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情况报告【精选4篇】》
校本培训情况报告(精选4篇)
校本培训情况报告 篇1
一、集体备课
在校本培训中,教务处及时制定学期培训计划表与月行事历,积极实施计划中的各项活动,如明确集体备课的性质与目标要求及人员分组,对每次集体备课的时间、主备人员、课题、地点等进行预先通知,让大家有准备有任务地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从而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学年共进行各学科6次集体备课,各教师都能认真的准备并及时参与。
二、课堂观摩
我校教师赛课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集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课后反思、主题交流、理论引申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教师在参与与审视的转换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与反思,在互相切磋中实现共同提高。为实施赛课活动,学校成立了校级赛课领导小组,召开专门的赛课动员会,宣布学校的实施计划与实施办法,并通过讲座阐明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实施及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深入研究并适时的表现自我。由于每位教师都能理解赛课的意义与重要性,所以对于自身的课堂展示都相当重视,一般都提前做好赛课材料准备,往往提前请同事做好课件,还到平行班进行尝试教学,邀请备课组成员共同交流改进。正是由于教师们及早准备,精心设计,反复试讲,所以,每堂课,相对上课教师自身而言,不论是目标的设定、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虽然以优秀的课堂教学标准来看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还不成熟,或教学目标不十分明确,或知识点讲解缺乏策略,或学科味不十分实出,但是他们都曾努力地钻研过教材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案,特别是部分年青教师还力求展示自己在教材理解及教学设计上的独特个性,其中有的课例或片断就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通过赛课活动开始比较正确地处理目标、内容、方法三维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方法套用到特定的内容中去。由于一体化赛课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围绕课例前后引申,所以教师都感觉挺实在,活动中要求教师对将要听的课要事先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一些想法,并要求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评课的时候大家都有话说,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于是渐渐有了说几句的习惯。在赛课评课中我们还会渗透一些理论知识,但这种教学理论知识是结合课例或片断来加以引用的,是用理论来解释实践或者说用实践来理解理论,显然这种渗透为教师所喜欢,从而可以顺势引导教师去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以使教师的实践与理论双重提高。一体化赛课,进一步优化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推动了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普及与研讨,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三、课标学习
《新课程标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指南。新的标准、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深刻领悟与不断实践。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理解其内涵,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我校为推进20xx版新课标学习,于上学期末,根据教师所教学科购买并发放《新课程标准》原文及解读,做到人手一份,要求教师认真通读、积极实践,精心撰写学习实践心得体会。在前期自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务处组织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现场交流会,三大教研组共选定6名教师参与发言。语文组庄小丽、林士业老师从课程性质、核心概念、学段要求作了对比性阐述;数学组林玉喜、黄珍珍老师则强调了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建模、尊重差异等重要理念与策略;综合组蔡姜姜、陈小茹老师则就情境创设、学习方式变革作了重点交流。会上,各教师认真听记互动交流,通过此次活动加深了教师对新课标设计思路与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而言,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将会继续延伸与深入实施。
四、特色活动
本学年在各教研组开展了三次“我研究的一堂课”专题研讨会,每次安排3至4人主讲,其他教师谈体会。主讲老师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特色设计等方面详细的展开讲座,这样的活动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活动的主角而不仅仅是聆听者的角色,从而使每个教师都能在材料的准备中保持学习与反思,并且在交流中认识到同事的教学智慧,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教师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
五、校级活动
此外,学校层面还组织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专题、《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教学技能专题、《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教科研知识专题、《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教育专题及师德专题、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校级活动,认真做好每次活动的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工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本培训情况报告 篇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因此,做好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下面将我校本学期开展的校本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副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
二、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听课评课。通过研讨,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现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我校教师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同事之间还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形成了一种勤学向上的好风气。
4、课题研究模式。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学校开学就会宣布课题内容,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一边在实践中探索,一边不断地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XX年,学校上报了“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以研究”、“教师品质对学生品质塑造的影响”等课题。
三、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1、新课程理念培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通识培训。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上一堂汇报课,并向教研组和其他老师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首先我们在全校由电教处组织了三次基础培训(XX办公操作软件的培训和幻灯片的制作),使每一位教师都学会了上网查找和下载资料,并会使用ppt制作课件;同时提倡教师互帮互学,进一步学习幻灯片的制作。目前我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基本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抓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想方设法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平时参加外出学习,学校给调课,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安心学习;节假日外出学习,学校负责给予补助,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服务及经济补贴。
4、新教师培训。对全体新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和辅导,一是教务处经常下去听课,并手把手地教课;二是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由同年级同学科的优秀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三是通过综合“两课”(即实验课、汇报课)的听、评课评估结果、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教学成绩等,对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作出评估。
5、教研组定期活动(每二周一次)。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学期安排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指导课、研究课、汇报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的反思
1、教师的理论学习仍要加强督促。
2、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力度不够。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继续以年轻教师为培训重点,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内容、创建校本培训的新形式,把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培训情况报告 篇3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依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继续围绕着"小脚丫课程"建设和"学为中心"课堂建设召开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工作,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为出发点,进一步挖掘教师适应目前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潜力,下面从以下各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工作内容
(一)师德培训:打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
本学期紧紧围绕着师德建设这一核心,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这样一个核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开展集体活动,如拓展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和作用,学会合作;同时利用教师会的时间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并为教师购买让教师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通过学习、交流、纠正不良教育行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新形象,加强了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为中心"示范班级评比:提高"学为中心"课堂执教能力。
延续上学期的校"学为中心"示范教师评比活动,本学期开展"学为中心"示范班级的申报、过程引导和最后评审及课堂教学展示的评比活动。这样活动通过以点带面,以评带研促进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如自学、合作、交流、质疑等等习惯。同时配合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推出典型的"学为中心"的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有所得。
