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最新6篇正文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最新6篇》

时间: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最新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1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与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xx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xx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xxx。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标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小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我省尽管新一轮教材使用已经进行了6年多的时间,但是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例如:如何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和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要达到保底要求到底需要作多少道题目?当前考试题目如何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具体呈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现行的课堂教学练习、考试题目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课标》的新理念,有的甚至打着新课程的旗号,将人们弃之不用的题目加以“重现”,用一些引领师生钻牛角尖的所谓“繁、难、偏、旧、怪”的题目来干扰新课程的实施,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虽然,“建立国家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项目组也在立项研究学业测评问题,并在实验区域的各省市举行了《中小学生学习质量能力水平测试与分析》,通过参与这项测试使我们意识到:评价系统缺失的教育必然是低效的教育,而评价系统不科学的教育则很容易变为异化的教育。但由于我省一现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现有水平的限制,加之当前社会和家长对这样的测试题目认同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个逐步接受和融合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急需参加由学科专家把关的、能够体现《课程标准》本质特征的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项目中来,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测评研究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暨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学习和研究,力争提高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水平,逐步引导教师通过该课题研究,推动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的接受和理解,逐步与国家研究的或国际学生水平测试相接轨。用以检验学生综合学业水平的达成情况,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如果一直以考试代替评价,以选拔代替掩盖发展,以《考纲》架空《课标》,以外围改动悬置核心变革,我们就永远不会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也就永远不会拥有一个真正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目前,国内流行的诸多评价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的方式和方法都很好,就是教师和学生们操作起来既费时还费力。对此,我们还想利用我省计算机和网络优势,结合省内名校的科研实力,着手打造一个能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相对应的电子软件系统,用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评价工作量。这些都是我们总课题组致力研究和开发的项目。

为此,我们联合省内各市、区、县教研员以及联动百所名校启动一项科研课题《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的研究》以及《学科文化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指导和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前期工作已经在几所学校中进行了调研,教师们感到此研究很有必要,这是一项及教师所及,想教师所想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大家都表示愿意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这个项目意在帮助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真正学到、用到新课程的资源。力求将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在学生综合学业测试研究的过程中,以中等生为测评对象制定练习或测试标准,使学生在应知应会的保底要求下,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积累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思想方法;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互动平台,让孩子们会不自觉的喜欢上数学,进而促进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力图在百所名校的实验基础上,逐步研究完善本课题的成果,最终建立起一个科学实效的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评价系统。本项目的研究意义重大,如果能够探索出一条科学实效的测评体系,我们将为国内小学教学研究填补一项空白。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课题研究对象:省内百所名校(由各区、县自主推荐,各市教研部门确认)。课题理论支持:多元智能理论、课程标准有关评价的理念和评价指标、新课程学生考试测评设置方案以及教材编写组专家团队。

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具有持续性的创新实践研究活动,需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成立组织:由省、市牵头负责课题的启动和实施的策划,由实验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相关专家等层面的人员组成;

需求调查(资源调查):包括,分析学校情况,明晰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测评需求现状、分析学校内外测评资源;然后依据情况分析的结果拟定适切性的学生综合学业测评目标;

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大致的学科测评框架结构,同时构建适切性的测评研制方案;

加强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活动序列、时间安排等,并对方案进行评价跟踪与重建,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及测试评价目标(立足学校,建立基础常模);

2、制定学科测试框架;

3、研讨编制相关测试题目(以本土资源为主);

4、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操作实践(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

5、校本区域评价体系开发的评价分析(确保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包括:学生得分分布;不同群体学生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得分表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等能力维度上的表现;典型试卷分析;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

学生学业综合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作出评价,评价的目的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原则

学校要有效地进行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开发,就必须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把握标准指导下的每节课的教学和评价目标,以减少或避免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科学性作为衡量和判断的标准。所以,本课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学校特色原则。

2、以生为本原则。

3、民主开放原则。

同时还应遵循:时代性和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简约性和通俗性等原则。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从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察、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口试、笔试、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具体体现在:能够科学的反映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状况,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诊断的依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引导教师、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质量观,逐步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的量化报告制度。

同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开发,为实验学校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与实施计划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研究兼顾省内各个学校,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地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普遍性。

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1、搜集文献资料,理性思考相关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框架。

2、制定调查计划,形成调查报告

3、选择实验学校,聘请课题顾问,组成课题组。

4、召开课题开题会,实施第一阶段培训,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5、各实验学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并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

