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回族的民俗禁忌【优秀9篇】正文

《回族的民俗禁忌【优秀9篇】》

时间: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那么回族的风俗习惯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文。下面是整理的回族的民俗禁忌【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回族的饮食文化 篇1

在动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兰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之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

回族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回族饮食中,牛羊肉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主食以面食见长。

最出名的菜肴有羊肉泡馍、手抓羊肉、涮羊肉、羊杂碎等,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卷十专收有《回回食品》,记载了10余种回回食品的制作方法。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也收有河西米粉汤、抑蒸羊等清真食品。清真全席在清代名列宫廷大宴,驰名京城。仅宁夏回族名厨王自忠近年整理的 《清真全羊菜谱》一书,就收有羊肉菜肴280种之多。回族妇女擅长制作油香、馓子、麻花、白面锅盔、羊肉臊子面、酸辣面、牛肉拉面、炒面、揪面片、小笼包子、八宝饭、粉汤、酿皮子、切糕、油面子等清真面食和小吃。

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饮茶之风兴起于中国晋代,盛于唐以后,随之而出现了茶具,其中以包括茶托、茶碗、碗盖的“三坯胎”盖碗美观实用。回族继承发展了这种茶文化,形成了以“三炮台”为茶具的“八宝盖碗茶”:在茶具中放入茶叶(茉莉花茶、陕青茶、红砖茶、窝窝茶、毛尖等)、糖(白糖、红糖、冰糖、梨膏糖等)及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或柿饼、山楂、姜片、果干)等配料,用开水冲制后饮用。茶叶及配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根据饮茶者的经济与身体状况及喜好有不同的搭配,如“红糖砖茶”、“冰糖陕青茶”、“三香茶”(茶叶、糖、桂圆)、“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

“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等。八宝茶具有生津解渴、开胃健脾的作用,放入不同的茶料,又具有不同的健身功能。宁夏的西海固山区,农村回族多喝“罐罐茶”,即用黑砂罐、瓷缸或白铁皮罐,放入砖茶或陕青茶,倒入凉水放在火上熬制,味略苦,有助消化,且能提神。

青海回族喜喝奶茶,这与他们跟蒙古族、藏族的密切交往有关。回族中还有一类称作“茶”的流食,由于回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习俗,出远门旅行或经商途中,就存在着饮食不便的问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明了可用开水冲食的“油面茶”和“油茶”。油面茶是将面粉焙熟至发黄,另用清油加葱、姜、盐炒些牛羊肉末,凉后拌在一起,外出途中用开水冲制后即可食用。

油茶与油面茶的区别是放入羊油或酥油炒肉末,与面混合成块,食用时用水熬制即可。

历史上回族家庭制作、贩卖清真食品的传统,包括清真麻辣烫、羊肉水饺、手抓羊肉、清蒸羊尾、羊肉泡馍、烧麦、清真糕点等清真食品,在吸收中国传统烹调文化精髓并加以创造性发展后进入现代中国商业领域,获得了各民族的欢迎。一些老字号的清真饭庄焕发了青春,发展成为大饭店。清真大菜系已发展到将近300个品种。清真糕点也已成为人们节日、祝寿、庆贺、探亲访友的礼节性食品。

另外,作为回族清真食品新种类的清真奶食品系列正在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回族的风俗习惯 篇2

我国回族同胞的先民在古代时大都居于我国西北区域,从事游牧业,并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故其对茶之消食除腻效果独特注重。在平常生计中,特别喜好喝茶,并以茶代酒。因此长期以来,回族的各种茶俗甚盛。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宴茶和喜庆品茶等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用盖碗茶喝茶,既防尘又保温,又能边喝边"刮"(茶汤、茶叶),回族人不光本人喝,还用盖碗茶款待客人,以示欢送的最高礼遇。"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回民家中来客,都以盖碗茶款待。先将盖碗擦拭洁净,放入茶叶和佐料,掀开茶盖(半遮半掩)将沸水写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刮茶局面,还得注重不必嘴吹或吸出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喝茶时不得一次将茶喝干,要留存茶汁,边喝边由主人续水。"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捉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喝常有,幽香爽口,接二连三。

回民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喝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作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蜻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明窗净几,无搅扰,无噪音,凝思品尝。"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干二净。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囫囵吞咬,否则为不懂礼貌。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快溶解,使汤汁赶快变温,喝时不烫嘴。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便是说,"刮"榜首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通过泡制,香味则彻底发出,当时滋味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效果。

回族饮的盖碗茶十分赋有养分。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光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养分果品,养分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白叟寿数长,早上礼拜喝茶汤"。回族白叟长命的较多,仅宁夏区域的百岁回族白叟就达50人之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喝茶,讲卫生有较大联系。

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除了与汉族一样的“盖碗茶”、“八宝茶”饮俗以外,还有与回族杂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起有喝罐罐茶的风俗。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森柴,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器皿。清晨起来,主人榜首件事,就是熬罐罐茶。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量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因为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行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对当地少量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喝罐罐茶仍是当地迎宾接客不行短少的礼俗,假使亲友进门,他们就会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野趣横生。

