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鼠主要内容简介【优秀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狗猫鼠主要内容简介【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狗猫鼠主要 篇1
自开天辟地以来,世间万事万物,因果轮回,都有其规律可循,就像鱼不可以去管理虾的世界,因为鱼就是鱼,虾就是虾,俩者是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规律,所以,我们绝对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妄想去管理不属于你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在一本书里面,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主人要出门,托黄狗代管家里的事。黄狗决定负起责任来,把管家的事做好,不辜负主人的委托。黄狗到磨房里,对驴子叫到:“拿起精神出来,动作快一点!”驴子生气地回答说:“我不能走快,快了,磨出来的面粉就很粗,主人会怪我的。”,黄狗说:“别找理由辩解,就照我说的干!”。回到在厨房,黄狗看见猫正守候在老鼠洞口,便训斥到:“你老蹲着干啥?要主动进攻嘛。”,猫反身问:“老鼠没出来,怎么进攻?”,狗说:“你怎么不想想我们怎么跟着主人打猎?我们大声叫,拼命跑,一直把野兽从洞里赶出来。这么办才对嘛!”,猫回答道:“逮老鼠可不能那么办。”,黄狗说:“不要推三阻四的,我有经验,我说怎么办就这么办!”。
老天爷都是公平的,赐予每个人一套“降妖除魔”的本领,可是也是各有千秋。黄狗善于奔跑,打猎时总是能把猎物吓得“魂飞魄散”,把它从兽洞里面逼出来,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黄狗也可以磨面粉、也可以捉老鼠,驴子心性沉稳,有耐心,磨面粉成了它的看家本领,它的一颗耐心将面粉磨的细如沙尘。猫善于追老鼠,它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让老鼠“闻风丧胆”,几乎是老鼠看见猫就只能躲进黑暗的小洞里面,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被主人安排这项工作的猫早已知道扑捉老鼠的窍门,那就是“动静结合”,静得住在老鼠门口等待,动入闪电,老鼠一出来就将其抓住,而黄狗用它那狩猎的本事来交猫捉老鼠,当然是不可行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无是用的,当然,我们在发挥自己本领的同时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去管理你不擅长的事情,因为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你的理论执行,它都是有自己的规律可言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尽力做到最好、做得最完美!
狗猫鼠主要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儿童更是喜欢小动物,智障孩子也不例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
本单元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度智障二年级生活适应教材《常见的动物(一)》第二课的内容。教材编排从认识常见的动物开始,了解到动物的外形,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常见动物开始,认识到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点,了解到它们的成长过程极其本领,辨别这些动物的叫声。。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是智障二年级中度班级,共有13名学生,其中一个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8岁,智商介于40—60之间。因年龄小,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自闭症儿童有突绪的倾向。
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分为三类:A类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B类生语言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差。C类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
教学理念
智障学生的具体认知概念比抽象认知概念强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具体的形象感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这几种小动物学生都比较常见,对动物的外形和声音比较熟悉,重点引导C类生认知。所以学习时间可以缩短。拓展的小动物的成长,可以使A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小动物。综合来说,本主题中,A、B、C类生都能在自身学习范围内有所提升,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狗、猫、鸭子、鸡的叫声说出相应的动物的名称或找出相应的动物。
A类生能说出狗、猫、鸭子、鸡的名称,能模仿叫声,掌握儿歌《动物怎么叫》。B类生能模仿狗、猫、鸭子、鸡的叫声,并能根据叫声找相应动物的图片。C类生能根据叫声找相应的图片。
2、了解狗、猫、鸭子、鸡的本领。
教学重点
动物的叫声和各自的本领。
教学难点
动物的本领。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1、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中间链接了音频文件和动画,在图、文、音、动画的组合下,学生兴趣较浓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
