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树谣》课文解读优秀11篇正文

《《小树谣》课文解读优秀11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课文《小树谣》教师课后反思 1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树木的爱护,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以下环节:

1、自主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本课生字较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出示生字后,可以问一问学生,哪些生字以前就认识了,怎样认识的,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借鉴,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常用的方式记忆汉字,如:拆一拆(“召”)、合一合(“唱”、“歌”)、编顺口溜等等。

2、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完课文之后,说一说,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想象,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设计三:走进生活,体验快乐 2

有了感受和方法,只是帮学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我们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焦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能否感染学生,在于学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1、引入故事《小鸭和小鸡》

师:小鸭和小鸡为什么都能吃到肥肥的虫子?

紧接着,学生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他们从桥上走过去的,但后来一想,不对,小鸭的嘴巴扁扁的,过了河,也吃不到虫子;有的说他们造了一条船,后来又有人反对说,不对,不对,他们那么小,怎么能造船呢?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不忍心也不愿意打扰他们。后来,讨论的焦点终于回到了主题:小鸭背着小鸡过河,小鸡帮小鸭啄虫子。这时,我可不能袖手旁观了,对于学生的结论及时作了评价,并进行了延伸:对,他们和《爷爷和小树》一样,由于互相帮助,彼此都找到了快乐。你在平时有没有遇到过像小鸡和小鸭一样的事?这一问,学生中又炸开了锅:昨天,他没橡皮,XX借他的;我上次摔倒,大哥哥扶我起来的,还叫我不要哭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居然说帮人最多的是老师,什么帮他们吃药 、蒸饭、买菜甚至有些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而对学生的影响会这么大。

最后,我来了个总结:我的帮助得到了你们的称赞,我真高兴!同样,你的帮助也会得到别人的感谢,你也会得到快乐的。

2、判断是非,学会帮助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非能力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如今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挖掘人文性的本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面的同学谁做得对,�

⑴ 小明作业做不出,我把自己的作业给他抄。 ( )

⑵ 东东生病了,玲玲替他值日。 ( )

⑶ 玲玲不会跳绳,东东每天放学教她。 ( )

⑷ 双休日,我给妹妹讲故事。 ( )

⑸ 洋洋不小心摔倒了,明明乐得哈哈大笑。 ( )

⑹ 放学了,康康的妈妈没来接他,丁丁就陪他一起回家。 ( )

这些小事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也引导了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的,打小报告的少了,哭闹的也少了,同学之间和谐了很多。而我呢,负担减轻了许多。

另外,课后,还可以安排一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游戏活动,如两人三条腿、警察送小朋友等等,同时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

对于这样的感染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这也仅仅是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文性体现的一个小小的圆点,还有更多的圆点等待我们去挖掘。

小树谣 3

在春风里睡,

红了花蕊,

红了花苞。

它召唤来爱唱歌的'小鸟,

对它说:

“等我长成大树。”

狂风来了它不倒,

暴雨来了它不弯。

可爱的小鸟就在

小树的枝叶间,

筑了一个温暖的巢。

课文《小树谣》教师课后反思 4

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生字以前你就认识了,怎样认识的?”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借鉴,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常用的方式记忆汉字。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三个新部首:又纟门,掌握部首的写法及变化。

在学习课文时,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小树对小鸟说的话,让学生复述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演是加深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时时变换角色,把它们说的话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

课文《小树谣》教师课后反思 5

《小树谣》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树木的爱护,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大胆地分角色表演,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可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演是加深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再复述一下小树对小鸟说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小鸟听了小树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交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想象,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为孩子们创设童话的氛围,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融入故事情境,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精心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动情的教师导读,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深刻起来。整节课,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一节课很快的就过去了,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

2.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美滋滋”、“跑哇跳哇”的意思,体会小树的心情,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效果不错。

3.巧借想象----突破课文的难点。《小树谣》是一篇童话。让学生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爷爷和小树》课文解读 6

《爷爷和小树》课文解读

前几天,偶尔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清清的小河边,住着一只小鸡和小鸭,它们是一对好伙伴。早上,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暖暖地照着小河,照着绿草。小鸡小鸭都想去河对岸的草地上捉虫吃,可是,小鸡不会游泳,小鸭的嘴巴扁扁的捉起虫来很费劲。怎么办呢?

这个小故事使第一次接触一年级小学生的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社会环境的侵蚀,已使我们的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今的孩子大都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团结友善虽然一直在宣传,实际上却在慢慢退化。于是,带着预谋我和这个故事走进了课文《爷爷和小树》,真正体验到了语文新课程的精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一:合作学习,感受快乐】

文本的魅力来自于学生的朗读,于是我在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两次朗读:

1、第一次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对于跨过拼音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要适可而止,所以我只让他们会读课文,至于怎么读,那就由他们各显神通了。教师这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们的朗读情况。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比平时积极许多,从他们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他们愉快的心情。接下来,我让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了充分的展示。各小组进行了朗读挑战赛(比赛要求也只是读正确、通顺)。然后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师生达成一致,评出了两个优胜小组。(当然,对于其他小组的鼓励千万不能忽视。)两个优胜小组的学生,由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自豪了。我趁机提了一问:为什么你们读得那么好?你们读的方法能让大家学学吗?

