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素材 > 奥运冠军的故事【4篇】正文

《奥运冠军的故事【4篇】》

时间:

冠军的运动员生涯会结束,但亲情故事却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仅是冠军,更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奥运冠军的故事【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运冠军的故事 篇1

在与郭晶晶、何姿先后搭档站到最高颁奖台后,奥运“四朝元老”吴敏霞在里约拿下了个人第5枚奥运金牌。过去的三届奥运会,吴敏霞三次获得该项目冠军,一次获得单人3米板冠军。她也追平体操名将邹凯,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夺金最多的选手。

8月7日,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中国选手吴敏霞、施廷懋出战。

本届奥运会比赛中,吴敏霞和施廷懋配合完美,从第一轮比赛开始,她们就确立了领先的优势。5个动作她们完成地都堪称完美,最终以超出亚军30多分的明显优势顺利夺冠。

此前谈到里约奥运会时,吴敏霞说道:“我觉得我站上那块跳板,我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了。真的,我从来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跳那么多届奥运会,更没有想过我真的还有这个勇气去挑战自己。不想给自己太多包袱,面对2016年真的希望自己去享受这个过程。”

赛后,吴敏霞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谦逊”地自称“伟大”。

“我应该挺伟大的,”吴敏霞笑着说道,“从来没想象过坚持这么久,确实挺不容易的。”吴敏霞坦言,是梦想让她坚持跳水到现在,她很享受与队友同心协力去拼搏的过程。“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很棒。”

自称“伟大”的吴敏霞真的是伟大的,这份伟大来源于对跳水的投入、热爱,也在于面对伤痛的坚韧顽强。

30岁,对于很多跳水运动员来说,早已过了年龄。13岁进入国家队,17年来,吴敏霞的生活轨迹几乎可以用一个手数完:每天做简单枯燥的入水动作之外,便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跳水池、食堂、宿舍。这种宛如苦行僧般的日子,单调得甚至有些枯燥,但吴敏霞很坦然:“这是工作,不投入怎么能做得好呢?”

里约奥运会前,中国跳水队举行了一次演讲,吴敏霞作为队中老大姐第一个发言。她的话很朴实:“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国跳水运动员,之前还没有站上过奥运舞台,所以,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我。”跟年轻队员交流时,她讲了一段心路历程:“其实2008年以后,我已经觉得自己不行了,因为那时伤病特别多,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遇到特别疲劳时,我也想到过放弃,但是想想,这么多年都顶过来了,如果退役的话,就是浪费自己这么多年拼下来的成果。”

2012年,在国际泳联年度最佳运动员评选中,吴敏霞凭借在伦敦奥运会上包揽女子单、双人3米板冠军,连续第二年获得“最佳女子跳水运动员”荣誉。吴敏霞说:“跳水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最重要的是喜欢,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在遇到困难遇到伤病时,才会去坚持,这就是对跳水的热爱。”

6岁开始,吴敏霞与跳水结缘。当时每周训练两次,风雨无阻。那一年,她进入市第二跳水学校,四年后入选上海市队,13岁入选国家队。此后,吴敏霞就很少回家,全身心交付跳水运动。

吴敏霞血色素刚过10克,而成年女运动员的血色素量一旦小于10.5克,就有可能发展成运动性贫血。再加上她先天性胯、髋关节突出,一旦训练过量胯部就收不回来,这样的情况还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重。但吴敏霞克服了这一切,坚强,坚持,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吴敏霞回忆:“1998年,我刚进国家队,全国最优秀的选手都集中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如果选手没有潜力,就只能打道回府。”既然来了,就没有想过要回去。这个上海姑娘,用每天高强度的训练留了下来。早年养成的吃苦耐劳,培养了她的毅力,也让她看淡了受苦和伤痛,荣誉和失败。

因为热爱,才会沉得住气、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

跳水队员每天在水上、陆上的训练课中至少要翻300多次跟头。曾经有人给吴敏霞算过,17年,几十万次的跳跃、入水,才造就中国跳水队的“四朝元老”。

里约奥运会吴敏霞只出战女子双人三米板。已然身经百战的吴敏霞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2004年和2008年,吴敏霞的搭档是郭晶晶,2012年伦敦奥运会,拍档换成何姿。如今,她的身边是“90后”施廷懋。