1、各实验学校进行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要和实验教师一道经历实验研究的全过程。

2、逐步积累开发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个案,利用网络优势逐步打造、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的动态题库,尝试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3、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

4、实施第二阶段培训,召开阶段性专题研讨会,交流和借鉴各区域的研究过程。

(三)验收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1、全面总结提升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开发经验,各实验学校进行课题总结并上报结题材料。

2、数据统计与分析,纂写课题研究报告

3、编辑出版《小学生综合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题库集》以及《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系统》等作品。

4、召开结题现场会议。

六、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组成员要求

有高度责任感与自信心;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坚持不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与科学态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学术上讲究平等与民主;遵守学术规范。

(二)成立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由市、县(区)教研员、各个试点学校课题负责人组成(13人);研究人员由具体参与课题研制的教师组成;根据课题工作需要,各实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顾问组,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三)课题实施

1、建立课题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听课制度、研讨制度、联系制度、培训制度、合作制度等。

2、建立课题档案:出台相关《课题管理办法》等。

3、每学期召开一次区域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实施经验。

4、协调社会、家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课题的进展情况,交流各个区域的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新机制。

本课题立足辽宁,辐射全国。打造品牌,质量取胜。课题牵动,突出内涵。利用网络互动优势,汇集百所名师资源,全力打造省内特色,展现师生共享平台,发挥名校联合功效,改变学科练考偏差,揭示知识本质特征,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我们将以此为目标,建设辽宁小学名校联合体,努力把省内的资源加以整合提炼,为广大的小学师生享用。

七、本课题子课题推荐

研究子课题:

1.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

2.学科文化对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的指导和影响的研究

3.小学生综合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的研究

4.实验学校也可以结合校本研究提出自己的子课题题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3

一、 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中笔算是重头戏。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我在计算教学中发现笔算正确率低是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所以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笔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 概念界定

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存在的计算错误,历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应该说计算是数学知识中最容易把握的一个内容,而计算错误却始终贯穿在从低到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教学多种计算方法,除了笔算,口算、珠算、估算、简便方法,并注意它们的联系和配合,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注意计算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

三、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使其可以广泛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使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得到提高。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整理,沿袭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经验,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突破,创新。

2、教育经验总结法 有目的的整理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选择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一些经验规律。

3、访谈法 通过采访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4、实验法 对提炼的经验、规律,共同探讨出的有效措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

五、 成果体现

研究报告

六、 研究步骤

(1)、20xx年7月-8月,先期准备阶段:理论学习

(2)、20xx年9月-10月,课题申报阶段:递交课题申请书,制定实施方案。

(3)、20xx年11月1号-11月15号,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课题的研究。

(4)、20xx年11月15号-11月22号,总结提高阶段: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5)、20xx年11月22号-11月25号,结题验收阶段:整理各类资料,申请课题验收。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4

一、研究目标

本子课题目标在于构建中学生积极的人际场,通过各种他助、互助、自助的活动,及通过教师群体积极氛围的引导、影响、感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大氛围,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中的人际交往课题,使学生能自我构建和获得积极、和谐、向上的心理场,实现更完善的个体成长。

说明: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即人际的存在”。宽泛地说,人际场的研究实际也涉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育合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另外有专门的子课题研究,因此,本子课题主要是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角度来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场,这个人际关系场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沟通途径使我们学校的人际关系场变得和谐融洽。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行为过程。积极心理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本子课题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㈠优化教师心理,以教师的积极心理场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形成和谐互利的师生间人际关系。

㈡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研究班级氛围为对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如何在班级建设中优化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人际场。

㈢研究中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及如何从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方面着手,给予学生及时的干预和辅导。

㈣研究同伴教育在学生自助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如何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构建积极的人际成长氛围。

三、理论依据

㈠心理场

“心理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库特?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这个心理场受心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需要、意志、情绪等因素。

库特勒温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场来说,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通过改变团体来促进个体,即通过改变由学校、教师、家庭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心理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核心所在。

㈡积极心理场

“积极心理场”是指在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

㈢人际场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他认为,人与其必要环境构成“人际场”,所以应该研究个体与必需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际关系。

四、分工负责

本课题组成员由政教处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在组长金桂萍主任的带领下,各组员积极学习相关理论,交流研讨心理体会,工作中的具体分工如下:

