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物学教学课程【最新7篇】正文

《生物学教学课程【最新7篇】》

时间:

工作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关于生物学学科教学策略总结篇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下面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生物学教学课程【最新7篇】,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 篇1

一、激趣引疑,诱发阅读的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从机械阅读转变为主动探索的阅读。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灵活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生物教材虽然不像情节生动的文学故事那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些甚至很抽象,但是可以利用生物学作为实验科学的特点,阅读之前,做个现象非常明显的实验,再配上几个有吸引力的质疑,就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笔者在上课伊始先做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很明显,漏斗内的液面上升了。不用任何语言,学生的兴趣就会上来了,紧接着安排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液面会上升?”“漏斗内也换成清水,现象一样吗?”“半透膜是什么?”有了这些疑惑,学生自然会很深入地研读教材,去寻求答案来解决自己和同伴的疑惑。

二、授之以渔,掌握阅读的方法

作为实验科学,生物学的术语具有很高的精炼性。有效的阅读是建立生物学知识框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上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1.阅读时要“咬”文“嚼”字,只有逐字推敲,才能准确地领会一些专用术语的内涵。

比如,在阅读“基因突变”的概念时,不能肤浅地认为只要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就属于基因突变,而应关注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再联系基因和DNA的关系,就能全面掌握这个概念了。

2.阅读要注意“圈圈画画”。

在阅读教材、题目时养成圈划关键词的习惯,使得阅读具有针对性。例如:教材中的一句话:“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这句里面“绝大多数”就要圈出,不能认为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发现高考对单纯的知识记忆的考察越来越少,而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察越来越多,并且题干都很长。有不少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解题时无从下手,等到老师带着读题时又能很快领悟题目的要点。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阅读素养的缺乏,导致解题时不能抓住关键词,不能有效提取题干中所给的信息。

3.阅读后要取其“精华”。

这个“精华”指的是知识要点。生物学科知识点多且繁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归纳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构建概念图的思想,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所学的概念,相互比较、归类,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以概念图形式串联起来,使各个孤立的概念活起来。例如:阅读“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后,要求学生将本节的概念串起来。刚开始接触概念图,学生可能有些无从下手,可以先给一些关键词,比如:“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和离子”“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和能量”“自由扩散”和“胞吞和胞吐”等等,让学生整理、归纳,再相互讨论、分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放手让其自主归纳知识点了。

三、学以致用,检测阅读的效果

认真阅读、理解、分析教材都是为了答题做准备,下一步就要学以致用了。教师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于课本上的小资料、活动或是插图,针对这些材料编撰成习题,来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强化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往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做文字材料的题目时,能够遵循阅读的原则找出关键词,却在写到试卷上时出现错别字,甚至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准确、回答问题的逻辑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往往由于学生不注重语言表达,也与满足于“差不多”这样一个状态有关。例如:图上显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逐渐下降。”有些学生也能看出来,写出来就可能变成:“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丧失。”白白失分。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不是单单靠实施某一种教学策略就能实现的。教师需要加强示范、引导,从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生物学习的动力,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一步步体会阅读带来的好处,最终享受“开卷有益”带来的快乐。

作者:苗华 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学教学课程 篇2

经验;生活实践;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44—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融生活现象、知识于课堂教学之中,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效途径。

1. 巧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往往不能科学地解释或认识,因此,巧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西瓜中的西瓜汁很容易流出来,而鸡蛋中的蛋清却不容易流动。我借此创设问题情境:蛋清中有水,西瓜汁中也有水,为什么西瓜汁很容易流而蛋清却不容易流呢?有的学生说因为西瓜含的水分多等,大家争论不休,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2. 利用生活现象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探究热情