通过动物的叫声,导出相应的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复习这些动物的名称。
[设计意图]从动物的叫声导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了解到动物以及相关声音的联系。
二、新授:
(一)动物的叫声
1、播放这些动物的叫声,并请学生模仿。
练一练:请学生在电脑上演示根据动物的叫声找出相应的图片。
演示儿歌:《动物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汪汪汪。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公鸡怎么叫?喔喔握。鸭子怎么叫?嘎嘎嘎。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动物的叫声,使学生能够闻声音猜相应的动物,对事物的关联性有很好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动物的本领
1、狗的本领。出示相关图片。提问:图片上都有什么?小狗在警察叔叔带领下抓谁?(教师引导:小狗能鼻子很灵,牙齿很锋利,跑步也很快,能协助警察叔叔抓坏人。而且,还能看家护院。)
2、猫的本领。(1)出示小猫爬树和抓老鼠的图片。提问:小猫的本领是什么?(爬树和抓老鼠)(教师引导:小猫会爬树,还会捉老鼠。老鼠是有害的动物,喜欢偷吃粮食,猫把老鼠抓来吃掉,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2)让学生表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3、鸡的本领。播放公鸡的叫声。(教师引导:公鸡会打鸣。公鸡每天喔喔握地叫,那是催人们起床。)让学生演示公鸡的叫声催人们早起的情景。
4、鸭的本领:(1)出示鸭子游泳的图片。(教师引导:鸭子会游泳,并能在水里抓鱼虾吃。);(2)演示鸭子游泳的情景。
[设计意图]: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通过对这些小动物本领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小狗动物的好感,形成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初步形象,而对这些小动物的本领让学生进行演示,可以使C类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1、狗的成长(要点:小狗是狗妈妈生下来的,小狗小时候是吃狗妈妈的奶长大的)
2、猫的成长
3、鸭子的成长(小鸭是从鸭蛋里出来的,长大候就变成了大鸭子)
4、鸡的成长(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长大以后就变成了公鸡或母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认识到这些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小动物。意识到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三、练习。
1猜一猜: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说出相应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反思:
狗猫鼠主要 篇3
让我来介绍一下《笑猫日记之塔顶上的猫》的主角们吧!
主人公——笑猫是一只有很多心情的猫,笑猫都是用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呢!他同意某件事或者满意的话他就会用微笑;太兴奋、激动的话就狂笑;遇到对杜真子有威胁的人就对她(他)冷笑、狞笑、皮笑肉不笑;对一些自大的人或动物就用嘲笑、无奈不知怎么表达就用苦笑``````笑猫是一只有思想,听得懂人话的猫,他相信性格可以决定命运。笑猫最喜欢的人是杜真子,可以说,他对杜真子是忠诚无比的!
说到杜真子,她是笑猫的主人,是一个长着猫脸的“小女巫”,是小猫在世界上最爱的人。杜真子会成语接龙、会演白雪公主,还会做美味的土豆沙拉。杜真子看似是个不折不扣的疯丫头,其实是个细心、内心比较孤独的女孩。她可以把男生指挥的团团转,她的唯一爱好是天天和笑猫呆在一起。
在故事中,还有一只狗,是一只性格及其好的京巴狗,她喜欢交际,见到谁都亲热,她的名字叫“玛丽亚”,是他女主人给她取得一个外国名字,十分顺口,但是笑猫叫她“地包天”谁叫这条京巴狗下牙包着上牙!
笑猫日记里,少谁也少不了马小跳,马小跳心里有话不说出来会憋得难受,但有个秘密他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那就是他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无限崇拜过他现在的同桌冤家——路曼曼。马小跳对朋友们赤胆忠心,却经常朋友的“背叛”。马小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的时侯垂头丧气,出办公室就欢天喜地,马小跳最怕笑猫对他冷笑,他的兴趣太多,而且还经常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弱小动物的热爱。
在笑猫日记的翠湖公园里,有一只不知道活了多久的老老鼠,翠湖公园所有的老鼠都是他的子孙,他是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幽默大师,很狡猾,却还有一点良知,他不算好老鼠,也不算坏老鼠,是介于好老鼠和坏老鼠中间不好不坏的老老鼠,他的口头禅是:对猫没有研究,我会活到今天吗?
这本笑猫日记之《塔顶上的猫》就是一只虎皮猫,是一只女猫,她喜欢蹲在高高的塔顶上发呆。她是笑猫心中最爱的猫,也是许多猫嫉恨的猫。那些所谓的“资格猫”们不能容忍她到高高的塔顶上去发呆,因为那么高的地方,他们根本上不去!
那些所谓的“资格猫”有白得没有一根杂毛的女猫“靓猫”,有黑得没有一根杂毛的男猫“酷猫”,有全身白得只有尾巴黑的“雪里拖枪”,有全身乌黑只有爪子是白的“乌云盖雪”。它们都自以为是,令人讨厌。
接下来介绍一下内容吧!
