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13篇)正文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13篇)》

时间: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可爱的小编惊云给家人们整编的13篇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校本课程教案 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比如,以原国家教委基础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规定而言,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主要集中于活动课或自主性选修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使用校本课程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最显性的效果立竿见影于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

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以英语学科开设预习案为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以前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英语,学生难以做到,新课上起来较累,而且效果较差。后来我们全体英语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一致商定使用预习案。在新单元开始前,同一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定下每课预习案的样式和时间。每个预习案基本包含词汇预习,词组预习和重点句子预习等。如果是预习Reading,还会加上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在10~15分钟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比较乐意有目的地去预习,听新课也会觉得轻松很多。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年前,我们提出英语预习案的校本模式时,很多老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如何与英语教学紧密相扣,所以大家的看法和理解都不太一样,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建议,尤其是避免预习案习题化的建议。但是,还是有不少老师把预习案做成了习题集,学生面对习题化的预习案,很难提起兴趣,预习案的完成也增加了难度。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预习案应该在问题情景设计上下工夫,以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预习的任务,并且问题要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实践提高了我们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预习案趋于简单,并力争使其完美。

在实施英语预习案的基础上,我们在上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校本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的调查,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人人提交校本课程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纲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系列,包括“英语预习案”“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劳动技术与操作”“网上学习”“阅读指导”“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FUN WITH ENGLISH”等校本课程。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够,所以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

苏州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交流中知道,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可是在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设出既有学校特色又有一定成效的校本课程还需要深入探讨。校本课程肯定不是找点资料上课讲讲,一学期下来汇集成册那样简单。有的学校照抄照搬别校的经验而不顾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果收效甚微,弄得老师和学生一起受累。还有的学科只是搞个形式,并未落到实处,结果浪费了人力,也浪费了财力。面对现状,笔者深感困惑,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五、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保障。比如,相关的图书、仪器、文体设备等。这对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有点高。但如果满足不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物质要求,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往往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

2.对教师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当然,所有这些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这对本来就工作紧张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素养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而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

3.对评价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所以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就差,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不利的。

六、解决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问题的策略

1.专业引领。

即以实践性专业知识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包括切实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与教学实践切近的相关知识。期间需要专家的合作和指导,要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专家资源,在教育界目前还缺少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学科专家,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在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行政的支持:比如网络培训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供给,专业刊物的订阅等。

2.同行互助。

同教研组的人应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坦诚相助,取长补短。集体备课一定要有成效,集体商议后,确定一个主备,既要备出详案,还要备出过程。这还得依靠学校绩效考核的导向,因为只有公正合理的考核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领导支持。

首先,校领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政府应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确保教师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以使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最成功和最失败的校本课程的实践都需要反思。典型的实践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有意义和有价值。反思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实践利用效果的反思。形式可以是访谈、问卷,笔记,博客,论文和课题等。教师应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思考,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水平。

七、总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我们应该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这些,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16.

[2] 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4(01):19-20.

校本课程 篇2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范文 篇3

1.相得益彰,整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依托学科课程生成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例如,在学完课文《海伦·凯勒》后,同学们被小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永远的海伦”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适度整合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学科教学生成,展现了活动的创造性。

2.搭建平台,充分开展多彩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孩子的欢迎。依托校园活动生成研究主题,把校园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将会大大提高活动的效益。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班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晒晒我的艺术特长”“雏鹰展翅”“我为校园添光彩”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歌舞比赛等。体育节上我们开展“我为学校出点子”“我是小小摄影师”“我是体育小达人”等主题活动;读书节上我们开展讲故事比赛、书签制作比赛,以及“我读书我快乐”“我的教室我的家”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一次次实践尝试中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另外,我们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整合,开展“我身边的雷锋”“缅怀革命先烈”“同包爱心粽,梦圆端午节”“校园吉尼斯纪录知多少”等活动。这些活动依托校园活动生成,使校园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富有成效,富有艺术性;能促进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校内设施资源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投入与创设的主体,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因地制宜,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有效开拓校内设施资源。

如我校创立的学生科技园便整合了校内各功能室,开辟了学生开展活动的新阵地。“机器人教室”“三模教室”“手工坊”能让孩子们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教室里,孩子们亲自实验,领略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陈列室内展出了各学生社团的作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孩子们在这里找寻记忆的痕迹,回味童年的快乐。校园一角,学校特意留了一片空地,留给师生成立种植基地,孩子们从丝瓜、西红柿的育苗,到施肥、除虫,到收获,全程参与,不但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校本课程范文 篇4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引领下,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独有特色。

