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通用11篇】》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精选11篇)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1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也是昆山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昆山市农委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开发女性技能型人才资源,通过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以及大力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农服务。
一、昆山市农业女性专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20xx年统计数据显示,市农技推广人员159人,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有339名工作人员,其中在编在岗144人、在岗不在编113人、在编不在岗74人、不在编不在岗(工资为农服务中心发,但无编制且已借调出去的人员)8人。其中女性专技人才占比极小,女性专技人才的短缺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农业方面则表现的更为突出。研究表明,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着技能型人才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结果,社会性别被看作一整套的刻板印象,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和潜移默化的,哪些是适合女性的技术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造成女性专技人才在农业领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1、按从事行业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从事种植业有76名、林业9名、渔业28名、农机20名、其他行业124名;在编在岗的144人中,从事种植业有59名、渔业25名、农机14名、其他行业46名。从农业技术推广需求看,从事各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人员数量远不能达到农民需求。另外农业经营主体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发展,需要既有业务水平、又懂生产经营、还善现代管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经营推广型人才等需求,需引进或培养新兴产业领域和复合型人才。
2、按年龄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50-59年出生的105人、60-69年出生的101人、70年以后出生的51人,分别占在岗人员的40.8%、39.3%、19.9%;在编在岗的144人中,50-59年出生的71人、60-69年出生的49人、70年以后出生的24人,分别占在编在岗人员的49.3%、34%、16.7%。全系统整体年龄结构偏大,队伍结构年龄严重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老化。这种供求矛盾决定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要。
3、按学历层次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本科28人、大专及大专专业证书110人、高中和中专49人,分别占在岗人员10.9%、42.8%、19.1%;初级以上职称为102人,占在岗人员39.7%。在编在岗的144人中,本科21人、大专及大专以上73人、高中和中专35人,分别占在编在岗人员14.6%、50.7%、24.3%;初级以上职称为109人,占在编在岗人员75.7%。从现有在编在岗农业推广人员队伍整体情况统计分析看,昆山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中专以下学历、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很少。
二、农业女性专技人才掣肘因素
1、技术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的性别文化构建了性别化的技术观念。男性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中使用技术、改进技术、创造技术。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将他们排除在形成生产技术的生产劳动之外,女性缺乏技术发明的机会,大多数女性都是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创造者。因而技术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鸿沟,男性是技术变革的主要力量,技术发明者和技术创新人员绝大部分是男性,知名女性技术发明者的数量非常少。
2、体制教育投资存在差异
教育是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中,受传统技术性别观念的影响,在选修专业的同时已经存在因性别产生的不同价值取向,男性更多的集中在农业、工程和技术相关的领域,女性更多的集中在教育、卫生、服务业等。即使有少部分的女性选择了农业领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被视为弱势群体,成为被保护的对象。教师更重视男性专业能力的培养,女性只能是从属地位。例如下乡、苦活累活等等都选择不让女性实践操作,这在受教育期间就产生了专业技能教学的不公平性。
3、工作环境构成对农业女性专技人员的制约
这部分在农业院校如期毕业的女性进入工作岗位,也会因各种不便,被分配做些文职工作。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工作环境异常艰苦,需要长期待在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夏日炎炎,每天早出晚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女性专技人员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或者认可,则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上要更加突出,实践上要更加出色,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
4、职业生涯发展存在性别弱势
技术性别的偏见影响着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进入农业专业技术领域的女性,要应对大家的固有看法,她们必须能够展现她们具有男性性格特征的一面。在业务指导、社会交际、开展工作等过程中要接受男性化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要在男性技术特点和女性气质之间找到平衡,表现出一个能够被接受的形象。
三、农业专业农技人才需求适应女性新特点
1、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新品种研发推广特别是“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农业种养品种结构明显呈区域化发展。农业内部产业分工深化、农业经营领域拓展使得经营主体所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涉农企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已由传统意义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向现代企业经营各领域渗透,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摒弃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传统模式,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于女性进军农业领域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2、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与20家涉农企业老总访谈中,他们都感觉到在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高层次人才太少,很难满足企业提质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经营主体基于规模经济效益追求而对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技术改进提出了明确要求,女性专技人才更能适应在规模化经营中的精细运作。特别是现在女性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比例较高。
3、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化
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差异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在调查中发现,20家涉农企业虽然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但加工对象、加工方式、设备、经营模式都明显不同,所需技术人才也各有差异。这样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施展空间,可以选择自己更加擅长的部分从事。
四、探索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养路径
1、构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搭建平台,融合各条线业务工作及知识,吸取众长,凝聚力量,有利于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一是每年初召开一次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研讨会,让女性人才有机会畅谈和交流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体会,感受昆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气息和清楚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达到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作用。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包括蹲好一个点、做好二项试验、完成三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二是建立种植业科研工作站,为女性人才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目前农技推广中心已与扬州大学农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种植业科研工作站,并向省教育厅申报了创建研究生工作站申请。通过科研工作站这个平台,鼓励女性人员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技术试验,提高学术水平、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加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训工作
以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推广能力,造就复合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为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完善终身教育机制。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和进行自学,并充分发挥我省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与科技优势,有计划地安排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进行轮训,接受知识更新。同时,继续推行高层次农技骨干培养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农技骨干赴农业院校进行系统深造和研修。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接受教育。通过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依靠其技术力量和科研设备,共同开展创新项目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科研实践促进高端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成长。三是抓好对女性专技人才的“扶、帮、带”。针对女性专技人才知识层次高,但缺乏实践经验与能力,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为了让她们能迅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尽快发挥她们应有的作用,推广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推广研究员领衔带,各业务站站长直接传,业务骨干亲自帮”的形式,完善“扶、帮、带”的培养机制,使女性专技能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促进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进行学术研究
利用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科技项目申报等,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农业女性专技人才下基层、进基地,亲自参与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活动。一是继续做女性专技人才到基层蹲点工作,积极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使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田间地头总结经验。二是安排和鼓励女性专技人才选择合适研究方向,撰写科技论文,要保证每名女性专技人才一年内至少完成两到三篇科技论文,并向省部级农业专业杂志投稿。三是鼓励女性专技人才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以上的调研报告,提出新形势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四是组织开展一次论文及调研报告评比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并在年终召开女性专技人才学术研讨会,就一年来的工作体会,新一年的工作目标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进行交流。
4、完善工作监督考核机制
继续建立健全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要明确各个环节、不同岗位上每一名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职责目标和工作重点,将各项工作任务予以量化细化。重点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评价,以及论文评比结果等都纳入到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切实将考核结果与评先晋级、职称评聘挂钩。
5、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提供广阔拓展空间
一是优先作为项目的第一主持人申报科技项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年每人至少主持1个科技项目,探索研究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水平;二是优先安排重要的工作岗位,锻炼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根据各科站的业务特点,有目的地把重要的工作分配给他们,既给她们压担子,又提供施展才华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先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进一步全面培养她们的综合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也为其他人才树立榜样。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2