㈠政教处:同时抓学生、教师两头,整体统筹安排组织各项活动。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工作有:

1、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规范教师行为,深入师德形象塑造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展“个十百爱生行动”,深化“三师”教育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积极实施“微笑每一天”品牌工程,建设温馨和谐幸福校园等。

2、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年级组长队伍建设。

开展竞争机制,年级组长通过竞聘上岗;规范例会制度,每周正常年级组正副组长例会,通过理论学习,领导培训,相互交流等形式切实提高年级组长的育人水平和管理水平;周工作汇报制度:每周五年级组长需将本周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情况如实记载好后交政教处,便于学校及及时掌握情况,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考核制:正副组长分工明确,每月按完成情况考核与津贴挂钩。

3、形成多样多管齐下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加强班主任岗位“专业化”培训:如专家领导作讲座;不定期开展优秀班主任事迹介绍;周例会制。正组长负责召集正班主任例会;副组长负责召集副班主任例会。

班主任师徒结对走向深入:落实考核细则,评选优秀师徒对子。

打造班主任小书架,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学习提高水平,在上学期基础上,继续开展班主任小书架活动,结合工作实践与读书心得,开展评比交流。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践行优秀班主任足迹,加快我校班主任队伍的成熟。

加强教育科研,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作讲座,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更要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

另外,继续开展星级班主任评比与奖励;继续实施“班主任幸福工程”;实施班主任名师建设工程;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参与无锡市、阴江市教育系统评选首批班主任工作新秀,班主任工作能手评选。

学生方面主要是通过各项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和谐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启动学生内驱力,引导他们做时代的强者、生活的强者、学习的强者。

㈡班主任:主要以本班级为实验班,研究班集体中良好人际氛围的创设,班集体中各种人际现象,个体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等。

㈢心理老师:个案研究与社团指导相结合,以学生心理社团建设中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平台,培养具备心态积极、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中学生,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心理场。

五、实施过程

㈠准备阶段(20xx.3―20xx.6)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并定期交流研究问题与心得。课题组骨干成员先行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组织学校教职工学习理解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作相关心理调查,作为研究实践的依据。

㈡实施阶段(20xx.6―20xx.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20xx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评估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1,政教处制定整体计划

⑴定期举行班主任培训,通过讲座、案例学习、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外出拓展训练等形式,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积极心理理念。倡导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成为阳光教师。

⑵德育与心育结合,通过学生成长报告团、励志教育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各班主任研究本班情况,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做好典型个案教育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发展自我,培养良好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各班主任至少上一堂主题班会公开课。

3,开展学生同伴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以及生力军,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向上的心理场。

⑴成立学生“阳光天使助人团”,并做好系统培训,使之具备一定助人技巧和能力,成为学生与老师、心理老师之间的桥梁。

⑵开展各种校园助人活动,如校园心理剧汇演、5.25我爱我――阳光天使特别行动、阳光天使现场谈心活动等,使阳光天使能够成为同伴身边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者。

㈢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xx.1―20xx.6)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出版课题研究着作。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而幼儿期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语言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的语言发展、智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发展语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刮起一阵不大不小的“巴赫金旋风”。一位20世纪的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得到中国学界的青睐。该书的出版和对话理论的研究向世界宣告,“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的到来。

如今对话教学理论成为中小学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中小学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但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少有运用。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教师的独白,而应该尊重幼儿的需要和能力,加强交流和沟通,突出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语言活动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一些美丽的词汇和句子,而更应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正符合了现在教育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实践、研究。怎样的对话是真正的对话,怎样的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对话的有效性。在掌握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话的效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在自然的氛围内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则充分理解幼儿语言活动中自己的特殊地位,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平衡点。

二、概念的界定

对话:按照它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我们认为:对话是指说话者与对话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对话的形式有多重: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幼儿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多重对话中的教师、学生、文本应该是语言活动中的三个主体,但是角色有轻重之分,教师在多重对话中应当是一个特殊的角色。

幼儿语言活动:在幼儿园里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游戏,幼儿的语言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为2-6周岁。他们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

三、理论的借鉴:

1、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

2、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的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于外部世界以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每一个儿童应被看作是通过与支持他的成人或同伴共同分享主动性活动来建构他自己的知识的主体。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

