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优秀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诗词鉴赏【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古诗词鉴赏 篇1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翻译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释解释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诗文赏析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纳凉》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短诗。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但是,透过诗句的表面,却隐约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远离的是炙手可热的官场社会,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原因。秦观是一个有用世之志的诗人。他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此诗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这种把创作念图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写法,读者应着意体会。
古诗词鉴赏 篇2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
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可。
古诗词鉴赏 篇3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可以吹落金黄的叶,可以催开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注释:
①解落:吹落,散落。
②三秋:指秋天。
③能:能够。
④二月:指春天。
⑤过:经过。
⑥斜:倾斜。读xi,现在读xi。
赏析:
这是一首单纯写风的诗,前两句写,吹落秋叶,吹开春花,风成了季节的使者,时间的代言,好像赋予了风神奇的。后两句写,可掀千尺浪,可斜万竿竹,进一步突显风的气魄。然而,由于未融入人的情致,相较于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就少了诸多韵味了。
李峤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与唐代政治、文学家苏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李峤共作有咏物诗120篇,诗词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至服务器用,一应俱全、包罗万象。这首《风》便是其中一首。但所作之诗,虽刻意描绘,却略无兴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评价李峤的诗: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他的诗和他的处世之道一样,过于规矩,过于保守,以至少了人情景致。
古诗词鉴赏 篇4
作品原文
断句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题为《断句》,“断句”同于“绝句”,就是联句未成的意思。
②鄣:边地险要处的城堡。
作品评析
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诗的前两句写边关之景。白云之“来”,黄沙之“起”,充满了动感,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也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情绪,透露出逃亡者的惊恐心理。后两句转为抒情。“四面绝”的“绝”字不仅写出关山高入云天之势,而且也写出了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怎不令诗人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此诗风格高迈,笔力凌健,颇有沉雄之韵。且对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绝的格局。
作者简介
刘昶(435—498年),字休道,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
初封为义阳王,拜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心。刘昶逃亡北魏,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累官至大将军,晋封宋王。太和二十一年薨,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予谥曰明。
古诗词鉴赏 篇5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
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3]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