文化强县,人才为本。文化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芮城县委宣传部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针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培养、管理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现书面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芮城县是一个拥有39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截止目前,我县共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825人,其中文博类人才9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1.6%;出版类人才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0.9%;网络类人才1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3%;影视类人才6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8%;文学创作类人才11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4.1%;新闻类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3.9%;文艺类人才489人(其中包括美术类30人、书法类89人、戏剧类88人、音乐类92人和舞蹈类19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59.2%。在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学历层次不均匀,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60人,大专190人,中专436人,高中及以下37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58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70.5%,41岁以上243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9.5%。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尤其是高级人才总量少。
2、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抓得不准,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3、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布局还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出版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社科类文化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4、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全县每年进高度学府就学人数300到500人,但学成回县人数每年仅有100多人,特别是本科以上学历很少回县。
三、对策和建议
1、引才
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要吸引人才,领导干部就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科学人才观来指导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就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邀请最需要的人才。人事部门要按党管人才的要求,广开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切实做到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亚宝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每年都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才交流市场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2、育才
面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不高、市场意识不强、布局不平衡等问题,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培训中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请有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新理念,进行业务交流,也可组织各类人才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例如,县新闻社每年都进行了5次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培训达500人次。总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能力,为文化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留才
要留住人才,就必须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自觉地为各类文化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他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他们之所虑,急他们之所难,帮他们之所需,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做到拴心留人,人在心在,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功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例如,我县在20xx年就为芮城籍著名戏剧编剧张纪平办理了财政工资,确保他继续为我县文化事业安心工作。此外,政府还应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确保人才干好事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创新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并培养出更好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和构建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和谐芮城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中共芮城县委宣传部
20xx年八月二十五日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3
一、我区三大产业人才集聚的基本状况
近几年来,我区围绕“三大产业”的发展,在人才集聚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借助市场的自我配置功能,通过区域内的产业调整和各项重点项目的推进,实现了人才在产业和专业上的自我整合。另一方面,突出我区科技信息业、商贸商务和文化旅游这三大重点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区it人才市场,并依托省市人才市场及等南京地区的市场资源,组织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吸引人才。同时我区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并在今年出台了《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些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人才集聚和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集聚的要求更高,“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在南京地区、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作为一地一国经济发展的热门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地步。而我区受所在区域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甚大,总体上看,人才集聚与三大产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一是现有人才资源存量较少,层次较低,“领军”人才奇缺。据调查,截止年底,在我区国有企业单位中,经营管理人员总计28人(见附表),从事房地产业的21人,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的7人。本科学历只有5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人,分别从事会计(2人)和政工(1人)工作。
在我区国有事业单位中,管理人员有712人,主要集中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以及卫生部门。这三大部门分别为272、202和114人,而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只有11、7和45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只有5人,居民服务业56人。总体看,学历层次有待提升,研究生只有3人,大部分为本科(323人)和专科(280人)。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3486人。中级职称1641人,高级职称只有656人。专业类别较为狭窄,主要集中于教学和卫生岗位,而从事工程技术的只有27人,经济人员12人。
在我区非公经济部门中,根据区劳动保障局提供的数据,年在我区进行就业备案的人员共计10115人。其中大专学历的有5628人,本科学历的有4222人,硕士以上学历的有265人。据分析,从事三大产业的人员在80%左右,即有8000人,科技信息业约占40%,商贸商务业约占40%,文化旅游约占20%。考虑到现代人才频繁流动的特点,如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共计有24000人左右。按照管理者和员工1:10的比例,管理者在2400人左右,若平均分布到三大产业,每个行业的精英人物可能在800人左右,而领军人物则更少。
二是认识不到位,政策难以落实,工作投入不大。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许多部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引资”、轻“引智”的现象,未能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大,对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没能因势利导,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也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人才集聚的现象,吸引人才的政策引力和执行力不够。人才激励政策还不足以吸引高级人才,常常出现与高端人才失之交臂及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人才集聚对于我区发展三大产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面临过快下滑的危险。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和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必须充分认识通过人才集聚推动三大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集聚三大产业人才是应对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环境的理性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但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金融危机已严重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对我区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大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区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都将受到这些因素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干扰,并在一段时期内逐步显现出来。这迫切需要我们集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深入研究目前我区所处的经济环境,应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使我区三大产业能够实现逆势而上、超常规发展。
(二)集聚三大产业人才是应对当前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现实举措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区已经明确了期间要进一步扩大科技信息业发展优势、凸显文化旅游业发展特色、提升商贸商务业发展水平,使三大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区科技信息产业面临着其它城区的激烈竞争,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鼓楼已形成新模范马路、路高科技产业集聚优势,人才和科技资源突出;白下南理工科技园二期已经启动,中小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雨花区目前拥有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大型高科技企业,为雨花招商形成了巨大品牌影响力。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我区也面临着体制、区域、人才、软环境的多重挑战,面临着鼓楼、秦淮、白下等区的激烈竞争。在商务商贸业方面,我区一直面临鼓楼和白下等核心城区的竞争,一些优势也正在被其它城区赶超。区域经济竞争的规律表明:区域竞争的焦点在产业,产业竞争的焦点在人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没有人才支撑的产业,必定缺乏创新和应变能力,迟早会陷入衰退,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乏力甚至下滑。
(三)集聚三大产业人才也是改变目前人才队伍及工作现状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区三大产业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还不能适应三大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相关性不高。以来,由于没有深刻把握三大产业发展和当今人才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未能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导致我区对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到位,使得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没有形成新引进的人才集聚在主要产业的态势。科技、旅游、商务、营销等产业的高端精英人才缺乏,特别是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领军人才缺乏,已成为三大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这一现象在民营科技领域尤为突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层次较低,而人才供给的层次日益提高,这迫切需要相关企业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竞争力的核心理念。
三、我区三大产业人才集聚的有关建议
当前,我区集聚人才发展三大产业既面临诸多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我区应狠抓人才工作不放松,将人才战略作为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把人才集聚作为走特色道路的根本抓手,集聚更多的人才到创业发展。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认为,集聚三大产业人才,应树立“大人才”观念,广泛集聚人才;要实施“用人才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要建立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为人才集聚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一)树立“大人才”观念,广泛集聚人才
所谓“大人才”的集聚观念,就是要全方位集聚人才,不仅要集聚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也要引进培养从事三大产业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同时还要选聘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是要多类型集聚人才,集聚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营销等各种类型的人才;就是要多层次集聚人才,集聚包括一般技能型、高级管理型、领军人物型的人才。总体说,就是主要吸引集聚专业人才,实现量的扩张;挖掘培育研发人才,实现质的跃升;招募纳贤领军人才,实现行业的发展。
1、全方位集聚人才。要集聚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包括一切从事科技信息、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他们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我区人才队伍的基础力量。
