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观后感优秀10篇》
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成才要靠百分之一的天赋以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你肯学习,并且认真对待学习,你就会学有所成。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风雨哈佛路》观后感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篇1
观看这部影片带给了我许多震撼。让我有很多受益匪浅的感触。
主人公的家庭状况很差,父母都吸毒,母亲更是因为吸毒把吃饭的钱都用掉。主人公只能在垃圾堆捡别人丢弃的食物为生。这让身处优越环境的我,不禁思考什么才是幸福?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成为了人生的赢家。无论父母怎样,主人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
当我出去玩,一天天不回家时,我的父母是多么的担心!可我从来没想过他们的感受。当主人公母亲染上艾滋病死亡时,主人公悲伤欲绝,她懂得了,一个人想要有一个好的生活,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别无他法。于是,主人公付出比别人多倍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你要不顾一切地走出困境,否则落魄就是你的归宿,而不是过度!
《风雨哈佛路》的观后感 篇2
电影简短,故事脉络清晰,经典的永远是老话题。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所以不忍吐槽电影本身,只谈谈我有点小矫情的感动吧。每个人都活在一层透明的膜下面,我们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接触不到。中国从来就有阶级这种东西,有时候是显性的,可以达到“上品无寒门”的地步,寒门人上升的空间局限在那一隅小地;有时候是隐性的,自由平等的局势下依旧有先富和后富,这是一个以物质和金钱划分阶级的时代。
一个阶层的人总是仰望上一个阶层,就像城乡结合部总是以城市风格为潮流,而乡村总是模仿县城一样,这也是一层隐形的膜。这个膜真的打不破揭不开吗?现在看来当然不是。
平民子弟入大学再正常不过,贫苦出身后来站在人生巅峰的比比皆是。所以我能够相信伊丽莎白·玛丽的故事,也愿意相信。尽管这个故事是以美国为背景,处处充满美国元素,吸毒酗酒收容所,逃学乞讨去偷盗,轻易来去的学府教育,惊人的高额奖学金。剥去这些外衣,故事的灵魂是世界性的:愿不愿意给自己一个梦想去摆脱生来注定的贫困!我们不一定有伊丽莎白的天才,可以两年读完四年的书,能够以第一名成绩赢得纽约时报奖学金。但是是否至少能够做到,不因为目前的环境否定自己的前途和潜力呢?我们整天谈论梦想,可是我们真的敢想并且去朝着这个方向做吗?难道不是做了一会白日梦,想到成绩,想到家庭,感慨一下社会的压力,调侃调侃政府政治,继续浑浑噩噩下去吗!我觉得相对于以前,这是一个公平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竞争与吞并更为严重,但终究有了成功的可能。
有才华肯努力的会有一条路去走,尽管不如那些出身好的走的容易,但又怎么样呢?我们干嘛要比最后的高度,行进的距离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吗?不管我们最后想做什么,首先要敢想,不妨试一试嘛,万一成功了呢?!感觉有点像心灵鸡汤,还是结尾吧,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这个女孩。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500字 篇3
还记得那是高三的一天,八校联考结束,窗外已然暮色降临,教室内却嘈杂骚动——在结束了两天高强度的联考后,年级主任组织学生看电影。那并不是我第一次看《风雨哈佛路》,但是却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可能因为是在高三那样的环境下,可能是因为60多名老师和同学都在我身边,而当时的我们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着。那时候我所向往的就是高考成功,进入到理想的大学,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市。
犹记得当时电影里那个瘦小的女生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而当我真正到了大学以后,却失去了高中的那股拼劲和方向,更多的是迷茫和得过且过,认为自己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这时候,重温一遍这部经典励志鸡汤电影,又让我重新解读自己。其实每天劲心思找努力的动力和学习的意义,不如说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电影中的几个片段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女主的家庭状况,Liz的父母都吸毒,一家人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但是在Liz心目中全都是美好的回忆,她向往的不过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和一个正常的母亲。正是因为失去了才会去珍惜,Liz对她的父母没有怨言反而是感恩。如今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富足和睦的,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得去珍惜和感恩,而是将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设想当我们失去了父母的荫蔽时,又该何去何从呢?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篇4
我不想成为一个傻瓜,我想去上学!一个15岁的女孩用自己的手举起了自己的天空。如果你能做到的话?
