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素材(最新7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自由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话题作文素材(最新7篇)。
话题作文素材 篇1
近几年来,高考、中考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
既是如此,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全面把握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认真审题,准确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审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审提示要求: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
审题常犯的两种错误:一完全脱离材料而偏离话题;二是过份依赖材料,无法展开思路。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合理选择内容和文体
话题作文其实就是与某个“话题”有关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它既没有规定的题目,也不受文体的限制,无需对话题本身进行引用、分析,只要与话题有关的,不论写什么,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论选用什么样的体裁,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同学们的生活经历有所不同,文体写作水平各有千秋,所以我们应当记住:一定要在话题范围内选用自己最熟悉、最能写的内容以及最拿手的文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有真情实感。
四、重视作文的选材立意
同一个话题,不同的同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正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我要求同学以“爱心”为话题作文,大部分同学选用的是老师带病为我补课,妈妈雨夜背我去医院看病之类千遍一律的题材,而有个同学却能抓住近期盛行的“非典”作文章,独辟溪径,以《爱的奉献》为题写出对妈妈(妈妈是“白衣天使”)因职业需要,整天看护病人而冷落自己的救死扶伤行为的理解,立意新颖,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如此说来,立足现实,从平凡的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别出心裁地选材立意,并赋予它时代生活的特色,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话题作文质量,从而取得高分的好途径,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五、丰富生活积累,增强练笔意识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作家,如果没有材料,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他也是不可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文章来的,因为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此可见,我们同学要想在考场上文思泉涌,超常发挥,平时就必须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要积极地参与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且把每天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及时地记下来,写成观察日记。
实际上,我们同学的生活范围、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很多素材只能从书本、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上获得,所以同学平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并且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把看过的书分门别类地编成卡片式目录,把看过的报纸杂志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储存,或剪贴,或抄摘,或写成札记等等。其次,名言警句,课文中优美的句段等都是积累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写起文章就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了。
话题作文素材 篇2
一、巧用说话,激趣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苦役。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若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小学每本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说话训练内容。教师们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将说话的题材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小品表演、游戏、讲故事等),让学生畅所欲言,把生活融于教学和写作,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把自己想说的类似经历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果写事,在动笔前,也先说一说,使写作兴趣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
小学生往往活泼开朗,愿意交流,爱说话。学生把说变成写,把爱说变成爱写,把能说变成能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其实作文就是一个说写结合的过程,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尽力减少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真正地喜欢作文,这也为学生自由表达,真实写作打开通道。
二、拓展空间,积累素材
有些小学生平时活泼可爱,表现欲(★)很强,但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无话可说。除了说话和写作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中写作素材基本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曾有一位写作水平较高,获得市小学生作文一等奖的学生,暑假为了写好五篇小作文,去了五个旅游景点,其中,为了写黄果树瀑布,特意到贵州黄果树瀑布景点仔细观察了一天。教师要善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的欲望,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扩写仿写,厚积薄发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在练习中,老师要支持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容易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促使他们乐于表达。
在指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句式,就是根据特有的语言情景,按照指定的参照物进行仿造。老师们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如《桂林山水》的写法,通过与泰山、香山的比较,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象老人、象巨象、象骆驼”,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它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于作文中来,使之成为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四、积极评价,水到渠成
话题作文素材 篇3
中新网12月4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4日)
高层领导人从自身做起,落实规定。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已成社会广泛共识。
(二)
不过也从侧面来说,中国人并不理性。而且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洋。好像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上到奢侈品,下到进口洋垃圾。好像穿着,吃着,用着外国的东西,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已。
我曾经看过巴黎的记事,其中里面描绘的巴黎富豪生活,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低调和惬意。他们平时出门开车,都是开国产的雷诺、标志、雪铁龙;戴的手表,只是很普通的豪雅表或者是浪琴表,以及天梭表。因为这很运动,很休闲。他们穿的衣服,都是很普通的衣服……
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中国,还要更加的发展。要知道,经济上去了,人不上去;根本就没用。
