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卖米》读后感【优秀8篇】正文

《《卖米》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卖米》读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卖米》读后感 篇1

有时我在想,这篇文章为何会拿到高校原创作品一等奖。可细细一品便知回味无穷。文章中一家人的相互扶持,文章中作者的隐忍懂事。文章中母亲的倔强和对生活的妥协,文章中米贩子的精打细算。无不向我们透露了当时的人们为生活的辛苦奔波,他们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不一样身份和立场罢了。每个人之间似是矛盾的冲突体,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他们无不散发着奋斗的姿态,无奈结局如何,都要勇敢地承担。位位家境贫寒的北大学子。学历无关乎家庭的经济实力而在于自身。那么审视如今的我们,衣食无忧的我们,学习和自身的品质修养却被身边的嘈杂所掩盖掉了。

我的心里也存在着一个清北梦。一向没有付诸过实践。路街上的霓虹灯吸引着眼球,我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沉醉。糜烂的生活腐蚀着纯净的心灵,那颗红彤彤的初心早已远去。作者的倔强坚强却像一颗种子撒播在了我贫瘠的土壤上,在发芽,在成长,生长出一棵"明亮的"太阳花。教师说过,振作要从人的缺点开始,勇于改正缺点才是不二法门。

卖米读后感 篇2

看完《卖米》这篇推文,感触颇深。

文章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回乡时和母亲一起到场上卖米的经历,由于价钱没有谈拢,她和母亲没有把米卖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两担米再挑回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经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而这篇文章的描述场景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才女,英年早逝,讲述农村苦难,这一切确实都容易触发读者泪点,并为之感动。但是,一篇旧文为什么能够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红?原来,这篇文章的始发者是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公众号,而《卖米》是这本刊物早在2004年第3期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当代》公众号将这篇旧作拿来作为对作者的纪念重新发表,这当然是这个公号的自由。但读者如果忽视了它是一篇小说,将它拿来作为当下农民生活的写照,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既然是小说作品,读者对它的阅读评价就必须是以小说的标准来进行,况且是发表在曾经发表过《白鹿原》这样的优秀小说的文学刊物《当代》之上,那么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水准的。但是,整篇小说读下来,却并无读小说应该有的感觉,故事平淡无奇,语言也无引人入胜之处,它充其量是一篇文从字顺的学生习作。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况且作者已逝,已经没有办法和我们申辩,倒是从《当代》公众号转载此文的另一个公众号模糊了其小说身份,刻意强调其为作者亲身经历,让人觉得不够“厚道”。也许是公众号主人太想通过此篇来感动读者,但即使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读,似乎也感动不起来。

这篇文章说的“我”和母亲到场上卖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母亲与米贩在一块零五分一斤还是一块一角一斤上没有达成一致,米贩已经同意以一块零八分一斤收购,但母亲不肯通融,错失了交易良机,最后同意让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却已卖不出去。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母亲显然缺乏市场交易的基本常识,而只是一味认死理,缺乏随行就市的灵活性,最终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实现。

《卖米》一文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对市场交易的陌生,观念陈旧,正在现实地影响着农民的与时俱进。文章通过父亲(这个父亲照例是毫无创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卖掉之后买药)之口指责这些米贩子盘剥农民,听着振振有词,其实表现的不过是几千年落后的重农抑商思维。但这种思维对农民的进步与发展有害无益,农民要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上摒弃这种落后观念。

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但是“授人以鱼”容易,“授人以渔”难。扶贫离不开对贫困农民的物质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摆脱旧观念,学会市场交易,让他们驶上社会发展的车道,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旧的车道里通过抚摸苦难来博取廉价的同情。

《卖米》读后感 篇3

人啊!这一生总有一些人令人值得纪念的一瞬间,那是一节语文课,令我懂得生命的真谛。

一直卖米,一次心痛,一次感悟,一阵心寒。

当每一次妈妈要带我去逛超市时,她却总是挑最便宜的,为此我还觉得我妈真的太小气,还生过妈妈的气。

《卖米》的那篇文章让我顿悟:人家只是区区的那几毛钱,让我明白庄稼家人只能靠天吃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心疼他们,过着那样的生活。文中的母亲,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自己的孩子。我想,我的妈妈应该也是这样的吧,她总是为我着想,虽然平时有点抠,但是毕竟贤惠啊!她不肯委屈我一秒!

一个女孩,一路撒满了坚毅的力量。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她面对困难依然笑口常开,我欣赏这个北大才女。她有一颗种子已在心中发芽,家门贫寒,父母已老,而弟弟还小,只有拼了命的读书,才能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宁愿躲在被子里默默哭泣,也不让父母知道。一个体贴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一个敢于担责的女孩。

从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些社会现象,“有钱就任性”,老实巴交的农民就要看他们的脸色,真为他们打抱不平。米贩子丑陋的嘴脸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难道他们就一定要赚这些农民人的辛苦钱吗?难道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吗?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对于他们我觉得恶心,甚至是无语。我想:这世界一点真情都没有了吗?

