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天净沙.秋思》(精选2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赏析《天净沙.秋思》(精选2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天净沙·秋思 篇1
或许,下面的景致只是当年马致远老先生的幻觉;
或许只是今天人类的一时疏忽;
或许……
枯藤老树昏鸦
“呀――呀――”一只老鸦在天空盘旋了几圈,最终无可奈何地落到那摇摇欲坠的巢,树枝一阵微颤,老树轻轻叹了一口气。淡淡的夕阳余晖斜斜地洒在这毫无生机的土地上,贫瘠的黄土地上突兀着许多矮矮的树桩,一圈圈的年轮记录着这些曾经属于它们的历史。而那棵老树,那奇形怪状的根,粗糙硌手的树皮……无不记载着数百年来的沧桑岁月和风雨磨砺。一株藤蔓垂挂在老树的枝上,显出无尽的老境颓唐之色。老鸦那昏黄的老眼痴痴地望着落日。它在想什么?或许在构思走出死亡之地的办法,尽管自己太老了,飞不远了……
“呀――呀――”又一阵鸦叫回荡于天际,显露着无限的凄凉和诡秘……
小桥流水人家
一弯清水在山间流淌――不,应该是一汪污水在黄土中,是指责抑或叹息?或者只是无力地挣扎于满身的污物?令人呕吐的腐臭和血腥也在空气中弥漫,地球上的清水早已换上了“黑色毛衣”。
污水之上,一座早已废弃的断桥,看不尽的寂寥。
岸边――一派江南民宅的气质!水乡江南的温婉显现于一砖一瓦,一院一墙。一排飞檐翘角的阔楼带着影子般的宁静,依稀隐约于漫天的风沙。走尽,却见灰土尘封,重门深掩。人呢?那些无知的宣称要征服地球征服自然的人类呢?
古道西风瘦马
咸阳古道。
一块块的石板拼结成了向远方延伸的直线――再远处,只有无尽的黄沙掩藏了一切,令人悚然的狰狞。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荒芜人烟的古道上踽踽独行。它在寻找什么?是在寻找青草果腹?可这片曾经绿草如茵的地方已是寸草不生了。
一阵朔风,卷起漫天黄沙,古道上氤氲弥漫,沙尘肆虐,掩蔽了天日……
“嘶――”一阵凄厉的马嘶,朦胧中,一个瘦弱无力的身影在与黄沙做最后无力的抗争……
断肠人在天涯
“谁来救救我们!”
“我们该怎么办?”
……
一群被唤作人的生物在地平线前无力地,他们神色颓唐,步履蹒跚,在泣血般地呼唤……
夕阳西下……
话外音:
人类,这都是你们自己的错,有谁可以来救你们?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呢?那些青葱茂盛的树木呢?还有那些展翅翱翔的鸟儿,尽情奔跑的走兽呢?一切由你们而起,那你们就必须接受惩罚!觉悟吧,人们!
――自然
(指导教师叶名扬)
主题点评
关于环境问题,网络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环境诚可贵,治理价更高;若为利润故,二者皆可抛”。的确,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人们乱砍滥伐树木;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滥采;各类污染超标的工厂浓烟滚滚;工业污水、废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湖泊等等,结果土地沙漠化、盐碱地、酸雨、气候变暖、蓝藻水……一系列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近些年来,因为国人的环保生态意识差,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也是日趋严重。本文小作者借助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来唤起大家对环保的重视,可谓是匠心独具。主题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选材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学生习作,向大家展示了恶劣的环境下,未来世界令人不堪入目的生活场景。为了表现主题,作者构思巧妙地从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借助其诗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联想。这种选材独特、新颖,不仅使文章的内容有所依托,易于展开,同时也使自己的情感表达与主题的开掘水到渠成。几个片断末以及“话外音”中问句的运用,富涵表现力和感染力,启人警醒,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也很好地凸显了主题意旨。
写作建议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环保”本是一个陈旧的话题,要想写出新意的确不易。而本文作者却借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题,并以其词句来构筑成篇,实在是巧妙而别致,令人叹服。每个词句所描写的画面都想象丰富,立体厚实,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希望读了本文,能给同学们的写作以新的启迪。
布局点评