生:开始,我们自己管自己读,碰到不认识的就读拼音

生:后来我们相互读,有错,及时改

生:我们都很努力,很用心

生:他不会读,我教他的

师:真不错,小朋友会互相帮助了,难怪读得那么棒!

2、第二次

在总结第一次的经验后,我让他们再一次朗读了课文,感受了能读、会读的喜悦,让学生明白了,在同学的帮助下,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收获。

【设计二:理解感悟,寻找快乐】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教学时,为适合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两步:

1、寻找小树的快乐

首先,向他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北风呼呼,一棵落叶的小树,愁眉苦脸的(配合音乐,录音: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到了,)

师:小树怎么了?

生:冬天来了,小树要冻死了。

师:哎呀,那我们赶快帮帮小树呀!

生:我会给小树穿上棉袄。

生:我把小树带回家

生:我给小树吹空调

师:大家真好,都知道爱护小树,不过,你们不用担心,瞧

画面展示:仍旧是那棵小树,加上了爷爷和暖和的衣裳,再加上一张笑脸。画面一出现,学生也开心了,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下可好了!

师:小树怎么笑了?

生: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

师:是呀,爷爷和大家一样,也爱护小树,在爷爷的帮助下,小树是多么快乐呀!

理解了这段文字后,再听学生的朗读,我听到了爷爷的爱心,小树的开心,同学们的善心。

2、寻找爷爷的快乐

画面展示:爷爷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小树走过来,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悠闲地喝着茶。

师;这棵小树怎么长这么好?

生:因为夏天到了。

生:因为爷爷帮助了它。

师:夏天到了,小树还需要爷爷帮忙吗?

生:不,现在小树帮爷爷了

师:对呀,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理解了这一句后,学生的再次朗读,我感受到了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和亲密。这时,我及时进行了补充:爷爷爱护小树,小树还知道回报爷爷呢!如果我们也和爷爷一样,我们也会得到回报的。

【设计三:走进生活,体验快乐】

有了感受和方法,只是帮学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当然,我们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焦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能否感染学生,在于学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1、引入故事《小鸭和小鸡》

师:小鸭和小鸡为什么都能吃到肥肥的虫子?

紧接着,学生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他们从桥上走过去的,但后来一想,不对,小鸭的嘴巴扁扁的,过了河,也吃不到虫子;有的说他们造了一条船,后来又有人反对说,不对,不对,他们那么小,怎么能造船呢?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不忍心也不愿意打扰他们。后来,讨论的焦点终于回到了主题:小鸭背着小鸡过河,小鸡帮小鸭啄虫子。这时,我可不能袖手旁观了,对于学生的结论及时作了评价,并进行了延伸:对,他们和《爷爷和小树》一样,由于互相帮助,彼此都找到了快乐。你在平时有没有遇到过像小鸡和小鸭一样的事?这一问,学生中又炸开了锅:昨天,他没橡皮,XX借他的;我上次摔倒,大哥哥扶我起来的,还叫我不要哭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居然说帮人最多的是老师,什么帮他们吃药 、蒸饭、买菜甚至有些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而对学生的影响会这么大。

最后,我来了个总结:我的帮助得到了你们的称赞,我真高兴!同样,你的帮助也会得到别人的感谢,你也会得到快乐的。

2、判断是非,学会帮助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非能力是比较差的,特别是如今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挖掘人文性的本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面的同学谁做得对,�

⑴ 小明作业做不出,我把自己的作业给他抄。 ( )

⑵ 东东生病了,玲玲替他值日。 ( )

⑶ 玲玲不会跳绳,东东每天放学教她。 ( )

⑷ 双休日,我给妹妹讲故事。 ( )

⑸ 洋洋不小心摔倒了,明明乐得哈哈大笑。 ( )

⑹ 放学了,康康的妈妈没来接他,丁丁就陪他一起回家。 ( )

这些小事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也引导了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的,打小报告的少了,哭闹的也少了,同学之间和谐了很多。而我呢,负担减轻了许多。

另外,课后,还可以安排一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游戏活动,如两人三条腿、警察送小朋友等等,同时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

对于这样的感染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这也仅仅是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文性体现的一个小小的圆点,还有更多的圆点等待我们去挖掘。

设计一:合作学习,感受快乐 7

文本的魅力来自于学生的朗读,于是我在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两次朗读:

1、第一次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对于跨过拼音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要适可而止,所以我只让他们会读课文,至于怎么读,那就由他们各显神通了。教师这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们的朗读情况。结果,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比平时积极许多,从他们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他们愉快的心情。接下来,我让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了充分的展示。各小组进行了朗读挑战赛(比赛要求也只是读正确、通顺)。然后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师生达成一致,评出了两个优胜小组。(当然,对于其他小组的鼓励千万不能忽视。)两个优胜小组的学生,由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自豪了。我趁机提了一问:为什么你们读得那么好?你们读的方法能让大家学学吗?