八岁时,她本应该在父母的怀抱里表现得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但她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15岁时,她本应该在学校学习,但她已经在街上徘徊了。直到母亲去世,她生命中唯一的担忧和温暖也消失了,她独自坐在楼梯上,看着繁华的城市,回顾自己的生活,但没有一点一滴值得记住。她想改变。她不能让自己像她母亲一样。她甚至不能留下墓碑!
经过几次曲折之后,她回到了学校。当时她17岁,但高中毕业后她不想20岁。所以她早早起床,工作到很晚。她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四年的课程。老师说她疯了,但她做到了!即使有机会参观哈佛大学,成绩优异。正是这次旅行开启了她的新生活。
当她第一次站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时,她的心充满了对这片圣地的渴望,但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虽然这只是一种欲望,但它并非不可能。老师看到了她眼中的火焰和犹豫,并对她说了这句话。她看着老师没有说话,但看着她面前的一切,对哈佛的无限渴望的火焰越来越强烈。
她开始为自己找到一切机会获得奖学金。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获得了《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通行证!
也许可以实现。正如她所说:我知道我很聪明,我只需要一个机会。永远不要放弃学习知识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改变,我们才能加快进步的步伐,为未来增添一点光明,并为自己保持一片天空!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篇5
她的父母都是“瘾”君子;她是一个被世人遗弃的孩子;她在疯人院打过工;她不堪外公的凌辱和朋友流过浪,但她终究没有像朋友那样为“生存而生活;她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出路。她就是哈佛女孩丽姿。这是我看完后对她的一个总结。
很少有过这样强烈的震撼。她强烈的求知欲,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都令世人为之折服。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她永远记住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日子,这也使得她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她没得到过多少母爱,却要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去照顾她的母亲。她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
“我拼命奋斗,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至于沦陷入生活的最底层。”是的,她做到了。她睡地铁,捡垃圾中的吃的,这样苟且地生活。但她却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了一家慈善学校,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课程,又借助《纽约时报》的助学基金考入了哈佛大学。她的生命充满了奇迹。
这么絮絮叨叨地说这么多她的故事,却无法用言语形容此刻心中的感想。对她是敬仰?同情?崇拜?惊叹?…我想不出来。只是对进入大学以后的这些日子,感到丝丝愧疚,似乎太逍遥自在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他们都在为自己的人生拼搏奋斗,而自己在高考完后,整个人像抽空了一样,再无豪情壮志可言了。
很久没像丽姿这样为了某个目标如此执着了。丽姿为了不让自己重蹈父母的覆辙,努力地为自己地前途打拼;而自己在先前的十七年岁月里为自己可以上一所好大学打拼。上了大学,却突然一下子没了目标。如今,回首高三,觉得那时的自己好幸福,可以像丽姿一样,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奋斗。可现在,似乎有写麻木了呢!当再次面对挑战时,自己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勇敢的笑着接受呢?
丽姿说:地球在转动,而你只不过是一粒微尘。不要认为自己的意志能改变世界,因为别人的意志更为强些。你能做的就是自己为自己打拼开拓道路。谨以自励。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篇6
暑假是如此的漫长,在这个漫长的期间里,我在街上多次遇到一些乞丐的,这不禁使我回想到了一部很不错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很感人,很感人,我不得不对它有另一番的感慨。
《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主人公丽丝家庭的困境。母亲是一位精神分裂者,她吸毒、她酗酒,家里的钱都快给她拿光了。然而,父亲也比母亲好不了多少。当丽丝还剩下一点钱的时候,母亲又歇斯底里似的喊道:“还给我!那是我的!”丽丝只好逃避,母亲用了“杀手锏”——目不转睛,并可怜巴巴地望着丽丝,丽丝无可奈何,只得给了钱。
在学校,丽丝又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讽刺——她的母亲把钱都花光了,她不得不到处省省。几天没有洗澡了,同学们又嫌她臭。唯有年迈和蔼的老师,没有讽刺,并且还摸摸她的头,表示亲昵。丽丝尽管欠下了很多课程,但她依旧努力学习,测验中,得到了100分,老师、朋友伊瓦都鼓励着她。
去医院治疗我的母亲回家了,丽丝很高兴,尽管知道又要饿肚子。奇迹般的母亲,没有歇斯底里,静静的坐着,轻描淡写吐出几个字:“得艾滋病,我必须回家”。好不容易等到母亲回来,却得到这样的结果,丽丝怎么劝阻也不行,生活越来越糟糕了。