要培养从事三大产业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内部从事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干部、专家或员工。培养好这支队伍,既能引进三大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能提升全区人才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水平。
要选聘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是我区把脉三大产业发展、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追踪世界产业发展态势的高端智库。没有这个智库的引领,我区就不能站在产业发展的高端,就容易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下风。
2、多类型集聚人才。按照价值链组成,企业全部活动可以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营销三个方面。根据我区发展实际,我区应配合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集聚所需的相关人才。我区应当全力集聚研发设计方面的人才,因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而研发人力资源又是开展rd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关键力量,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区研发人才存量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今后一定要重点集聚这一方面的人才。此外,在生产制造环节,要重在集聚有特殊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提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管理营销环节,重在集聚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具有全球营销理念的人才。由于我区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不是很高,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据九成,所以,集聚人才应当重点放在两头(研发和营销),同时兼顾中间(制造)。
3、多层次集聚人才。人才也是有层次性的,既有一般技能型的,也有高级管理型的,还有行业领军人物型的。我区集聚人才,既要铺天盖地,又要个别吸收。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趋势,各个层次的人才我区都应当有所集聚,当然也要有所侧重。
一般技能人才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只要具有一技之长(具有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都应是我区集聚的对象。没有一定的数量,相关产业也难以形成积聚效应。广招这些人才,我区发展三大产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石。
高级管理人才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依靠。他们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技术权威。在产业发展中,他们是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不同层次人才沟通的媒介。集聚这些人才,我区发展三大产业就有了可靠保证。
领军灵魂人物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关键。引进人才,要有一定数量,但更关键的是在领军人物的识别和选聘方面。无锡引进了一个施正荣,就有了一个尚德企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光伏产业。所以我区也要学习无锡有关部门独具慧眼的人才意识,下大力气吸引三大产业的领军人物。一个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产业升级、人才集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紧盯某些行业的领军人物,吸引他们为我区发展服务,我区三大产业就有了腾飞的跳板。
(二)实施“用人才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引进“千里马”,首先要培养“伯乐”。没有伯乐,就不能识别千里马。千里马是人才,伯乐也是人才。所以,一定要在广义的人才概念上开展工作,用人才来识别人才、管理人才、选用人才、服务人才。无论是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还是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如果离开了服务这些人才的工作队伍,三大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就不会坚实、不能巩固。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服务三大产业人才工作的队伍,这是做好三大产业人才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同时要重视现有直接从事三大产业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这部分群体的知识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以此作为选聘、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以及三大产业相关管理部门从事人才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三大产业的了解以及当今人才流动特点的认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三大产业人才协会是现有人才存量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吸引未来人才增量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三大产业人才协会的作用,加强人才信息、管理经验等知识的交流,为引进、服务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也是“伯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大产业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一定要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的队伍集聚,提高这支队伍识人、用人的水平。要通过国际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等培训途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二是形成人才柔性引进的新思路。所谓人才柔性引进,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的发展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非户籍合同管理的一种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的方式有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我区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新思路,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通过聘用、兼职、租赁、咨询、讲学、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柔性方式引进各类人才,借脑生智,借智生财,吸引一批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我区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创办专家工作站、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搭建引才平台,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注重发挥各类园区对人才的柔性吸纳、集聚作用,使其成为承接人才的平台。对来我区每年工作满三个月的柔性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买房租房等问题上实行最大限度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为人才集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集聚,实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集聚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对集聚人才的组织领导。我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集聚人才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和解决人才集聚中的重大问题。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人才集聚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职能部门、街道以及社会团体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循环机制。人才循环能有效地防止创造力的衰退。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必然形成固定观念,思想僵化,难有创新。所以,可以通过换岗、轮岗、调任等多种循环方式,转换人才工作的专业,促使人才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去拓荒、去耕耘,将会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引发创造,保持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和考核力度。建议区设立人才集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资金主要由同级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三个文明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
要强化服务,优化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首先,应改善人才创业、干事的服务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体系,协助用人单位考核并组织对学术水平、专业技术、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和论证,为用人单位办理引进人才的人事、户口、保险等手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需提供远程服务的,办理时间一般不应超过5个工作日)。其次,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公寓集聚。建议在较短时间内规划一定规模的人才公寓,缓解来我区工作的人才在买房租房方面的困难,并对入住公寓的人才提供房租补贴,对符合三大产业发展要求的外省市引入的人才,优先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第三,打造我区人才信息平台,完善人才信息资源服务。建议区有关部门建立全区综合性的人才数据系统,培育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定期发布全区人才通报,为各方提供人才专项咨询服务,共享全区人才信息,引导人才在全区合理流动。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4
xx区突破传统人才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多渠道开发、储备农村人才,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抓龙头,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合力。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建设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示范乡镇的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农业、财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科协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专班。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此外,结合实际,由区内涉农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为辅的农业科技服务团。
二是加大部门配合力度。组织人事部门十分注重与其它部门之间的配合、沟通,主动上门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制定总体规划和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使我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党委政府指挥、组织人事领唱、其他部门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开发网络建设力度。农、林、牧、渔等涉农相关部门在全区7个乡镇均建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联系点,形成了区、乡、村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
二、抓环境,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态势。
一是打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xx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及20xx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xx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土人才提供优先入党、学习培训、评定职称、技术服务、发放农业贷款等激励扶持措施,对全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积极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撰写有关乡土人才开发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报道、新闻及经验交流材料,录制有关科技下乡、先进乡土人才典型事迹等音像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营造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舆论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我们为全区乡土人才建立专门档案,建立联系卡片,并实行微机管理,严把“进口”和“出口”关,确保乡土人才种类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区被评为区级乡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级乡土拔尖人才6名,省级乡土拔尖人才2名。与此同时,我们为147名农村乡土人才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对62个农村科技协会进行了重新登记。
三、抓培训,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格局。
一是校乡联姻,把人才“送出去”。我们先后与湖南农大、高技院等6所大专院校,采取代培、联合办班、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人才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踪辅导,把人才“引进来”。农林局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是我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工程之一,去年引进了宝大903番茄、津春5号黄瓜、伏龙茄、荠菜等新品种,为确保新品种的引种成功,先后与省农科所、上海九久种子公司、《长江蔬菜》杂志社等单位取得联系,网络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
三是示范辐射,把人才“聚拢来”。以3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基地、12个示范村、62个协会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技术座谈会、观摩会,在互帮互学中促进了乡土人才素质的提高。
四、抓使用,形成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效益。
一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东部无公害蔬菜、北部
