃及苏丹萨拉丁有关的(第一天第三、第十天第九),前者表现了他的明智,后者则赞美了他的情义。这为欧洲人敬重这位十二世纪末敌手的说法提供了证明。

日谈读后感 篇3

或许是因为被列在世界名著之中,在少年时代就在书店翻看过,但被里面的过于暴露的性描写给震撼住了。怎么都很怀疑这本书的价值。现在又翻开了这本书,觉得它写的挺好的,最起码他很会说故事,虽然不能引起人的崇高思想,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的匠心独到。

初中的时候看的,和简爱那一批书一起看的。这一本和名利场,看的我颇为气闷。

为什么呢?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大概就是那些文艺复兴初期的时髦少男少女的床头读物吧(个人感觉),尖酸刻薄,但胜在有趣儿。

小学读的,我很强悍吧,读的时候只看男欢女爱了,其他的我也读不懂~又没接触过文学史,年龄又小。

故事很精彩,世间百态,嬉笑怒骂,跟我能接触到的小说或者生活面貌很不一样,冲突转折很多,很有时代风貌,而且开始的楔子给我很美丽的意象,那种n个青年男女带着桂树之冠不理外务的每天聚在一起轮流说故事(我果然是partyanimal),有种伊甸园一样原初朴素的美。

后来我爸看到我在看这书大惊,你怎么能看这个呢?

传统的未接受过正统文青教育的老爹完全视这为色情读物呀~还好我当时不明白~

《十日谈》读后感600字 篇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无数优秀的作品,读但丁的《神曲》时,其中浓厚的宗教气氛让我不自然的挺直身板,地狱篇中的描写更是让我感觉仿佛在与鬼刹修罗对视,所以对我而言,《神曲》书如其名,就像是置于神坛之上的圣物,太过厚重,而同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十日谈》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十日谈》以1348年的佛罗伦萨瘟疫为背景,十个青年男女在同一个别墅避难,十天里一人讲了十个故事,这一百个小故事包罗万象,乐趣中藏有人生百态和哲理,也难怪意大利评论界将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不知怎的,读《十日谈》时,我竟会莫名的想到《聊斋志异》这本书,郭沫若曾评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说到聊斋,我脑中总能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座不起眼的茶棚立于车马熙熙的官道旁,一个衣着朴素像是书生模样的男人坐于棚中,在这个棚中讲故事的人形形色色,或是垂垂老者,或是稚子孩童,亦或是彪形大汉,蒲松龄用一碗碗茶水换来一个个内容各异的新奇故事,给后世留下了这本《聊斋志异》。聊斋和《十日谈》,蒲松龄和薄伽丘,两本语言都不同的书,两个相隔百年的作者,完全不同的国度和社会背景,却都以民间故事或传说来针砭时弊,赞美爱情,谴责荒淫腐败的统治,也许这正是文学作品的奇妙之处。

《十日谈》虽被列在世界名著行列里,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床头故事,不管什么时候抓起来,总有一个小故事能逗你一笑,或让你闭目沉思,读书的时候忽然想起,小时候喜欢盘腿坐在夏天的庭院里,在姥姥的蒲扇唿扇里听她讲那一个个遥遥的故事。大道理太枯燥,于是人们把一个个道理编进故事里,在无数个夜晚讲给孩子们,也把先人的智慧一代代传下去。

日谈读后感 篇5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70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腐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尘世欢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得无比热爱,既鞭挞了禁欲主义,又揭露了教会上层人士的奸诈和虚伪,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

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纳法尔《七日谈》,贾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莎士比亚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终》、莱辛的《指着纳旦》等都受到其写作格局和写作思路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

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日谈读后感 篇6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人民教育家孔子就高度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的亲密战友孟子也发表了重要讲话:食色,性也。圣贤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并没有停留多久,他们创造的儒家文化开始了漫长的自戕。大约在中间只响起诸如《金瓶梅》的几声惊雷,也被淹没的了无踪影了。我们很快从诗经里那种原始蒙昧的自由生活走向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死胡同。

东方不亮西方亮。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的虎皮在意大利高高竖起,复兴的先驱们没有复兴文艺,他们撕扯下了教会华丽的外衣,露出的不过是一具具寻常的骨骼。于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行为艺术在满街奔跑着,各种曾经的神性光环下包裹的肮脏变得赤条条。若要新生,必先毁灭。