对于世界的冷暖自知,我们也会懂得珍惜粮食,以后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卖米》诠释了一种家庭的力量,一种爱的力量,相互理解,相亲相爱。

卖米读后感 篇4

读完北大才女张培祥的《卖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铺直述了作者和母亲挑着两担米去赶场的故事。没有华丽词藻,字里行间却是流露着真情,把农村人的辛苦、无奈、心酸娓娓道来。总想写点东西,表达内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懒于动笔。

大热天,为了换钱给生病的父亲买药,母女俩挑着米沿着窄窄的小路去赶场卖米。母女希望卖价一元一角,而米商人只出一块零八分。因为二分钱的价格,总价三块钱的差价,娘俩在烈日下晒了大半天,连一块零五分的价格也没卖出去,连两角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不得已担回家,却在返回途中撒了米。作者挨了母亲一顿责备,显示了农村人惜粮如金的现实。幸好有草帽,收了起来,可以带回家,没造成损失。我有一种强大的悬念在心头缠绕,那娘俩下一场的米能卖个什么价格呢?是一元一角、还是一元零五分?

我们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执着一口价不卖,输的比《卖米》作者母女还要惨。

那是前几年,和老公一起种植大棚樱桃的时候。过了清明节,被誉为“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红灯品种的樱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挂满了枝头,红的发亮,红的诱人,让人垂涎欲滴。这时便请小时工来帮忙把樱桃一个一个采摘下来,由于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来的樱桃,按大中小个再分类,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后装在一个个白色塑料桶里,白色桶,更能彰显樱桃的色泽与亮度。

那个时候的果商,老是在夜里12点以后才开始收果子,采摘多的时候,也就刚刚挑选完。劳累了一天的我们,还没来得及入睡,就开始装车,匆匆赶往月庄樱桃交易市场去交易。

我们也和其他的种果人一样,把一桶一桶的樱桃搬下车,摆放好,等收果商来。那些收果的商人,打着呵欠,肩上斜挎着背包,拿着手电筒开始出动了。一个操东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两桶中果红灯,用手电筒仔细照了又照,问:“这果多少钱”?老公回了—句:“25”,“23卖不卖”?老公说“少一分也不卖”,那人离开了。过了一会,又过来了一个南方人,直接就问:“这果子23一斤卖不卖”?老公一口回绝了。我跟老公商量着,再有给23的价格就卖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么了,市场上收果的商人来来往往,仿佛串通好了似的,那两桶货在那里摆着再也无人问津,等别的果子卖完了,由于第二天还要早起忙着采摘樱桃,只好带回去等明天和明天采摘的一块再卖。第二天晚上,没卖完的这两桶和当天采摘的就没法相提并论了,颜色暗淡了许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么明显的对比,让我和老公没有了底气。摆放在那里,过了老半天,终于,有人出价了,“这果18块钱卖不卖”?我俩一副欣喜若狂的样子,相视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着桶跟随那人而去。

两桶樱桃,四十斤,每斤差价五块,两张鲜红的毛爷爷就这样不翼而飞了。相当于一个小时工摘二十个小时的樱桃。时令水果不同于粮食之类的,将就的是新鲜程度和口感,这次的一口价,给了我俩一次深刻的教训,总就觉得从元旦开始,大棚升温,就在棚里日夜守护,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温度,晚上温度低下就生火给树取暖,打药、喂肥,途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卖不到自己的理想价就觉得亏了似的。自此,只要有两个人出价一致,我们就立即成交,毕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们的经历是现实版的《卖米》,但比卖米的损失还要大。行市行市,随行就市,卖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劝看我文章的种大棚樱桃的朋友,不要和我们一样本着一口价,一根筋,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否则,对于樱桃这种价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输不起。

《卖米》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后来,那个米贩子走了。后来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直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但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下午,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后来,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知道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300字 篇6

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真实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暂且称之为“事实”吧!

今日,教师介绍一篇小说,名为《飞花:卖米》,文中介绍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生计和治疗父亲的病而去担米上集市去卖,在卖米的过程中,与小贩疯狂砍价,并坚持自我信念,即“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最终因小贩不肯“市场价”收购大米,而导致大米卖不出去,最终挑着米回家。

经过了这个故事,令我感觉世事无常,徒生几分伤感,此刻,报道上经常传出某某商人因造假和种种原因,导致消费者常“大呼受骗”,上当的报道数不胜数… …。我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原本醇厚的商人转变为“奸商”呢?是巨大的利益吗?我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社会上的种种原因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如:人心的虚伪,贪欲,为金钱所蒙蔽的双眼。

卖米读后感 篇7

看到有人评论说对于《卖米》不敢看第二遍,我深有同感。

我记得我读初中时有次作文被老师拿来作为范文在讲台上念过,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里面的内容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些感人。我所写的是《我的'父亲》。