在跳水队科研保障总负责人张忠秋眼中,这对搭档分明就是“两代人”:施廷懋今年24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初生牛犊不怕虎,体能状态好、几乎没有太大的伤病。而吴敏霞,30岁,第四届参加奥运会,17年的。跳水生涯,在她肩、腰、膝盖等各处留下无数的劳损伤。

双人比赛讲究的是力量、难度、动作同步,对“两代人”是个考验。施廷懋起跳力量大,动作飘逸,对吴敏霞却是新的挑战。伦敦到里约只不过4年,身体机能的退步却显而易见。每一次训练后,吴敏霞都要花费比以往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每天晚上她都需要用两个多小时进行治疗,以投入到第二天的正常训练。

张忠秋说,除非有伤病没法动,吴敏霞每周6天的训练,从不偷懒。追不上搭档步伐时,她甚至加练,就如17年来的每一次训练。

不久前的南宁全国冠军赛,吴敏霞在微博上晒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腿伤。“现在每天都是和伤病作斗争。如果有一天没有伤病,我自己都会觉得很奇怪。有时候觉得,伤病就像朋友一样。”说到备战里约奥运会最大的“敌人”,30岁的吴敏霞直言不讳,笑称是——伤病。

备战里约奥运会时,吴敏霞坦言:“希望这段时间减少伤病,身体好一些,顶过来,最终站上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最终,吴敏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站上了里约奥运最高领奖台,同时也将自己运动生涯的绝唱留在了为她奉献了3枚奥运金牌的双人跳板项目上。

运动生涯结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启。对于退役后的生活,吴敏霞有自己的打算。

奥运冠军的故事 篇2

“任茜第一次来我这里上课时还不到三岁,头发有点自然卷,很乖巧,像‘洋娃娃’一样。”回忆任茜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体操队的学习经历,陶丽汀说,不爱说话的任茜从小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次学校训练仰卧起坐,动作不达标的任茜下课后一直反复练习,老师让任茜休息,可任茜坚持练习,直到动作规范为止。

进入中国跳水队后,任茜逐渐开始参加大型国际赛事,她曾在第16届国际泳联世锦赛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中遗憾摘银,也曾以最后一跳满分的好成绩在2016跳水世界杯夺冠。里约夺冠,使她成为中国首个“00后”奥运冠军。

作为任茜的启蒙教练,陶丽汀也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家里熬夜看了任茜的决赛。半决赛时,任茜曾在第三跳失误,因此陶丽汀格外担心决赛的第三跳。“第三跳任茜跳出94.05分后,我顿时放心了”,在她看来,任茜承受住了压力,实力又顶尖,只要正常发挥,一定能拿到金牌。

“天才少女”的背后,往往是加倍的'艰辛努力。肖传礼回忆,任茜在四川省队的时候,没有放过一天假,周末也从未休息,坚持训练。“有时候训练下来又累又饿,茜茜也会偷偷买零食吃,这是孩子的天性嘛。”肖传礼笑道。

采访中,肖传礼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从书柜底部取出一个略旧的铁盒。任茜成为跳水运动员以来收获的所有奖牌,都被他套上塑料保护袋珍藏其中。

说起外孙女的乖巧懂事,肖传礼更是滔滔不绝。他拿出任茜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的得奖照片,告诉记者:“茜茜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次比赛队里发了零花钱,她给我买了烟,给外婆买了水晶手镯,都没舍得给自己花,当时孩子才八九岁。”

“最后一次见到茜茜是国家队在广西的选拔赛,我原想比赛完带她出去玩,可是赛后她匆匆把奖牌交给我,马上又回到北京进行集训了。”肖传礼说,奥运会开始后怕打扰任茜练习,他没有和任茜打过电话,非常思念在里约的外孙女。