狗猫鼠主要 篇4
关键词:习语 动物词汇 联想意义
世所公认,发源于古希腊神话的西方文化和以古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丰富,最为完整和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文化体系。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之后,这两种文化体系发展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arol r. ember曾经说过,语言能够通过词汇来反映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会在词汇会中留下蛛丝马迹。词汇因成为了文化的载体而在研究界备受瞩目,动物词汇就是其中之一。在英汉语中有很多带有动物词汇的习语。人们经常根据动物的习性将这些词汇与特定的性格和特征联系起来,因而这些词汇也会反过来在人们心中激起某种特定的联想意义。英国着名语言学家g. leech在其《语义学》(1981)一书中指出,联想意义是一个统称,它包含了内含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附带意义和词的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是依靠象征和类比所建立的语义世界。处于某种文化社会中的人通过概括他们的感性认识和情感经验,将善与恶、美与丑等内涵投射到词上,并将该词的文化意义内化时,联想意义便产生了。本文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词汇分类,试图比较其在英汉习语中联想意义的异同点。
一、相同的动物词汇载体,相同的联想意义
由于同种动物具有相同的特性,因而处于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人对相同的动物词汇产生相同的心理联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一类中,最常见的要数“鼠”(rat)。不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老鼠的联想意义都是负面的。比如我们用“胆小如鼠”、“鼠窃狗偷”、“贼眉鼠眼”等,来形容懦弱、卑微、目光短浅的人。而在美国俚语中,rat是指卑贱的、不忠诚的人。热门儿童魔幻读物《哈里波特》中,那个出卖朋友又懦弱胆小的巫师,作者也赋予了他老鼠的形象(变身后的动物是老鼠)。狼在中国人眼中是凶狠而又贪婪的动物,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如狼似虎”之说。英文中也有“披着羊皮的狼”这一说法: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用来形容假装友善但实际上怀着恶毒意图的人。
二、相同的动物词汇载体,部分相同的联想意义
在英汉语中,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相同的动物词汇具有部分相同的或相似的联想意义。狐狸(fo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英汉语中都是指狡猾的人。我们经常说“狐朋狗党”,“狐假虎威”,而在英语中也有deal with a fox,think of his tricks;the fox changes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when a fox says he’s vegetarian,it’s time for the hen to look out。但在汉语中,狐狸还有另一层含义。“狐狸精”通常被用来指勾引男人的女子。因而杨译的《红楼梦》中将“狐狸精”译成vixen(泼妇)是不妥的。(顾嘉祖,2002)猫(cat)在英汉文化中都具有负面的形象。虽然处于这两种文化社会中的人都喜欢把猫当作宠物,但都觉得它们不忠诚,容易忘记自己的主人(杜学增,1999)。此外,在中文中我们还说“馋猫”,“懒猫”,而在英语中,cat常用来指恶毒多嘴的女人。蚂蚁(ant)是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汉语中有蚂蚁喝水——点滴就够,蚂蚁下塘——不知深浅,蚂蚁看天——不知高低;英语中有when an ant says“ocean”,he's talking about a small pool。但是“蚁民”的概念就不一样了。古代中国的贵族阶级将百姓称为蚁民(ant people),是指老百姓的地位低下,命不值钱。然而在西方人眼中,蚁民却是指那些英勇善战的人,该说法起源于古希腊神话。埃吉娜岛王埃阿科斯是宙斯的私生子,天后赫拉因怨恨在该岛降下了饥饿和瘟疫,除了国王与其子,所有岛民都死了。宙斯为了安抚其子,将该岛的蚂蚁变成了人,而后,在特洛伊之战中,其孙阿基琉斯率领蚁民出征,所到之处骁勇善战,战无不胜。
三、相同的动物词汇载体,不同的联想意义
通常这一类中的动物词汇最能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造成障碍,最常见的
就是狗(dog)。狗在中国习语中常具有贬义,如狗头军师,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然而,西方人却非常喜爱狗,而且还给予了它们很高的地位。《朗文语言与文化英语词典》中给出的狗的定义,不仅包含了“a kind of pet”,而且还包含了“a member of the family”。甚至在伦敦地铁站一度有招贴写“children under 5 must be carried through the gate”。因此,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通常都带有积极的含义,如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下面这句话在东西方人的心中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情感色彩:dog eats dog(狗咬狗)。中国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开心,窝里反,恶人互斗,真是大快人心。然而西方人却会觉得很惋惜难过,因为他们认为家庭成员间的剑拔弩张很伤感情。因而,他们就会试图劝解双方和解,并且说dog does not eat dog。猫头鹰在西方人眼中是沉着聪明的象征。经常有人用a wise old owl来形容智慧的老者。猫头鹰还经常以公正严明的判官形象出现,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的守护女神雅典娜(智慧与审判女神)的标志就是猫头鹰。但是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猫头鹰被认为是厄运的兆头。因为它总是在夜间活动,常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人们认为
如果谁听到了它的叫声,那就预示着谁家要死人了,故有“猫头鹰叫孝”之说。
四、不同的动物词汇载体,相同的联想意义
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不同的社会阅历和风俗习惯很可能会导致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动物词汇载体可能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同一联想。如中国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它是权势和勇猛的象征。相反,西方人认为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因而我们会说“拦路虎”,“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置身虎穴”,而西方人却说a lion in the way or a lion in the path,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很多汉语中带鸡的习语在英语中都被转化成与鹅或鸭相关的习语。泥鳅(loach)的体表很光滑,所以很难捉住。因而我们常用泥鳅一词来形容世故、狡猾和不可靠的人。然而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没有泥鳅,所以泥鳅就不能引起他们的这一联想,但是他们的确有一种能引起相似联想意义的动物,那就是eel(鳗),所以人们会说,slippery as an eel。
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载体所引发的联想意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差异,更是一种文化差异。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的我们,在学习时更应该要从文化的角度下手,探究那些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的民族文化根源,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把握语言,从而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最终促成跨文化交际并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狗猫鼠主要 篇5
一、“狗”在第一位置的成语有40个
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狗吠不惊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狗吠之警比喻轻微的惊动或扰乱。
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不知羞耻。