“在六月的夏天里很热,我放学回到家就开始剁猪草然后又煮好了猪食。在夜幕降临前的晚霞中父亲抱着一个西瓜回来了,我迫不及待的接了过来拿去厨房给切了开来。由于两个姐姐都在外地上学家里就父亲母亲和我,所以我切成了三份,抱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就开始埋头大啃。”

“第二天,同样我回到家里做完活等着父亲母亲回家,同样的时间父亲准时回来了,但手里拿着的只是半个西瓜,当然他顺手就递给了我说是他在回来的路上已经吃过了。”

“周末,村里的小伙伴跟我们炫耀他家里买了台冰柜,可以冻冰棍。为了增加他所说的可信度,他指着我对小伙伴说“小光他爸前两天还拿了西瓜来冻的,不信你们问他”……我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是后来才醒悟过来,应该是父亲拿着那天他和母亲的那份西瓜去冻的,然后第二天再拿给我的。”

时间过得很快现在都20xx年了,父亲在2010年因为脑溢血在地里干活时就走了,很干脆。母亲极度悲伤三个月后我就带着她一起去了山东。我们住工地上,我开塔吊,她就打打杂捡捡小东西在给我做做饭,打工的忙碌让她忘了想父亲忘记了悲伤。在20xx年我在县城里买了房,我二姐也结婚了,20xx年初年大姐二姐相继生了二宝,我们姐弟仨商量了一下觉得不能再让母亲跟着我在外奔波了,让她带带孩子应该能让她多点笑脸。

母亲耐不过我们仨的请求留在了县城里给大姐带孩子,我也耐不住工地的枯燥去了市里转行重新开始。现在一切好了起来,父亲母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真不容易,整座山梁上就三个读了高中的,两个上大学的,都是出在我家,我高二下期自己退学的,说来感觉不孝,父亲的心愿其实就是指着我们仨都能上大学然后在工友面前炫耀……

现在每年回家我都会先一个人回到老家爬上那山梁上祭奠父亲。虽然因为退耕还林山上也没什么人了,只有葱葱郁郁的荒草和已成阴的树林,但我不害怕,因为父亲就沉眠在这里。

当我读完《卖米》时,其实眼泪都已经快掉下来了,差不多的成长环境,同龄人的遭遇,我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我的父亲,父亲去的那年他才54岁,真的很年轻。子欲养而亲不待……

《卖米》读后感 篇8

《卖米》讲述了边远山区的一个小女孩为了给爸爸换钱买药跟着妈妈挑着很重的大米去集市卖米却因为妈妈的惜售而没能卖出去的故事。

首先,每个人对于自己和自己后代的命运都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和妈妈,应该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陷入那样的困境中。相信他们不是第一年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大米,既然在边远的地方种大米已经持续很久不能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富裕,那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变现状,所谓穷则应思变。可以走出山村,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机会;可以跟村子里发展得比较好的村民取取致富经;可以种植卖价更高的作物,如此种种,只要多思考,办法一定是比困难多的。屈从于困境是难以出头的,一定要多动脑筋突破自己的阶层和眼界以及能力的局限,去推动生活往更加幸福的方向发展。这一代多吃点苦,下一代就能少受点罪;这一代多努点力,下一代就能多享点福。

其次,不想受制于人就要提前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占有更多的胜算。要提前思考什么是自己内心所希望看见的、什么是自己所不愿看见的,提前思考解决办法和提前部署实施方案。总是临时见机行事往往都不一定会得到最优的结果。要学着自己去掌控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无奈的结局。

选择一个好的站位真的非常重要,既然是要把大米卖出一个好的价格,也不是第一次卖大米,那么,文中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应该思考下那些收购大米的人是把大米卖到什么地方去呢。要么就越过收购商的那个环节把大米直接卖给最终端的买家多赚点差价,要么就联合起其他卖大米的人形成联盟统一给出一个较高的卖价,再或者,跟能开出比较高价格的两三个买家保持一种稳定的收购关系,以后每年的大米以稳定的价格销售出去。细细分析,感觉文中刻画的主导卖米的父母亲的最大的问题是,眼光不够长远、过于计较微小的得失。做买卖嘛,舍小利而赢交情,很多情况下都是值得的。建立良好人脉关系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暂时的利益得失。

再次,遇到困局就要想办法破局。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应该也知道每年爸妈都要挑米去集市上卖,那么其实也是可以想办法帮助爸妈更轻松地把爸妈辛苦种出来的大米卖一个好价格。例如她可以提前打听好哪里的大米卖得贵,自己或者跟妈妈一起带些样品先去找好能给出好价格的买家。然后再把大米送到买家指定的地点。这样至少能避免大米卖不出去时还要把大米挑回家的辛苦。我觉得故事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想办法让这场买卖更轻松且回报更高,并少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可能也是当局者迷,或者惯性使然,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他们以为他们本该承受的一切。

最后,珍惜身体健康。如此有才华的作者却在《卖米》这篇文章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前一年因为白血病去世了。一切的功名利禄,都要建立在“活着”两字之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应该是好好活着吧。突围和升阶都是那么的千难万难,但是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