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诗句作为小标题,按照诗句的意境,展开合理的联想,架构成文,结构严整,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用排比式的三个“或许……”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中间部分,分成四个部分,以马致远的这首诗的诗句做小标题,从诗句的意境出发,来描述未来世界的恶劣环境。
结尾部分,用话外音的形式总结全篇: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己的错。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
语言点评
本文文笔成熟、灵动,语言清新、流畅,富有表现力。文章情境描写细腻、真实可感,较好地渲染了极其凄凉、寂寥的氛围。如:“一只老鸦在天空盘旋了几圈,最终无可奈何地落到那摇摇欲坠的巢”“ 依稀隐约于漫天的风沙”“ 沙尘肆虐,掩蔽了天日”等等,展现了在环境污染下的未来世界的无限荒凉的场景。
文章排比、拟人、比喻、反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有助于情感抒发与主题的深化。如“老树轻轻叹了一口气”“ 地球上的清水早已换上了‘黑色毛衣’”“那些无知的宣称要征服地球征服自然的人类呢?”等等,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赏析《天净沙.秋思》 篇2
人们都说诗有诗的创作结构,曲有曲的创作结构,但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既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也道出了散曲的本质特征。对于一篇散曲作品,作家为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势必要寻求最合适的表现形式,需要调动各种不同的抒情技法,这样散曲便形成了情绪的跳荡和有层次的表达这一特点。这种跳荡的、有层次的感情轨迹,在作品中定型,便成为贯通前后的情绪结构。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认为是散曲小令精华,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思、深化意蕴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叹为观止的程度。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切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它能打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心,而且这些读者并不一定有类似的体验,我想这就是它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在创作中极大地体现了元散曲创作的情绪结构。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元散曲情绪结构在这首小令中的体现。
一、表层情绪结构含藏在鲜明的画面中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必须具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两个方面的结合,以物述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也是元散曲的优秀传统。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常常是“纸上生情,山川恍惚”,化景物为情思,在客观描述中暗含主观情绪,用细腻的笔触和感情的浓汁来绘制景物与情思。《天净沙・秋思》就是这一表现的典范。作者在小令的前三句用了九个并列的名词性偏正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为了渲染出旅人的哀愁这一表面主旨,一开始,“屏幕”拉开,但旅人并没登场,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九幅精心选取的画面。第一幅:枯藤,想象得出,那一根根缠绕交错的藤条,失去了生机勃勃的阳光,叶子掉光了,藤条也变得干枯了。第二幅:老树,用老来形容树,一方面说明树经历了百年沧桑,显出老态;另一方面,秋风扫落叶,绿树变为黑黄,显得萎顿、枯干。第三幅:昏鸦,昏鸦俗称老鸹,它的羽毛的颜色是乌黑的,在“夕阳”暮色苍茫中,天空也是昏暗的,这样越发增强了暗淡的色彩。乌鸦乱飞、聒噪,本来给人一种烦闷之感,更那堪在秋天的黄昏乌鸦鸣叫不已,这无形之中又造成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这三幅画面分开看各自独立,然而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看,则意境更妙,那就是,在那“老树”的下面缠绕着“枯藤”,在“老树”光秃的枝丫上,聚集着聒噪的“昏鸦”。第四幅:小桥,第五幅:流水,第六幅:人家,作者又分取了三个画面,表现出了偏僻地方的荒凉,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的彷徨愁苦。这三幅画面如果在隐者的诗句中出现,可能是极难得的佳境,然而在游子的眼里却是荒凉可怖的场景。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这后三幅画面,为旅人的上场提供了条件,有路便有行人,有马更有人。所以,接下来,作者才把笔触伸向遥无归期的旅人。“断肠人在天涯”,旅人的哀愁油然而出。