狗急跳墙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
狗血喷头言辞刻毒,大肆辱骂。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狗眼看人比喻眼光势力。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狗彘不若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狗党狐群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同“狐群狗党”。
狗盗鸡鸣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盗鸡啼比喻具有微末技能。同“狗盗鸡鸣”。
狗盗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颠屁股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形容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
狗吠之惊吠:狗叫;惊:惊吓。比喻小的惊吓。
狗肺狼心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同“狼心狗肺”。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狗拿耗子(歇后语)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
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
狗屁不通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偷鼠窃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同“狗盗鼠窃”。
狗头鼠脑比喻奴才相。
狗尾貂续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
狗心狗行比喻歹毒的心肠、行为。
狗傍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同“狗仗人势”。
狗逮老鼠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同“狗拿耗子”。
狗党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
狗行狼心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狗续貂尾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
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仗官势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狗彘不如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狗追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同“狗拿耗子”。
二、“狗”在第二位置的成语有13个
打狗看主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偷狗戏鸡比喻不务正业。
阿狗阿猫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同“帮虎吃食”。
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苍狗白云比喻事物变幻无常。同“苍狗白衣”。
貂狗相属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嫁狗逐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同“嫁狗随狗”。
卖狗悬羊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指名不副实。
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引狗入寨犹言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跖狗吠尧比喻各为其主。
三、“狗”在第三位置的成语有35个
狐群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驴心狗肺比喻人心凶狠恶毒。
声色狗马声:歌舞;色:女色;狗: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
鼠窃狗盗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鼠窃狗偷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行同狗彘旧时指人无耻,行为和猪狗一样。
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椎埋狗窃指抢杀偷盗,不务正业。
狗心狗行比喻歹毒的心肠、行为。
狐鸣狗盗指作恶偷盗之徒。旧时统治者对造反者的贬称。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行若狗彘指人无耻,行为像猪狗一样。
行同狗豨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一样。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
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鸡飞狗叫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狼嗥狗叫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驴鸣狗吠形容文字言语拙劣。同“驴鸣犬吠”。
牛黄狗宝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人面狗心①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模狗样身分是人,举止形容却像狗。多用于嘲讽。
鼠窜狗盗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鼠盗狗窃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同“鼠窃狗盗”。
鼠偷狗盗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同“鼠窃狗盗”。
贼头狗脑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同“贼头鼠脑”。
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藏弓烹狗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打落水狗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飞鹰走狗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
关门打狗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指鸡骂狗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阿猫阿狗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椎埋屠狗杀人宰狗。指为非作歹和从事低贱的职业。
打人骂狗对人滥打乱骂,摆尽威风。
斗鸡养狗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饭牛屠狗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获兔烹狗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嫁狗随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嫁狗逐狗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同“嫁狗随狗”。
泥猪疥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泥猪癞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泥猪瓦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丧家之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偷鸡盗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土鸡瓦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同“土鸡瓦犬”。
狗猫鼠主要 篇6
关键词:岭南 饮食文化 文化误区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
1.语料
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并以“微信”作为调查平台,分别收集了“广东卷”和“外省卷”各50份问卷,总计100份有效问卷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广东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为在广东长期生活的广东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调查问卷为非广东省常住居民。为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在两份问卷开头都设置了对被调查者省份确认的选项,方便对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误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调查结果
