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谐校园(最新8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标语了吧,标语是指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标语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共建和谐校园(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共建和谐校园 篇1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30年。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新篇章,改进党的建设研究方法,拓宽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视野,是党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高校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一、深刻认识高校党建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抓党建、促和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不难看出,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基于共同的校园认同而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体现了大学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大学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升素质和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如何认识和实践和谐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个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和谐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为其成员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建设一个内外和谐的大学环境,是对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水平优劣的重大考验。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从整体来说,学校发展是和谐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加快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更新,各种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随着改革发展的加快与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呈现复杂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的特点,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阵地,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党的建设必须重视党在高校领域内的创新与发展,把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校园的发展始终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使学校利益与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不仅是适应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还是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面对目前多元化并存的校园,如何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打造平安、宁静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高校党建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实现提高党员素质的目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将要求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加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同时,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对高校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弘扬民主法治的先锋、促进公平正义的勇士、播撒诚信友爱种子的耕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安定有序局面的保护者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如能全面落实这些要求,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实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必将要求高校党组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党委的领导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建设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教育服务的目标。当前高校要着力解决高考招生、教育收费、贫困生求学、大学生就业、校园安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制定有效措施认真进行整改,为师生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妥善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社会需要、师生利益、结构调整、和谐稳定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学校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和巩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高校领导要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学校实际出发,明确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坚持把学校发展的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 一:坚持把创新科研成果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开展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建设的成效切实体现到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党的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只有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党组织才能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成为现实的指引力。所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高校党建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党的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一所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个性特色,还要善于对已有的学校传统进行扬弃,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引领师生自觉塑造真善美的理想人格,从而积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高校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在高校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把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积极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就要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扎实工作,努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高校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重心在基层。加强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组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又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契机,认清形势,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大力推进教师和学生党建新发展,发挥高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领导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任何时刻都不能离开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高校必须在和谐校园文化中推进党的建设。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成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把和谐校园建设与发展观、幸福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人生基本观念密切挂钩,使和谐校园与发展观得以拓展升华,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将会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使校园成为真正的和谐校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对党的建设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研究,使党的建设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相统一、交互性与主动性相统一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校园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组织能力将得到多方面的体现和锻炼,在不断提高和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同时,逐渐扫除影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不和谐因素,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引领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迅速形成,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把高校党的建设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思考、谋划和实践,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春兰.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9).
[2]乔学光.“构建和谐校园培育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05-6-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共建和谐校园 篇2
关键词: 高校贫困学生 资助育人 创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贫困差距不断扩大,高校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解决好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不落后于其他大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之实际操作过程的环节过多,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对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1.资助工作简单化
部分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社会的相关资助费用、勤工俭学岗位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中难免会有偏差,这就使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资金不能被充分使用。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内在困扰,并没有对家庭经济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即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资助目标难以确定
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是资助项目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1)学生相互比穷;(2)老师直接确定;(3)依据证明材料确定等。
3.育人功能不突出
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利益,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
二、我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我院不仅创新家庭经济困学生资助机制,优化“奖、助、勤、贷、免”资助体系。而且还采用育人与帮困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相比其他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我院更高一筹的地方就是助困育人理念。我院的帮困助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帮”,更注重对学生的“育”。配合我院“诚、爱、美、洁、精”学风建设,通过辅导员一对一谈心、开展资助相关知识讲座、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成才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人才,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拥有比较好的前途,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回报和感恩社会,为校争光,也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这种贫困状态。不管困难与否,学生都要努力成才。我院整个资助工作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帮困育人,就是帮助困难学生成为人才。
除了拥有助困育人的先进理念,我院还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主要包括六项制度。
1.推行诚信、感恩教育制度
凡是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贷款相关知识的讲座、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申请贷款的同学必须提供一个书面的信用承诺,每年组织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家庭经济困学生是通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家庭经济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和社会资助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助理解为理所当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我院积极开展各种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家庭经济困学生教育活动。
2.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
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是我院的一大资助特色。凡是受助的学生必须参与一定量的社会公益劳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受到帮助的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我院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区义诊、血站爱心献血、为灾区义务募捐、宣扬爱护女性健康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使受到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感恩社会。由于我院在公益活动上的不懈努力,盐城市中心血站、盐城市民政局、盐城市东方女子医院都在我院设立了爱心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3.推行困难优先制度
依据学生的困难等级,我院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三个等级,最困难等级的学生优先考虑勤工助学和相关补助。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学生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院依据学生的学习时间,按照困难优先原则让学生自愿选择勤工助学岗位,真正做到了学习劳动两不误。
4.实行多级多渠道公示制度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我院在招生网、校园网、媒体上公示国家、学校及社会上的资助项目,并在新生入学前将资助简介寄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入学前就能够了解到各项资助政策,为顺利入学做好准备。学生在校期间,每次发放奖助学金,我院都会将发放奖助学金的通知下发到每个老师和学生手上,让所有人都成为助学金发放的监督员。凡是享受我院奖助学金的学生,学校都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分别在班级、二级学院、学校显著位置和校园网逐级进行公示,并留下举报电话和邮箱。所有奖助学金经公示没有异议后再进行发放。当然,出于对学生私密的保护,对于学生的某些具体困难我院不予以公示。
5.贷款学生贷款和毕业前确认制度
凡是在我院贷款的学生,我院都会在学生贷款之前讲解贷款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贷款和相关程序,并确定他们所需贷款的金额,还贷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在学生毕业前会再一次与学生一起确认相关的贷款信息,并对其再次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不仅要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还款,还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教育他们按时还贷不仅仅是个人诚信问题,还体现了贷款学生对国家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感恩之心,毕业后用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6.心理辅导值班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让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在学校中生活学习,这也是我们资助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我院学工处、二级学院每天都安排了老师值班,在固定地点专门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很敏感,不愿意找熟悉的老师为其解决心理问题,我院还建立心理辅导中心,每天安排专职心理辅导员坐班,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以解答学生心理方面的咨询,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决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个目标实现的背后是我院资助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帮困育人机制的不断创新,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辛勤付出。
参考文献:
[1]沙爱红。育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1):171-172.
