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三篇)正文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三篇)》

时间: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通用3篇)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 篇1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 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 篇2

《庄子》中一个个寓言故事经于丹的讲解,使我豁然顿悟。尤其是于丹把庄子的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把她对寓言的感悟,对现实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对人生真谛透彻的领悟,一一向我们道来。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发生着共鸣。为我们解疑释怀、使我们暂且忘却了烦恼,对人生多了几许快感。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惟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人生的变化有太多的阶段。年幼无知、青春憧憬、安度晚年,其中各个阶段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仅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推断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真正认清的人又怎么能去真正认清其他的人呢吗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常常是好心办了坏事,因为我们自己总是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强加于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么是你所不欲的之后才能避免施之于人。

所以我认为了解别人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蒙蔽了我们看清自己的双眼,然而正是这种近似于阻碍的保护使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我们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之后就忘记了自己思考,丧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走出堆砌的堡垒,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内心深处仅存的那些自信,那些所谓的自尊,都被击得粉碎。一时间,自卑、渺小、无奈、疲惫、迷茫一一袭上心头,困扰着我们,束缚着我们。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找不到人生奋斗的目标。思想陷入困顿的境地,感到处处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无味。不知希望在哪里,不知自己的用处何在。

这种困惑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于丹的《庄子》心得之二告诉我们: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一个葫芦如果小,可以当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可以把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遮风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从她的讲解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正确面对,要在内心问自己,是否在看问题的境界上站错了位置,错误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游戏的戏弄,落得个惨败的下场。面对挫折,我们不要与别人攀比,不要羡慕别人,要仔细地审视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长处,兴趣爱好,找到自信,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目标下,去为自己的长处、爱好兴趣浇水施肥,辛勤耕耘,我们最终才能欣赏到人生美好的风景,收获到人生丰硕的果实。

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诱惑,充满了纷争。步入这个世界,我们真的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迷失方向,丧失原有的本性。由此,我们会困惑、会迷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丧失不迷惑呢?

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就在我们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我们难免会走过弯路,有过失败,有过彷徨,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有过快乐。可我们总感到成功与喜悦停留的太暂短,失败与痛苦的事情总是令我们挥之不去,让我们的心里隐隐作痛。这说明我们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们过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那么我们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寻烦恼呢?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现在,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呢?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或许比庄子的时代,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内视反省,更需要摆脱外在的标准,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只有确立了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再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不强加而真正尊重。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每一个年龄的生活方式以他本来的样子,去让他发挥到最好。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我想在《庄子》一个又一个环环相生的寓言中,如果我们综观起来,站在当下,会解读其中的奥秘。我们都会有一双灵魂的眼睛,能够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 篇3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