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精选8篇》
教学后记或称教后感,实际上就是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过程,上完一课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得失,并简明扼要地写在教案的后面,是教师对自己上完一课之后的回顾和思考。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学后记精选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后记该记些什么 篇1
一是记得。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学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是记失。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偶然性很大,难免出现疏漏和失误。“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若能把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上难以理解,及时记下来,可避免在今后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有利于自己教学的日趋成熟和完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记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四是记智。灵感如雷雨里的闪电,似夏夜中的流星,稍纵即逝。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五是记疑。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成败主要是通过学生反馈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后记中,应把学生在课堂上、试卷上、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全部记录下来,再加以整理、分析、考虑下节课教案的设计,以便解决问题,及时修改教案,改善课堂的欠缺之处。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写教学后记,做到有感必记,有记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后记 篇2
一、教学感受:
1、首先我觉得这节课从总体上是成功的。本课结构完整,贴近学生生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学生围绕“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利用网络、社会调查等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制作成电子作品。课堂上学生评价同学作品、进行成果汇报、小组发问,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到达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很好地完成了了教学目标。我觉得经过这次“安全自护我能行”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观察本事、分析本事、信心技术本事、语言表达本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跨越。
2、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我们应当在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教师仍然是教的主体,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忙者。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下教师是和学生一齐调查探究的实践者,是学生的指导者;课上教师是主持人,把一个个环节串连成线,是点拨者,帮忙学生把一个个重点、难点击破。尤其是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更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3、存在不足:这节课课堂容量较大,自护论坛上学生的讨论时间太少,在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方面有点没到位。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调整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而不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
2、继续加强学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尤其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能每一节课课前都做调查、每一节课上课都作汇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短短的40分钟,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充分调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在“在反思中成长”,今年我是第一次教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新教材,教学中总感到有很多困惑,借这次“跨越式”探索课的机会我有幸得到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马宁博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忙,使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化了对新课程所教育理念的认识,我期望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教学后记 篇3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同样的教学资料在不一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反思中我觉得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那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本事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经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提高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经过自身进取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构成本事。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理解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趣味、学得简便、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突出一个“活”字
那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并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所以,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我,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本事和驾驭课堂的水平,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证明,一个人在进取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进取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当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主角。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能够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能够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引导、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指导学生推导公式、归纳结论,在充分相信学生的本事,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进取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将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必须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数学,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本事。
教学后记 篇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以往提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当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下头我主要谈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进取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宜,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取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资料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资料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能够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经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我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构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经过案例将要学习的资料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供给背景资料,经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构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本事,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智能组合,有自我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本事有高有低,认知本事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能够在资料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本事要求。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教学后记 篇5
“五步六动”课堂模式下的常态课堂,应该是自信的、快乐的,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上周,区教研员来听课,我讲得是《葡萄沟》一课,简短的导入过后,便是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紧接着孩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接着进行反馈展示。一堂课,气氛活跃,从容不迫。上完课下来,听课老师给我指出了一些不足:首先就是随文识字部分。低年级以认字识字为主,但是我的一堂课下来,全是都是识字认字写字,虽然设计了部分游戏环节,但是这样40分钟完全都在讲识字、写字,未免有些许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字放在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让孩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认字。然后就是孩子读课文的机会太少。我总以为早读孩子读个两三遍课文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的。语文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孩子,以读代讲,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
经过这次评课,我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认真汲取各家之有点,争取把自己的课上好。
教学后记 篇6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必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到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再现。
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
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并且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目的,并解决难点和重点。
另外,我围绕课文资料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单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一样的声音,从而看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创新教学中,总是提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
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仅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并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本事和良好习惯的构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作为教师,教每一篇课文之前,自我首先得下功夫把课文读好。
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须把每个阶段的摹状情景唯妙唯俏的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缓慢的地方就缓慢,否则学生就感受不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教学后记 篇7
昨天在3班,我感觉历史课上的很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谈谈历史课如何上好。我认为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且我认为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我相信学生也会跟老师实话实说。我期待着……
今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3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他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不会是现实,是放任自流还是想方设法?我觉得下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不妨一试。
方法一:提前预习,了解梗概。做到心中有数。
方法二:借助课外书,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
方法三:认真读书,进行反复思考。
方法四: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方法五: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进行反思。
偶尔一两个题不会也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努力去思考了,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4.两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三.问题与解答:
1同步练习的大题怎样处理?先明确自己的答题思路,再形成文字。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找不足。这样做,需要毅力才能坚持,一旦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你会受益匪浅。
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大题?