[2]李树宇。浅析高校助困育人[J].教育视点,2008,(8):9-10.
共建和谐校园 篇3
“和谐”是什么?和谐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憧憬;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众志成城;和谐是国泰民安,龙腾虎跃的盛世联欢;和谐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中华巨龙正在腾飞着,中国正在斗转星移般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世纪的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更是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为有如此伟大的祖国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我们是和谐校园的一分子,都有无限爱国的雄心壮志,一谈到祖国都不禁热血沸腾,是的,祖国的未来要让我们来创造!
我们是青春的火焰,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雄心勃勃但壮志难筹,现在谈建设祖国仍为之过早,再学校就要努力学习,伴着跳跃的青春音符为共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道共建和谐校园,有的人会想那是多么崇高,我怎么能做到?教室的门坏了,你把它修好,水桶里的水满了,搭上一八,随手将他倒掉,花该浇了,你淋上写些清水,同学摔到了你跑过去扶。不在乎你的功绩有多大,不在乎你的成绩有多好,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付出过,哪怕你只是为同学为学校,借过一只笔,拔过一棵草,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你就是和谐校园的一分子,就是所有同学们的榜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等着你做,建设和谐校园就体现在我们举手投足的小事中。
共建和谐校园 篇4
1、人人创平安,平安为人人。
2、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3、建设平安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4、整治隐患,强化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生产生活环境;
5、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造温馨学习环境。
6、创建“平安校园”,争做文明员工。
7、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
8、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责任。
9、维护社会稳定,共保一方平安
10、警校手牵手,共同创平安
11、校园平安,人民心愿
12、关注安全生产,确保校园平安。
13、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关注稳定
14、共建安全稳定和谐美丽校园。
15、积小安为大安,平安建设铸心间。
16、为了师生员工的安全幸福,请积极参与校园平安建设。
17、师生携手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18、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给师生员工以正义感、安全感。
19、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
20、建设平安校园,共创美好家园;
21、抓平安创建、保治安稳定、促社会和谐;
22、维护你我安全,共创和谐校园。
23、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校园春风。
24、学海拼搏,需注意安全;寒窗苦读,应畅谈文明。
25、一起建和谐校园,互相帮助显爱心。
26、你我文明一小步,校园文明一大步。
27、安全与文明携手,健康与美丽同行。
28、老师是我们难求的知己,校园是我们温馨的家园。
29、健康——谱写人生之路;安全——唱响生命之歌;文明——点燃心灵之窗。
30、和谐校园,你我共建;平安校园,你我共享。
31、顺手捡起的是一片纸屑,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是一块污迹,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32、百善文明为先,万事安全为重。
33、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
34、文明在于细节处理,安全在于未然防患。
35、坚持以人为本,共创美好校园。
36、企盼平安,珍爱生命。
37、建设平安校园,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38、建设平安校园,打造平安生活;
共建和谐校园 篇5
关键词:家庭;学校;共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80-01
常常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学校和老师教育就可以了。有的家长到孩子毕业时还不知道班主任是谁。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协调一致教育合力。为了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必须家校共商共育方案,构建师生共同和谐成长校园。
1.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家长学校既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也为家长搭建了一个监督学校的平台。通过家长学校校方可以听取到学生家长广泛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家长通过家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能多次接触到老师,可以了解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学校,和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此外,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互相反馈学生信息,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情况提供给家长,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告诉老师,这种双向信息交流可以增强家校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培训、沟通,使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方法、技巧和艺术,理解、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工作。
2.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们有必要开展家访活动。家访的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家访工作。家访工作以班主任为主,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家访使老师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现状,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经济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第一手鲜活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家访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热情与真诚,建立起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通过倡导互访(家访、校访),使家长、老师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上达到统一。
3.定期举行座谈会、家长会,实现家校合作育人。学校广开言路,构建信息互通制。定期举行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设立校长接待日,每周一为接待日,没有特殊情况由校长接待家长,听取家长意见,汇后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这样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座谈会主要是学校领导向家长介绍学校近几年来基础建设、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家长会,学校要求教师要热情接待,各班主任老师就本班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翔实的汇报;并就班集体建设、班风、学风养成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商解决办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确了下阶段家校合作的方向。科任教师与家长也进行了近距离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家长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上达到统一。
