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新辉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生动历程。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具有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地方志工作者面临新任务、新使命,亟须深入探索并着力实践全国地方志事业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具体内涵。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依法治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纵观地方志事业发展史,地方志法治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依令修志阶段、依法修志阶段、依法治志阶段。依法治志是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与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在地方志事业中的重要体现。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围绕党和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开拓创新。在围绕党和国家利益开拓创新方面,举行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启动《中国南海志》《三沙市志》编纂,启动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及地方抗日战争志编纂工作等;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创新方面,启动中国名山志、中国名水志、中国名街志等文化工程等;在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开拓创新方面,启动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谋划编纂社区志、居民小区志,建立村史馆、村情网等,拍摄中国影像方志、中国影像志·名镇名村系列影像志等,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在地方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地方志走进千家万户。
围绕文化自信,提出方志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自信,方志文化自信的提出是时代必然。方志文化自信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根植于方志文化民族性、地域性、包容性、功能性、资料性、权威性中的基本属性。方志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是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主体层面对方志文化确信和肯定的稳定心理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大背景下,提出建立方志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倡导方志人应树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方志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省省、市市、县县有志有鉴的“两全目标”,实现世界文化创举;在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志,实现省市县三级志书,乡镇志、村志、社区志、小区志和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中华文化传承不辍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史志文献把中华文明的文脉一代代记载下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地方志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挖掘地方志精髓,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方志人的贡献
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是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传承方式。在历经2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地方志编修中,培育形成的方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方志文化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化的丰富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使文化自信充分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方志文化应自觉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为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生动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记录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地方志工作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奋力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志”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志”礼。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从历史的维度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重大论断,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愈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历史上长期位居领先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入侵、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与无能,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昔日的泱泱大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遭受山河破碎的欺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华章,但最终都以失败结束。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不仅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而且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世界影响大大增强。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上,中国愈加主动有为,成为国际社会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充分显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结束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从封建专制统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摆脱了受压迫受欺辱的局面,以昂扬的姿态成为国家的主人。经过6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40年的发展,中国不仅生产力状况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而且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均进入世界前列,使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而且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些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新的历史性飞跃,进入由富到强的新的历史时代,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1516年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描绘了人类对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的憧憬。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也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7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基本面貌和历史进程。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世界舞台高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耀眼明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趋势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走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但人类社会的历史又不是平稳发展的历史,始终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停滞与重挫。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资本主义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从而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充分暴露,使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依附性增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纷纷独立,开启了现代化建设之路,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既坚持独立自主,又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探索出一条道路愈加广阔、理论愈加丰富、制度不断创新、文化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事务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航,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实现快速发展又希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独立自主性的国家提供了新选择,尤其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为解决世界上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三
“红船精神”昭示了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初心,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法宝,我们要代代相传。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非同寻常之年,弘扬“红船精神”,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非凡。
“红船精神”是立党治党的法宝
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红船出发,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无论是战乱频繁、民族危亡的建党初期,还是在困难重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抑或是物质贫乏、思想理论亟待正本清源的改革开放初期,“红船精神”总是引领、鞭策我们党不断开拓创新,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红船精神”更是鼓舞我们党勇立时代潮头,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不断凸显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关乎全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船精神”不仅划破了夜空,更点亮了漫天星斗,不断引领、激励、推动我们党发展壮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红船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坚定步伐。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奋斗史。“红船精神”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贯穿着我们党从孕育到诞生、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伟大的全过程。红船上诞生的50多人的小党,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靠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这意味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需要“红船精神”的鼓舞和鞭策。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砥砺奋进,我们党才能统揽“四个伟大”全局,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7年来,我们党承载着红船的意愿,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依水行舟、风雨与共,始终是为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成功的秘诀,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作风和行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做到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取得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红船精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红船精神”激励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的最大创新是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人民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红船精神”强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历史回应,指出了政治建设的政治属性和政治立场的关键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自在红船上诞生之日起,党始终为人民而干革命、搞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与人民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产主义崇高事业而不懈奋斗。我们必须继续发扬“红船精神”,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红船精神”激励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灵魂和主线,是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但绝非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必然面临各种艰险和重重考验。“红船精神”告诉我们,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信念,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就难以实现“四个伟大”的宏图伟业。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红船精神”激励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实现伟大梦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多变,我们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的艰巨性前所未有,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的严峻性也前所未有。“红船精神”启示我们,在历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我们不能抱令守律、固步自封,必须自我革命、自我超越,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敢于自我改革、自我突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意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把握了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以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实现党的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活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持续跃升。
弘扬“红船精神”,努力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总目标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如何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是新时代党建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把“红船精神”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贯穿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努力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首创精神,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进入新时代,我们将迎来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历史节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必须实现创新本领升级。要有创新的思维。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我们党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不断培育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科学思维,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要有创新的勇气。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有创新的方法。我们要保持前瞻视野、探索动能和创新锐力,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以及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更好地肩负起“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弘扬奋斗精神,把党建设成为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保证。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全体党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百折不挠。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韧不拔,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善于解决问题,坚决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心骨。要艰苦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越激流、涉险滩,矢志不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阔步前进。
弘扬奉献精神,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凝铸“红船精神”意愿,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具体阐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是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凝聚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解决好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党建全过程。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我们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激励和鼓舞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思想宣传范文】四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年栉风沐雨、上下求索,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二次革命”,不仅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必须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践价值,坚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实施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审视国内和国际发展大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以发现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和决策,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化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同样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前突出地表现为经济领域中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实施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大胆调整和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是为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发展潜能,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顺应民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八大作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并确立了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中心任务。然而,由于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偏离了发展生产力的主线。要求改善和提升生活水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群众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要完成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且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纲领。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执政党及社会主义中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实施改革开放成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追赶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20世纪60年代,依托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崛起。当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大展拳脚、你追我赶之时,中国的经济建设却裹足不前。拒斥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囿于孤立无援的发展“孤岛”,错失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内经济的困顿萎靡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事实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想在与资本主义的横向比较中获取优势,中华民族要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科技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资源和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阶段。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破解当前改革难题、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党承载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这一历史使命面临着改革的现实难题。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问题都已经改了,留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发展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改革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化解。当前的改革,必然是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攻坚战,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真正走出改革深水区,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局势继续深刻变化: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全球经济显著失衡;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传统型安全与非传统性安全交织扭结。要求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模式,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应该看到,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长期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要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无可辩驳地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实践价值。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治制度不断健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果喜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创新等优秀品质,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更为自信的中国人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能够夺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胜利。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突破口,带动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革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将推动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将开发国内市场与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既不需要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血腥掠夺和对外战争,也不需要依附于西方列强以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来换取现代化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尚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聚焦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回答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难题,打破了西方世界长期宣扬的现代化发展“一元论”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0年来,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共产党人坚持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将实践所得上升为系统性的理论纲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系统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