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品文范文大全200字(优秀5篇)正文

《小品文范文大全200字(优秀5篇)》

时间:

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品文范文大全200字(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汪曾祺小品文 篇1

关键词:《受戒》; 叙事视角;视角转换;复调

中图分类号:H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米克・巴尔在《叙事理论导论》中提到“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①其中,这种看问题的方式、角度就称之为“叙事视角”。作家在叙述同一个小说时,如果选择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就会因为叙事者身份、世界观或是价值观等的不同会起到不同的叙事效果。因为“感知是一个心理过程,强烈地取决于感知主体的状况;如果仅仅涉及到量度范围的话,一个小孩看到的事情完全不同于成人。人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到感知。”②《受戒》中汪曾祺就选取了独特的儿童视角这一叙事视角,即“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③并且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叙事视角的转换即“明海”和“小英子”的视角转换,作者选用这样的视角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将从这些方面做一些初步的解读。

汪曾祺是一个在小说中追求“人性的善与美”的作家。在叙述《受戒》中,他使用儿童的视角以力求在文本中书写佛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处处洋溢着童趣的天真世界,达到“人性的善与美”的追求。《受戒》讲述的是佛教生活中的明海和俗世生活中的小英子两个人纯真的爱情故事。汪曾祺在建构《受戒》时使得其中没有佛教生活的宗教信条,也没有俗世生活的道德评判,只有以两个未成年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的充满快乐和自由的纯真世界。

《受戒》中作者采用的是童年叙述视角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性的叙事方式。文本中的第一人称“我”时而是隐含的作者,时而是明海和小英子,文本的情节中 “我”并未出现,明海和小英子仅出现过几次,如叙述明海到荸荠庵路途中的所见时用明海的第一人称写到“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④文本中主要出现的是作者描绘的对象,是第三人称,文本中作者主要叙事的“和尚唱经“,“外出放焰口“,“年下杀猪” ,“大英子出嫁”,“明海受戒”,“明海和小英子情定终身”等明海荸荠庵的佛教生活和小英子民间生活的六个主要事件,而这些我们都是在儿童视角的带领下用第三人称叙写的。于是,在叙述时采用第三人称的童年叙述视角,将少年明海和少女小英子的童年世界中佛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描述成为一个充满欢快和愉悦的自由世界,在洋溢着青春和自由气息的同时用单纯稚嫩和活泼清新的叙事口吻讲述作者童年的一个梦,“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同时,文本中汪曾祺在使用儿童视角的限制性叙事时,为了突显童年视角的作用,还运用了明海和小英子两个人的视角不时地转换的方式,即“互看“的模式进行叙事小说的。在明海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县城的热闹”,“县城真热闹……什么都想看看”,⑤看到了明海与小英子的第一次相识“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⑥荸荠庵的佛教生活“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⑦一天的日常生活就是“开山门,扫地”“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挑水”,“喂猪”,“ 念经”。其他如几位师傅的生活,“做法事”,“过年杀猪”,“打牌”,“搓麻将” 和尚的日常生活就这样在明海的带领下展示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还有小英子的一家人“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她一天不闲着”, ⑧大英子的“很文静”,⑨小英子的“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明海的视角告诉我们的。在明海天真善良的眼光下我们看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事物面貌。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我们则看到了小英子心中的明海不是寺院中呆板的小和尚,而是能把花草“画得跟活的一样”,能帮他“牵牛‘打汪’”,“划船”的明海;而明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的“受戒”场面在小英子眼中则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明海和小英子视角的不时切换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少年的生活的温馨,个性的纯真,也看到了汪曾祺对于人性的美和善的追求。