关键词 国家课程标准 校本体育课程

自国家实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领。广东碧桂园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的民办学校,资金充裕,生源充足,师资队伍强大,在体育教学改革上始终走在同行前列。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广东碧桂园学校已经创建了较完备的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并出台了《广东碧桂园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大纲(初稿)》。当初,由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刚刚颁布,新旧课程标准正处于转变期,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编写校本化体育课程大纲及教材内容,既因经验明显不足,又因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确实具有挑战性,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体育学科组在学校领导和学校教科所的大力协助下,迎难而上,齐心协力,认真领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模式,深入研究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局部阶段性试验,经过反复论证,确认可行,最后定案。《大纲》的出台,凝聚了学校领导的智慧和各位体育教师的大量心血,从实行校本体育课程的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一、学校体育现状

(一)组织结构

学校领导始终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组织结构完整,由副校长监管学校体育工作,成立体艺中心,由主任负责主持全校体育工作,主任下面设体育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项目训练组长;管理制度齐全,管理措施规范;定位高,目标高,要求高,投入大。

(二)体育课程结构

我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基本组成:理论层面的有《广东碧桂园学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大纲(初稿)》、《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标准》、《广东碧桂园学校晨练指导手册》、《广东碧桂园学校小学晚上活动课程核心知识》、《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篮球、游泳、排球、武术、跆拳道)评价标准》、《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细则》、《体育专业教师管理方案》等;操作层面的有:全校性的晨练、大课间体育活动、富有特色的校本体育课和国际部MYP中学体育课程、全校性学生体育兴趣特长课、校专业队训练、对外比赛、小学晚间活动、富有凝聚力的体育俱乐部、一年一次的大型体育节等。

(三)专业齐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体育器材

我校寄宿学生4000多名,为了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展,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体育专业教师25名,涉及篮球、排球、田径、武术、跆拳道、体操、游泳、足球、乒乓球九个专业;近几年学校投入逾千万元资金,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新建许多场地,目前运动场地总面积约54000m?,全部场地均为PU材质:全校共21个标准篮球场,8个灯光篮球场,篮板总数93块;13个排球场,其中7个灯光球场;室外灯光网球场1个;乒乓球室1个,乒乓球台26张;200米塑胶田径场1个,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11人制标准人造草足球场1个,7人制标准人造草足球场2个;器械场地3块;室内25米恒温游泳池1个;室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室内配有2个带电子记分系统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综合馆1个;武术和跆拳道训练室3个;学校每学期投入购买体育器材的经费均在2万元左右。正是由于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我校校本体育课程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

(一)学生晨练和大课间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为了加强在校学生的晨练工作,体育学科组制定了《广东碧桂园学校晨练指导手册》,内容包括:晨练的作用和意义、晨练注意事项、晨练实施原则、晨练出现问题及处理、晨练的组织安排、晨练的检查评价和反馈、晨练内容总汇以及晨练游戏参考案例几大方面。并对全校教师进行晨练培训,我校每位非体育教师都能指导学生进行晨练,目前学校晨练开展得有序、有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学生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球类、跳绳、健身操、武术操等,学生受益良多。

(二)校本课程开设特色突出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我校办学优势,制定校本课程标准,精选校本项目,规范授课内容,将“游泳、篮球、排球、武术和跆拳道”列为我校校本体育课程项目,并力求办出特色,并在课时安排和教师配备上予以倾斜。我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游泳、武术和跆拳道课程,并向社会承诺凡入读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100%学会游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增加篮球项目;从初中开始增加排球项目,所以从我校配备的篮球场和篮板数量以及排球场数量即可看出,这两大球在我校的普及程度,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所有场地人满为患、热火朝天、斗志昂扬。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五大项目的发展,体育学科组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广东碧桂园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篮球、游泳、排球、武术、跆拳道)评价标准》。