“茜茜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我希望奥运结束后,能在家里见到她”,肖传礼说。

奥运冠军的故事 篇3

2012年7月28日,伦敦奥运会拉开帷幕。奥运赛场上,产生了一枚又一枚金牌,一个又一个奥运冠军。每一个冠军站在领奖台上,都引发人们无数的艳羡和感慨。然而鲜花和光环的背后,不仅仅是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更有一个个默默无闻坚定支持他们的父亲母亲。

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他们的父母却要忍着长年无法见面的想念之苦;当他们的父母忍受病痛折磨时,却仍要瞒着孩子,不愿他们为自己担心;而当他们身处非议与指责的风口浪尖时,仍是父母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疗伤,成为他们安歇的港湾。

这就是奥运英雄的父母,他们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舍弃更多,唯一希望得到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开心地生活。 本期,我们特别搜集和整理了多位奥运英雄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付出与割舍,才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 “他努力了,如果有一天他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 起跑—跨越—摔倒,伦敦碗110米栏比赛现场突然发生的一切,让刘学根夫妇有些措手不及。

“翔翔……”妻子吉粉花情不自禁唤出儿子刘翔的小名,随即,眼泪汹涌而出。而刘学根指间的香烟掉在了地上…… 这一天是2012年8月7日,上午10点45分,身在伦敦的刘学根夫妇正在观看儿子的比赛,但儿子却又出“状况”了。

4年前,同样是在110米栏的比赛现场,儿子因伤退赛。后面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错愕、同情、口水、质疑和谩骂久久未能平息。儿子退赛后的第12小时,刘学根见到了他,他正趴在一张平板椅上做治疗,表情痛苦。刘学根走上去,拍拍他的后背,儿子回头看了父亲一眼,又把头深埋下去,仿佛在抽泣。没有交流,但刘学根知道,这将是他们一家人难眠的夜晚。

如今,4年过去了,刘翔竟然摔倒在比赛现场。想想上次儿子埋头哭泣的情景,刘学根突然有些害怕去面对。可这么多年,儿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刘学根觉得,于心来说,该是无愧的。

北京奥运会退赛后,有一段时间,刘翔曾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有过重新的思考,他与刘学根进行过一次长谈:“爸,我不想练了,退役算了。”少顷,他又开始分析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看在眼里的刘学根明白儿子承受的压力和他心里的苦闷,这让做父亲的他心里沉甸甸的。

最终,刘翔还是选择了“一条压力更大的路,他没有回头”,从来不愿挨刀的他给教练孙海平打了个电话:“师傅,我想彻底治好这个伤,我决定手术。”那一刻,刘学根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坚定,同时又有些心酸:“我只是个平凡的父亲,想给孩子最好的。呵护,让他不受伤害。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却做不到。” 经过伤后107天漫长等待,刘翔前往休斯敦进行手术。

“小家伙特别开心,他知道自己会完全康复,所以他刚才还抱拳谢谢所有人。”刘学根和所有前往送行的人一样,期待手术能够让儿子的伤病彻底治愈,也能够去除他心里的阴影。 母亲吉粉花怕是最高兴的人,“我盼望这天已经很久了。终于可以天天和儿子在一起了……”号称和儿子穿的是母子装的吉粉花,将赴美全程陪同儿子。手术时间定得匆忙,决定让吉粉花陪同前往是一周前才决定的,“为了陪儿子,再大困难、再多的事情我都能扔下。” 吉粉花的箱子里有不少东西是为儿子准备的,八角、桂皮、各种煲汤的中药材以及瓶瓶罐罐的调料……为了当好“大厨”,吉粉花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她心疼儿子,更珍惜这朝夕相处的日子。 吉粉花疼爱儿子,当年,就是因为心疼,她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翔翔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作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曾是吉粉花最大的幸福。

最初,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令吉粉花下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不久后,刘翔背着书包,离开了训练基地。但教练孙海平不忍心看到刘翔这样一名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半途而废。