更糟糕的是,父亲因为不能好好照料丽丝,被逼迫进入收容所,丽丝只能去学校,寄住在可怕的爷爷的家里。但爷爷莫名其妙地讨厌丽丝,赶走了她。丽丝的妈妈病情不断做作,爸爸走了,她开始了流浪,15岁的流浪。
流浪中的丽丝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克利斯,但她们只能在街边乞讨,日复一日,懂得了钱的来之不易。在地铁上睡觉、在街边捡吃的,她们一点也不在乎。看着正在与病魔奋力挣扎的母亲,她们不免心痛,更加努力的去生活。但母亲还是离她而去,只留下一堆骨灰,和一个棺木。没有典礼,没有祷告,没有墓碑。
丽丝很绝望,唯一能做的只有上学。然而,她还是以全校最好的成绩,来到了波士顿5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丽丝对哈佛大学有了一种渴望,更努力的去学习——2年学会4年的知识。终于,在走过无穷的困难后,丽丝如愿以偿考上了哈佛大学。电影,也到此以美好的结局落幕了。
也许是这么平凡的演员,才让我感觉到如此的亲近。回想一下,丽丝15岁就开始过上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当她免费进入哈佛大学的时候,当记者问她怎么做到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我怎么做不到呢?父母教会了我可能。”记者还问:“在地铁里睡觉,吃被丢弃的食物,你怎么看待?”丽丝只是沉着地说:“那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我被迫向前,必须要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
丽丝,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用她父亲的话来说,就是自由女权主义者。不曾的被人嘲笑、讽刺;不曾的绝望、痛苦;可她还是依然的,用微笑来代替着一切,她相信有的,总是会有的。丽丝曾经想过很多次,自己无家可归,从15岁开始就无家可归。虽然是无家可归,但是她用自己的想法、努力改变了这一切——纽约时报送了她一套公寓、还有一大笔奖学金,让她生活开始有了着落。
看着这一部动人的电影,我仿佛已经沉浸在其中,有时还不禁潸然泪下。不管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你有改变的决心欲望,当决心欲望变得异常坚定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去成功的步伐。这部电影,不禁让我想更加坚强、努力,我还想像丽丝一样爱着父母。丽丝的父母尽管吸毒、酗酒、精神分裂,但她从没有抱怨过、埋怨过,只是一次又一次好好的照顾着他们。
“ 世界在转动,没有你,地球照样会转动,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确实说得很有道理,世界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转动或者时空倒退,你能改变的仅仅只有你自己,逼自己去改变现状,永远不要妥协。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或许有风有雨、或许曲折艰辛,但是请不要放弃,这就是生命。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篇7
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了具有惨淡的童年的女主人公莉丝生活在纽约贫民窟,父亲因吸毒被送进收留所,母亲因艾滋病而去逝,母亲的死让她从流浪乞讨的消极生活中清醒过来,重回学校,以两年时间完成四年的学业并且努力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而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的成功经历。随着剧中女主人公由悲伤,沉沦到后来的醒悟并奋力同命运相斗争的经历,我,一个观众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充满烟气,酒味,光线泛黄的厅室里小莉丝看着一群人冲进她们的房间,带走了她的母亲,莉丝哭喊着追出去也没能阻止母亲被送往戒毒所。莉丝所能做的就是竭力维持快要坍塌的家庭,好好学习,等待着母亲回来时能感觉到还有家的存在。
头发蓬乱,衣服污脏的莉丝接到老师递给她的100分的试卷时,她激动得要落泪了,当知道妈妈又回到家时,她就高兴得快速跑上了屋子,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可母亲却说她得了艾滋病,她要回到自己家里,她想死在那儿。莉丝讨厌去那个阴冷的外公家里,她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方向,她逃课、流浪、乞讨,她逃避眼前的现实和不幸。
母亲在床上抽搐着,气息微弱,莉丝守在床边“你会好的……妈妈,我爱你。”终究没能阻止住死亡的到来。莉丝躺在装着母亲的木棺上,她蜷曲着身体,感觉到了空气的冷,周围生活、人心的冷。
她不想像母亲那样痛苦地生活、死亡,她的未来还很长,她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不想那种流浪乞讨的生活,我只是找到了一个努力的目标,并且想尽所有的办法去实现它。”正如她后来在获奖的时候发言所说的那样。
两年的时间,莉丝一直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第一个敲开老师的门。她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校园里,看着那些来往的学生,她意识到那是一个方向,一种前进的动力。她所能做的就是认清现实,收起不幸,朝那个有阳光的方向走去。
你可以嘲笑我一无所有,但我会用时间证明我的财富;你可以轻视我身份卑微,但我会用坚强证明我的信仰;摒弃命运的不公,我绝不轻易言弃,我们能做的就是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600字 篇8
