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优秀9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红楼梦读后感(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你们知道不知道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今天我就看了一小段,《比通灵宝玉识金锁,探宝钗黛玉露酸意》让我为大家讲讲吧!
宝钗生病了在家养病,宝玉去探望她。宝钗想看宝玉的玉,看到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旁边的丫鬟说“这句话跟宝钗的项圈金锁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宝玉也连忙求着要看,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笑着说“倒真的与我的是一对”。
过了一会林黛玉来了,林黛玉看到他们两个开玩笑说:“我来的真不凑巧,早知道宝玉在这,我就不来了”。宝钗有点不太明白她的意思。薛姨妈备了几样茶果,宝玉他们想喝点酒,最后喝完酒才散去。
这次是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第一次正面交集。可以看出宝钗沉着冷静,虽然不爱说话,但看得出来她心里实在,难怪会受人喜欢。宝玉是活泼开朗,心直口快,但是没有心眼。黛玉伶牙俐齿,尖酸刻薄,有点小心眼。这也证实了黛玉太过于在意宝玉了。看到宝玉对宝钗好,她就心怀不满,嫉妒。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里梦红楼,一个梦字,尽是哀伤。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儿,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让我喜爱的地方。阅完了整本《红楼梦》,欲哭无泪,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魂魄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这千古绝唱。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好呢功夫不同,眼光不同,看法就种种:经学家见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文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以我这个身份来看,我的知识过于浅薄,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现在想来,喜欢的就是书中的草灰蛇线,暗喻,伏笔,大多都是一语成谶。初看懵懂,看过后有恍然大悟的惊醒,再看便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一点点地印证期待,与无奈。可能是一直在书里活过的人,恍如隔世。
给予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莫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辞。黛玉这样的女子,其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为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社会,便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奇女子,绝不发欣赏她的人。但宝钗却比起黛玉要识大体的多,她为人处世会察言观色,做人厚道。对于任何家中之事,她有她独立的思维与见解,知礼守礼,遇逢尴尬场面都能轻松化解,为了顾全大局,也会极力隐藏自己的内心,不会把情感轻露于言表。所以说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真诚也要识大体。如果太过于小心眼或着力于算计他人,最后很有可能落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同时,言辞也不能过于尖酸刻薄,给人以虚假之虑,要根据你的性格来思考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妥当,若是个性张扬,说话豪爽一点也无妨,若是个性内敛一点,说话细腻一些也不会让别人多疑。
妥当待人,妥善言辞,这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态度。但那种不畏惧他人的胆魄也不是并无可取之处。若是死后招人恶骂,这能不是一种悲哀?
我读《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鲣鱼无刺,三恨红楼未完。”因为这句话,我翻开《红楼梦》。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记得《红楼梦》里第一回合曾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女子们一生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罪恶,真实地再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间景象。
在《红楼梦》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大观园里的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例如贾府上层统治者中,贾母的安富尊荣,贾政的道貌岸然,贾琏的无耻,王夫人的“尊贵娴熟”。金陵十二钗中颦儿的多愁善感,宝钗的城府深沉,凤姐的阴险恶毒,迎春的懦弱,探春的干练,湘云的豪爽洒脱等等。
看完整本书,让我感触颇深的为宝玉、黛玉的悲剧爱情和黛玉葬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相爱的两人,在贾府众人的欺瞒下,最终颦儿落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惨结局,而宝玉也因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可他们的爱情超越了躯体,获得了灵魂的永恒。
《葬花吟》出自黛玉葬花,它所抒发的是自己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受。“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托着她对人情冷暖不定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迫害自己的残酷现实的控诉。“怨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表达了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执著追求······
黛玉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泥,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红楼梦,红楼一梦。读它,只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为那个时代的物。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只觉得心中有一丝隐痛以及对于黛玉的不满和惆怅。一个红楼的女子,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眼泪,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是的,泪水逐渐消散了她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地惆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黄土掩风流。这些都是黛玉曾经含泪吟出的没有一丝音调的歌。初读《红楼梦》时,我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深锁闺口、多愁善感的女子无奈伤感时,排遣心中悲伤的词句,脆弱,易伤。
现在,再一次翻开《红楼梦》,重读那个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或许是心境不再一样了吧!或许她的眼泪看得更加真切,黛玉仿佛不再是那个小时与宝玉吵架时伤心流泪的女子;不再是只会说:“留得残叶听雨声”的孤高小姐龙不再是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黛玉。在我无数次的思考中,我终于明了!她的眼泪不是一个小女子流下的仓促之泪,她的泪是有一个凝聚的过程的。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的绝美体现,是文章的温床!