新课标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开发思维,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教学中,学生对植物叶片颜色由绿转黄现象比较熟悉,可以以学生已掌握知识“绿色是叶绿素的颜色、黄色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绿色植物叶片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低温导致叶绿素遭到破坏,类胡萝卜素对低温的敏感性比叶绿素对低温的敏感性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 结合生活经验阐释生物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单纯靠教师解说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巧借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分析说明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节时,学生将皮肤温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单纯理解为“冷”或“热”,而很难理解为温度“变化速率”。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冬天在室外的钢管和棉花有同等的温度,但当我们手握上去时感觉前者较凉,而后者较温暖,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这一生活经验可以较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4. 结合生活实践设置课后作业,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能力增长的“生长点”。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或亲身体验中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酶的特性》一节后,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帮妈妈洗衣服,洗的时候要将同样的脏衣服分成3份,分别加入等量的加酶洗衣粉和水,一份用冷水,一份用温水,一份用开水,然后比较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并将操作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写入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酶发挥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 篇3

1培养崇尚科学──血染的实验报告介绍

孟德尔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达尔文5年的环球考察是他们揭示遗传的基本定律、生物进化论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对科学的执着与挚爱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学生崇尚生物科学,每当讲到这部分内容,笔者对历届学生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美国科学家卡尔•施密特的真实事例:有次在观察一条美洲蛇时,他不幸被蛇咬伤,由于受当时当地条件限制,不可能进行有效治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以惊人的毅力记录下自己被毒蛇咬伤后的反应:“体温迅速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眼时眼皮痛”“四小时后,我的创口、鼻子、嘴开始出血”“视力开始模糊了,都快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糟糕”。最后,他这样记录到: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软弱无力,但疼痛感消失了,估计可能是脑部开始出血了……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怎样能为人类做好蛇毒发作后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为将来的攻克做好铺垫。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人类,这记录就是用血和生命书写的。每当笔者讲到这方面事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无不动容,之后又啧啧称赞。不少学生感叹到:科学真正是至高无上的,许多前人为了科学可以献出一切,甚至生命,而当代科学的发展,就依靠我们这代人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教学过程的点滴细节和微妙处理可以净化学生心灵,既避免了长篇大论的说教,也可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崇尚科学之德,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为他们掌握、利用、探索生物学的奥秘做好铺垫。

2注重学以致用──噬菌体的应用介绍

学生怀着极大兴趣来学习生物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地讲授枯躁的知识,必然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学习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处。如,每当讲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笔者都会举如下事例:1985年5月26日深夜,上海的一位叫邱财康的炼钢工人被超过1000℃沸腾的钢水严重烧伤,急送医院抢救。不久,创口上出现了一层淡绿的颜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意味着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绿脓杆菌开始在创面上繁殖了,如果绿脓杆菌进入血液,生命就十分危险。当时对付绿脓杆菌只有一种抗菌素──多黏菌素,经飞机从广州调来了多黏菌素后,绿脓杆菌很快被打退。但不久,创面上又重新出现了绿色的脓液,绿脓杆菌又重新繁殖起来了,这说明绿脓杆菌对多黏菌素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抗菌素已失去了作用。这时,医生们向细菌学家求援,细菌学家立即投入战斗──寻找绿脓杆菌的噬菌体!先在患者的脓液中寻找未果,后发动医学院的学生从粪池中寻找,终于,一滴含有噬菌体的滤液滴入长满绿脓杆菌的混浊培养液中,立刻就转成清澄透明,制服绿脓杆菌的武器终于找到了,邱财康得救了!教师提出问题:多黏菌素一开始能制服绿脓杆菌,为什么后来不能?噬菌体与细菌是什么关系?噬菌体为什么能对付细菌?其原理是什么?这么重要的噬菌体最早又是怎样发现的呢(这又可以引出科学发现的一段佳话)?每当讲到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种间关系、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都会引用上述故事。学生们一个个凝神定气,一双双目光聚焦讲台,其情其景真让人感动。“粪池中的东西也能救命”,这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他们感慨:这个世界看来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太多。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积累,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罐头食品的盖上往往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使用加酶洗衣粉时需要用温水;不适宜在林中进行晨练,等等。如果教师能常选取身边的生动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无疑学生学习时就有了更大的动力,所学知识也会更加鲜活、牢靠。