养殖业、城边的修闲农庄菜、西部种植业等农业四大板块,形成了诸如蔬菜乡、水产乡、莲藕乡、养鸡村、养猪村、休闲农庄等专业村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闲四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排头兵”。我们积极推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与乡土人才结“对子”,确立对口帮扶关系,采用技术扶持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租赁与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办法,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三是让乡土人才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智囊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外界联系密切、掌握信息灵便准确的优势,让他们面对市场、熟悉市场、挖掘市场,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信息智囊”。市级拔尖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郭大庆20xx年为芦山乡蔬菜种植户提供了20余次蔬菜种植的相关信息。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5
结合发改局工作职能职责,深入分析我局现有人才队伍情况,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合理提出优化发改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对策建议,促进发展改革工作展现新面貌、呈现新亮点,为县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县发展和改革局作为综合研究拟订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经济部门,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确保其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促进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组织力量进行调研,重新全面、详细地发改人才队伍现状,以便于发现问题,找准根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迎接新一轮人才挑战做好准备。
二、发改人才队伍现状。
县发展和改革局下属4个事业单位,即县县域经济发展办公室、县节能监察中心、县经济信息中心和县价格认证中心,共核定编制数60个,其中行政编制29个,事业编制26个,工勤编制5个,全局在编在岗职工53人。
(一)年龄结构情况。
根据分析显示,发改局年龄结构断层,后继人才严重不足,35—50岁人员占全体干部职工的70%,35岁以下青年人占6%,中老年人才多,年轻骨干少,中老年比年轻人工作时间长,有着丰富的经验,协调处理问题更加成熟稳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经验主义的问题,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时间较长,长期形成的定势思维妨碍了工作创新。
(二)知识结构情况。
根据分析显示,发改局干部职工绝大多数取得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大学本科以上16人,占64%;专科以上34人,占30%;其中:初始学历本科以上5个,专科以上4个,经济管理、法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出生人才相对不足,知识老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发展改革工作对高层次专业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干部职工理论知识更新更加迫切。
(三)人才分布情况。
全局53名在岗职工中,本地职工为48人,占职工总数的90。6%;外地引进职工仅5人,占职工总数的9。4%,本地职工占绝大多数,且这些本地职工主要都是因为不愿背井离乡才选择留在工作;外地人才基本是近5年才陆续引进的,且外流情况较严重,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都十分有限。
三、发改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断层现象显现。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过去发改系统在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引进新职工,近年来,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发改局干部队伍有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长期以来造成的欠账,导致新引进干部的速度略显滞后,不能填补老干部退休带来的缺口,干部断层的现象日益凸显,不利于发改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
(二)知识结构老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展,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发改系统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参谋作用和统筹作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发展对发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发改系统干部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相对滞后,特别是涉及规划、金融、项目投资、物价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导致发改系统在面临新领域、新任务时显得无所适从,参谋、统筹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工作激情减退。
发改工作面宽量大,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我县经济正处于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阶段,发改工作更加繁重,机关干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周末、节假日基本得不到保障,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压力较大,但经济、政治待遇十分有限,经济上只能勉强满足生活基本支出,非常拮据;政治上上升渠道狭窄,大部分职工“从黑头发干到白头发”仍然是科员,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机关中的事业人员,在工作中是攻坚主力和业务骨干,但受身份限制,没有提拔的机会,时间一长工作激情就消失殆尽,甚至“人心思去”,不利于工作推进和队伍稳定。
(四)培训学习不足。
过去,上级在安排各类学习培训、交流锻炼等活动时,主要考虑了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忽略了中层干部和一般职工,职工往往一两年都没有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交流、上派等锻炼机会更加稀少,导致职工知识结构老化,政策把握不准,业务能力提升缓慢,与工作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工作开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内培外引,构建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
一是建议根据发改系统干部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的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空余编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引进力度,及时对老干部退休形成的空缺进行补充,努力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干部梯队;
二是通过老干部传帮带、新进干部轮训等措施,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促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尽早独当一面,增强发改工作后劲;
三是注重对年轻干部生活、政治上的关心、扶持,给年轻干部提供宽松、公正的成长、发展平台,形成年轻干部“引得进来,留得下来,推得出去”的良性循环。
(二)唯才是用,建立正向的干部流动渠道。
一是坚持“一线用人”机制,干部提拔尽量向经济发展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市场经济一线倾斜,真正让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重用,激发干部工作激情和活力,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
二是在选择发改系统领导岗位人员时,适当考虑本系统内部业务熟练、工作敬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为本系统职工树立标杆,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发改工作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密切联系,建议将发改工作人员分行业交流到各相关部门锻炼,同时将各专业人员调动到发改系统,增强发改系统人员的流动速度,确保发改系统及时、正确掌握各领域新政策、新要求,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统筹协调作用。
(三)学用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机制。
一是建议继续通过培训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干部培训的同时,探索远程教育、高校短训、挂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快提升干部整体素质;
二是上派与下派相结合,既要继续加强将干部上派上级部门学习锻炼,增强业务理论知识和政策掌握水平,也要注重下派干部到乡镇、村社,深入基层了解实情,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6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
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
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学生在学校里选择一门专业学习应该知道这门专业最终导向的工作类型,众所
周知的一个事实,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学生们应该在他们进入就业岗位做更多的准备,许多人对他们的求职所需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何种工作,更不用说短期及长期的职业计划,这相当的令人失望,所以,应通过岗位认识、专业实习、职业规划技能大比武等引导学生的职业导向。
调查结果显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方面、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方面及学生的处理问题的灵活能力方面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学校方面而言,不但应着眼于服务技能的培养,也要横向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工程”中要求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如:唱歌、舞蹈、主持、各种乐器的弹奏等才艺表演。
三、专业教师真正“双师型”
正如许多其他的职业一样,比如说医生,老师必须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保持齐头并进,不仅仅是专业的文章和杂志,还要通过真实的工作实践,只有这样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跟实践相结合。我们经常听学生们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是这样教的。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教师有过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次才是良好的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这说明,学生更加希望自己受到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对老师在理论、学术上的造诣并不十分关心。
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适当调整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或者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考核指标,以激励现有教师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吸引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教师,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如今,教师下企业,更能使学校和企业同轨。总的来说,在酒店业发展不断成长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来说,不断在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对人才需求从质量上来说,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学校要与积极联系,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四、酒店人才现状
(一人才流失问题
调研显示, 20xx年度我国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10%之间,酒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对全国二至三星级的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
当前,每个酒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员工流失问题。而员工流失率偏高,又是各酒店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同时,员工流失率偏高也给酒店带来了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员工的流失给酒店带来成本损失;员工的流失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员工的流失使酒店业务受损。
以下是酒店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本身固有的特性从旅游行业发展来看,一方面酒店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才引入的门槛较低,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决定了酒店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的低准入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工作氛围,行业内跳槽思想变得正常和随意化;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发展本身的波动性和脆弱性影响,季节性的人员流动,淡旺季的差别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也导致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员工需求弹性较大,一些酒店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来安排长期工和固定工的人数,而让其他员工停薪留职甚至“去职”这,种变动无疑让员工增加了不安全和不稳定感,对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再者,旅游行业是属于年轻人的行业,开放性强、工作节奏快、接触面广,对年龄也有一定的要求,年龄大的员工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其人员流动率高于其他行业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的观念问题。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很多人认为酒店工作没有地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我国旅游酒店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迅猛发,长期以来在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受重视,加之酒店的服务性特点,服务人员不受尊重甚至遭到歧视。
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稳定性,而旅游酒店的客源具季节性,不能为就业者提供长期性、稳定性的工作,造成了很多劳动力不愿涉足酒店业。
另外,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普遍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干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酒店员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很难安心工作,跳槽也就成为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之一。
