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优秀9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冯志远观后感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700字<一>篇一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虽然,我不是老师,但驾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员,力争为自己招来的每一位学员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工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实现与学员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冯志远》观后感 篇1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情的出色教师在离职时对家人怀有愧疚,是体制与观念的不完善。
教师应拥有完整的幸福,教师也应拥有完整的生活。这不仅是为了教师,也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学状态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比言语说教大很多。举个例子,一个教师在进课堂之前生过气,那么他的表情,语气将会不经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这种气氛下,讲台下的学生也将在这一节上战战兢兢。所以说,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将无法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教师应有的幸福不能只来自于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与学生畅谈古今,闲聊天文地理,也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爱,家庭责任的承担。
赋予教师拥有幸福的权利,让教师可以有幸福到圆满
的机会,并且让幸福的教师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让幸福得以延续。
《冯志远》观后感 篇2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观冯志远观后感600字<一>篇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
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然留在那儿,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最后,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学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愧对学生呢?我想:是因为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吧!
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知识。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全不顾老师的辛劳,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有时候在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敲桌子,这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呀!我想:老师这么辛劳地教育我们,无私地给了我们知识。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敬爱的老师啊!
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回报啊!同学们,当你上课走神时,请你收回心思专心读书吧;同学们,当你看见地上有一片废纸时,请你把它捡起来吧;当你看见一位盲童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时,请你把他扶过马路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奉献就是生命的真谛!
《冯志远》观后感 篇3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
《冯志远》观后感 篇4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 篇5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冯志远》观后感 篇6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梁淑琴
观冯志远观后感1000字<五>篇七
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冯志远》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刹那间,我的心扉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影片主要讲述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馨的小家,带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征途,他被分配到中宁县鸣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他含辛茹苦地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子,却因教学环境过于恶劣,长时间的工作,呕心沥血,劳累过度,最后造成双目失明的如此感人的事迹。
当我看到“冯志远来到了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的乡村中学,那儿只有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油煤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但冯志远并没有走,而且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教学任务……”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时,我顿时心潮澎湃,心中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有许多支教老师悄悄离开了学校,而冯志远老师呢?他并没有走,因为他有着热爱自己的事业的敬业精神。他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除了这个镜头记忆犹新,还有另一幕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教学之路上,不知不觉就过了42年了,双目失明的冯志远年到七旬了,身体情况越来越糟,他在会堂里为千名学生讲完最后一堂课,离开时,他教过的学生们都信念就恩,纷纷前来送冯志远,因工作劳累并且干过多农活而导致眼睛失明的冯志远感动万分,舍不得这方水土和千千万万个学生……”每当我回忆起这一片段,就热泪盈眶,一位多么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他为了祖国培养出了几千个乃至几万个优秀人才,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是一个具有为祖国奉献的崇高精神的人啊!他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真是为更多的年轻教师树立起一个优秀的榜样。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冯志远老师一样,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烛之精神的人。就像常常关心我们的陈老师,她也是个敬职敬业的好老师啊!有一次,陈老师刚做完手术,还没完全康复,就不辞辛苦地来为我们上课。课堂上,看见陈老师不是弯腰咳嗽,就是按着做过手术的腹部小声呻吟,真让我们感动。虽然陈老师这种小举动不比冯志远老师那重大作为,但还是令我深深折服。一看见陈老师,就使我想起这句千古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看完了《冯志远》这部电影,我掩卷沉思,这世上最神圣而崇高的事业便是教师,他们为了我们的茁壮成长,不辞劳苦地传授他们所有的经验,赋予我们以更高的智慧,更多的知识,铺就了通往成才道路上的红地毯。老师,您们太伟大了!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该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