我们的家校共育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我们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对孩子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孩子们从小就放任甚至放纵。还有一些父母让爷爷奶奶来监护,尽管他们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如何改变这种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家庭教育环境堪忧。有的孩子家里除了学校发放的教科书以外,再没有其它任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书籍了。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更是极少,适合孩子的社区娱乐活动场所几乎见不到。因此孩子们一旦放学回家,或三五成群在街头逗留玩耍;或沉溺于不适合他们的言情、暴力等电视剧里;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受家长影响一有空就召集伙伴打牌赌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不少孩子沾染了吸烟、打架、、偷窃等不良的行为。
3.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我们曾遇到一些这样的家长,在家访时,我们把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 篇6
《凝心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丹桂飘香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地歌唱;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一起编织彩色的梦想;金秋十月我们要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他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共建和谐校园 篇7
关键词:党团共建;和谐校园;团组织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06年12月公布的数字得知,全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本专科生中党员占本专科生的总数的8.16%,那么也就意味着全国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共青团员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90%左右。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最终要落脚到青年人才的培养。构建和谐校园,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前提下,应注重党建带动团建,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团组织的建设,有效发挥团组织的助手作用。
“党建带团建”,是党、团组织在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党团关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党团共建”工作作为一项连接党建和团建工作的纽带工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团的联系,促进党团工作的共同发展,是对我国党建理论的科学性延伸。笔者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谐校园下,高校党团共建的新模式。
一、党团共建强组织,不断增创组织优势,为团组织服务中心提供组织保证
团组织建设要紧跟党组织的步伐,抓好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战略需要,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团组织的政治属地、组织形式、决策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趋同,这就决定了党建的经验大多在团建上适用。
1.党团联手“双推”,促进优秀团员入党
实施“双推”工作机制,是“党团共建”的重要工作内容。改变传统以学院系部行政为单位向本学院学生进行党建工作的做法,可以在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实施 “双推”工作机制,将各学院原有的工作和社团学生工作两个模块有机结合。在学生社团设立党支部后,并招聘校团委老师担任学生社团党支部书记,校团委学生副书记担任学生社团党支部副书记,并招聘社团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团总支和团支部书记等相应职务,分工明确,界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权力和义务,制定常年考核办法等。
2.党团共同重视,增强团组织活力
要实现党团两者的共同进步,首先需要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我们要加大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力度,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激励,如各级政府授予优秀团组织、优秀青年人物和青年团体“五四奖章”荣誉称号,激励共青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要得到党的重视,也取决于团组织的积极争取,团组织多请示、多汇报,让党委指导团组织的工作情况,得到党委的支持,使团组织各项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教育性。
二、党团共建强队伍,不断增创青年人才优势,为团组织服务中心提供素质保证
团干部队伍是党的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员队伍是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党团共建的实践中,始终把提高团干部队伍、团员队伍的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团组织引导团员青年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提供高素质保证。
1.党团联合“施教”,提高团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我们要转变“党建”基本必要,“团建”可有可无的观念,要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把党团工作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突出工作来抓。
我们要利用学校或系级党校、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团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传达给他们,使他们的工作更具先进性;在党团员中广泛开展党性知识教育,如“学党史、学知识、学科学”、“红色阵营”等活动,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学习,引导党团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党团共育“典型”,激励团员青年奋发成才
在高校中,充分发挥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一方人、教育一帮人、带动一群人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精神,宣传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用这种氛围引导团员青年用实际行动学习典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典型、献爱心、做贡献”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得学习典型变成了自觉行动。
3.党团联合创新,发挥网上团校优势
互联网跨越了空间、地域的界限,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些各种不同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的教育者必须要占领网络这个新兴媒体所筑造的“虚拟世界”,使其成为团组织工作开展的阵地之一。
团组织要利用网络,利用它的新兴媒介的力量,缩短我们传统模式下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现实生活中共青团的工作不闲死板、生硬。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团校网站,通过网上团组织向广大团员青年提供理论知识,组织网上学习、讨论,打破时间的限制,让所有受教育者自有安排,减少现实世界中接爱团员教育因时间上的冲突而产生的抵触。
三、党团共建强制度,不断增创工作环境优势,为团组织服务中心提供政策保证
各级党团组织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科学机制,积极实现 “三个到位”,做到真带、实带、常带,不断优化了团的工作环境。
1.运行机制建设到位,使党建带团建做到“真带”
首先,党要加强对团组织的领导力度。党委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并设专人建立党组织与团组织的联系,多沟通交流。在“党团共建”中要做到“两结合”、“四同步”,即团组织的设置与党组织的设置结合,团的主题活动与党的工作中心结合;实行党建团建一同计划研究、一同明确责任、一同实施落实、一同评比表彰。定期听取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其次要定期召开团建工作例会,建立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机制。党组织的联系人要参加团组织的工作例会,听取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情况汇报,参与制定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工作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体现本学院特点的工作目和工作重点,进行工作部署。团组织要相应地建立和规范团建工作机制,搞好配合。最后党在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要进行全面的领导。本着“思想上重视、政治上把关、工作上支持”,着力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
