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7篇】正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7篇】》

时间: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收藏 篇2

一、声音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压力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 篇5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初二物理电与磁学习口诀

1.磁现象

磁体两端磁极强,指南S指北N。

异名相吸同名排(斥),常见磁体靠磁化。

2.磁场

磁场方向有规定,磁针静止北极指。

磁体外部磁感线,北极(N)出发回南极(S)。

地球周围地磁场,沈括发现磁偏角。

3.电生磁

电流周围有磁场,证明丹麦奥斯特。

通电螺管磁极判,安培定则伸右手。

四指沿着电流走,旋转方向不能反。

大拇所指为N极,掌切所标为S。

4.电磁铁

螺管磁性强弱定,电流匝数插铁芯。

带有铁芯螺线管,通常叫做电磁铁。

开关控制磁有无,电流控制磁强弱。

5.电动机

通电线圈磁场中,受力作用会转动。

定子不动转子转,持续转动换向器。

控制方便高,电能转化机械能 初中化学。

6.磁生电

电磁感应法拉第,磁生电要闭电路。

部分导体切磁线,感应电流线中有。

方向改变交流电,机械能化为电能。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路

1、电路的组成:电路由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组成。

学电路前画元件,认真规范是关键;整个图形是长框,元件均匀摆四方;

拐角之处留空白,这样标准显出来;通路断路和短路,最后一路烧电源。

2、电流的方向:定向移动成电流,电流方向有规定;电源外部正到负;自由电子是倒流。

3、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基本电路串并联,分清特点是关键;串联就是一条路,正极出发负极回;

一灯烧毁全路断,一个开关管全局;开关位置无影响,局部短路特殊用。

4、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是串联和并联。如果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叫做串联,如果把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接入电路,这种连接叫做并联。

5、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1)完整地反映电路的组成,即要把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都画在电路之中,不能遗漏某一电路器件。

(2)规范地使用器件符号。

(3)合理地安排器件符号的位置,应尽可能使器件均匀地分布在电路中,画成的电路图应清楚美观。

(4)平直地描绘连接导线,通常用横平、竖直的线段代表连接导线,转弯处一般取直角,使电路图画得简洁、工整。

中考物理知识点之欧姆定律公式

【—中考物理之欧姆定律公式】关于物理中欧姆定律公式的知识,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学习吧,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欧姆定律公式

标准式:I=U/R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U/R或I=U/R=GU(I=U:R)

欧姆定律公式说明

定义: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通过的其中G=I/R,电阻R的倒数G叫做电导,其国际单位制为西门子(S)。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I=Q/t电流=电荷量/时间(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

也就是说:电流=电压/电阻

或者电压=电阻×电流『只能用于计算电压、电阻,并不代表电阻和电压或电流有变化关系』

注意:在欧姆定律的公式中,电阻的单位必须用欧姆、电压的单位必须用伏特。如果题目给出的物理量不是规定的单位,必须先换算,再代入计算。这样得出来的电流单位才是安培。

欧姆定律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在气体导电和半导体元件等中欧姆定律将不适用

通过上面物理中欧姆定律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吧。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概念汇总

【初中部分概念汇总】,电学可是很重要的的,是重点更是难点,所以我们给同学们分享一下物理电学重点难点,更多初中物理知识尽在。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用绸子摩擦的玻璃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4.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发生转移。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能够提供持续供电的装制叫电源。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直流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地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是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导电。

7.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接通的电路电通路;断开的电路电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8.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I”表示电流,“Q”表示电量,“t”表示时间,则I=.1安=1库/秒。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实验室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0.6安和0~3安;接0~0.6安时每大格为0.2安,每小格为0.02安;接0~3安时每大格为1安,每小格为0.1安。

10.电流表使用时: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压用符号“U”表示,单位是伏,用“V”表示。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每个也是1.5伏,铅蓄电池每个2伏,家庭电路电压为220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超过36伏。

12.测量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3伏和0~15伏;接0~3伏时每大格为1伏,每小格为0.1伏;接0~15伏时每大格为5伏,每小格为0.5伏。

13.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4.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单位符号是“Ω”。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

15.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

16.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欧姆定律。

17.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公式是W=UIt.电功的单位是“焦”。另外,1度=1千瓦时=3.6×106焦,“度”也是电功的单位。

18.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公式是P=UI.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如“PZ220V100W”表示的是额定电压为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