试看,曹雪芹为何把红楼的主角描写得如此多泪?他必是要达到心碎的效果,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却为其他的悲剧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知红颜薄命,便知这无数女子吟唱的红楼曲不过是一首短暂的悲歌。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那么我宁称黛玉的哭泣是大泣。她让多少人感叹于她绝佳的才情,她让多少人为《红楼梦》痴迷,她让多少人为悲剧流泪,像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只能借用那些忧伤的曲调来表达我对黛玉隐隐的痛以及深深的爱。这痛,便像那银红的雾,轻轻地游移在我的青春年少,久久不散了那份奇异的孤芳。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每一个豪门世家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盛衰兴亡的过程,而每一座深宅大院的背后都会上演着似是而非的悲剧,但却没有一个能与荣、宁二府的兴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高潮正是荣宁二府的极盛,而他们难以逃避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荣、宁二府衰亡的预演与必然。《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她被雍正抄家后,生活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就在这贫病交加的坎坷中,她好尽全部心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了这本文学名著《红楼梦》。本文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性格十分复杂,他出生时嘴里含着一块玉。他厌恶读圣贤的经典。
林黛玉死后,他便出家了。林黛玉父母早逝。他高傲、清高而又敏感,而且体弱多病,使她有一种病态美。她是宝玉的的知己。最后她含泪而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痛恨当时的封建社会。我认为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是后面几章。林黛玉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不知怎么的宝玉傻了,为了给贾宝玉冲喜,贾母等人便想了个计策把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王熙凤放,害贾府被抄家。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7
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作者:铁木唐这里是《红楼梦》读后感,全新观点,希望爱好《红楼梦》的网友常来看看,指点指点,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首先说几句跟《红楼梦》沾边的话。
重庆网友丁大华在一篇文章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人间浊世,何为正,何为邪?大奸大恶之人这世间少有,多的便是那亦正亦邪、善恶一间的平凡人类。
贾雨村在第一回出现的时候,容貌不俗,为人处世洒脱不羁,才华横溢;但又贪恋女色,思慕甄家的丫鬟,与她私下遇见时,不仅不回避,反而一直盯着她看,还“时刻将他放在心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或说是“伪君子”的贾雨村,却说出了一番“宿慧”之言。
文中冷子兴告诉我们,贾宝玉抓周时“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他的“政老爹”恼道“将来酒色之徒耳”,而此时,偏贾雨村慧心一颗,赞宝玉,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语毕,他又细细解释:“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他曾举“尧、舜、禹、汤”等应运而生者,大赞其修治天下、清明灵秀之功绩;也曾举“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等扰乱天下者,抨击其残忍乖僻之劣行。他道:“成则王侯败则贼。”此一番大智,读来可谓是令人茅塞顿开。
可我认为,这“正邪”可不应当分得太过清楚。就拿他所提的“秦始皇”,可就不应妄下断论。公元前221年,始皇一统天下,他虽残暴,可他为统一六国,为中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为秦朝定下极严谨的律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使秦盛极一时,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也掩不住他所显现的光芒。我觉得,他不应只是在书中被抨击为“暴君”,不应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中被当作反面例子。
当然,贾雨村能够说出他的“正邪两赋”,也再次丰富了他的形象——饱读诗书,见解独到,独具慧眼。这番见解虽然给人启示,但也值得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