2.各项政策支持到位,使党建带团建做到 “实带”
党组织要制定出台相关文件,从政策上支持团组织。党的有关领导找准载体,利用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对团组织工作的了解,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团的组织设置、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团的活动阵地建设、青年人才奖励、团的主题活动开展、团的经费筹集、加强团的工作领导等,提出比较详尽具体地具有操作性的又符合高校特色意见和要求。团组织也要加强“学习”意识,对于上级党组织出台的关于团建方面的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研究落实,认真研究党建与团建的联系与区别,找准党建与团建的结合点,努力把党建带团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其纵深发展。
3.工作保障措施到位,使党建带团建做到“常带”
党建带团建、党团共建,“带”是关键,“建”是基础,措施是保证。各级党组织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共青团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在党建整体规划中自觉做到“五统一五衔接”:一是把团建工作目标和任务统一到党建工作目标和任务之中,做好工作环节上的衔接;二是把团干部培养和教育统一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做好培养和教育内容上的衔接;三是把团员培养教育统一到党员发展规划之中,做好培养质量上的衔接;四是把团的工作统一到党的中心工作之中,做好局部与整体关系上的衔接;五是把团的事业发展统一到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做好物化投入上的衔接。特别是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目标中都有指导和管理共青团工作的内容,而且占有相当分值。
四、党团共建强服务,不断增创团的活动优势,为团组织服务中心提供活动舞台
1.团组织建立“服务型”体系
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依赖课堂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第二课堂恰恰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阵地。由此,共青团必须在观念上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找准载体,努力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2.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引导团员青年争做倡导社会新风的主力军
共建和谐校园 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 党员建设 实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人才聚集之地,理应成为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先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作用,使全体党员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党建促进学校发展,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深远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增强高校创新活力,保证高校安定有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提到:“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和谐也出生产力,因而构建和谐高校,培养具有和谐观意识的人才,是推进社会和谐的原动力所在。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氛围。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重新审视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到首位显得尤为必要。中国古代强调“和和”文化,追求“大同”社会,“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天国”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姜光辉认为“中国文化以和谐万邦的整体和谐观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上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她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延续着,而不仅仅是某家某派的哲学观点而已”,“我们有理由把和谐万邦的整体和谐观看作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永久性价值”。另一个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这一思想是前者社会观的扩大,她体现了中国人博大高远的宇宙精神。这种文化所铸造的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大悠远、仁爱和贵的中华精神永远是推动中国前进的力量。
二、共产党员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共产党员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骨干,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引领作用。共产党员首先应具有党员意识,“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在社会生活多种角色中最重要的政治角色意识。能否构建和谐校园,除了活动指导思想、活动方案的正确制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参与的积极、自觉程度。社会一切工作都是人的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有机体的细胞,党员具备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
三、共产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有所作为
构建和谐校园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组织动员党员和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每一名党员都应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所作为。
1.搞好和谐校园定位,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针对性
根据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和本人实际,找准当前在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2.注重理论学习研究,提高党员理论业务素质
注重学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强化党员意识、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既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最新精神,又学习最新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优化、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3.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力
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要牢记党的宗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做到勤政廉洁、敬业奉献、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立足本职,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做坚定信念的模范、勤奋工作的模范、注重学习的模范、联系群众的模范、遵守的纪律的模范。用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4.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成效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创新是使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创新构建和谐校园的形式。如开展“争先创优”、“为党员添采”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党员学习教育、强化意识、进步激励制度;健全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