(节选新浪博客《中国人的消费观》)
人的消费观和生活观是紧密相连的。过度的物质追求折射出的是虚荣、攀比、标榜等一些不健康的心态,一身的品牌并不能代表素养的提高和精神的丰富,奢靡的生活并不一定换来心里的充实。提高国民的素质刻不容缓。
(三)
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界的财富。这位不可思议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一直是以燕麦粥、面包和菜羹为主食。而且,托尔斯泰不食用糖、茶和咖啡,甚至也放弃了牛奶、黄油和鸡蛋。他自己料理自己的全部生活,下地犁耕、做木工活、自己补鞋子,还给农民编写民间故事和识字课本。谁能想到,托尔斯泰这个名号是俄罗斯的望族,世袭着伯爵名位,拥有大量土地。1895年,托尔斯泰67岁的时候,他立下遗嘱,把自己所有的土地交给农民。1910年,老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子儿女还保持着贵族的生活方式,毅然离家出走。这是一次伟大灵魂寻找精神家园的出走。
话题作文素材 篇4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含义
“对话”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含义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上,其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方面。对话教学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模式的人性化。“对话”教学模式包含了以下三层关系:教学主体学生与阅读材料间的关系;教学客体教师与阅读材料的关系和教师、学生、阅读材料间的关系。从“学生――阅读材料”来看,其实两个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即教学的主体和阅读的主体,这种对话交流,侧重于学生与阅读材料作者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从“教师――阅读材料”来看,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体,在这一关系中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与阅读材料进行心灵上的思想交流。从“学生――教师――阅读材料”来看,我们可理解为教学对话是主体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侧重于教学中读者(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言说”。由以上三方面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是从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出发,采用对话的形式,使学生――教师――阅读材料三者间形成一种相互“倾听”相互“言说”的动态教学过程。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中的要素
高中对话式阅读模式是由教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客体教师及教学内容阅读材料,三个要素构建起来的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要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在此模式中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的对象,其在教学模式中是最为重要的,他是构建阅读式教学模式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他与教师与阅读材料之间可以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对话平台,对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模式中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和讲解的作用,他是学生与阅读材料间对话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为学生与教师和教师与阅读材料间的对话构筑了一个有较高水平的平台,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到一个结点,链接上下的作用。阅读材料作为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为整个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只有阅读材料的出现,为整个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运行条件。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应用
1、情境交融,带着情感与文章对话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题,是整个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以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基垫,将自身感情融入文章中去,带着情感与文章作者对话,体验文章作者的写作情感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这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成元素之一,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文章展开充分的思想交流,将自身情感与文章情境融合,同时,教师应该以问题导入的形式,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与文章充分交流,从而完成与文章的交流。
2、设疑答问,带着问题与作者对话
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充分合适的与文章相关的问题,从问题出发,针对文章中所出现的相关情境,以文章的主旨、意境、写作手法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难、重点与学生展开设疑答问的课堂交流,要求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材料,并与作者展开“对话”,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3、各抒己见,带着想法与大家对话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独立思考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想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在讨论过程中丰富见解缺陷,弥补阅读漏洞,在晚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活跃呈度,为对话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交流学习环境。
话题作文素材 篇5
新闻写作应深入基层,身临其境去采访,写所见所闻,写出来的稿件才能真实、具体、生动。但大家下去采访,总要拿到一些文字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从事办公文秘工作同志写的一些公文,如文件、工作总结、报告或工作简报等。这些文字材料也凝结了不少人的劳动,有不少对我们写新闻是有用的。有的小做处理就可以发表,但不少见不了报,需要大家再作努力,或补充采访,或有选择的使用,才能发挥材料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公文材料不全是新闻,所以还请大家在公文材料的基础上下些功夫,写成新闻稿。
两个提示:
1 在公文的基础上写新闻要特别注意视角变换。
文件一般为内部用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具体性,对问题不做原则性的回避。下行文,如讲话,要说明意义、成绩,讲问题、讲努力方向,提出要求和达到的目标;这是领导视角,讲高。平行文,如经验材料,要针对工作实际,讲问题、教方法、出经验,操作性、借鉴性要强;这是秘书视角,讲全。而新闻的受众对象范围大,提出的问题要有典型的指导意义,提倡一事一报,写时尽量减少套话和大家已熟知的论述、理论和观点。这是新闻视角,讲新。一定要注意这三个视角的不同,区别对待,具体应用。从领导视角确定新闻主题,从秘书视角选择新闻素材,从新闻视角写出新闻作品。
2 在公文的基础上写新闻要特别注意核准事实。
公文材料中有大量的新闻素材,都是很多人调查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在新闻作品中使用。因为,目的不同、角度不同,调查研究时选择的点、研究的结果就不同。还有人为的因素,比如调查对象是否全面、权威,调查作风是否扎实,研究问题是否深入,也会影响对事实准确性的把握。所以,只要使用素材,就一定要进一步核准事实。应从三个层面核准事实。一是对新闻事实认知层面的把握;二是对新闻要素的全面核实;三是对新闻素材细节的核实。核准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细致的调查采访,深入的研究思考。
三个环节:
1 选题
选题即主题的选择。新闻稿的主题就是作品主要说明或解决的问题,要求鲜明、准确。选题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选择文件或报告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或主要的经验和主要的事件,这是基础;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国家和自治区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这是方向;三是社会公众关注,读者需求与以上两者的结合点,这是选题的着眼点。