这几幅画面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地点拍摄而得,经过作者的再度组合,其实只有三个大的画面,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大的画面经过作者的极力渲染,表现出了晚秋一派凄凉萧瑟的气氛,读者读来,好像置身于荒凉、孤独之中,更何况沦落天涯的旅人,看到这种凄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孤独无助,怎能不为之断肠?作者的主观情感都熔注在这几幅画面中了:第一句作者情思落在“老树、昏鸦”上:黄昏时分,乌鸦倦归山林,栖落在“老树”之上,露出昏昏欲睡的神情。诗人由眼前的老树、乌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顿然生出惆怅感伤的情思:枯藤有老树可援,乌鸦尚有古树可栖,而自己却萍踪不定,有家难归。第二句的情思落在“人家”上: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诗人于苍茫的暮色之中看见“小桥流水人家”,于是由见到的“人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家,眼前的“人家”的一家人正在安然歇息,而自己却有家归不得,一股悲怆酸楚的感情潜流自心底沛然涌出。第三句的情思落在“瘦马”上:古道漫漫,西风萧瑟,瘦马困乏不堪,颤颤而行,从描写由读者可以想象到马背上的羁旅之人无家可归,魂断天涯的愁容苦相。诗人在这支小令的前三句中设立了三个情思落点,构建了三个情感力点,各个思绪托体和情感符号达到了极强的情感力度,给读者以感情上的冲动和心灵上的震撼。作者将前三句的情感力点聚合在一个情感之点上――思,为结尾直抒情怀积蓄了强有力的势能,末句紧承上面的强大蓄势,顺势而下,直抒郁积在胸的悲秋和思乡念亲的哀痛之情,这源自诗人心海的悲涛思浪猛烈强悍地震撼着读者的情肠。当读者掩卷之际,那深沉悲怆的情调,那幽咽苍凉的心音依然在脑际中萦绕盘旋,久久地驻留,拂之不去!
二、情绪结构体现在跳荡的场面描写中
小令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通过暗淡凄凉气氛的渲染,烘托出行人内心的悲哀。由藤枯、树老感到秋深、岁暮,由秋深、岁暮,或许联想到自己“老冉冉其将至”进而顿生“华发”之叹来。人生易老,恰如朝露,奔波无日,劳碌何为?枯藤有老树可援,乌鸦尚有古树可栖,而自己却萍踪未定,有家难归,命途踬踣,因而倍生愁思感慨,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接下去,作者并未按着这一情感基调发展下去,“小桥流水人家”,作者荡起一笔,用明丽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恬淡素雅的图景,与第一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幽静的环境。作者通过“小桥流水”这一与秋思不协调色调的鲜明对比,来烘托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以“小桥流水”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漂泊者的彷徨与凄苦来,的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之作。作者在第二句把笔触重点落在“人家”上面,描绘出好一幅清静幽丽的人家安居图。在这个黄昏时分还在奔波的行人眼里,“人家”的生活是多么安逸而令人神往啊!即使“人家”的生活是拮据贫困的,可是他们总能够团聚安享天伦之乐,与自己的徒然奔波孤苦无依比起来,“人家”又该是何等地幸福与美满。但是幸福也好,美满也罢,都是“人家”的,与自己什么也没有,一种思归的刻骨乡愁则更浓了。
“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再一次把基调一转,转回到那种乡思的悲凉基调上,并且开始由写景转到开始写人。由“瘦马”这一“瘦”字便把旅人潦倒漂泊他乡的异客身份显示出来了。这一句由“瘦马”写出自己生活的苦况,由“西风”写出心境的迟暮与寒凉,而由“古道”则推己及人,推及古今: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的足迹,他们的别离之苦,羁旅之愁大概没有什么不同吧?
作者通过前三句,用秋景渲染气氛,烘托旅人的悲哀,为情感蓄势。在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打开感情的闸门,使其一泻如涌。“夕阳西下”照应首句“昏鸦”,当旅人极目远眺时,看到的不是村庄、客栈,而是青色的山峦托着一轮欲坠的残阳,心情又该何等的沉重,杜牧有诗云:“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残阳”(《池州春送进士蒯希逸》)。此情此景旅人不觉悲泪泫然。
散曲为什么能够与唐诗、宋词并列并且成为元代文学样式的代表?不仅仅是因为元散曲吸取了诗、大曲、赚词、民间说唱文学、民歌的营养,从“词”的领域里萌发出来,独树一“枝”,走上与诗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道路:俗、谐、露,而且还在于它在创作中体现的这种情绪结构所带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