1.外省人对广东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调查问卷中选出的8种食物是根据投票率得出的。笔者对外省人对广东人的饮食印象做了初步的调查,就“你认为有什么食物是你们不吃,而听说广东人会吃”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选取了8种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参考项。这8种食物分别为:牛蛙、蛇、猫、狗肉、田鼠、蚕蛹、猴脑、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别为:91.2%,91.2%及82.4%。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物。
随后,笔者根据这8种食物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在“外省卷”种,“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牛蛙(广东人也叫“田鸡”)、蛇和田鼠。
2.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笔者按照“从不”、“很少”和“经常”三个频率作为选项,调查了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上的食用率。结果显示,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蛇73.3%、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过5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广东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过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种食物。
如果单独统计“经常”这一项的比率,在“广东卷”中8种食物的投票率分别为:牛蛙13.3%、蛇13.3%、蚕蛹3.3%、蝎子3.3%、猫、狗肉2.9%,田鼠、猴脑和蜈蚣的得票率均为0。这说明,在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这与“外省卷”中田鼠作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远。另外,统计结果还发现,除了外省人在广东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误区,也在广东人吃猫、狗肉和猴脑上存在误区。因为在实际的数据中,广东人把猫、狗肉作为经常吃的食物,投票率仅有2.9%,而猴脑则为0%,而在外省问卷中“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猫、狗肉和猴脑分别为80.6%和72.2%。这些数据反映了外省人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3.非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为了对比广东和外省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在“外省问卷”中对这8种食物作为家常菜的食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非广东省的被调查者中,上述8种食材都有人吃过,但食用频率有所区别。如果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牛蛙79.5%、猫、狗肉52.9%、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数据中都超过了半数的食用率。另外,蚕蛹的食用率达到了38.2%,而蝎子则只有5.9%、猴脑、田鼠和蜈蚣都只有2.9%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频率为“经常”从高到低排序,则常食用的食物依次为:牛蛙32.4%、蛇8.8%、蚕蛹5.9%和猫、狗肉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广东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牛蛙、猫、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作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远超其它几类食品。说明牛蛙不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是一道普遍被摆上餐桌的食物。
4.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食用8种食物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广东省居民和非广东省居民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将两份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广东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蛇、牛蛙和蚕蛹,其中蛇和牛蛙超过了半数投票;而在非广东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猫、狗肉和蛇,且三种食物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投票。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食物,而猫、狗肉却在非广东省居民中得票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数据中,外省人对广东饮食中广东人食用猫、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实际情况是广东人在食用猫、狗肉上比外省的数据要少得多。这说明广东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热衷于食用猫、狗。
另外,在8种食物当中,作为经常食用的食物,广东对照组和非广东对照组的食物排名相差无几,甚至非广东居民食用牛蛙的频率要高于广东居民(外省32.4%,广东13.3%);但在食用蛇的频率上,广东居民还是要比非广东居民高的(广东13.3%,外省8.8%)。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数据,在外省人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较高的田鼠、猫、狗肉在广东对照组中显示出极低的食用率,仅有2.9%的广东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吃猫、狗肉,而田鼠作为经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为0。这说明广东人并不常吃猫、狗肉和田鼠。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这8种食物在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的食用情况,笔者加入了对饭馆是否烹饪这8种食物的调查,通过对比“广东卷”和“外省卷“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8种食物中,在外省饭店最常见的是牛蛙,其次是猫、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过半数,表明这些食材在非广东省地区的饭店并不常见。而表8的数据则显示了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本土饭店最常见的三种菜式,投票率均超过了50%。在表8的数据中,得票率最少的猴脑(10%)要比表7中得票率最少的蜈蚣(2.9%)的百分比要高,而且表8中8种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在广东本土饭店,这8种食物作为常见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许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饮食较之其他地区具有“食性杂、食材多”的特点。
三。岭南饮食文化特点小结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归纳出在食用这8种食物上广东饮食的一些特点:
1.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材。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作为广东本土饭店的菜式,这三种食物都占据了主要的优势。