(三)多种科研载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1、依托教研组活动、做成一件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进行行动研究的能力。
本学期无论是教研组活动,还是教师申报的做成一件事都需要围绕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开展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依托"三类文体"促进教师反思能力。
在学期末,每位教师依据本学期工作,选择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写成经验总结、专题调查和教学改进案例,其目的是促使教师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
3、依托市各项评比,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
本学期,我们在依托市精品课程评比活动,在校内开展校内精品课程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依托市论文及学习指导案例评比,提高教师写作能力。
(四)开展读书沙龙:形成学校读书氛围。
本学期,结合我校"学为中心"课堂建设,我们为教师买了许多相关书籍,同时本学期重点推荐教师阅读《第56号教室》一书,读书之后,教师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举行读书沙龙。通过读书——撰写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促使学校教师之间读书氛围形成。
(五)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围绕学校"小脚丫课程"建设主题,学校聘请多个专家,如华东师大周文叶博士来校讲座,市教研院陈素萍主任来校讲足,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
二、工作特色
(一)围绕学校主题开展多种形式校本培训。
学校本学期主要工作是"小脚丫"课程建设和"学为中心",围绕这两个主题学校开展读书、做成一件事、教研活动、讲座、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校验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以及执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能力。
(二)以评比促发展。
学校统筹各个层次的评比活动,本学期评比活动有课程评比、学习指导案例评比、新常规新设计评比、三类文体评比等等,我们没有就评比而评比,而是把评比做成一个过程,首先是传达通知,发动教师——过程跟踪——上交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修正——上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收获的不仅仅奖状,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
(三)依具体的"载体"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总是学校管理者最美好的愿望,但如何真正的实现都是管理者面临的的挑战。而我们学校寻找了具体的载体,把抽象的科研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载体身上,通过一系列的载体有序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同于理论工作者,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主动培养的教师的问题意识、行动研究和反思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把每项具体的科研能力依托具体的载体来实现。如在做成一件事中让老师自己去选择一件自己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且有意义、有价值,这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在教师课题立项中,我们紧紧把关教师选择的问题是否是真问题,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不是听评课,而是在学期初,每个教研组围绕着"学为中心"大课题,结合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整个教研活动中,使得教师都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无论教师是在做成一件事过程中还是教研组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依据问题——行动——反思——发现新问题——再行动——再反思——,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我们每个学期的三类文体,促使着教师进行反思,我们每个学期的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促使着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成效
1、依托"新常规"促"学为中心"课堂落地。
我们学校的课堂变革不是落在口头上,在课堂变革的探索中,我们推出了教、学、研新常规,对教师的备课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了新的规定,从而使"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日常课堂中。我校开出的的许多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通过"学为中心"新课堂建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逐步养成。
2、构建了学校"小脚丫"课程体系。
在经过多次培训和研讨,学校构建了"小脚丫"课程体系,把学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基础性课程中,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如数学课程开发了数学活动课,英语开发了沉浸式英语,语文开发了大阅读,科学开发了家庭实验室,美术、育和音乐实施1+1课程模式;同时教师开发了60多门拓展选修课程。
3、学校教师读书学习的氛围在逐步形成。
由于我们有主题、有序的组织读书沙龙活动,带动了教师买书、读书的意愿,教师的读书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校园里教师的读书学习的氛围在逐步形成。
四、问题反思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校本培训内容虽然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但我们的研修项目比较单一,更多的是围绕着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应该根据学校需要,围绕更多的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使研修项目丰富化。而我们每个项目的培训内容还不够系统。
第二个问题:教师层次比较单一,教师的层级发展做的不够。
校本培训情况报告 篇4
20xx年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在全面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创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创新”校本培训方案,并以此推动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
领导都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以高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教案,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通过常规检查信息反馈等形式经常汇报和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
二、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老教师指导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网络教研等方面,青年教师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三、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样
1、新课程理念、教师业务培训。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通过课堂教学达标评选出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20节次,听评课21节次。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学校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
我校积极为教师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浏览网上各种有用信息,充分利用网上有用信息服务于自己的实际教学。
3、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这种理论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理论学习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每次教研活动都要先进行半小时的理论学习的心得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时间,也保证了学习质量。
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4、新教师培训。
进行“师徒结对”活动,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和辅导;开听、评课评估结果、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抽查学生作业本的批改情况、教学体会心得评比、教案评比。
5、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培训。
教研组定期活动(每两周一次)与分散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写一篇教学总结。
四、取得的效果
我校在校本培训中做了一些实在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是制定和完善了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统一了教师的工作目标、教学理念、教育尺度,为我校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转变教学理念,发扬创新精神,确定好课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完善培训的管理制度。三是重点抓好了学科教研工作,以合作为核心,以合作为动力,真正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存在问题
一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成果和培训的投入不成比例。
二是工作总结不够及时,通过阶段培训,没有及时总结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是资料保存不完善,开展的活动不少,留下的痕迹材料和影像资料较少。
四是个别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是在搞形式。
五是个别教师的师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六是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六、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主要从保障机制和操作模式两个方面入手:
1、保障机制:
(1)健全组织。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负责日常培训事务。由于实行了一把手工程,在一把手亲抓主管式的引领下,老师们更是热情万分地投入科研,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气氛。
(2)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构建符合教师们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机制,发现、培养潜在的骨干教师。构建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创设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使学校自身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动力,开发教师潜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2、操作方式主要采用四种模式:
(1)通过网络平台,教师自主学习:教导处每周利用“我的办公中心”下发培训材料,教师自主学习、记读书笔记,书写心得体会。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探讨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
(4)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学校内部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学观摩,并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