(a)、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b)、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c)、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
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考生必须紧扣试题要求,论述的观点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联系教材,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求做到答案新颖准确。
(d)、注意思路清楚,力求完美
如果思路不清,会导致要点不全,逻辑不顺,答案不明的缺陷。同学们在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要点,完美地组织答案,做到这些,就减少了不必要的丢分。
3、需要买历史课外书吗?买什么样的课外书?如果感觉做完同步不过瘾,当然可以买。现阶段主要任务是熟悉课本,在此基础上适当总结。所以,我认为应该买既有知识讲解又有练习题的参考书会比较合适。根据自己水平确定。
4、为什么要写历史复习日记?有人说,历史是文科中的“理科”,这句话表明历史学习中离不开理科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学会归纳和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冲破自己学习的障碍,做到活学活用。在总结归纳中还要做两个结合——政史结合、中外结合。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断梳理知识,定会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生知识升华的过程,是历史学习中的“质变”。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的关注程度、方法都不尽相同,通过记特色日记,让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适当加以指导,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太适应。一方面,你们要适应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也要适应你们,形成和睦、融洽的气氛。适者生存。
6、把历史背下来,为什么不能得高分?扎实的基础知识+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不仅需要三者,而且注重三者的综合。这有待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四.历史复习的几种巧妙方法
1、抓住目录,把握总体
“翻开课本觉得什么都懂,合上课本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目录会议复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目录是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教材的浓缩和提炼,同时也是课本知识最简要的提纲和线索。利用目录复习历史的方法是:翻开目录,首先,划分出历史阶段,并回忆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标志性大事等;其次,再仔细回忆每课的内容,对于每课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启示等,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作全面回忆;再次,观看目录的顺序,找出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遇到不能正确再现的内容时,及时打开课本,巩固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正确区分历史概念和从宏观上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形成历史框架。
2、浓缩内容,巧记要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串记时以少带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如记忆《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这几个数字概括。
3、中外结合,纵横交叉
中外历史的相互照应,可以整体地把握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复习***战争背景时,要联想到世界史的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再如复习世界史十月革命的影响时,要联系中国史的五四运动爆发和作用。复习时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要善于归纳和综合,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补记:这篇文章写完后,我打印出来,分发到各班,虽然只是12班一个班的问题分析,但我觉得很有代表性。要求各班贴到墙上,让同学们下课学习,自己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学后记 篇8
作为一篇写人散文的教学,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能概括文章资料,把握人物特点。
3、理解人物描述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教学实际情景看,三个教学目标基本能够达成。整个教学过程也算较顺利,可是仍有几点做的还不够完善、到位。
1.课堂设计上,作为在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一节公开课,我以“评选2013年最美教师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操作上来看基本能够,但有些环节形式与资料结合得还不够紧密,还有“刀削斧凿”之感。在最终的“评委合议,解读美丽”环节,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解读王几何教师的个性之美和作者马及时的作文之美,作为全堂课的总结,既总结人物,也总结文章写法。但在这一环节上很明显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指导不足,效果没有出来。
另外,王正玲教师指出的一个问题也很值得思考。这堂课在“基础过关”环节,以复习的方式经过填空明确了写人文章的手法,再“按图索骥”阅读分析课文。异常是人物描述手法上,是从手法找语句(文本)而不是经过语句(文本)来归纳手法,这些都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我当时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起来系统一些,作为公开课,让课堂教学的难度降低一些,此刻看来的确值得商榷。
2、教师教学方面,我上课时有些紧张,发挥明显不如平时上课。没有把学生情感激发和引导出来,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问题去被动思考,他们的情绪表达只停留在较表面化的层面上。学生朗读指导还不够,评课时有几位教师也说到这一点。课后对着录像整理课堂教学实录时,我又发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不足。不精练,不丰富不生动,普通话也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本事对于一个教师异常是语文教师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这节课告诉我,今后要努力提高表达本事!
这样的研讨活动,讲课者会发现自身问题,认识到不足之处,进而获得提高,参与者相信也会有所收获。真心期望以后能够多机会参加这样实实在在的研讨交流活动,再次衷心感激为成功组织研讨会做出很多工作的各位领导、教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