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中秋节的古诗词【精选5篇】正文

《中秋节的古诗词【精选5篇】》

时间: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中秋节的古诗词【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中秋旅舍》 篇1

唐·薛能

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

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

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 篇2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6、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0、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2、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3、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6、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7、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8、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9、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20、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 篇3

《中秋待月》

作者: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不见月》

作者:罗隐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中秋月》

作者:马戴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

皓气笼诸夏,清光射万岑。

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

《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月》

作者:裴说

一岁几盈亏,当轩重此期。

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

色静云归早,光寒鹤睡迟。

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篱。

《望汉月》

作者: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中秋十五夜寄人》

作者:齐己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

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

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

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八月十五夜玩月》

作者: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长安秋夕》

作者:戎昱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中秋》

作者: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秋夜月》

作者:柳永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

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

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长相思》

作者:柳永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南斋玩月》

作者: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篇4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的《嫦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的《霜月》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的《倪庄中秋》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的《中秋待月》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怀远》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十五夜寄杜郎中》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 篇5

《月》原文

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月》赏析

这样的诗,一味推砌典故,虽是闲情逸致的题目,却是应制诗的口吻。对此,前人就有评论:“诗多咏物之作,凡天文地理,禽鱼花草及文具什物,无不入诗,惜少情趣”。说得倒是十分中肯。

然而,李峤毕竟还是有几分才气的,他的诗也有不俗之作。本篇选的这首小诗就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中秋的明月高挂天空,有人可能就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人不像我们,想念友人情人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互通情谊。而古人分离之后,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日,本当团圆欢聚,但远隔山水的人们却只能对月遥思,来换得一点心理上的安慰。然而,较之别人,李峤却更多了一层忧虑,圆月跃上寒空,都说此时此刻四海相同,但千里之外却难免会有风有雨,从而连月亮也看不到,连这千里共明月的愿望也将无法实现。而且,这“雨兼风”也隐喻着现实中的波折风雨,从这寥寥二十字中,不难读出李峤焦首煎心的'挂念,以及对世事难料、祸福难言的忧虑,实在是首意味深长的好诗。

《月》的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