寻求更优的工作环境。酒店员工,尤其是身处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辛苦,有时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格侮辱;在有些酒店里,出于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或管理方法欠妥,致使员工感觉没得到应有关心和尊重;有些酒店,特别是老国有酒店,存在着内部人员关系过于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一些员工因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工作环境而跳槽。
酒店有一个说法不眠不休不打样,它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营业,酒店最繁忙的时候是在周末和公共假期。前台工作人员需要倒班,工作时间不稳定,工作几年后职员就感到不适应,往往会选择一个“朝九晚五”的单位,对于在酒店工作的年轻男女而言,这肯定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也想在这个时候外出聚会而不是埋首工作。
酒店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关宾馆,一般来说需要形象气质佳、外语水平好的人,有些人工作几年后能力达不到要求不得不离开,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等院校毕业员工,又往往跳槽到其他行业的跨国公司去工作了,所以在稳定性上,中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有相对优势。今天我们年轻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酒店业在中国上升得很快,但比较而言它仍然占经济领域中相对较小的部分。酒店业需要与其他行业激烈竞争这些年轻的人才,一般而言年轻人在找工作时注重安稳性、声望和正常工作时间。寻求更高的报酬。在我国酒店业中,不同规模、档次与经济类型的酒店之间及酒店与基它行业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外资高档酒店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要大大超过国内酒店、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水平又大大高于酒店业。
许多员工把酒店支付给自己的报酬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由此,导致一些员工在寻找到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有可能选择跳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人们做出最终决策的惟一依据。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机会,即便是能在这家酒店拿到比同行们更高的收入,他们也会跳槽到那些能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酒店或其企业去工作。多数酒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酒店中薪酬的高低、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成为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
由于酒店的微利经营,不可能对每一个员工都提供高薪酬,但应在公平、激励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和福利政策,并可以考虑给予员工至少是核心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体现优秀员工的价值,并扩大其榜样示范作用。对于优秀的、具有核心地位的员工来说薪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前景和潜力。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员工出于工作以外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做出跳槽的决定。例如,有些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们可能放弃现在的工作;酒店工作比较辛苦,有些人会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而退出酒店行业。
二中高层管理人才竞争激烈近几年,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迅速,大部分酒店都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培养人才不如猎取人才的观念促使人才竞争的重心转移到那些具有十分丰富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具有良好业绩的营销人员群体。
五、酒店的人才需求状况
当今酒店业呈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酒店的人才需求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星级酒店的用工特点。酒店业目前供应和需求量均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部分人进入酒店后主要担任前厅和客房服务人员,但要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星级酒店紧缺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宾馆酒店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才;第二类是技能级别较高的餐厨、服务等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具备较强“补位”意识的服务型人才,的这类人才需求尤其紧张,要能弥补酒店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空白点,这也是我校培养的重点方向。
按照企业调研问卷来分析,酒店目前在餐饮部、客房部两大部门用人需求比较大。酒店业内人士介绍,餐饮部是企业对外的部门,用人需求最为旺盛。从基础服务人员到餐厅经理都有需求。
此外,随着各类进口保洁工具价格的攀升,如今酒店越来越重视客房部的工作,优秀的客房管理者首先要熟悉各类进口保洁工具,能进行工具性能维护和维修,此外还将承担下属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3.宾馆酒店一般都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员工在生理和心理上要不断适应。如上班时间不能休息,中午吃饭一般也只有半个小时,而且必须轮换就餐等。
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特点。调查发现,认为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占76.08%, 10.8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而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只,有2%的酒店认为经理人的“学历”是最重要的。
在酒店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不同的酒店显然有不同的要求。
调查显示25.11%的酒店要求经理人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 20.82%的酒店则要求经理人有“开拓精神”而,要求经理人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的分别占14.58%和12.50%, 14.58%的酒店认为经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勤勉敬业” , 10.41%的酒店则比较看重经理人是否“诚实守信”。
因此,在酒店管理这个特殊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其实说起来很简单: “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前有人看不起服务业,不愿意在酒店这种“伺候人”的行业里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职业没有认同;酒店经营管理人才还要具备一项素质,
即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本领,因为酒店业做的是“人”的生意,比起其他行业更需要频繁地与人打交道,如果性格不适合与人沟通,就比较难在这一行立足;酒店职业经理人需不断升华自身职业素养,衡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能力的最高标准是对旅游市场的正确决策和把握,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在把握发展趋势、确立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上具备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能进行实际操作。
六、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企业期望
据调研显示, 20xx年全国各地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酒店开业,并且档次高,星级高,再加上高薪酬的一些国外酒店集团也在不断进入中国 ,这就从客观上为酒店服务与管理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条件,可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工作。从工作的岗位来看,既有业务部门,也有职能部门。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主要是一线的服务员。譬如:前厅接待员、行李员、中餐服务员、西餐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销售代表等,在职能部门工作的主要是从事一些基本的工作。
譬如:人力资源部文员、部门经理秘书、人力资源部培训员等。以上只是毕业生刚入职时的工作岗位,如果能够坚持继续在酒店工作的,基本职位上都有所提升。在走访过程中,有个别毕业生已经做到了某四星级酒店的销售部经理,还有做到大堂副理等等。从工作持续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一家酒店的工作时间都很短。也就是说,员工的流动率很高。当然,这期间不乏有酒店自身的原因,但作为毕业生本人也有一定的责任。从酒店招聘情况来看,近几年中职毕业生比较受青睐。作为酒店行业,本身的员工流动率就很高,而招聘来的学旅游的本科生,很少有在酒店工作时间长的。
作为酒店方认为,并不是不给我们中职毕业生提升的机会,而是有许多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适应高星级的用人需要。据调研显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如下期望:
1.既懂管理,又会操作
要求中职教育加厚基础课程,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达到文理兼容、专业知识宽、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要求。
企业希望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为今后进入管理层打下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精良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2.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酒店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行业,是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情感交流的行业。面对日益成熟的旅游消费者,酒店必须创新原有的标准化服务模式,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
要向客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加强酒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酒店与客人之间的交流,必须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持有“双证”
所谓“双证”就,是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中等职业学历证的同时,还须取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代表的是综合文化素质,职业资格证代表从事某工作的专业能力,两者在学生就业中都十分重要。在劳动部规定的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中,酒店行业的“前厅服务员”、 “客房服务员”、 “餐厅服务员”、 “调酒师”等就在其列。实践证明,双“证”学生受到了酒店的欢迎。
4.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尽量放低姿态
跳槽是酒店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酒店从业人员流动的原因很多。
目前,部分中职毕业生频繁“跳槽”主,要是没有稳定的思想。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同时也注重经历。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才是在酒店有长足发展。
5.较高外语口语水平
有许多中职毕业生在面试时听不懂考官的意思,还有人不能用外语流利的表
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未被录用。面试的后几关都会有外语面试,个别的还有外方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
所以外语的口语水平不仅决定着是否会被录用,而且在工作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一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酒店企业普遍认为,前厅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康乐管理与服务、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
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酒店心理学、酒店公关礼仪和现代酒店管理与操作实务等方面的知识、酒店服务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非常重要。
在酒店业发展的过程中,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的最佳结合也成为酒店消费者的要求。
(二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
企业认为,酒店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着重体现在:酒店服务技能、酒店的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表达能力、酒店行业政策法规的领悟和理解、酒店的经营与管理能力、酒店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也是必备的办公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现代酒店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
对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要求而言,专业知识是最核心的素质、专业技能是学生对知识实践运用的集中体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酒店行业的外来企业日益增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其应用能力也非常重要。
由于酒店业的综合性强,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另外,创新能力、积极的心态、仪容仪表、 领导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成为现在酒店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7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形势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极大的困境与更大的挑战,人才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关键。为全面掌握市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加快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民营经济跨越危机,再创新高,年8-9月,市委党校会同市经济商务局对全市156家规模企业中的84家企业就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从调查情况看,全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与期末比,中高级人才在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相比,与周边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一、调研所采取的方式及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156家规模企业中的84家企业进行了企业问卷和个人问卷调查,实际收回企业调查问卷84份,个人调查问卷139份;实地走访座谈了以酒业、三宁化工、奥美、开元化工、今贝生物、天元罐业、白银纺贸、迅达科技为代表的8家重点企业,召集了企业部分管理人员进行座谈。在收回的139份有效个人问卷调查表中,有63份(占45%)来自于上述8家重点企业。