薄伽丘带着他不朽的《十日谈》开始了如是的解构。 薄伽丘开篇立意:在作品的序言中写了一个很另类的题目:《幸福在人间》,读到此句,我脑子里就会出现几个半大的孩子在那里歌唱道: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幸福当然不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显然教会所宣扬的天堂的幸福以及失去了蛊惑人心的功效,现世的欢愉更加让人留恋。

《十日谈》歌颂自由,反对禁欲,将一条条修女头上的内裤扔到了教会的脸上(第九天第二个故事)。真理的表达,不论是洪水还是口水,都要誓将这个旧世界洗涤干净。你说禁欲,我偏纵欲;你说男谦女卑,我偏男盗女娼。天主教的余威散尽,开化后的庶民扑向了成群的绿鹅(第四天第一个故事)。 对于上帝的信仰并没有妨碍教士们坐拥市民情怀,他们在合欢的同时仍能侍奉上帝(第三天第十个故事),神职人员的纵欲也许比常人来的更加猛烈也更荒淫。纵观《十日谈》里的那些在神龛的下的嘴脸,无不正襟危坐,高谈阔论。在俗世目光的背后,教士在包养情妇,啃食禁果;修女在偷汉通奸。天主教会颜面扫地,直到连一块遮羞布都没有剩下。

《十日谈》里的神权世界在崩坏,十日谈外的世俗世界在觉醒。对于人性的推崇是它插向僵死教会咽喉的利刃,它用教会所认为大逆不道的肉欲还原了世界的真相,历史则又在一旁若无其事地看着这样的反讽。 乱了旧的世界,《十日谈》却没有规范出一个新的世界。过犹不及,禁欲变成了纵欲,自由的野马开始脱了理性的缰,过分的自由和否定不外乎又是一种对人性的摧残。当自由之天火被普罗米修斯盗取赠与庶人,他们除了照亮前行的路外,还学会了自焚与纵火。幸福也许不在天国,幸福也不在人间,幸福来的时候,是短命,脆弱和无意识的。相比较于这个无奈的世界,又是那么渺小、可悲。

东方的《金瓶梅》在自我忏悔,西方的《十日谈》在疯狂解构。人类的世界一片光明。人性和理性从旧日繁华的废墟里爬出来,脱下了衣服,赢得了无数掌声。

日谈读后感 篇7

家里有很多藏书,第一次翻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当时没有看完。

高中又看了一次,因为文学常识里常常提到这本书,世界名著,《十日谈》云云。

当时有个问题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她是夫人,怎么又是情人呢?当时只知道情人是指心爱的人。不知道塬来情人是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还是没有看完,看了一两篇就很无趣。

也不明白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太久没有看书的缘故,前几日去图书馆找书看,无意中发现《十日谈》,心想虽然很大一本,但是都是小故事合成,应该很容易看完。现在才终于可以知道这本书是说什么的了。虽然至今还是没有看完,我想应该也不会看得完。

总之是要揭示宗教的腐败,和欧洲人的一些思想观念。

总结出一句话:欧洲人很多年前就有的这种传统。而且仍然在延续。

因为美国加拿大的人民也是从欧洲移民过去的,所以他们也保留有类似的传统!

当然,不是全部人都那样那个撒!

十日谈读后感 篇8

文艺复兴星期与14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先占其风,率先吹起了文兴复兴的号角。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比如薄伽丘(1313年-1375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文艺复兴前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年-1353年)。

当时正是14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因此,《十日谈》与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作品相比,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所以说,但丁是旧时代的结束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日谈读后感 篇9

好的东西可以高深,但这样的特点会使它的传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东西更可以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张开双臂,轻而易举的给它一个热烈的拥抱。所以,请不要忽略简单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涩难懂,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通俗,智慧机敏,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当时教会的丑陋,这些特点的综合,应该就是本书跨越历史、红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优秀作品就以神为中心转为了以人为中心。本书正是宣传了符合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缥缈,转为了人得实实在在。况且,我总觉得,高深的、赋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巨著,现在看来,真是错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为书中故事的短小、浅显、易懂,而对它不屑一顾,同城床友交友网,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贴近,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心,而宣传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安徒生童话让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读,而类似《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让部分学生读到一半就不得不放弃,这是一样的道理。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这本书是"在一个个打趣逗笑或男欢女的故事中,没有忘记捕捉反应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正因如此,《十日谈》被家誉为’人类智慧的史诗’,尤其是那种急中生智的敏捷反应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来,这才是本书真正值得称赞的部分。

我真心认为,书中的和我们平日看的童话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取材单一的成人化,碧生源减肥茶。如果是在考试卷上,我则会这样回答: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实则肮脏的。但是,仅此一点,恐怕难以成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我读书习惯于直接看内容,最后再读后记和序言。于是,当我津津有味的把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全部读完,十分纳罕:薄伽丘的这本书为什么会世界著名?