3剖析热点事件──提升学生学科悟性

生活中重大的公共事件往往给人类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人们对此做出的思考是深刻与长远的。近年来,我国遭遇了几次惨痛的巨大破坏性地震事件,人们不得不总结、思考地震中的一些现象。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人们对历次震后的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人在遭遇绝境时,身体的抗击能力不同。如在地震发生后200多h,仍有一些生命被救出,但这些救治对象中,老年人特别多。你能总结出老年人耐受性更强与细胞代谢知识的关联吗?(2)可从这种现象联系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吗?(3)地震后十多天后才发现许多尸体,由于高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发现时,这些尸体有不少已无法辨认,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吗?(4)震后某些地区人口密度大量下降,联系种群数量特征,如何分析?(5)地震的发生往往与其他恶劣天气相伴而行。如汶川地震时,灾区雨水频繁,大到暴雨的天气时有出现,人们常常饥寒交迫。此时,人体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哪些?(6)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不少动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灾区中,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有什么特点?客观地说,上述问题涉及的知识背景并不复杂,但如果教师将这些与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地震相联系,参与热情高涨。在同学讨论与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基本都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常让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剖析生活”,可以提升学生用生物学观点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其对生物学科的悟性,对生物学科成绩的提高和生物学素养的开发与提升,都裨益非浅。

4从生活实际中发现、体验科学──胰岛素及其分泌器官的发现介绍

探究能力早已被列为从事现代科学活动所必备的最为基本的素养之一,而观察则是探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关于糖尿病的发现,就有这样一段科学佳话:1889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德国斯特拉斯堡的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医生正在散步。忽然,他看见附近有两滩尿液,一滩上招惹了不少蚂蚁,而另一滩上却一只也没有。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经过一番打听,原来是生理学家敏柯斯饲养的狗所排的尿。冯末林医生取了尿液作了试验,发现吸引蚂蚁的尿液中含有糖分,而另一滩却没有。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生理学家,这使得生理学家也大吃一惊,因为生理学家把一只狗的胰腺割去了,另一只没有割去。也许,没有这位德国医生的偶然发现,这一科学成果的取得尚需一段时日,人类饱受糖尿病折磨的历史要延期多长也不得而知。学生如果能联系生活现象,进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理想。其实,生物科学并不如原来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它就是那么普遍与客观地存在与现实生活之中,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探究生活琐事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昙花一现、望梅止渴、万紫千红不都蕴藏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吗?

5新课导入与结课──色盲发现介绍

生物学教学 篇4

我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教学课时不足,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导致很多重要的生物实验都无法进行。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中,理论教学占了总课程量的很大比重。即使有些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内容,可是这些实验课也过多地依赖理论课。具体的表现就是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检测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重太小,实验检测成绩仅仅只占学生20%的总成绩。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必将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大降低。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缺乏创新教学意识,无法把大量理论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的理论教学会逐渐变成一种灌输式教育,学生往往只能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效果不但起不到基本的理解作用,更无法把理论知识运用试验中去。

2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2.1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奥秘的一种科学,因此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那就很难透彻地把知识学懂、学透。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要在实验设计、实验内容、试验步骤等几个方面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尽量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1]。通过进行各种实验,要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问题。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把过去讲解式的教学改变为实验式教学。比如关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设备来完成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变为不同种类的实验,让学生在进行各种独立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2.2通过独立的实验教学来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课时比较少,比如生物化学的课时为30课时,而分子生物学仅为10课时。如何能够在如此紧张的教学时间中进行高效的实验教学?对于广大教师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合并,形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样一个新的学科,这样就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结构。同时对原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保留独立教学,从而让学生能用更多时间来进行实验。通过进行上述整合,可以增加验证性试验、综合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的数目。这些内容包括: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基因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酪蛋白的制备、老鼠心肌LDH的活力测定、质粒DNA的提取等。

