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教育变化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正文

《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教育变化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时间: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教育变化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于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篇1

前几天,在厦门如如斋,和建松兄弟聊天。妻子谈及从事10多年的工艺品行业,投入无数的心力,前景却越来越渺茫,决心退却,搞纯艺术。建松说,去年他去了趟北京,圈内的朋友都以从事工艺品为耻呢。妻子一听,更不是滋味。

听听别人的职业感言,想想自己,当了15年老师,又是何等滋味呢?除了尴尬,徒剩惭愧——一方面,自己从来不屑于当一个教书匠,分数和生命的向往何干?另一方面,我又一直地做不好一个教书匠,懒散的天性总习惯于推开一切琐务,孤独地去和时光对晤,这样教书怎么可能有好成绩?

“起点决定今后交往的层次。”对于人与人的相识与交往,我是这么看的。其实,职业不也如此?从一开始,我就是冲着一份适宜的饭碗而来的,希望在“居易”的前提以及“静独”的空间里,把握自己的“归隐人生”。可又何曾实现呢?先是不安静,渐渐也越发不居易了,而且,师生之间难得的温暖的情怀也早被分数这个魔王赶跑了。这个职业还有混下去的意思吗?放弃,又怎么生存呢?十几年来,我经常这么问自己,也做过许多尝试,包括5年前投奔私立学校的匆促决定,到头来,处境改变,可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以更尖锐的形式出现。我又当如何去面对?

不知道。

继续煎熬吧。

回头想想,从教15年,毕竟有些感慨。而且,作为一个人生的理想主义者,对于教育,我又是抱着怎么样的理想呢?

我在思索。

教育是关注而不是灌输,是关怀而不是挑剔,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施压。

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走过这段艰难的求学与成长历程,让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心灵不断充实与提升,并以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去面对外在的世界,找寻人生的立足点。

教学的艺术在于通过有限的解说点燃学生心中无限的向往。

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动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在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待遇之外所提供的空间越大,给素质提升打造切实的舞台,学校的前景就越远大。

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样的心态做一名老师,我-§ 想,才不愧为老师,才算真正拥有一份教育者的独到的体验。我呢,关注而已。

关于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篇2

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怀“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怀着感恩的心,一代伟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怀着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过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单纯的忍耐与承受,更不是阿q,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解,是一种感恩中的感动。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一个人没有了感恩,心就全部都是空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懂得感恩,是一个正直之人的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同样,更需要感恩的是我们九台农商行,是她给予我们一个挥洒青春热血、谱写壮美诗篇的舞台!

前国足主教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是啊!世界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工作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更是我们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而我们农商行,正是体现我们自我价值的平台。以感恩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农商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的努力,在带给公司利益和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了个人的能力。当您感受到:个人的荣辱和农商行的发展融为一体,对农商行的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对农商行的忠诚成为一种责任的时候,工作将充满激情,事业也会更富有成就感。

时刻拥有一颗感恩农商行的心,我们不再抱怨,不再推诿,面对困难,我们不再是单独奋斗的个体,而集体的力量将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因为我们感恩、我们团结;

时刻拥有一颗感恩农商行的心,我们明白小我和大我的取舍,在领导面前我们不再有对立反抗的情绪,工作做到上行下效,因为我们感恩、我们理解;时刻拥有一颗感恩农商行的心,同事彼此之间关系会更加融洽,配合更加默契,误会和埋怨将在理解中被淡忘,因为我们感恩、我们信任;时刻拥有一颗感恩农商行的心,我们就不会在工作中发生贪图私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消极怠工的事情,因为我们感恩、我们自律。时刻拥有一颗感恩农商行的心,我们便拥有了九台农商行这个大家庭,我们便成为了九台农商行真正的主人,一荣俱荣,一衰俱衰。

我感恩,如果没有九台农商行,也许我还在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我感恩,如果没有九台农商行,也许过去的时间我依然一无所成;我感恩,是我们的九台农商行让我真正成长、成熟;我感恩,是我们的九台农商行让我拥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朋友们,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当喜是我们善待生活得到的回报;就当怒是培养我们耐性的时机;就当哀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先兆;就当乐是生活对我们泰然处世还以的笑容。所以我要:

感谢您,农商行,让我懂得团结的力量,感谢有您,不管多么平凡,我都会珍惜;

感谢您,农商行,让我懂得理解的宝贵,感谢有您,不管多少岁月,我都会铭记;

感谢您,农商行,快乐与您分享,悲伤与您诉说,感谢有您,不管多么忙碌,我都不会忘记;

感谢您,农商行,在成长途中,静静的伴随着我,为我挡风遮雨,让我在被关怀的幸福中也学会了如何去关怀他人,感谢有您,不管多少日夜,我都会记在心底。最后,愿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我们九台农商行大业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吧!