“那天雨很大,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教练给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一下车,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就像当年父母给刘翔取名的寓意,刘翔真的“展翅高飞”了,2002年,他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那时,刘翔和父母还住在上海真北路的弄堂里,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儿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那场面,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老刘的确是“好福气”,刘翔之后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可外人看到的都是刘翔给刘学根夫妇带来的荣耀,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夫妇俩这些年对儿子的牵肠挂肚,还有那种荣誉里夹杂着的担忧与心疼。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质疑、讽刺、辱骂的口水曾让退赛的刘翔一度身处漩涡之中,刘学根夫妇跟着儿子,一起承受了太多。 “现在刘翔是国家的儿子,等奥运会后才能还给我。如果有一天刘翔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吉粉花面对媒体曾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心疼又心酸。

4年过去了,脚伤时好时坏的刘翔“能否最终走到理想的结局,没有人知道”,这是教练孙海平的忐忑,也是刘学根夫妇的忐忑,但他们却发现,相比周围的人,儿子的决心越发坚定起来。

2009年9月20日,刘翔在上海黄金大奖赛上以13秒15的成绩夺得亚军,宣告自己的归来;2010年初的多哈室内世锦赛,脚伤的反复让刘翔和师傅始终处于无奈的状态,但他还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夺冠的决心没有丢;室内赛战绩不佳的刘翔在上海钻石联赛同样没有出色的表现,13秒40的成绩第一次不敌队友史冬鹏。然而,在随后的广州亚运会上,当人们以为刘翔雄风不再时,他又以13秒09夺冠。 为了能够回到巅峰,很多人难以想象刘翔的付出。他在2011年室内赛季结束后,又选择了更改起跑方式,从八步改为七步上栏。“这是一次赌博,但是刘翔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丝机会。”

在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之后,吉粉花做客国内某网站访谈时,说:“他已经努力了,希望大家都要原谅他。”这是一个母亲的偏袒吗?不,它应该是藏在一个母亲内心最深处的“心里话”,她要的不是冠军,而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儿子。

8年,坚守善意的谎言

“人生的路线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要靠自己去走完!”吴敏霞在微博个人介绍中写下这样一行文字,为梦想她坚持了又一个4年。但她怎么会知道,为了她的梦想,父母竟将“善意的谎言”坚持了8年。用父亲吴珏明的话说: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毕竟,孩子也不容易。

从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开始,吴敏霞已经连续3次入选奥运跳水队阵容,这是这个家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吴珏明夫妇一想到女儿一个人扛着那么多事情,心里总会不自觉地疼。“妹妹懂事,电话里总是只讲好的,有时明明碰到困难,也会告诉我们一切都好。世上哪个做父母的不担心孩子?但她既然不说,我们也不问,只是嘱咐几句,尤其要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妹妹”是全家人对吴敏霞的昵称。

父母都非常爱这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年,虽然吴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可父母还是把家中唯一一间朝南的卧房留给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宽敞的大衣柜,还有飘窗外一览无余的好风景,每天都在苦等主人回家。卧室里,除了一张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装饰品就是吴敏霞亲手绣制的十字绣。床头正中央,一个绣有“感恩母亲”的抱枕是吴敏霞送给妈妈的礼物。每次看到这些十字绣,妈妈就像看到了她。

在朝南的书房里,吴珏明专门请人订做了一排展示柜。隔着玻璃,满满的奖牌和奖杯承载着吴敏霞跳水生涯的荣光,每一件都是一段故事。女儿不常回来,吴珏明就时常到荣誉柜前看一看,那里记载着女儿这些年走过的路。 为了能让吴敏霞全身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吴珏明夫妇很少跟女儿说家里的事,女儿已经那么懂事,他们又怎么忍心再给她添负担。

有一次,吴珏明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夫妻俩商量好要对女儿“封锁”消息。可吴敏霞几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妈妈接电话,而爸爸不是“加班”就是“工作应酬”,吴敏霞最终拨通爸爸的手机。躺在病床上的吴钰明强打精神,说自己“正在外面忙”,听父亲在电话那端平安无事,吴敏霞这才安了心。