日谈读后感 篇10

丁酉年,四月初十,立夏。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对二十四节气格外上心。也许是骨子里的传统观念作祟,也许是被经典文化所吸引。每当节气来临,总会有一些不一般的感觉。不同往日,虔诚且期待。

过去几年,立夏这天都是在家过的。一大早,母亲就会跑到我房间,掀开我的被子,督促我起床洗漱。当我睡眼惺忪坐在桌子【】前,总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出现在面前。母亲都会郑重的跟我说一句话:立夏恰个砣,一脚噶过河(方言:立夏吃个汤圆,一脚能夸过河)。虽然我能够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但是不清楚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我也怀疑这些习俗的意义,但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都会把汤圆吃个干净。今天恰好立夏,绞尽脑汁,在便利的买了一包速冻汤圆,厚着脸皮去常去的那家东北饺子馆给我煮了出来。尽管不及母亲亲手做的温暖人心,但却让我感激到名其妙的幸福。甚至,吃完后还特意跟母亲通话告知这件事。

大二那年,选修了一门传统习俗文化课。有一次老师要我们说一些来自于自己家庭的习俗习惯。轮到我发言,我说在我家每当有人吃饭噎着的时候,只需要双手举着碗在头顶绕三个圈,打嗝就好了。我从实践中证实过,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考量过,确实效果显著。所以当身边有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将这种办法告诉他们,立马见效。这个时候,我总是感激母亲。虽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很有满足感。

离开学校以后,决心南下。临行前夜,母亲送我一个手抄本。我问是什么,母亲告诉是《增广贤文》。好像有那么点印象,是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和《三字经》、《千字文》差不多。那时正处于叛逆巅峰期,压根翻都不会翻,直接压箱底了。有一次无意中整理箱子,发现它静静躺在箱子里,随手看了看,大吃一惊。原来,里面大多数的词句我都是听说过的。譬如,赚钱犹如针挑土,花钱好比浪淘沙。譬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回想起从小到大,母亲对我的那些唠叨,无数次表现得不厌其烦背后尽是无知。突然愧疚自生,无声胜有声。

再说两个小事,一个就是家族里有任何长辈亲戚生日,母亲都会提前发短信通知我,并叮嘱我一定要打电话问候,还有一个是吃饭的时候摆放菜肴,绝对不能把所有菜放成一列,因为只有祭奠先祖或者是神灵的时候才这么放。

在我眼里,母亲是个睿智的人,虽然有时候睿智的频率和方式让我觉得有些不太情愿接受。但不可置否,母亲教会了我许多只能在家庭中学习到的知识。前两天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他家开麻将馆的,每次回家就是他跟他父亲抢着打牌,甚至还会上阵父子兵。我多少觉得有些尴尬,却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将来也会要组建新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些传承,所以在考虑自己从父母哪里学到了什么。

二十岁以前,父亲对我的教育多数体现在肉搏上。稍微温柔点的方式那便是年终总结,长辈坐一桌,兄弟几个站一排,挨个骂。有好几次大年三十,我都被特殊奖励了。所以,至今为止,应该说这几年来,父亲教给我的家庭知识,我并没有完整消化,更多的是来自于母亲的。

以往,我对家规的理解是固执,老旧,麻烦,折磨。如今,觉得太武断了。规矩和习俗,应该只是家规的一部分,是用来规范家庭中行为准则,而传承亦是。

早几年的时候,我对家庭是抱怨多于温存的。准确的说,是找不到存在感。好像父母对我除了批评教训,在家就只有吃饭睡觉了。几乎每一次,我都是吃完饭就立马外出。拒绝同父母沟通,是年轻最大的愚蠢之一。现在想一想,好像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

有时候,生活会有挫败感,怎么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如果能重来,自己应该会变成很优秀的一个人。但往往我们只是在乎现在,而未收集好那些应该保存好的东西。只有收集好过去,整理好现在,才能立足于将来。

夜已深,闲来下笔,有感而发,自审之,自悟之,自勉之,自乐之。

诸君,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