2 选材
主题一经确定,就要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来表达。选择那些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来说明、深化主题。选材切忌面面俱到。
选材方法一:断章取义法。从“大而全”中选新。总结报告、经验材料通常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大一二三,小一二三,甲乙丙丁,ABcD。选材时要按照主题要求、新闻规律从洋洋洒洒,宏篇大论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但因为视角不同,材料表达的意义就会有区别,甚至区别很大,所以有断章取义之感。
选材方法二:舍本逐末法。从公文材料中选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行深入采访,还可以选择一些素材作背景材料。因为公文与新闻存在特点不同、主题差异,所以经常会出现公文中的主要材料在新闻中不占主要位置,反过来,公文中的二类甚至三类材料在新闻中却坐正席。这就是舍本逐末。
选材方法三:移花接木法。把分散在不同公文材料中的新闻线索,按照新闻主题进行组合,再将其他方面的资料补充进来,说明问题。一个新闻主题可能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说明,说明主题的素材经常分布在若干个材料中,而这些素材往往很单薄,需要按照写作要求进一步采访或按照新闻规律和事实固有的逻辑进行组合。这就是移花接木。
3 写作
①文件报告的写作特点是大而全,要求内容完整全面,意义明确、格式正规、论述充分、层次完整;而新闻在写同一事件时,按新、短、快、活、强等要求,有所侧重,要小而精,小而深,以新受宠,以奇制胜,以小见大,以快取胜。
话题作文素材 篇6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缺乏日常作文素材的收藏意识,就会致使考场上造不出“好的器物”来,更甚至在写作的考场上“颗粒无收”。如果仅凭考前的零星阅读和突击摘记就想进入考场上对素材“俯拾即是”的状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作文中“好的器物”需要凭借日积月累的观察、体会、收集,更需要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跳出狭窄的阅读面,跳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进入到素材积累的一种新意和深情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在考场写作时寻找到有生命力、吸引力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有灵魂可言。
低效之二:缺乏科学归类的方法
很多学生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又都忘得所剩无几,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这正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归类,没有充分发掘话题其中的延伸性,导致写作联系时候缺乏记忆点。如果学生们不能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同时进行多角度思维,不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是不完成生活素材的整合,并且按照相应的论题进行整理,那么无论是课本素材还是生活素材,即使记住了一时,它们的“存在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考场氛围的紧张而变得单薄无力,无法真正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低效之三:缺乏语段训练的意识
好的作文,是练出来的,而好的素材运用也要靠练出来。有很多学生想写好作文,虽然他们平时也做好了素材的积累工作,但是一旦考试,虽能完成写作,却是笔下语言枯涩呆板,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只是机械地记忆作文素材,脱离了写作实践就无法触类旁通,而这些作文素材一旦被单一死板的记忆,它们使用的方向和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写作练习,只看不用,就无法掌握对素材引述的明确重点,那么材料就会少有灵活的运用,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写出有灵气的佳作。
此外,有效的素材积累运用在写作中全然不是简单的“搬运”,更不是一味堆砌材料的记忆,只有以作文题目中心为准心,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用,进行合理切入,才有可能将材料发挥到最佳的效用,缺少活用转化,积累和运用无法实际联系,也是低效的一个原因。
二、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有效尝试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积累,即“纳”,是对素材的收藏;运用,即“吐”,是对累积的转化,这一作文的环节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导,即做到收藏得法、吐纳有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作文实践。
1.有重点,会收藏;重印象,善联系
在素材积累上,学生要有日常收藏的意识,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阅读中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捕捉材料中的闪光点,为写好考场作文随时备好丰富的“粮食”。
这一过程,是要将素材的积累日常化、规律化,即定时定期地做好有序的收集,将目的性积累与随机性积累相结合。对专题作文训练中遇到的作文话题做及时相关的内容收集和整理,明确收集素材的方向,尤其是准确的内涵表述、生动的相关事例、鲜明的说理短论等,每个专题要有一个重点。同时,在课外阅读和优秀作文赏评时,对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内容做随机收集和延伸摘录,可以就一个兴趣点做拓展和延伸性的材料收集工作,以求对素材的多角度理解和发散性思维。
2.有归类,会记忆;分点面,能识别
平时随机的无序积累,缺少消化整理的机械阅读,就好像“走马观花”,即便浏览再多,积累再多,若无法从同一主题中比较整合,筛选提取,素材的样貌便都是空洞的,学生对之的记忆是不牢固的,那么这样的素材运用率也就极低的。因此,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而有效的梳理。
如可以在自己的素材库建立“人生话题”“成长话题”“情感话题”“自然与社会话题”“哲理感悟话题”等的分类,在每个话题之下又有子话题的布局,那么,日积月累,每个话题又都有相应的内容附加,在不断加多的内容储存中,素材信息点上就能做到分类明确。有点有面的归类梳理,能达到一种网式联系,加固对材料的累积效果,那么在复习之时不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能在训练时有重心倾侧,针对性地提升。
3.有练习,会举例;明思考,讲辨析
学生的见识是让阅卷人作出评分的主要依据,这种见识就表现在字里行间。如果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那么必然会造成写作的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要指导学生不作素材的“搬运工”,改变不思考的素材积累和运用模式,就要使他们养成有积累有练习有运用的写作心态,即在作文时积极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或是平时在素材的基础上尝试写作的片段训练,或举例论证练习,或说理思辨练习,在经常『生的使用中提高素材的熟悉度和利用率。通过对素材使用的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灵活度与语言的丰富性,让学生真正从广泛的积累走向运用,达到将素材化它为己的效果。
话题作文素材 篇7
关键词:构成;切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67-01
近几年来,高考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审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审提示要求: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
审题常犯的两种错误:一完全脱离材料而偏离话题;二是过份依赖材料,无法展开思路。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联想,社会将会怎样”。这就强调联想和想像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想像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且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本身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和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溶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溶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像、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之能见其人。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
五、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