被调查的84家规模企业xx年完成的主要指标在全市占据比重比较大,工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分别为92.51亿元、3.8亿元、2.55亿元,职工总人数为12306人,其中8家重点走访企业上述三项指标则分别达60.2亿元、2.1亿元、2.37亿元,分别占84家规模企业的比例为65%、56%、94%;职工总人数达5222人,所占比例为42%。因此,8家接受走访和座谈的重点企业,作为抽取样本,对于全市规模企业来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二、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全市规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包括生产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懂经营会管理的通用型人才对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特别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才的引进
人才紧缺又难以引进。本次调查中,在被问到“贵单位人才工作存在的难点有哪些”时,60%的人认为人才紧缺又难以引进,22%的人认为人才流失严重。无论是参与个人问卷调查的各层次经营管理人员,还是参加座谈人员普遍反映的人才地域分布结构,本土人才被任用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外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比例明显偏低。今贝生物公司则认为高层管理人才特别是产品研发方面的人才引进非常困难,即使引进来后也难以留住。在参与个人问卷调查的139人中,有117人是市人,占84%,市外省内的有19人,仅占14%,省外国内的则仅有3人。由此可见,优秀人才特别是外来人才落户本市企业并长期工作下去的比例非常低,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本土化特征非常明显,人才供求矛盾在全市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凸现出市民营企业对外来优秀人才引进所面临的困境。
制约因素:
通过走访与座谈,本市多数民营企业人事主管均认为较多地任用本地人才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固。这使本地人才任用比例加大的同时,外地人才引进难度加大,优秀人才选拔面狭窄,影响了全市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综合分析139份个人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影响人才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就业的因素有(见表一):
1、劳动报酬。81%的调查对象认为劳动报酬是吸引人才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一因素位居第一,这主要是因为市当前的工资报酬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没有太大吸引力。
2、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发展空间。71%的调查对象在追求劳动报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在一个企业的发展空间,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3、企业发展前景。69%的调查对象更加注重长远利益,比较现实的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这更加说明多数外来人才更希望自己的工作相对稳定。
4、当地生活环境。除上述三项因素外,66%的调查者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走访座谈过程中,多数经营管理人员表示,当地生活环境如:房屋价格、子女就学条件及人文环境等均是外来人才考虑来此就业的重要因素。
5、当地政府和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当地文化学术氛围。58%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对人才的重视非常重要,25%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当地文化学术氛围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充分说明,外来人才来市就业的考虑因素已从单一的经济利益向综合利益转变,当地的工作、生活配套环境已是优秀人才引进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人才的培养
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各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人才培训,当前各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如下:
1、培训反映较为满意: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企业对人才的培训是比较重视的,针对企业的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达到60%,其中,16%的人认为非常满意,44%的人认为较满意。还有35%的人认为一般,认为不太满意的则仅有5%(见表二)。三宁公司、迅达科技等受访公司均认为对本企业员工的学历培训、业务培训等抓得非常到位,员工对此也有高度认同感。
2、企业效益对人才培训投入力度影响较大。问卷调查显示,生产规模较大、发展势头较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与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的企业相比较,对企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见表三)。重点走访座谈的8家企业无论是培训人数还是培训经费,占84家企业的比重都很高。通过对xx年、xx年和上半年的数据比较,在培训人数上,二者之比分别为43%、55%、50%,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在培训经费投入上,二者之比分别为87%、79%、67%,投入力度相对比较平衡。
3、培训方式较为单一。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多采取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占71%的比例,采取集中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的方式占49%,其他如学历培训占4%,海外考察学习则仅占0.7%(见表四)。
4、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表四显示,71%的调查对象参与过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其他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则较少。问卷调查中,针对“对自己最需要加强的素质和能力”这一问题,70%的人认为需要加强管理知识及技能,35%的人认为需要加强领导艺术,30%的人认为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水平,29%的人认为需要加强对本行业包括新技术发展预见能力的培养,27%的人认为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25%的人认为需要加强市场经验,还有16%的人则认为需要加强对决策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这充分说明,参与调查的经营管理人员能清醒认识到自身能力与从事的工作存在的差距,对管理知识、领导艺术、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等知识非常渴求,当前企业进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才培训的多样化需求(见表五)。
(三)人才管理
1、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在问卷调查中,32%的人认为企业人才工作的难点主要在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根据抽样汇总数据显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年轻人才比例偏低,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人才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比例失调,岗位轮换和替补现象非常难等等(见表六)。
其一,具有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
所调查的84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学历多集中在中专与高中以下这一层次,所占比例为48%,专科学历所占比例为36%,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为1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1%。特别是中层以下管理人员中,学历结构一般集中在专科、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且占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2%、44%,在企业有限的经营管理岗位中,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占据非常高的比例。
其二,具有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
所调查的'84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高级、中级、初级、初级以下职称所占比例分别为11%、25%、55%、9%,初级职称所占比重最大,高级职称比例则比较偏低。
其三,年轻人才比例偏低
从所调查的84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9%,而30-40岁和40-50岁这两个年龄档次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则分别为41%、36%,经营管理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有为的人才还没有形成全市经营管理人员的主流,尚需要逐步扩大这一比例。
2、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问卷调查中,“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4%的人认为是人才政策不多,也不够优惠,优秀人才落户政策不够吸引人,比如:住房补贴。这使部分企业没有形成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人才政策的制订走一步看一步,随意性较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梯进式的人才队伍结构,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老中青搭配不协调,出现老的退休了,年轻的接不上等断层现象;二是岗位设置基本是1:1的比例,一个螺丝对一个眼,一旦出现因病因事或辞职等情况,没有替补人员,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轮岗制度没有建立健全;三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仅限人事管理,并没有对新引进人才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使新引进人才不清楚公司在任用时的真实意图,从而容易因工资报酬、工作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素影响失去留下来的信心;四是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比较死板,仅依靠管理制度对人才加以约束,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不能体现人本化的人才管理体制。
三、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探讨
通过调研,调研课题组一致认为,要解决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离不开当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关心,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更需要政府及职能部门来努力构建适合优秀人才的引入机制与成长环境,更需要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转变观念,创新方式与方法来促进更多地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构建高素质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当前市正在着力打造“新兴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市委也明确提出了启动“多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打破身份、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以优惠条件引进各类人才到干事业的指导意见,这对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为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发挥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优化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吸纳人才
市作为县级城市,无论是硬件设施、软环境还是生活水平等跟沿海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重在体现优惠二字,才能对就业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建议一,要在人才落户政策上体现优惠。要有针对性地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在学历津贴、安家落户费用、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补贴。同时,帮助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给他们以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在民营企业安心创业,做出成绩。
建议二,加强当地休闲娱乐、文化设施等建设。在加强城区休闲广场建设的同时,要在企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努力为企业员工修建休闲广场,其经费可以由市财政拿出一部分,其余由各企业分摊,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一点可以借鉴“三宁新村”建设模式,在生活小区内设立餐饮、休闲、娱乐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加强当地文化市场建设,将新华书店、图书馆等文化基地既建成满足全市居民需要的精神园地,也建成适合企业员工充实自我的发展园地。
建议三,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由政府负责,开辟一块空地专门修建一个优秀人才生活小区,其经费可以由各企业按进驻人员数量交纳租金后入住,既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更方便了入住人才小区的企业员工相互进行交流与沟通,为引进的优秀人才良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建议四,加快建立企业用工与人才就业双向选择信息网,为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服好务。
建议五,着力解决年轻人才婚姻问题。团市委、市妇联这样的组织及团体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为年轻人才牵线搭桥,使年轻人才能扎根。
(二)着力完善培训机制,培养人才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 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 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增长知识, 提高技能,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 民营企业应建立起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 根据员工的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 提高员工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推行通才计划, 通过培训等方式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 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是通过“产学研”结合,鼓励本地企业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利用我市现有的校企合作优势,采取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努力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