2.3编写新的教学教材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鉴于我国高校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现状,我们应该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多开展创新教学。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编写新的教材。在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中,主要有四大类实验教学内容,分别是光度法和离心法技术实验、电泳技术实验、DNA重组技术实验和生物大分子制备实验。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入了大量的实验内容。比如用光度法和离心法技术来验证血糖、蛋白质的含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掌握光度法和离心法的实验技术之后,就可以使用这些技术来进行酶活性的验证实验;而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比如血清蛋白质和DNA的电泳分离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通过对PCR基因进行扩增,对质粒DNA进行提取和酶切,可以掌握DNA重组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技术;而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实验中,学生通过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来提取和分离DNA,使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4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大大改善实验教学的方式。有时候,教师很难把一些实验内容清楚地讲给学生,可是教师一旦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教学动画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可以把一些实验课程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看这些教学视频,从而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能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实验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5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来激发学生热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很多教师对这些课程较少的课时很不满意。现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这些课的教学时间,通过增加课时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学好知识。另外,对于理论教学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占较多比例的缺陷,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适量地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多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而在学生的成绩考核项目中,也应该把理论考试成绩所占的分数比重降下来,通过适当提高实验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能够让学生对理论实践产生重视。通过这样优化教学结构,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3.1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从而优化了教学内容

传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轻视实践操作教育。但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行教学改革之后,以前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由之前的30%提升到了70%,大大强化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行合并,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样做能够精简过多的理论教学内容,而把实验性教学内容独立出来,使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学习到实验中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强烈兴趣。

3.2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水平

科研的根本在于教育,只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正确合理的教学模式,必将促进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好又快地发展。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建立起很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验室中自由设计实验内容,然后在实验室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药品仪器,并且在实验主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实验,以此来验证某些理论知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优化教学结构,还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生物科研人才。同时,教学改革还要对某些科研项目进行论证,科学的论证过程中必将提升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水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学改革注重实验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钻研、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4结语

生物学教学 篇5

一、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教师将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上课时,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细菌形态的画面、病毒复制周期的动画展示既生动又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高职高专医学生学制只有三年,在校学习时间短,基础课程学时压缩比较严重,导致实验学时相对缺乏,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方便同学及时观察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观察,课后可以将课件拷贝下来,方便学生自行复习和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1.放手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讲实验原理、实验所需器材、操作步骤、示教操作,然后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存在学生操作时间短、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等问题,达不到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作好实验教学的预准备工作,指导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只是课上听教师纸上谈兵,因此实验前要强调任何操作步骤要注意灭菌,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让同学们及时领会操作要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如“血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粪标本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从实验准备开始就要放手实践,每个步骤让学生参与,改变了过去学生看得多做得少的局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术。少数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而实行分组实验,要引导学生互相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2.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改进讲授方法。以往的实验操作都是按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发现某些实验可以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做法。例如在未知菌的鉴定中,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检验程序,确定试验项目,列出所需材料清单,领取实验材料,实验完毕后教师进行检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致于使其成为一个单纯的操作工。每个实验也并非一种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是实验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独立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简单回顾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记录实验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并对实验结果认真分析,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和科研态度。此外,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要突破重教学过程轻思维方法的惯性教育模式。如学生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学生发现当灭菌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按压力锅原理温度应该上升到121.3℃,而实际温度一直维持在100℃,让同学们分析其中原因,温度为什么不能继续升高?教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灭菌时排冷空气的重要性和高压蒸汽灭菌是利用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