生:开始,我们自己管自己读,碰到不认识的就读拼音

生:后来我们相互读,有错,及时改

生:我们都很努力,很用心

生:他不会读,我教他的

师:真不错,小朋友会互相帮助了,难怪读得那么棒!

2、第二次

在总结第一次的经验后,我让他们再一次朗读了课文,感受了能读、会读的喜悦,让学生明白了,在同学的帮助下,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收获。

一年级小树谣课文 8

小树

在春风里摇,

绿了嫩芽,

绿了树梢。

小树

在春风里摇,

红了花蕊,

红了花苞。

它召唤来

爱唱歌的小鸟,

和它说:

等我长成大树,

狂风来了,

也吹不倒;

你就在我的'枝叶间,

筑温暖的巢。

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āng míng(    ) shān yáng(    )  shé tou(    )  cóng lái  (    )

二、下列汉字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

把它写下来。 甜(   -   ) 泉(   -   )森(   -   )岩(   -   )鲜(   -   )男( - )

三、按要求写字。

鸣 甘 森 尘 明 毛 笔 品 从 舌 元 众

独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右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结构__________________

品字形结构__________________

四、编一编,看谁编得多。

又 寸 对,人 云 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树谣》课文解读 9

《小树谣》课文解读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儿歌,一共有三节。第一节讲的是春天小树发芽了,第二节讲的是春天小树开花了,第三节讲的是小树对鸟儿唱的歌。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

课文一共配有两幅插图,第—幅插图画的`是小树发出了嫩绿的枝芽,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小树开出了红色的小花,还有很多小鸟在它的上面飞来飞去。这两幅图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词句。

课后设计了四道思考练习题。第—题是朗读背诵课文,提出了读背的要求。第二题是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拓展和延伸课文,把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本课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加深理解本课的内容,又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感情。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题是让学生读一读由“春”和“叶”组成的词,再自己组词,第四题是写字练习。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树木的爱护,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树谣》教案 10

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生字,掌握生字。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互相关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

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

课型: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仪、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一) 1、展示小树在风中点头,小鸟在树上嬉戏的`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揭示课题。

理解“谣”字:歌谣的意思。

1、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一节一节地读,再连起来读。

2、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读准。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读音。

4、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5、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6、小组合作,轮读课文。

7、指名读、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1)读了第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2)读了第二小节,你懂得了什么?

(3)读了第三小节,你又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且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从小要关爱大自然。

后记:

1:这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学习课文的内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生字和了解课文内容,但朗读还欠缺,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都能很好地识记生字,也能较通顺地朗读课文,但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够好,要在课外加强辅导。

3:学习了这一节课,学生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在读中感悟了课文的内容,但有些学生理解不够好,要多练、多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

3、指名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有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互相说说。

4、指导书写,再独立书写。

四、识词、积累运用。

1、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

2、你从这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选几个填在花篮里。

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小结:课文通过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的语言,知道了要爱惜树木,保护环境,知道从小要热爱大自然。

板书设计:

设计二:理解感悟,寻找快乐 11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教学时,为适合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两步:

1、寻找小树的快乐

首先,向他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北风呼呼,一棵落叶的小树,愁眉苦脸的(配合音乐,录音: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到了,)

师:小树怎么了?

生:冬天来了,小树要冻死了。

师:哎呀,那我们赶快帮帮小树呀!

生:我会给小树穿上棉袄。

生:我把小树带回家

生:我给小树吹空调

师:大家真好,都知道爱护小树,不过,你们不用担心,瞧

画面展示:仍旧是那棵小树,加上了爷爷和暖和的衣裳,再加上一张笑脸。画面一出现,学生也开心了,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下可好了!

师:小树怎么笑了?

生: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

师:是呀,爷爷和大家一样,也爱护小树,在爷爷的帮助下,小树是多么快乐呀!

理解了这段文字后,再听学生的朗读,我听到了爷爷的爱心,小树的开心,同学们的善心。

2、寻找爷爷的快乐

画面展示:爷爷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小树走过来,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悠闲地喝着茶。

师;这棵小树怎么长这么好?

生:因为夏天到了。

生:因为爷爷帮助了它。

师:夏天到了,小树还需要爷爷帮忙吗?

生:不,现在小树帮爷爷了

师:对呀,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

理解了这一句后,学生的再次朗读,我感受到了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和亲密。这时,我及时进行了补充:爷爷爱护小树,小树还知道回报爷爷呢!如果我们也和爷爷一样,我们也会得到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