(三)富有创意的学生兴趣特长训练和成效显著的专业队训练

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下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规范安排,创造性地提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体育兴趣特长生训练,并纳入课表加以执行。以一学年为周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篮球、排球、游泳、武术、跆拳道、田径、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九大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进行选择,指导教师全部为专业体育教师,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同时也便于发现特长人才,有利于我校各专业队的训练和人才的培养,目前我校有上述九大专业校队,多年来在体育学科组各位专业体育教师的辛勤耕耘下,田径、篮球、游泳、武术、跆拳道、排球、乒乓球和足球等项目参加省、市、区、镇和国际联盟学校比赛,硕果累累,捧回一个又一个奖杯,享誉珠三角,这就是我校校本体育课程下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同时,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稳步增强,运动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我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完全超过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规定的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可以大胆地说,我校实行的体育兴趣特长课无疑又走在了同行们的前面,这正是因为我校领导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同时凝聚了所有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

(四)精彩纷呈的体育节,我校一张响亮的名片

校本课程范文 篇5

【关键词】 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建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12-03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产物的校本课程,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旗帜下,可谓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毋庸置疑,那些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校本课程,迎合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也存在着不少的乱象和误区,背离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扰乱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未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

谈到校本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者的关系。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课程可以分为共性的国家课程以及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有人认为应该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课程。但地方课程如果课程使用的范围较广,就明显具备了共性特征,其实施的路径也与国家课程相似,如果地方课程使用的范围较窄,那就可以与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为伍。所以总体上讲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级。然而具备共性特点的国家课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许多不同的特质,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一部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可以将其划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是纯校本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基于国家课程,而是完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及学校自身资源等因数,这些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纯校本课程两大块。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课程执行与开发过程中,国家课程无疑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程,国家之所以要规定学校必须统一开设的国家课程,而且规定所占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绝对多数比分(一般占到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考虑与论证的,所以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必须开齐开足,不折不扣加以执行。在国家课程开设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规定知识内容学习的共性化需求之外,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这些国家规定知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比如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相当感兴趣,而且也有志于未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物理学方面的拓展课程,对国家课程物理学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因此,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做好做精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两篇大文章的前提下,才是去考虑那些对学生发展尤其是未来发展的确有好处的所谓纯校本化的课程开设。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在国家课程的执行方面往往丢三落四,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也鲜有多大作为,反而在那些纯校本化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动足了脑筋。往往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十多门国家规定课程加上好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纯校本课程。这些名目繁多的纯校本课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似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校本课程群,不少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因为对学生来说,那些国家规定的课程有中高考的刚性要求,所以必须去学,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价值功能必须首先定位于有助于国家课程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有学好这些国家课程,才能拿到进入名校、高校大门的入场券,其次才是有助于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更何况那些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也必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要在如何真正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篇大文章方面花足工夫、下大力气。事实上中学生首选的校本课程往往也是那些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至于那些只是纯粹与学生兴趣爱好等相关的纯校本课程,可以有一些,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负担,必须在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而且还必须认真考量其实际的功能价值,确保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比如有学校开设的“沟通力的培养”、“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纯校本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而开设的,是许多学生本身所十分欠缺的且是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必须的。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精品化的课程,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品牌。曾看到有一所学校,开设了一门《三字经》选修课,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外,别无其它作为。《三字经》中所宣扬的东西在现在社会全都适用吗?其中内容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如此开设《三字经》选修课程肯定是有后患的,显然是不妥当的。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分清主次,要学会“弹钢琴”,千万不能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把校本课程盲目扩大,一味贪大求全,甚至认为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不知轻重缓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好坏不辨,良莠不分的现象。

论及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得不提一下与此相关联的学校特色建设和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关于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学校有什么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不少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北京的SY学校、上海的JP中学等,都把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办学的特色亮点予以渲染。必须承认,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群的确是展示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刚性评价与学校特色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尤其是那些纯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方面能否与中高考评价体制相融相生,如何避免它们之间的相抵相克,这还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们去剖析一些先进典型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实际上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破解之策。所以有学者有些过分地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尚未真正改变的情形下,所谓学校特色建设都是作秀而已。这里,我不敢评价那些全国名校的校本课程开设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作秀成分,但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设有没有作秀成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真的还不小。所以,如何把校本课程的开设真正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态,就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走班制。北京SY学校的走班制引来了无数基础教育人关注的目光,到实地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回到自己学校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东施效颦,怎一个“乱”字了得!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行走班制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各具特色的功能场馆和教室。具备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往往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对教室及场馆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其对场馆教室的要求就有明显区别。而且这些特色教室场馆与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室是分开的,一般不要兼用,也不适合兼用。再有,投资一个功能化的特色教室与场馆所需的经费一般也不菲。试问目前有几个学校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推行走班制,这必然会破坏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每到选修课开设的时候,学生的逃课旷课现象十分严重,整个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学校必须要加快与校本课程开设相匹配的有关硬件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甚至一刀切地搞所谓的走班制,其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完全可以想见。