三、调整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单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医学微生物学传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随着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更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我们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例如:细菌的分布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则以录像取代;抗链“O”试验从试管法改为玻片法等。我们将部分操作性试验和示教性实验相结合,组成一些综合性实验。如: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肠道杆菌的鉴定。还开有少量的设计性实验,如临床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等。这种实验安排改变了过去教师安排、学生做的模式,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一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2]。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从分子细胞层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为专业课学习和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是新形势下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7-8]。本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1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法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均需要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因材施教,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基础理论,由浅入深。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构建并完善由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现象及本质等所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技术的理解。授课教师应该以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对细胞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精炼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较多,但课时有限,所以,任课教师应精炼教材内容,有的放矢授课。该门课程的必修内容是认识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精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同时,课后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2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使用启发式教学。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单纯由教师讲课的教学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因此,启发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细胞结构图和分子机制图需要制作成动画,以使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视频课件资料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使用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事实案例基础上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还应该熟悉细胞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但是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所以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1.3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内容:(1)建立和完善理论课程的考试题库,保证理论课程考试的有效性;(2)根据本院开设的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考试题目;(3)指导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或科研标书,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优化考试形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1)构建综合丰富的考试方式。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试体系;(2)增加创新能力考试的比重。任课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写出科研标书并进行打分;(3)增加平时表现考试的比重。平时表现考试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评分并记录。然后,优化评价方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期末闭卷考试及平时表现考试优化评价方案。理论课考试中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理论课总成绩的70%,试题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理论课考试中也包含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完成综述性论文的情况。

2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2.1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受到课堂学时及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很多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实验课内容仅仅局限在一些验证性和基础性的实验。任课教师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增开一些与理论课程密切相关并且与学科前沿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基础性实验之外开设一些探索性及创新性较强的综合实验,例如细胞融合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然后,设置开创综合实验。任课教师应当结合理论课内容及相关临床应用,修改完善实验课教学大纲,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为重点,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强且创新性强的综合实验,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设想,培养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2.2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首先,应用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相比,在启发式的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在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过程,然后分析研究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以探索实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方便课堂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不容易讲解或者难以开展的实验。另外对于某些受条件所限而不便亲自操作的实验,学生可以观看教学演示片,全面了解这些前沿实验仪器的结构、性能和用途。然后,开展研究型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程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课教学,让学生经历严格的科研训练,为以后申报、参与以及实施各种创新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2.3实验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为全面、科学地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考试内容应该以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为主,以考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为辅。这种改革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宽学生对实验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其次,优化考试形式。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实验课程的考试应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时段的综合评测,包括平时课堂考试及综合实验考试,平时课堂考试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考试等。然后,优化评价方案。实验课的考察应该以考察学生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包括以下几点:(1)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2)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操作方法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3)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占实验课总成绩的60%。综上所述,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并积极学习本课程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其次,任课教师也需要精心把握课程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并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叉运用。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在上课时适量引入案例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任课教师也需要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比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并不断探索研究新实验,使实验课堂更富有学术气氛。以上这些举措是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郑皓 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杨宏新,王妍,李晓丹,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933-936.

[2]丁童.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559-560.

[3]蔡丽希,陈小萍,许桂芬.医学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5):696-697.

[4]付燕燕,陈彦,吴健,等.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5-136.

[5]唐历波,李栎,肖憬.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治学之法,2014(6):178-179.

[6]胡传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13-214.

生物学教学 篇7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但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设计探究问题,利用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转动,利用问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幅植物细胞的变化图片,然后设计相关问题:

1.请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2.细胞的生长是否需要营养?

3.细胞能否一直生长?这是为什么?

4.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生物的生长发育与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紧扣本课的学习内容,因而容易促进学生学习。有的学生先自学,再与其他学生讨论,分享想法;有的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以问题导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让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如果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做“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实验。

1.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可行吗?会对实验造成影响吗?

2.黑纸片和回形针在实验中的用处是什么?

3.你是否知道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是否有对照组?有的话如何设置?

5.使叶片褪色的溶液是水还是酒精?

6.经过自主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让学生有实验的欲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的内容;问题更能助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大多学生都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实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巧用生活问题,驱动学生有效学习

生活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价值,也能促进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缺少的就是生活味,教师往往侧重理论问题的设计,忽略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因而让问题丧失原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生活问题的设计,以驱动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人体的激素调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解决问题。如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射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