二是开展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团队和中低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提升自己能力,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无法到远距离的著名高校接受学习。因此,市委市政府应着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地方企业服务。建议先对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管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一些培训,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开展高层次管理培训,把继续学习移植到企业家门口,既为企业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推动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向纵深发展。
三是把企业文化的渗透作为常规性的工作。企业文化培训是员工了解和接受企业价值观的最直接方式。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内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是否吻合, 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因此, 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认同企业价值观, 逐步使之改变成有利于工作的心智模式, 应是人才培训的关键一步。
四是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指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担任着“教练”的职能, 他们是下属工作中的发令者和指导
者。知识、技能都是不断变化的, 除了定期不定期对其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外, 还必须教会其学习的方法, 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要强化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公关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 因为在工作中, 他们是各部门工作的协调者。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必定无法胜任经营管理工作的“教练”职能。可以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一些拓展强化训练, 来提高并完善这方面的能力。
(三)制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好人才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 员工人数也相应增加,如果不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 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持续增高, 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民营企业着眼未来, 分析企业的内外部变化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弄清楚企业现有的人才队伍状况,今后需要多少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是自己培养还是通过外部引进等问题,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环节,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 制定出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建议市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设置单独的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专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同时,企业必须帮助员工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使公司的发展始终能与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保持同步,确保企业人才的稳固。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 也是当前企业员工最为看重的。通过本次调查,当前企业员工首位的需要是工资报酬, 同时也比较看重精神激励。企业管理者应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把握好激励的时效性, 看准火侯、抓住时机进行激励。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从吸收、用好、留住人才三个环节入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克服用人唯亲的狭隘观念,鼓励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对分离,以事业留人,以环境留人,以感情留人,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营企业贡献才华,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按照绩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年薪制。要大胆进行允许技术入股并参与分配的尝试,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民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分配上,要拉开档次,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除增加薪金外,还应当给予相应的股权或期权奖励。
三要在抓好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拓宽精神激励的内容,在实施精神激励时, 形式也应新颖多样, 如大会口头表扬、发奖状、荣誉证以及交心谈心、感情交流、通令嘉奖、做事迹报告、分配有吸引力的工作, 派出进修、外出参观旅游等,激发员工的自我成就感。以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良好氛围, 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作有动力、干事有舞台、利益有保障”情况下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 为企业做出最大贡献。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8
日前,全省技师(高级技师)统一考评成都考场考试在省就业训练中心开始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102名技师、高级技师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天的全省统一考评,他们分别来自汽车维修、汽车驾驶、维修电工、美容师、美发师等五个职业。记者从考试现场获悉,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省就业训练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全省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0.6%,与四川省xx期间制定的5%的目标相去甚远,“四川现有技能劳动者大约700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4万人左右,即便是五年内技能劳动者人数仍为700万不变,技师和高级技师与计划目标还有30万人左右的差额。
记者昨日还从省劳动厅了解到,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后,高级技能人才不仅可“自由”落户,还能享受与工程师同等的待遇。对于企业引进的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籍可从其他地区迁入企业所在城市,并取消企业跨地区聘用大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我省要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在生产中有重大贡献的业务骨干,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秀名次的选手,我省将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其突破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9
考生类别:理工类。
就业前景:主要到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
其他事业单位 2.57%
高等学校 2.33%
科研设计单位 9.12%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 0.79%
录取研究生 5.47%
国有企业 44.85%
机关 2.46%
民营及私营企业 9.40%
部队 2.65%
金融单位 0.50%
三资企业 0.87%
出国 0.27%
其它 0.07%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建筑工程84.36%、城镇建设73.65%、交通土建工程90.01%、工业设备安装工程86.75%、涉外建筑工程61.40%、土木工程91.96%。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10
人才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对于发挥市场功能,促进人才交流、实现人才的人有效配置和社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提供求职者的就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功能也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升级,以利于保持人才市场的生命力,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经济效益。
早期的人才市场功能主要是组织人才招聘会和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会有如定期举行的“庙会“,在有限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内组织人才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行供需见面,用人单位接受求职简历,达成初步意向。人事代理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理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地方政府部门主管的人才市场,在人才中介服务中占有主导地位,起到规范市场秩序、塑造品牌形象、带动行业自律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对于人才市场的中介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这即为人才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向人才市场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表明,人才市场的功能在逐步增强、拓展和升级。
从社会上对于人才市场功能的需求角度分析,人才市场的发展将有三个方向的选择。
首先是在人才招聘服务的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现网络化、专业化、高级化的趋势,网络化是指运用信息网络,将网上招聘和市场招聘对接起来,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联合,因为网络招聘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便捷高效,特别适合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的需要,但是,网络的交流毕竟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具体可信,而且,人才交流的范围基本是在区域市场内,因此“网上联络、场内见面”是十分必要的。网络化还指各地人才市场之间相互形成网络连接,逐步实现用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信息资源共享,形成跨区域的联合招聘,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比如新安人才网借助网络建设的技术优势,在四五年内构建了安徽最大的人才信息网,人才简历档案达到45万,为120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网络招聘。专业化是指在较大的城市获范围内,形成一定的专业化人才市场,在人才招聘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即包括一定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也包括市场需求规模大、市场流动频率高的各类专业人才。合肥人才市场根据合肥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组织分门别类如it、建筑房地产、化工、家电等专场招聘会。专业化不仅可以考虑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专门人才招聘的专场招聘会,也意味着某些人才市场在某些专业领域中占有相对优势,保持在某个专门人才领域中的长期服务的能力和特色。几年前,合肥中高级经营人才公司就举办中高级人才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封闭式、宾馆式招聘会,供需双方的评价都比较满意。高级化是指从提供招聘信息和供需见面场所提高到在招聘服务中接受委托代理,按照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设计测试工具、方法和程序,构建专门化的人才信息库,逐步达到猎头服务的水平。从发达地区如上海的近期信息看,猎头公司的组建和业务活动日渐活跃,合肥本地的猎头服务也渐趋成熟,为人才招聘高级化服务昭示了可观的前景。
其次,围绕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提供延伸性服务,比如典型的业务项目,一是可以拓展的业务领域是人员测评,比如新安人才网在网上提供标准化的职业性向测试,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要求相关职位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心理测试的报告,这样,有利于用人单位降低招聘环节的考察成本,提高招聘质量。二是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拟长期聘用、培养开发的储备人才越来越重视任职前的职业发展规划,人才市场抓住这一契机,提供通用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模本,对人才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并提交测试报告,能够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三是组织新员工培训,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新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对于诸如商务礼仪、行为素养、职业理念、沟通技巧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培训需求也非常旺盛,人才市场如果能够把握这一市场需求,组织专兼职的培训师资队伍,为用人单位提供长期、稳定和规范化的职业培训,是很有市场前景的。四是继续做好人事代理服务工作,拓宽人事代理服务的业务范围。特别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招聘一定数量的人员,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进行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服务和管理,进行劳务输出,实行劳务派遣,既有利于用人单位控制用工成本,也能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提高人才市场的规模效益。 再次,向更为长远和更高水平的中介服务领域进发,确立和实现依托招聘服务主业、探索咨询服务新空间的战略目标。