校本课程 篇6

1.1 学校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双语实验学校(初中部)。

1.2 学校内外环境

烟台双语学校本身就比较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学,聘请外教并开设口语课程。还设置有特长班,供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社区服务部分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磨砺和锻炼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内心的满足感,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社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他们艰苦风斗的精神和愿意奉献社会的态度,在服务与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

2 课程设置

2.1 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并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

2.2 课程组织

本课程适宜在初一、初二开设,平均每周两课时,可根据具体内容做出相应变化,本课程的时间设置比较灵活。

将全班同学按照4—5个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在后面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并且每次活动都评出优秀小组,并做出一定的奖励,优秀小组由同学们自己投票产生。

课程实施以专题模块的方式,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确定间隔,一般情况下两个周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内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交叉进行。

不设置期末考试,以每次小组活动的成果为依据来给每位同学成绩。

2.3 课程内容

2.3.1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部分的课程内容以各门专业课程为具体依托(初中的专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找出各个科目比较抽象和难懂的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来设计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获取相应的数据,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的一项活动。社会调查可以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或者直接找到有关部门获取相关数据等等。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介绍相关的调查方法,以及遇到困难时,比如说有些人拒绝接受访谈或者不认真作答问卷等等,应该怎么样处理。一般讲授时间在一个课时左右,因为一次实践周期为两周,所以其他的三个课时都作为学生自己的时间完成此次调查,老师会在中期关注每个组的完成进度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调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会给出几个参考题目:比如你所在小区的居民对电视节目的喜爱程度?你所在的小区居民养宠物的比例?……并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的统计表格,条形图、柱状图、饼图等图表,这主要是对初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统计模块的巩固与提高。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带同学们去一些博物馆、公司等等,观看文物或者学习生产线上的具体知识来拓宽视野。比如,烟台的张裕葡萄酒公司是闻名中国的,带学生去参观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对于他们以后在化学和生物上接触这一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去博物馆观看文物对学生记忆历史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也很有帮助,去气象台了解气象预报的原理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等对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绘制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也很有帮助。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自己来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或者种植一种植物等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种植花草,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的组成部分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十分有帮助。

2.3.2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可以选取附近的居民小区,养老院等等。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为社区老人进行计算机培训。

为社区老人读报纸。

对社区管理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等等一系列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和社区的实际需求进行增删调整。

2.4 课程实施

2.4.1 实施环境

教师的授课部分仍然在普通教室进行,如果需要放映影片可以转移到多媒体教室,如果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操作演示,比如文献搜索部分,可以转移到计算机教室。

需要外出活动时,教师应提前联系好目的地,并组织全班同学一同前往,保证每一名同学的人身安全。

2.4.2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或者从班主任处获取班级学生的信息,并建立了解,从而在自由组合分组的基础上,按照同学们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分组一定的指导,形成“异质分组”。

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将本次专题内容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让大家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科进度有一定的掌握,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握,使其能够适时地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4.3 实施方法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社会实践部分采用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是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在学生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社区服务则不存在教师授课的部分,只是提前告知学生本次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并体验社区服务,但是在学期末可以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同学们分享一学期以来社区服务的心得以及在社区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奇闻异事。

从班级构成的角度来说,本课程的实施将全班划分为小组,并且在小组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因为身在小组当中,每个人都是荣辱与共的,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来参与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

2.4.4 测评机制

1)每次社会实践都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由同学们投票产生,小组之间会有一个互评的过程,即每个同学都回给每个小组打分,最后根据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分来给每个小组评判成绩。

2)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给没为成员打分。

3)根据两个分数为每位同学打分。

2.5 课程评价

本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即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在实际生活当中应用。

因为课程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成员之间会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大家掌握更多的知识。