19.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结论叫焦耳定律。公式是Q=I2Rt.热量的单位是“焦”。电热器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

20.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伏的电压,零线是接地的。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它的单位是“度”。

21.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2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

23.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24.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

初中物理电磁波章节知识点总结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物理知识大放送: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①语言的诞生;②文字的诞生;③印刷术的诞生;④电磁波的应用;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①牛骨?竹简、木牍,②书,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①振幅A: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 v=——=λf 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③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①发送电子邮件;②召开视频会议;③网上发布新闻;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温馨提示: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初中物理声速试题

【声现象试题】,初中物理可是很重要的的,是重点更是难点,赶紧来看看看下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考点: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

(3)知道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解答:解: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和气体快,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例如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都是人听不到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声现象多个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单位符号是:kg/m其它单位有:克/厘米(g/cm)、千克/分米(kg/dm)

单位换算关系是:1g/cm=10kg/m1g/cm=1kg/dm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kg/m=1.0g/cm其物理意义:1米水的质量为10千克。

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

13、密度有哪些应用?

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

(2)m=ρV计算质量

(3)V=m/ρ计算体积。

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

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

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

(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

(3)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V2-V1。

上述方法为排水法。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

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

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m)。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m=10dm,1dm=10cm3,1m=10cm1dm=1升(L),1L=10毫升(mL),1cm=1mL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m)。

其它单位及换算:1m=10dm,1m=10mm,1m=10cm17、密度表上的信息有哪些?

答:(1)水的密度ρ水=10千克/米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也可能相同。ρ冰=ρ蜡=ρ植物油=0.9×10kg/m

ρ酒精=ρ煤油=0.8×10kg/m

(3)同种物质的密度在状态改变时也发生改变

(4)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

18、什么叫硬度?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

答: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叫做物质的硬度。物质的物理属性有:状态、密度、比热、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弹性、塑性(范性)、韧性、颜色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模型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2、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答: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

3、电子是谁发现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这种粒子带负电,是自然界最小的带电体,该粒子是汤姆逊发现的。

4、原子结构如何描述?

答:(1)来自原子内部带负电的微粒叫做电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5、“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

答:“摩擦起电”是依靠摩擦而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摩擦起电”是在两个不同种物质间进行的。“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分子由什么组成?

答: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组成单质分子。

7、发现质子和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谁?

答:发现质子的是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8、发现中子的和提出夸克的分别是谁?

答:发现中子的是查德威克,提出夸克的是盖尔曼。

9、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是什么?答: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10、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多少?答: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

11、宇宙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结构系统?

答: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

12、紧靠银河系的星系是什么星系?

答:仙女星系,它距离我们超过200万光年。

13、“量天尺”的两个单位是什么?

答:光年和天文单位1光年(l.y.)=9.461×10米(m)。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AU)。1AU=1.496×10米(m)。

11

14、远古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得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形状。为此,建立了什么学说?答:托密勒的“地心说”学说。

15、人类是如何认识宇宙的?

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人类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中国古代的敦煌星图,绘制于约公元705年。16世纪后,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16、谁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答:牛顿

17、科学家借助什么系统对天体、天体系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答:望远镜系统

18、20xx年10月,我国第一位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他是谁?答:杨利伟

19、宇宙起源于什么?

答: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20、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21、什么叫太阳系?

答:太阳及其九大行星及无数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第八章力

1、什么叫形变?形变有哪两种形式?

答: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2、什么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哪几种形式?

答: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是什么?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4、什么叫测力计?其原理是什么?答: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是根据作用

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的性质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答: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它是根据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6、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

7、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答: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1N的大小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8、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⑴必须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⑵测量前还要观察测力计的分度值,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⑶校正零点,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的位放好,检查指针是否还在零刻线处,若不在,应调零。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垂直;

⑸记录结果时,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单位。

9、什么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其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材料自身的性能有关,

10、什么叫重力势能?答: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

11、什么叫势能?答: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

12、什么叫重力?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13、重力与物体的形状、位和质量的有没有关系?

答: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位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4、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答: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G=mg。

15、表达式G=m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16、重力的方向如何?答: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平面是否水平。

17、重力和质量有何区别和联系?答:物理量关系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定义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区随在地球上位的改变而变方向计算式别国际单位测量工具联系牛弹簧测力计G=mg千克天平G=mgm=ρV竖直向下没有方向大小化改变而改变不随物体所处位的Gm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8、什么叫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摩擦力?