回族的风俗习惯 篇3

对于回族人民来说,有很多事物都是绝对禁止的,他在平时的生活,乃至饮食上,完全杜绝任何的肮脏,贪婪,污秽和懒惰等,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猪这种动物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对于回族人们来说,是完全杜绝食用猪肉的,而且也不会养猪,但凡是能体现出这些丑陋一面的动物,回族人民一般是不会食用它的肉类的,也很少接触,不吃的同时还要避免接触,远离懒惰,贪婪的动物。

他们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任何一个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饮食上都会以佳美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对自己种族习俗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回族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类动物的肉,而对于猪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远之的。其实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这些不仅仅是作为当地人民的习俗,更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每个种族,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俗,对于不同于我们自己风格习俗的人群,我们应当报以尊重的心态,对于回族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们面前食用猪肉,狗肉等食物。

其实说起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丑陋,并且性格贪婪,愚笨,虽然世界各地的风格习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和性格懒散等方面时大多会采用猪这个词来形容,就算平时开玩笑,我们说一个人笨,智商低,也会用到猪来形容,经常说的是某人太像猪了。第二方面,猪生活的环境很是肮脏,就算是食用饲料也是污秽的,与食草动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回族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饲养,食用的是青草,环境也很优美。

我们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猪这种动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连自己的幼崽也不会放过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误,一般的动物,不管是否一个种群,只要是饲养过一段时间,就会与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民间有很多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但是猪却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猪将饲养它的婴孩吃掉的现象,它的`凶恶其实一点不亚于豺狼虎豹。

仔细观察猪的话,是可以发现在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轻松回头,也不能看到天,而对于回族人民来说,回心转意这种性质从食物中就能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在乎这一性格,但是猪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虽然是汉族人们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种肉类,但是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逊色于其他很多肉类的,猪肉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好处的,所以回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汉族人民好,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人们对于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回族的禁忌 篇4

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穆斯林在饮食方面最突出的习惯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较严格要求。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的肉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鸠、鸽的肉等;在水产中只食鱼、虾。在这些可食动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须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回族穆斯林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古兰经》上既规定禁食,那么,所有穆斯林就必须遵守这些教规。这些禁食的教规,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穆斯林的生活习惯。这些食物禁忌习惯,已被广大穆斯林所接受历代相袭。

回族禁烟酒习俗 篇5

回族由于受《》的影响,严格禁酒,毫无变通办法。回族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律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参加宴会时,别人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饮料代替。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光彩、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教育,不许饮酒。现在回族无论是烈性酒,还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愿意和饮酒者同桌聚餐。虽然,回族对酒不像对猪那样憎恶,城市里的回民现在也有喝酒的,但他们都背过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长辈对晚辈,妇对夫都常常进行劝导教育、敲警钟。

回族禁求签、玩赌、拜偶像习俗

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民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雕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有的回民家虽挂了人物或动物画像,但礼拜时,在画像的眼睛上盖一张白纸。因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灵,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养成了在家里不摆偶像的习惯。

回民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核俩目”,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回民还禁忌放高利贷,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另外回民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汉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子戴金饰、不许过度装饰、严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回族名称来历 篇6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用回回一词称呼来自回鹘地带还往西的人则显得更多一些。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以及部分回纥、回鹘被称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鹘、回纥或回回,则联合当地一些民族西迁后形成畏吾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等西域民族。此际,胡人、回鹘、回纥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词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在语言和文化的细部上存有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一致,也都有禁食猪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这是目前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代比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系。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现在清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再往后的年代,“回族”做为民族称谓使用越来越普遍,仅在官方记载中的例子就不胜牧举。

回族的宗教习俗 篇7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的风俗习惯 篇8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回族丧葬风俗 篇9

回族的待客之道

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 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 借鸡蛋,想把客人招待好。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 照顾客人吃好饭,有些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 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 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 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放饼时,注意将 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而没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饮水 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气一气地慢饮。

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 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 当面吐痰与拧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如果非打喷嚏不可,“应将双手搭在嘴前,遮住自己的声音和唾沫星子,欠身越过对方,完了还要向对方略表谦意。打哈欠的时候把手放在口上。谈 话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 表述自己的成绩。不能奴仆般地献媚,也不能缠绵一些乞求。

送客人的时候,不能沉着脸,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不止步则送出大门。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

到人家做客或入座时,要宽让,不能从人前头过,坐下的时候,以“色俩目”给靠近自己的人问安。

拜访亲友时,不要冒昧闯入,惹人讨厌,未给房主道安,不得进入卧室。

回族在亲戚朋友有病时,左邻右舍和庄村的乡亲都带上礼 品去看望、安慰。

出远门旅行时,要向父母讨“口唤”(即同意),征得父母允许,不能冒失地离开。旅行回来时,要向父母表述沿途见闻,办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