《受戒》中的儿童面对成人社会的人和事时由于思维认知和生活经验的有限,使他们更多的只能采取没有主观判断的观察方法,也更不可能做出掺杂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规范束缚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而只能倾向于平静的描述。于是汪曾祺在采用儿童视角建构《受戒》的过程中,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取代了惯势的道德评价和成见。如小说中明海和小英子谈论善因寺的方丈娶妻时对话到“他是有个小老婆吗?” “有一个。”“才十九岁?”“听说。”“好看吗?”“都说好看。”⑩明海和小英子对于方丈娶妻已经违反了关于和尚结婚的世俗的道德评判和佛教的清规的事实毫无评判,心中想到的是方丈的小老婆是否漂亮,也有了文本中后来的小英子问明海自己给他当老婆,他是否愿意。明海和小英子都是儿童,他们在意的是事物的表面,而不是事物背后所包含的含义。在文本快活的气氛中成功塑造了明海和小英子形象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青春与自由的气息,因为以儿童的思维与认知能力是不能对和尚能否娶老婆进行是非价值评判的。于是,儿童叙事者保持着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只留下《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充满快乐和自由的童年生活,而不对文中事件进行评价,以两人的年龄和阅历也是没有能力对此作出应有的评判的。

在《受戒》中,虽然汪曾祺使用儿童视角时注重在儿童叙事者叙事的过程中保持着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但是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让作者完全在文本中只用纯粹的儿童眼光去观察成人的世界而不作任何的介入,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受戒》是作者的创作,不介入其中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即使使用的是儿童视角,但是汪曾祺想要完全不干预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在文本中就会出现了汪曾祺对于其中一些事物的价值或是经验评判。这样在文本中出现儿童叙事者声音的同时又出现隐含作者(成人身份)声音的现象称之为“复调”。如文本中叙述荸荠庵中人物的称呼时,汪曾祺用儿童视角叙事三师父的名字是写到“大都直呼之为仁渡”,而后作者就加了一句“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B11其中反讽的语调明显表明这句评论是出自隐性的成年叙述者对之前“三师父仁渡”名字称呼来历的评论性介入,目的是让读者明晰的了解三师父仁渡的年龄,这以明海和小英子的认知水平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评论的。这就形成了两套话语体系,前面的是以儿童的角度进行的儿童简单的叙事,而后是作者带有分析评论的声音。这样就形成了文本的复调叙事结构。再如文本中叙事和尚“大焰口”时的“飞铙”表演时,汪曾祺用儿童的眼光写到“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B12之后评论道的“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B13的语言显然是属于成年叙述者的声音,汪曾祺在文本中使成年叙述者的声音时而出现在叙事系统中,将儿童视角无力表现的衡量标准与评判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并表达出作者对发生事件的评判态度,对于表现作品的人性善与美的深层主题的抒写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复调结构就使得文本的表层呈现的是儿童叙事者的声音,而其中又夹杂着隐含作者(成人身份)带有分析、

评论意味的声音,使得儿童叙事者的声音和隐含作者(成人身份)的两种不同声音同时并存。

《受戒》中,汪曾祺使用了儿童视角这一叙事策略,并匠心独运地运用了明海和小英子两个交换互相看的叙述模式转换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充满“人性美”,充溢着青春和自由的爱情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爱情故事,也领略了儿童视角中儿童声音与成人声音交织下体现出的复调结构对于表现作品的人性善与美的深层主题抒写的作用。 汪曾祺在《受戒》中选用儿童视角这个叙事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3]党好收。论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叙述视角[J].中共郑州市委党报。2005(2).

[4]董友福。回归童年――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独特视角[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12(3).

[5]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注解

①米克・巴尔:《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13-114 页

②米克・巴尔:《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14 页

③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第21页

④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⑤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⑥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⑦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⑧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⑨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⑩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B11曹鹏。汪曾祺经典小说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小品文范文大全200字 篇2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你的婚的,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有意者电联,来信请寄09全科五班《非诚勿扰》栏目组。

表演类:

汪曾祺小品文 篇3

1959年,汪曾祺以身份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沙岭子进行劳动改造。沙岭子是宣化至张家口之间的一个小站,这里有一个镇,本地叫做“堡”。每遇星期天、节假日,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汪曾祺就去堡里逛逛。在汪曾祺的记忆里,堡里有一个供销社,一个山货店,一个缝纫社,一个木业生产合作社,一个兽医站。若是遇上集市,还有一些周边村民挑着菜担卖茄子、辣椒及其他日用品。汪曾祺和同事怀着很大的兴趣,穿梭其间,看凤穿牡丹被面,看铁锅,看扫帚,看茄子,看辣椒。

堡里更有一个新华书店,每每让汪曾祺流连忘返。书架上摆放最多的是《选集》,此外介绍化肥农药配制的科普书和小册子,还有《智取威虎山》、《三打白骨精》等连环画。

有一天,汪曾祺又去逛书店,忽然在一个书架的最高层发现了几本书,他像发现宝贝一样,激动地搬过一张凳子,把这几册书抽下来。原来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代俞正燮的《癸巳类稿》、清代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

汪曾祺手捧这些书,生怕被人抢走,连忙请售货员算账收钱。售货员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开了票据。

汪曾祺好奇地问:“你们这个书店怎么会进这样的书?”

售货员说:“谁知道!也就是你,要不然,这几本书放在这里永远不会有人要。”

这几本书是按标的价格卖给汪曾祺的,不是特价或打折书。但这是很早以前的定价,所以汪曾祺感觉非常划算。

小品文范文大全600字 篇4

很是敬佩集藏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舍弃种种世俗的享乐,牺牲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殚精竭力,心无旁骛,在他人不务正业的讥议和冷嘲热讽中默默坚守,以宗_般的虔诚和执著,探幽寻微,搜罗觅求,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将一件件别人眼中的俗物罗致到自己门下,将爱好演绎成事业,将平凡演绎成美丽。成功路由寂寞铺成。成功不是懒汉身上的虱子,一伸手便可以摸到;成功是悬崖峭壁上的灵芝,只有不畏艰辛的勇者才能采撷到。除非你绝顶聪明,鸿运当头,否则想要出类拔萃,必须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准备一些,多迈出一步,多坚持一阵;流更多的汗,吃更多折苦,品尝更多的寂寞。成功是漫长的马拉松之旅而不是短短十几秒的百米冲刺,有太多的艰辛和太多的理由可以放弃,有太多的诱惑可以稀释激情,冲淡理想。做琐碎小事的耐心以及竞成大事的信心,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更灯火五更鸣,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事业上,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灯红洒绿,物欲横流中坚守信念,不浮躁,不迷失。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静,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中思索,追求、创造,高瞻远瞩,洞幽烛微。因为他们明白,当热闹的爆竹响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满地纸屑。成功来自坚持,执著创造奇迹。成功者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只是不愿让世俗的安逸迟滞前进的脚步,他们只是不愿在迎来送往,闲聊宴饮中看着青春和激情如燃着的香烟般被慢慢烧成灰烬。于是他们背起寂寞的行囊,在心中那轮明月的照下悄然远行,一直走到别人看不见的远方。他们用孤独的背影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能忙人之所闲,才能有人之所无。

汪曾祺小品文 篇5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是个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浅显,乍一看他的意思会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层次的意境需要读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乡在江苏的高邮,高邮以它的咸鸭蛋着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说法他的老家实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实。

  《我的高邮》是汪曾祺回忆性的散文,书中为我们展现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平实易懂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画面中所带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挚最动人。

  书中的散文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母亲》,汪曾祺描写了三位母亲。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继母,还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继母。文中集中笔墨刻画了第一任继母的形象,因为她陪伴汪曾祺成长,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亲在他三岁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过世了,因为年纪小的缘故他对生母并没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过母亲的画像和母亲养病时所住的小房里面母亲所留下的遗物来回忆过世的母亲。汪曾祺是幸运的,他和他第一任继母很投缘,继母很喜欢他,对他如视己出,每次归宁回家都会抱着他和他同乘一辆黄包车回家;当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裤子里,继母帮他洗裤子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份感情恐怕连很多亲妈都是望尘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并没有多提自己对于继母的感情,他只说我可怜她,也爱她。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会让一个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爱。很不幸,他的继母也死于肺病。第二任继母嫁给汪父的时候,汪曾祺已经十七岁了,所以感情并没有之前的一位来得深厚。但是他依旧很敬重她,因为在汪父最困苦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就是她。我想他们之间的亲情过多是一种客气。