起先,我将看《风雨哈佛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去查找了有关的资料,丽丝父母吸毒染上艾滋,家庭状况非常不好,可在她不断努力下,考上了哈佛大学,受着跟别人一样的高等教育。但,当我真正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很钦佩丽丝,当我真正看到她的成长环境,她的父母,无一不让我感到惊讶,所以当她成功时,我对她感到无比的敬佩。她经历了我们所没经历的事情,最终却也得到了她心中所想。
最吸引我的是丽丝的心理变化。在母亲还没去世前,丽丝就非常渴望有一天母亲可以痊愈,然后去照顾她。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她从小时候开始就是由她照顾母亲,她说,妈妈就像她的女儿。就算母亲病得再重,她也不会让母亲忘记她爱她,丽丝那份渴望被母亲照顾的样子,真让人心疼。直到母亲去世时,她趴在棺材上,回忆着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份回忆,显得此时的她多么孤独。因为的母亲的原因,她不喜欢学校,也就没去上学,和最好的朋友游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母亲死后,她无家可归。这时她发现读书是她唯一的出路,她想在更好的世界,过着更好的生活,她狠狠地推了自己一把 最终,她成功了。
更欣赏的是她的韧劲,“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可以看出她那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一天学十门科目,两年学完四年的课程,拿到纽约时报的奖学金,获得哈佛大学的录取资格,她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努力和付出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篇9
“我不愿做一个傻瓜,我要上学!”一位十五岁的女生靠着这样一句话,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试问,如果是你可以做到吗?
八岁的她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过早的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五岁的她本该在学校里读书,却已在街头流浪。直到母亲去世,生命中唯一的牵挂和温暖也消失时,她孤坐在楼台上看着这座繁华的都市,回顾自己的人生,却没有一点一滴是值得铭记的。她要改变,不能让自己像母亲一样,连一块墓碑都没能留下!
几经周折她又重返校园,当时她已经十七岁,可她不想读完高中就已经二十岁。于是她起早贪黑,打算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四年的课程,老师都说她是疯了,但是她做到了!甚至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正是这次出行,开启了她另一段崭新的人生。
当她第一次站在哈佛校园里,她的心就对这片圣地充满了渴望,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幸运成为其中的一员。“虽然这只是一个渴望,但也不是没有可能。”老师看到了她眼中火焰和犹豫,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她看着老师没有言语,可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对哈佛无限渴求的火焰已愈燃愈烈。
她开始为自己找一切能取得奖学金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取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通行证!
可能是可以实现的。就像她说的:“我知道我很聪明,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永远不能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才能给未来增添一点光亮,才能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篇10
《风雨哈佛路》是由一个人的真人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小女孩丽兹如何由一名普通平凡,缺少管教,很少上学的“坏孩子”进入哈佛,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人。
整篇电影让我从头感动到最后,尤其是那句出现过好多次的自述:我一直很爱我的母亲,即使她是个酒鬼,她吸毒,她感染了艾滋……即使她已不记得我,但我仍然爱着她……。
丽兹的家庭环境十分差。小时候,父母双双吸毒,她与姐姐连衣服也常常被卖掉,没有钱买食物,只能从垃圾桶里捡食。甚至丽兹一个月只上几天课,都在考试当天去,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丽兹靠邻居伊娃捡的百科全书自学,竟然考了100分,她的母亲因为吸毒而进入医院,被放出后却选择带着丽兹的姐姐回到外公家,而丽兹不希望父母分开,她认为自己留下可以使他们和好,一家人永远在一起,但是结果却是其母头也不回地离开,留下丽兹一个人哭泣。
再之后,情况进一步变差,丽兹被迫进入“少管所”。离开后在学校认识了好友克里斯,同命相连的两人在走投无路后流浪在外……
在诸多的事件中,我们不免会有疑问:在如此众多的挫折与打击中,丽兹是如何保持者心态,并最终走向成功呢?她在长大后进入哈佛的演讲上解释了:因为没有退路,所以我一直在往前。
逆境使人发掘潜力。虽然丽兹在面对连续不断的打击,难过过,绝望过,但更多的时候,她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而且,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也会在面对不公或挫折时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能不能改变自己和他们一样?……而不是去抱怨。
也更是这样的美好品质令丽兹成功,我们也该学校她。闲来无事,应多看看《风雨哈佛路》,有有很多很多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