这样的“虚惊”不止一次。吴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吴珏明也没有告诉女儿,“可孩子好像有预感一样,打来电话问我们老人好不好,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好好、一切都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8年前自己患了乳腺肿瘤,一直都在化疗的事实,母亲朱金妹也没有告诉吴敏霞,只是说自己得了乳腺增生。

当真相变成一种伤害的时候,我们便没有第二种选择。吴珏明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选择“谎言”。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吴珏明夫妇坚持了8年。 吴珏明说,这些年家里人都养成了24小时开机的习惯,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生怕漏掉了吴敏霞的电话。“其实妹妹电话打得不算太多,她训练忙,也怕说多了我们会担心,这些我们都明白。但只要联系,我们都开心。”

伦敦奥运会之前,吴敏霞胯骨关节的伤势有反复的迹象,每天都要接受针灸治疗,她打电话的频率更少了。吴珏明知道,女儿是怕他们担心。那段日子,吴珏明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对他而言,和金牌相比,女儿的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2012年5月的一个下午,吴敏霞意外地回了趟家,是为了参加一次会议。吴珏明只记得,女儿回家倒头就睡。几个小时后,又收拾好行李出发了。一直到送女儿出门,夫妇俩什么也没有问,嘴边有好多话都被硬生生咽了回去,他们怕问多了给女儿添负担。女儿走后,吴珏明打开电脑在女儿的微博上找寻蛛丝马迹,尽管知道找到的希望不大,但他还是想去看看,就图一个心安。 7月24日抵达伦敦后,吴珏明夫妇被赞助商带着看了不少景点,但一路上,却有些心不在焉,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女儿。有几次,走到某个景点的时候,吴珏明就想:如果女儿在身边该多好。但随即他就笑起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早已经明白,女儿并不完全属于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想”。 伦敦时间8月6日,吴敏霞在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发挥出色,以414分的成绩摘得奥运冠军奖牌。与此同时,她也得知了父母8年来所坚守的“善意谎言”。

“谎言”背后的无奈大概只有吴珏明夫妇自己懂,但他们始终相信: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

分离,让思念和等待成为主题

分离,要么让人依依不舍,要么让思念更加浓重。对于这些长年封闭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与家人的分离是必然的事,并且一分就很久…… 这是60多岁的李相民第一次出国,他要去见两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麦子,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乡村出发,目的地是伦敦。他的第五个女儿李雪英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举重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李相民的四女儿李雪久也曾是举重世界冠军,后来因为伤病,没能参加奥运会。

“姐妹俩都一样,比赛之前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怕家里担心。她们感情好,有什么事,雪英都会跟姐姐说。” 2012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李雪英以超世锦赛冠军13公斤的优异成绩夺冠,并拿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姐姐未能实现的梦想,在李雪英身上变成了现实,这大概就叫梦想的延续吧,这让一家人都感到欣慰。 李相民已经有1年多没有见到小女儿了,只在一个月前通过一次电话。电话里,女儿告诉他:“没什么事你们就别给我打了,我有事或者想你们了,就会给你们打电话。”平时,李雪英几乎一直关机。李相民不敢给女儿打,怕影响她的训练。

李雪英知道,“父母其实也挺想给我打电话的,却一直没打,能够忍到这个份儿上,我也只有靠出好成绩来回报他们了。”7月31日,李雪英破奥运纪录,以总成绩246公斤在58公斤级女举项目上勇争桂冠,摘中国第8金!

赛后,李相民接受采访时,一谈到女儿便热泪盈眶。“我们家雪英已经快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却一直往家里寄钱。”当被问及最想跟女儿说什么时,李相民声音哽咽着说:“闺女,赶紧回家吧,爸爸不需要你寄钱,就希望能见到你。” 也许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思念在心里潜藏了多久? 伦敦当地时间7月31日晚,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林清峰为中国再拿下一块金牌。

今年23岁的林清峰出生在厦门一个清贫之家,父亲林志仁是搬运工,母亲叶雀则做钟点工。林清峰每次试举之前,母亲叶雀就会默默地站起来,走到客厅旁小屋的神龛前“拜拜”(闽南语,拜神),为儿子祈福。

