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精选11篇】正文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精选11篇】》

时间:

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11篇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1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啃食屈子的尸身,他们便乘船沿江漂流,将饭团投入水中,后来演化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三说是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便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八说认为在《道书》中记载,五月初五是祭祀先祖的日子。

九说是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在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插艾叶,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曾有四位英雄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围剿,走投无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亡。当地穷苦民众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五月五日定为了“端午节”。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2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节简介 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名称由来 篇4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5

包粽子,端正持身,包容万物。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端午节的精髓。

在古代文献《广雅》中,对于“端”的解释是“正也”。古时候的宫殿正门被称为午门,午饭则是正餐。因此,端午节的含义就是端正、正统的节日。然而,端正无邪,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本意。这个节日所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直、诚实和纯洁的品质。这种端正无邪的精神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得以体现。

端午节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醒人们保持端正和包容的态度。这是一种品质,一种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6

画五彩蛋:五彩蛋是用颜料绘制成各种各样图案的鸡蛋,是端午节特有的传统装饰品。人们会在鸡蛋上画上各种吉祥图案或写上祝福语,挂在门楣上或送给亲朋好友。

做灰水粽:灰水粽是一种特色的端午节食品,用稻草灰浸泡过滤成灰水,再用灰水浸泡糯米制作而成。灰水粽具有独特的清香和韧性,是端午节期间品尝的美食之一。

烧艾叶: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烧艾叶,以驱蚊蝇、虫蚁。艾叶具有特殊的香味和杀菌作用,是传统中草药之一。烧艾叶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名叫孟姜的女神,她用艾叶煮水为村民解渴治病,使村民们免受瘟疫的侵袭。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7

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台南有取午时水打铁的传统,利用午时水的至阳之气,可让各项铁具更坚固耐用。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闽南民间谚语说,“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8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在北回归线一带还称为“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9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六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 篇10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先民就利用独木舟在近海进行捕捞活动。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护的。每年的端午前择吉日,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水手开始训练,直训练到端午参加比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粤闽地区,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有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端午节诗词 篇11

端午感兴(宋·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阳万缕入窗棂,

午前倩影伴歌声。

燕巧衔泥堂前拜,

金瓯曼妙舞春风。

朔日春风燕归来,

端午时节金堂欢。

儿女相聚喜不尽,

柔歌巧语共欢颜。

端午堂前喜燕来,

巧燕衔泥筑金屋。

载贺(鹤)欢庆歌不尽,

龙舟翩翩为今赛。

端午节其一

狂龙背上百夫坚,

一道浮光箭离弦。

逐浪争先谁愿后,

铜锣擂鼓震滔天。

端午节其二

此欲乘龙觅屈原,

江中掠影撒魂幡。

倘若君能明我意,

真身一叙诉衷言。

端午节其三

菖蒲桃柳弯弯月,

五色新丝苇叶菱。

谁挽汨罗千丈雪,

楚辞句句显衷情。

端午节其四

汨水滔滔千里奔,

粽香阵阵百家闻。

如今节假抒怀念,

屈子能知更乐群。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阳采撷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