2024年人才调研报告 篇11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认真提高人才应对政策,促进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我局组织人员于5月上旬先后深入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走马乡卫生院等六个单位,就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12月底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4所(个),其中:公立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分院16所、村卫生室54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个,民营医院1所、个体医疗诊所(社会办医)41所;共开设床位731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1.7张;现有卫生人员15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2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76人,初级职称456人,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77人。另有乡村医生367人。调研单位情况详见各单位报告。
二、近年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走人才兴昭、强昭之路,是发展壮大昭平卫生事业的必然之路。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投入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硬件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如何提高卫生队伍专业素质,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我们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增加卫生人才数量和提高卫生人才素质。一是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重要的措施。采取“引智、引人、引技、引项”的办法和选优、选专、选高、选特的措施重点培养,重视对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培养,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形成了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二是采取了县、乡镇内调济、人才流动中心招聘、外出进修、岗位自学、上级对口支援免费技术培训和在职培训、传、帮、带等形式为乡镇级卫生院、分院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近3年,送出区内外培训人员30余人次,在职培训254余人次。三是有计划地组织了25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疑难病例会诊、巡回医疗、健康教育和“三下乡”活动。四是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技术骨干”和“中医农村适
宜技术”培训项目。逐步使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五是利用卫生厅科技培训项目,对各乡镇的每个村一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急诊急救技术、农村合理用药知识和有机磷农药中毒防治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保健技术和服务水平。六是各卫生单位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无学历或低学历医务人员脱产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提高人员专业知识层次。梧州市人民医院响应万名医师下基层服务的号召,派出各科医疗骨干对昭平县人民医院对口服务,支持山区医疗卫生工作。七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县中医院建立中医药特色专科,培养专科专病服务人才,促进了人才成长。拓宽了服务范围。八是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力度,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90%以上,乡镇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经过不懈努力,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才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措施不断强化。有效的支撑了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保障。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卫生管理者对医疗卫生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臵,对人才工作缺乏规划,缺乏主动性,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人才工作相对落后滞后;二是人才严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进出的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打破,人才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还不强;四是人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同时存在;五是人才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高,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后继无人。下面,从五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
1、引进人才困难,主要是没有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主要是工资待遇,人员编制无法解决,医疗条件差,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2、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我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处地域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子女教育等生活不理想,此外受体制的影响,人员编制身份不能确定,造成部分人才外流。
3、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中级人才短缺,大本以上学历
人员较少,研究生以上人员没有,接受普招毕业的医学类大中专生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属成人、自考等毕业生,大部分属工人身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尤为突出。
4、各单位的编制配备不规范,编制数严重不足,造成所调研五个的单位普遍存在借调其他单位技术人员工作的普遍现象。借调人员由于编制及待遇多年无法妥善解决,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均受到直接的影响。
5、调研的几个单位的人才培养、引进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制定。目前对人才只重使用,不重培养。从20xx年至今,部分机构的中层干部除增加了几个工作人员外,几乎没有大的变动,没有进行任何转岗、换岗,也没有对外进行流动交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导致思想的固化、惰性的滋生,也十分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意见和建议
1、创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增强地方吸引力。要借鉴先进地区的人才引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尽可能地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
2、优化软硬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要放手让高层次人才干事业。将他们安排到适合他们发挥才能的岗位上,在科研经费、设施等条件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二要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要予以提拔重用,给他们压担子,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三要落实好福利待遇。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回报他们的突出贡献;四是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对选中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上要关心、支持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五是建议县人民政府对高层次人才推行优惠政策,不受编制限制享受现正式职工同等身份待遇;六是加大感情投入,以情动人,使他们愿意来,留得住。
3、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人才兴县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编制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本地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签订协议回来效力等形式,培养“永久牌”高层次人才。通过以上方式,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持本地经济卫生事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4、积极发挥县医学会的作用,通过县医学会组织全县卫生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技术,开阔视野,共同切磋技艺,相互合作,共谋发展。
(二)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存在问题
1、引进人才不易。一是目前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高期望值,不愿到乡镇卫生院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卫生院工作。二是当前乡镇卫生院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没有资金用在引进人才上,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乡镇卫生院对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更不用说已事业有成的在岗优秀卫生技术人员。三是有的高一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到基层卫生院服务,但乡镇卫生院没有解决各种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四是乡镇卫生院的编制出现严重不足。
2、培养人才困难。一是人员紧张。一人多职,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若派出学习人员过多,碰到突击性任务,就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人员紧张,往往使卫生院管理者放弃或压缩进修人数。二是经费紧张。外出进修、学习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目前基层卫生院亏损现象异常普遍,财务状况十分严峻。在职工工资都无法完全落实的前提下,也就不可能拿出经费来保证医务人员的进修、学习。三是定位困难。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常抱着这样的想法:“外出进修不学疑难病诊疗方法,就学常用诊疗方法,倒不如不去进修。再说,高新技术在乡镇没条件开展,一般技术也就这些。”因此,进修定位非常困难,定得过于普遍,职工兴趣不大,缺乏积极性,且进修时工资奖金比在单位正常上班少,职工都不愿去;定得过高,则学不致用。四是内部传授困难。目前活跃在基层卫生院医疗一线的业务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中有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有的是子承父业,擅长于治疗某一方面的疾病或拥有家传的秘方、验方,在当地百姓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传授医术方面还远远不够。乡镇卫生院的医师梯队建设严重脱节,中青年业务骨干极其缺乏。
3、留住人才更难。一是技术留不住人。卫生院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水平普遍较低,有技术有水平的专业人才要想在卫生院有所作为非常困难。因此,一旦有大医院召唤,很少有人能抵得诱惑。二是待遇留不住人。一直以来,卫生院生存艰难,财力有限,入不敷出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过分提高医疗技术骨干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实行绩效工资后,医疗技术骨干的工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卫生院退休人员工资、防保经费、发展经费都得自行筹措,卫生院要想留住优秀人才,经费无疑成了最大障碍。三是感情留不住人。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队、绝佳的氛围,但卫生院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既缺少医院文化建设,也缺少团队协作氛围。目前基层卫生院职工的劳动强度和数量参差不齐,但工资资金的差距十分有限。长此以往,难免影响业务骨干的积极性。
建 议
1、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要用战略的眼光来构建人才的引、培、留机制,加快人才的梯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心甘情愿到基层来创业、来发展。同时要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引进的人才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虽然目前财务有限,但如果再不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下工夫、投经费,基层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制定培训计划,形成层级培训,每年乡镇卫生院都要负责对所管村医进行培养,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派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到市、县级医疗机构培训。进修期间派出单位要保证参培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2、规范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目前一些基层卫生院还存在大量的作为职工子弟顶替进入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既没专业学历,也无技术职称。上述人员的存在,一方面占用了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临床一线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卫生院的发展。因此,尽快地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着力营造“能者进、能者上、劣者下、劣者出”的用人氛围,进一步精简人员,提高在编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人才有序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卫生院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3、积极争取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农村培养适宜性人才,使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简、便、捷、廉”的医疗服务。
4、制定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待遇无疑在人才的挽留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能者多得、惰者少得,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打造卫生院内部文化特色,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使人才愿意留下来。
(三)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局机关干部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少,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未参加过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知识、管理经验有待增加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