3、.“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教师或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人,可以在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发挥“施工架”之功用,提供必要的建议或引导式的辅导,促使个体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认知活动,从而产生认知上的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儿童最终能独立完成其认知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引人,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地位,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运用对话理论,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让幼儿在与同伴、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心灵的交流碰撞中,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平等、宽松的活动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使倾听、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2-6周岁幼儿倾听、表达、交流的分层目标研究。

我们要清楚2-6周岁幼儿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语言目标。幼儿园的孩子主要是以听、说能力为主,可以通过研究来明确大、中、小班的倾听、表达、交流等语言能力的分层目标。

(二)对话材料选择的研究

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话材料。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能力、生活等方面的原则进行选材方面的研究。

如何选择对话材料,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文字认读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就更加重要了,它直接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要正确研究、分析教材,提取最有价值的部分,体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环境创设的研究

①对话心理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创设什么样的心理环境才有利于“对话”的展开呢?需要教师针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研究怎样去尊重孩子,怎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怎样鼓励激发幼儿的对话愿望,怎样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等,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②对话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各种教学具的选择和准备,情景的创设以及周围环境的布置等方面的研究。幼儿阶段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生动的图片、玩具、课件等教学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必须注意适宜性,把握好幼儿的需求。

(四)组织教学策略的研究

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对话,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如何正确把握教师在对话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自身非言语交流方式的运用,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等,以及语音、语调、语速的灵活运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在学习中需要多感官的认知,年龄越小的孩子语速要求越慢,多感官的要求更强。

教师作为引导者,提问的方式值得仔细研究,它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

(五)幼儿对话的评价研究

如何评价幼儿的对话,直接体现出对话的有效性。适宜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何正确做出评价,需要实践研究,做出判断。

(六)家园合作的研究

对幼儿的教育,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幼儿园与家庭在语言教育的思想、认识、原则、方式等方面能统一,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将通过实践研究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向家长宣传语言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做好沟通工作,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更好地开展工作,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①从报刊、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并掌握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

②在查阅“对话理论”的文献基础上,从理论上界定“对话”的特性,明确多重对话网络中每一对话形式的特点和地位,明确其中教师角色的作用。

2.行动研究法:精选教材,针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和游戏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从“对话”在语言活动中的融合途径、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步骤等方面初步构想对话的活动模式,然后加以实践,分析对话理论应用的实效性。

3.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全程地跟踪分析评价,了解幼儿和教师在对话理论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反映,以点代面,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便于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对话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4.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及其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和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5、经验总结法:分析评价对话理论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应用的实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成为理论,写出经验总结性论文或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进程

1.第一: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主要工作: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行“对话”理论的文献研究,撰写课题方案,申请立项。

2.第二: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进行“对话”理论在语言活动中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实践,组织课题组内成员互相观摩活动,并对其有效性做出分析评价。进行个案观察和案例分析,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在研究“对话”理论实践运用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经验性理论总结,使“对话”语言教育模式日趋成熟。

3.第三: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将对话语言教学活动整理成册,形成园本教材;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写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角色

姓名

职务

分工

组长

顾彩虹

园长

统筹,协调,把握方向

副组长

谈玉红

副园长

策划,组织,资料管理

成员

胡伟芳

大班教师

具体实施、操作

嵇胜红

大班教师

张婷

中班教师

金燕

中班教师

赵丹婷

小班教师

朱蔚峰

小班教师

全体教师

协作研究

教育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篇6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小学美术课堂”这里指的是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的美术课堂教学,即在以40分钟为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要求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学生集中、内容集中、目标性强、环节紧凑。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不能照本宣科,还必须根据本地学情、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具、制定教学方法和采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理论依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为了尽快改变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养成教育进行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去主动的学习,才能探究出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课堂状态:学生工具准备不够充分,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率低,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就以此为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探讨小学生美术课堂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构建“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

(1)掌握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2)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养成课堂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3)构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不喜欢美术教学活动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

(3)制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并付诸实践。

(4)小学生喜欢美术活动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学习材料的好习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练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带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他们逐渐体会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听课,并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段适时检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生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慢慢得到培养。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认识,想法,见解,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激活课堂。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张扬自己,接受别人,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交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5)借鉴别人的做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联系卡。

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研究,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研究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

(2)行动研究法。在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方面不断实践,通过上教研课、主动听别人的课、评课、编写导学案、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4月)严格按照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实施本课题的研究。采取阅读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等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种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期结果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长。

2.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4.形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理论体系。

5.撰写结题报告。

6.撰写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