关于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篇3

调查国内权威的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语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没有教育理念的辞呈。虽然我们还处于对教育理念没有明确定义的阶段,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频繁使用教育理念这个词,因此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内外得到广泛认可。考察公开使用教育理念的概念,甚至论题也被冠以教育理念的文章(这样的着作,论文不少),很多作者在使用教育理念时,避免了对这个概念本身的必要说明和定义。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相当多的作者认为教育理念就像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一样,作为成熟的概念使用,当然没有必要说明。其次,教育理念确实与很多教育基本概念的意思相似,性质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复杂概念,其内涵界限的不确定性似乎是不包括的概念。因此,只能理解,不能说话。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讨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没有正确理解其意思,所以很难避免教育理念的普遍应用和滥用。例如,反映教育和教育活动的特征、教育主客体的属性特征的概念也被视为教育理念的种类,国际化、法制化、产业化、大众化等也被列入教育理念的范畴,教育理念似乎是无处不在的百宝箱。明确对教育理念的模糊认识,只能诚实讨论这个概念。

(一)教育理念的一般介绍。

首先介绍一些笔者从有限资料中获得的教育理念界。[1]教授在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一文中分析了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对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念是远见卓识,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科学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的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长期奋斗的过程……(注:王冀生: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一期。)王冀生教授把握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教育远见卓识。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迷惑在哪里——反省教育理念》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理想、永恒、精神范围。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教育。(注:李萍、钟明华:教育迷惑在哪里——反省教育理念、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五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作为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李萍教授从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教育理念,即从教育哲学的基本范围内认识教育理念。陈桂生教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非常独特(注:参考陈桂生着《教育学视野》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他在《教育学视野》一书中指出,教育学陈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的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概念的混淆,特别是教育理念代替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别举出了课程和教育概念的例子。在他看来,教育概念是根据逻辑规则的定义,是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考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其指定对象的实际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取向和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毫无疑问,陈桂生教授对教育理念的这种认识,早已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对我们掌握教育理念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的。叶权仪等人在《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责任这篇文章中理解了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学校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未来和社会责任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学校持有的信念和态度。(注:叶权仪等:《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责任,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5月。迄今为止,韩延明教授专门研究教育理念,他在大学理念探析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育价值方向的反映、表现和追求,是教育发展的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注: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在这里,他对教育理念有指导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总结是正确有意义的,它使人们更加明确教育理念和其他概念的不同。

(二)教育理念的特点和概念的确定。

综上所述,笔者自身对教育理念的研究体会,我们可以整理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思考教育及其现象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2)教育理念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倾向,是好教育的观念(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而是教育现实的思考,教育主体反映教育现实的自觉。因此,理论上是理念载体,即理念所有者对教育的冷静认识,是他们对教育的真正知识的热烈见解(4)教育理念是其外延广泛、反映教育思维等活动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理念本身也包括上述概念的共性。另外,教育理念以上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具有抽象性和直观性。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5)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引导方向的意义。

鉴于对上述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我们似乎可以对教育理念作出以下判断: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应对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哈佛大学哲学家、着名分析教育学家谢弗勒(i·scheffler)在他的《教育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陈述。(注: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7页。(1)规定性定义是指创作的定义,即作者的定义。在同一部作品中,被边界所说的术语总是要求表示这个规定的意思(2)说明性的定义是指适当地说明被边界所说的对象和使用这个说明的方法(3)纲领性的定义,明确地说明什么应该是什么。我们对教育的理念。

定义应当属于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的综合。教育理念既可以是系统化的亦可以是非系统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即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他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非系统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

关于教育变化心得体会大学生及收获 篇4

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今天的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已经无需讲太多的大道理了。因为社会各界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对我们自身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因为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别无他途。——任何一条理由都要求教师必须读书,读万卷书。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读书,每天都坚持读书的教师少之又少,简直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

显然,目前要想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回到书桌前读书,关健恐怕不是在告诉教师们读书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诉教师们应当如何读书,而是要设法激发教师们的内在的阅读动力。这就犹如要想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样。

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职业特点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师们每天都在规范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这些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有些是不及实际和蛮不讲理的),老师们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只好整天在领导“强化质量意识”的喊叫声中,把自己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学方法陈旧,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牺牲时间和体力和学生“同归于尽”,什么创新精神,什么创造能力都统统见鬼去吧!!

二、教师狭隘地生活着。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渐渐形成了不变的生活轨迹。虽说这样的生活仿佛远离了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校园的陈腐和慵懒。我们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着自己狭隘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广博似乎根本就事不关己了。

三、教师们重复地生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的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机械地重复使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惰性,甚至是职业的倦怠。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四、教师们忙碌地生活着。备课,批阅作业,还有其他的各种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已经分不清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了。另外,成家后,还有许多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缠身,真是让人感觉好累好累。唉!

面对着当下我们教师的生存生活方式,我们要创设这样一个前提:让教师愿意读书。

创设这个前提,不是说说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但这确实又是一件极为关健的事。可以这样认定,什么时候教师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对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么,怎样让教师愿意读书?

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从制度上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确信读书是优秀教师必须经历的成长途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为此而努力。

让教师体验到读书的欢乐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毕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生命也需要发展、事业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够让教师从读书中体会到欢乐,那么教师也会逐步地重拾书籍,回到书桌前来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是最能体验到读书的欢乐的。

以上为王小娣写的读书体会。目前社会上教师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们的工资全国统一发,规定每个月五仟元保底,对教学效果好的进行重奖,我想每个教师更会珍惜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