2.广东人并不常吃田鼠、猫、狗肉和猴脑。在“外省问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广东居民认为田鼠、猫、狗肉和猴脑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东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认为的那样喜好吃这三种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广东问卷”的数据中,得票率很低,在作为饭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统计食用猫、狗肉的数据时则发现,外省人较之广东人,更常食用猫、狗肉,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饭店的食材,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3.作为家常菜,广东人和非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的食用情况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广东地区超出了广东地区,而蛇的食用率则是广东地区较其他地区高。
4.作为饭店的食材,广东本土饭店要比其他地区的饭店更多地青睐于这8种食材。这也说明了在广东本土饭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飞禽走兽“的机会。一些在外省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广东本土饭店找到。
四。岭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数据显示,吃蛇和牛蛙确实在岭南一代盛行,许多人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广东人好吃蛇这点感到匪夷所思,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广东人为什么爱吃蛇和牛蛙的习惯找到了原因。
1.关于吃蛇
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明代蔡汝贤的《岭南异闻》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内地商人在岭南的山上发现一只与蜈蚣恶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岭南土人看见,出五十锭黄金买下蛇皮,一百锭黄金买下蛇肉。商人以为大赚,谁知反被土人调侃:“汉儿不识宝耳,是乃龙也。”后来打听才知道,这蛇皮可以制鼓,一张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见在当时,蛇皮非常值钱。除了用作制鼓,蛇皮还可以制扇,也能入药。如今许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韧而坚的特点。
岭南人除了把蛇皮当宝,也把蛇肉当宝。一在蛇肉鲜美,二在其功效。据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蚺蛇……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裙裤投掷……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因此,以形补形,吃蛇肉可壮阳;而蛇又属阴,则补而不燥。因此广东人认为蛇是极好的补品,常见的做法是汤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广州的家中,尤其是有中壮年男士的,都可见家中用大缸泡制着蛇酒。
除此之外,蛇胆也是好东西。《赤雅》记载:“蚺无弃物。蚺蛇三胆,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胆,白浆,止泻;一胆随肉,击其处则随之,名护身,最佳,传避邪杀鬼,佩之吉祥。”
岭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这也难怪岭南人不“见蛇忘义”了。
2.关于吃蛙
乾隆时修的《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点广东人是是没有异议的。旧时所说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谓的蛙主要是虎纹蛙,亦叫“水鸡”,广东人也叫“田鸡”,跟外省人所称的“牛蛙”是一个品种。同蛇一样,广东人喜欢吃田鸡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质鲜美,二是有独特的药效。特别是对于患有心性水肿或肾性水肿的人来说,用田鸡食疗,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在牛蛙不仅仅是在广东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爱。因此,在如今说来,“食蛙”已经不再是广东人特有的情况,而是全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习惯是从广东地带流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古时中州人总笑东南人食蛙,后来南方官员派去浙江任职,才把这种习惯传开去。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满地,因饥患上水肿的病人很多。当时有一队广东的医疗队到河南参与救助,起初因缺粮而束手无策,后见田地中满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内脏炖以红糖,起初那边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无奈饥饿难耐,便硬着头皮吃下,不久水肿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当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如预期结果一样,非广东省地区的居民对现今广东饮食的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为代表的广东饮食阶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对现今的广东饮食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印象误区。广东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确实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异兽,给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渐渐只剩普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家常菜。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风遗迹,如食用蛇、昆虫等。但总体来说,由于各地区饮食的交互影响,广东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趋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传的“蛮荒和残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区存有差别。归结外省对广东饮食存有偏见的原因,一是“我有他无”的特点。也就是广东较之其他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外省对没有见过的物种(但在广东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惊奇和新鲜;二是“猎奇”心理。“猎奇”的结果就是保留了大量关于广东饮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饮食文化,因其习以为常,反而不足为文,因而不传。广东饮食这些“猎奇”的资料经过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播中的主观因素,自然容易给其他地区居民造成广东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印象。
史料是珍贵的,但是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梳理,是表出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今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在外界只关注岭南饮食“奇”的特点时不禁思考:广东饮食还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又该如何有所裨益地传播岭南饮食文化。比如岭南的酒,曾经力压剑南春,如今却为何雄风不再;又比如,珍禽养殖以为珍馐,岭南曾独步千古,今日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与韶关钟乳之类,为何没有声势浩大地推广。在这些曾经辉煌却不为外省人所知的饮食文化里,蕴含着更多比“猎奇”更有意义的岭南饮粹,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广东饮食文化时,脑中该闪现的印象。而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首先作为广东人,要有为自己正身的意识,当外省对广东饮食文化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报以何种态度。这些都值得每个广东居民认真思考。总之,广东饮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广,需要广东政府和广东居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松芳。岭南饕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蔡晓梅、熊伟,司徒尚纪。“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