  汪曾祺是个细腻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他把自己对于故乡高邮的爱幻化为笔下的文字,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他记忆中的高邮,他所热爱的高邮。他记得高邮的过去同时也喜欢高邮的现在。

  也许正是因为高邮质朴的民风影响了汪曾祺的笔风,让他的作品接地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水的记录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初读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复仇》、《老鲁》,还是其他的作品总有一股淡淡的韵味萦绕在心头。一切语句中都有着气氛,人性的气氛。不直接描写人物,只凭着这些气氛使读者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贯彻的。

  我认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坏了散的自然与纯洁,散的意便会化散开去,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说:我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而为之。散并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没有一种深邃的体会,不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怀有一种强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几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处是没有意识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复杂的心路历程,百态的人性面目对他的创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布局严紧的小说,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铁箍捆绑住的南瓜,最终只能面临爆炸。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散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诗的最本质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诗美是艺术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着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诗并不只是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细品其中饱含诗的韵味美与节奏感。文章中无不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正是诗人的典型特点:无论如何坚持也要冲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划为右派,他也仍然坚守着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诗,这正是对这本小说选的最佳诠释。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对于人性的解释即对于真善美的诠释,作者个人的感情的宣泄、表达也就自然包括其中。这都融入一个情字,这既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善恶观、是非观,又从某种角度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描写。情于民间,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无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汪先生的《老鲁》、《鸡鸭名家》、《大淖记事》正是这样反映民间事的佳作。

  散、诗、情,只留下了《鸡鸭名家》里的余老五和陈长庚,《故乡三陈》里的三陈,《徙》里的一辈子也未得徙于南海的高先生,《八千岁》里总是穿蓝布二马裾吃草炉烧饼的八千岁,以及《大淖记事》里的老锡匠、年轻的十一子与巧云。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读《汪曾祺文集》后,我梦见那位可爱的汪曾祺。之所以用可爱来形容汪曾祺,是因为他的笔触里没有华丽、没有异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他也能持续那种特有的风度,用一种几近调侃的调调述说他在抗日战征时期的西南联大读书生涯,每次读及他大学时代的那些小故事,你会产生错觉,会误以为抗日战争时期是昆明城在演习娃娃过家家,不是吗,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忙里偷着乐呢许多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手拿着女生喜欢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门口等候,所以跑警报的时期也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候,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这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只有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生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当然他们也会在防空洞里写对联、写诗,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报的个例,如一个女生总是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洗澡,等那些人从防空洞里出来,人人排队洗澡时,她却好逍遥。

  还有另一个男生,警报响了他也跑,可他不进防空洞,他来回在路上看,看有没有跑得急跑掉的财物或手饰,当然也偶有所得。当然,汪曾祺书中不仅仅仅是那些跑警报的人没有怨言,连十年文革的劳动改造也让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伤,不信你能够看看他是怎样写老舍在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个冬日如何被逼无耐投太平湖自尽的。

  其实在大学里就老听爱好文学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里,汪曾祺的书是通俗易懂的,没有我们所读的哲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汪曾祺的人是可爱的,尽管着书立学,但是没有学者的讲究,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一付除了课本其余都不读的懒散作风,让我与汪曾祺擦肩而过。

  时至今日翻阅两遍《汪曾祺文集》后,才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读,会不会让我人生更用心、更乐观、更阳光些是呀,日子就是这样的,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像他一样,每一天整装待发时放下生活的重负,淡化郁闷与忧伤,快乐的、简单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