校本课程范文 篇7

校本课程体会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发展同学们的各种兴趣爱好,学校在每各周星期三和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设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种类特别多,有微机、田径、美术、书法、折纸,还有关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的……很新奇,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报名。

我报的是“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研究的是植物和动物,老师告诉题目,然后我们在家里查资料,然后再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观察。我们去海上公园观察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到花店观察缤纷艳丽的各种鲜花。回来之后我们一起交流,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可以通过亲身感受,让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上的连在一起。也让我更多的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通过校本课程,我们扩大了知识面,了解到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校本课程太有意义了,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篇8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面、灯笼等上面,以表达喜乐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剪纸为“剪书”或“窗花”。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据本学期学生年龄

特点,我在选材方面作了调整选择了剪纸。

一、指导思想:

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开拓我校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二、内容及目标:

1、认知:了解剪纸的发展、工具、步骤及表现手法、技法、种类

2、操作:能熟练使用剪刀,明确对称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折纸方式,会用折-画-剪的方法剪双喜、树木叶子花鸟鱼昆虫动物图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简单的人物、服装、建筑、灯笼、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渗透剪纸的相关知识。

剪纸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本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据不同学年设定了不同内容与要求。学期初剪刻简单的植物、剪刻简单的花鸟、剪刻人物,本学期分别上缴两份作品。

为了让家长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课程中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时,我会将其缩封好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学生的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课程。

三、在为学生评价时,我从一下几点进行:

校本课程方案 篇9

陆庄小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根据县教育局的工作意见,结合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封闭,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差;社会活动少,学生交际能力低等实际情况,经教代会研究决定:以校本课程《绿色教育》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具有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一定人际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4、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开发课程内容。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以各班班主任为主,学校根据需要统一安排全校人力物力资源。

四、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长:韩丙新

副组长:徐会敏

赵金峰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长:徐会敏

副组长:赵金峰

员:王玉霞、刘金艳、郭荣华、韩国华

六、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教研室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定期理论学习,集体教研讨论。

(三)、组织实施

由学校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七、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区、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八、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 篇10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校本课程 篇11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校本课程教案 篇12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

1. 规范教学教研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及时搭建教师教研活动平台,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行政参与的每个学科组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教研例会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学计划、导学案、教案、课件、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总结等。定期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定期举办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解析大赛、名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教与学方式转变公开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们广泛地观课和评课,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和需求,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

每学期期末考试或区域性考试及中考后,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学情,总结得失。学校并对出现的重大教学问题进行面谈和限期改正的办法,使得教学质量分析落到实处。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完善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成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行跟踪分析,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每次考试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交换年级出卷和组织流水线的试卷批改、试卷统分工作,并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校本研修,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优质发展。2013年学校根据《深圳市福田区学校星级教师激励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星级教师实施方案》。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倾斜一线教师原则,确定学校星级教师必须成立星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部分教师组成,体现星级教师的示范性,充分发挥星级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形成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并完成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提供给学校学科教师作为共享资源。

学校确定了18位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相应成立了18个星级教师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与所有教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经过2年多的工作,学校星级教师工作室已编制完成初中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并提供给全校教师借鉴使用,形成了针对国教课程,符合学校学情的导学案资源,初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校本课程个性化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主体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2011年学校申请了区公益性课题《上步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地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

W校开发了各类校本课程28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有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历史专题讲座》《数学兴趣小组》《争当小实验家》;有探索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名著欣赏》《书法兴趣小组》;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的《集邮知识》《朗诵与演讲》等课程;社团化课程有“动漫社”“丝网花艺社”“摄影社”“围棋社”等学生社团。

校本课程方案 篇13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诵读古诗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内容。学生诵读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而诗歌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奇葩。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文思敏捷,言谈儒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小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古诗诵读顺应了儿童喜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声诵读中得到愉快和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开发我校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为校本课程,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和深化。

2、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培养求知乐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的诗韵、写作技巧等浅显的写作手法。

4、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使小学生能大量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想象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初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健康心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5、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6、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开发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词诵读比赛。

2、教导处加强各班平时实施情况的检查,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统一检测。

3、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好教材、好课,学生好的作品等进行展示评价。

4、语文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相关栏目内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该学生的兴趣、需求、效果等。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实施古诗文诵读课程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负责对各年级古诗文诵读课程的落实、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

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

实验小学教导处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凌海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