答: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滚动摩擦力。当物体将要运动或运动时,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统称为摩擦力。

19、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压力的作用、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

20、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物体如何运动?

答: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条件)

2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无关,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关系是: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分离接触面和变滑动为滚动。其中分离接触面的方法有加润滑油、气垫和磁悬浮。

2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答: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变滚动为滑动。

24、什么叫力?

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叫做力,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其中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力相互作用中,其中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25、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答:力使物体的形状、体积发生改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表现为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共同发生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2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27、什么叫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有什么区别?

答: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叫做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有一种定量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共同点是都要标出力的大小、作用点和表示方向的箭头,重要区别是力的图示要有表示力的大小的标度。

28、为什么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

1、什么叫压力?

答: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如何确定?答:垂直作用于物体的受力表面。

3、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压力是弹力的一种形式,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

4、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

答:压力与重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可以大于物体的重力,也可以等于物体的重力,还可以小于物体的重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与重力无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表示?

答: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6、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7、什么叫压强?

答: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8、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9、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牛,受力面积的单位是米,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帕是个很小的单位。

10、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多少?答:0.5Pa

11、增大压强的方法是什么?答: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12、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答: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13、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14、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工具是什么?在结构上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压强计结构上主要由U形管和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组成。

15、100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表示物体1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0牛。

16、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

答:(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璧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都相等;

(4)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5)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7、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p=hρg

18、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深度越深,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

越大。

19、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0、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什么实验?

答:是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21、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其它实验还有哪些?答:瓶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等。

22、最早测出大气压的实验是什么?

答: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托里拆利实验。

23、标准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答: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0.76m)(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

1.0×10Pa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24、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少米高的水柱?答:约10米

25、大气压变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大气压与高度和天气等因素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冬高夏低,晴

高阴低。在20xxm的高度内,高度上升12m,气压降低133Pa,即降低1mm高水银柱的压强。

26、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什么?

答: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27、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答:由于锅盖的密闭性和加压阀的作用,使锅内的气体压强能达到两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升到120℃,使食物更易煮熟。

28、什么叫气压计?气压计有哪些类型?

答:测量气压的工具叫做气压计。气压计主要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两种形式。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

29、什么叫做流体?

答: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因为它们都具有流动性。

30、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什么?答: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1、什么叫浮力?

答: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称为浮力。

3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33、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4、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则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5、浮力计算公式有哪些?

答:(1)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

(2)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3)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4)漂浮或悬浮的平衡条件F浮=G物

第十章力与运动

1、通过改变什么关系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答:可以通过改变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2、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答:(1)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大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上浮;

(2)当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3)当浮力小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下沉

3、物体的漂浮条件是什么?答: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4、如何通过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

答: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1)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上浮,静止时到漂浮;

(2)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浮体悬浮在液体中;

(3)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下沉,静止时沉底。

5、改变物体浮沉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改变物体自身重力;

(2)改变液体的密度;

(3)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6、什么叫做悬浮?答: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可以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7、打捞沉船的方法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答:浮筒法;原理是:浮筒下沉---增大排水体积---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减小重力---重力小于浮力,沉船上浮。

8、什么叫密度计?其原理是什么?其刻度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原理:利用漂浮条件来工作。刻度特点:上小下大、上疏下密、刻度不均匀。刻度数值是: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9、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通过改变自重实现浮沉。水舱进水,重力大于浮力,潜水艇下潜;水下航行时,浮力等于重力,潜水艇悬浮;水舱排水,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

10、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是什么?

答:气球和飞艇的升降主要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及自重来实现的。球和飞艇的气囊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它们利用空气的浮力工作。11、使密度大的物体漂浮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将物体做成空心,增大排水体积,从而增大浮力。(轮船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轮船的工作原理是:漂浮条件)

12、什么叫排水量?答: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在长江与大海中航行时,排水量不变)

13、什么叫平衡状态?答: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4、什么叫平衡力?

答: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15、什么叫二力平衡?

答: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16、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答:当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彼此平衡。

17、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答: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8、为什么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要使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答:目的是为了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的起点获得相同的初速度。19、牛顿第一定律如何形成?

答: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总结和推理而获得。牛顿第一定律虽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但大量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

20、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的规律。

21、什么叫惯性?答: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