林清峰夺冠后,几个月来都吃不好睡不好的叶雀兴奋不已,她在家里等着儿子,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为他做顿好吃的。因为每次看到儿子为了保持体重吃得很少,连“喝水都只敢用舌尖轻触”,她就特别心痛。

而林志仁除了要杀鸡宰鸭好好庆祝一番之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全家人补照一张“全家福”。林清峰练习举重这10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最长一次有6年半没有见面,以至于在第十届“全运会”比赛时,林志仁竟然没有认出上场的是自己的儿子。 照一张全家福本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却成了林志仁的心愿,不难想象,这心愿里装着多少林志仁对儿子的想念。

这些冠军们与家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冠军的运动员生涯会结束,但亲情故事却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仅是冠军,更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

奥运冠军的故事 篇4

1991年,13岁的伏明霞出现在世界游戏锦标赛时,年近30岁的美国选手克拉克非常不满,认为伏明霞还是一个孩子,却没有想到,伏明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龄最小的世界冠军,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是第一个、唯一两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二十年后,14岁的全红婵,在十米跳台上,不仅以三次满分的跳水记录一跳成名天下知,也成为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中国代表团里年龄最小的世界冠军。

而2007年3月28日出生的全红婵,如果不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第32届奥运会推迟一年至2021年举行,她还没有达到奥运跳水的最低年龄要求,在参加奥运会之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国际赛事。

这几天,媒体上、网络上,关于“全红婵”三个字铺天盖地。

我们也从媒体中得知了这位小冠军背后的一些家庭故事:

父母均为广东粤西农民,家境清贫,上有一哥一姐,下有一弟一妹。哥哥不喜欢读书去了上海打工,姐姐喜欢读书目前就读高中算是家里兄妹们的“学霸”,弟弟妹妹则和全红婵一样是体校里的游泳运动员,而母亲因为遭遇过车祸留有后遗症。

学体育很苦很累,拼搏出来天下知,拼搏不出来的绝大部分不上不下地陷进生活的泥沼里,所以,一般经济好的人家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里学体育。

但是,全家五个孩子,有三个孩子被送进免学杂费的体校,全红婵直到14岁也没有去过动物园和游乐园,最爱吃的零食是五毛一包的辣条……可想而知,全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也就有了全红婵在采访镜头前对着全世界说的那番话:妈妈生病了,治病要花很多的钱,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挣钱,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全红婵的这番朴实、接地气的夺冠表白,顿时让全世界无数吃瓜观众们唏嘘和点赞。

接下来,随着媒体对全家更深入的报道,我们能看到全红婵之所以成为世界冠军,除了性格好、天赋高、特别懂事和努力之外,也以家人在背后的支持和理解分不开:哥哥时常关于她的生活和跳水,为了观看她的比赛给她打气,不惧被炒鱿鱼也要观看;爸妈观念朴实低调,除了支持她放开跳,并没有告诉她要为家里挣钱而跳这类的话,没有给她很大的'压力;在全红婵夺冠之后,在商人自发奖励的巨额奖金面前,父亲以“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为由坚决拒绝……

朴实不强势的父母,家风好,兄弟姐妹既感情好又团结。——于是,在没有伪娘和顶流资本的包装生产下,在父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在教练们慧眼识英才的层层选拔和培养中,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拼搏的加持下,一个出身贫穷家境、没有权贵背景的农村小姑娘,以淡定的心理、扎实的技术能力一跳成名。

因为努力,因为懂事,因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更因为成功,从此,媒体和赞助商纷至沓来,生病住院的爷爷也被妥善关照,全村以她为自豪,历届“跳水女皇”被她圈粉,被媒体称为“天才少女”……世界的温暖为她而绽放,世界对她温柔以待。

但是,正如全红婵的教练所说,希望媒体们不要把全红婵塑造成“天才少女”,全红婵能够成功,与她的努力和自觉的刻苦训练分不开。

年仅14岁的全红婵,通过朴实的、不懈的努力和拼搏,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领域的顶峰,实现了自我人生社会价值,这才是我们对孩子们所要宣扬和学习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