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热门三篇正文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热门三篇》

时间: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精选3篇)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 篇1

前几天,妈妈带我到三亚玩了,早上九点半妈妈就带我到了机场,办换登机牌,过安检,递上证件,还照了个象,一位阿姨拿着个仪器在我身上扫了一遍,就OK了,她还直夸我听话呢。过了安检就到了候机大厅,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滑梯和各种小玩具供小朋友玩。第一次见了大飞机还是这么近的,我高兴极了,大声的说我见到大飞机了,引得大家都在看我,我都不发意思 了。看,这就是我和飞机的合影。

十二点我们才登上了飞机,我们坐在了最后边。飞机起飞后,我只是耳朵有一点不太舒服。没有别的感觉了,一会有阿姨给我们送来饮料不有水,不有饭,还挺好吃的。我一个人吃的饭,真好。还喝了一个酸奶。不知不觉中飞机以经飞的很高了,妈妈让我看外边。啊 好多的白云,白白的,象棉花一样,真想上去躺躺。各种.种样的型妆。好看极了。一路上我都是兴奋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妙的东西呀。引得傍边的叔叔真笑。

这是飞机的翅膀,我问妈妈,我们为什么总超不过它去,妈妈说就是它带着我们在天上飞呢。

看了太累了,我就睡着了,等我醒来,已经到了三亚的凤凰机场。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 篇2

我对于宝石鉴赏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喜欢那些漂亮的玉石,喜欢它们那迷人的颜色,喜欢它们装饰在人们身上的艳丽色彩,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宝石的分类和宝石的鉴赏、鉴别,我便在大二第一学期选修了宝石鉴赏这门课,开始了我对宝石鉴赏这门课的学习历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宝石了解的更为深入。首先我了解到什么是宝石,使我对宝石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定义,宝石是岩石中最美丽而贵重的一类,它们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持久,同时赋存稀少,是可以制作首饰等用途的天然矿物晶体。 其次,我懂得了宝石的真正含义。宝石不单单指宝石一种矿物晶体,它同样也有着很深刻的含义,就像生辰石,它代表着出生月份,并且蕴含着很深的祝福意义,还有着很丰富的象征意义。

玉,人们之间总是有着“玉养人”,“玉保平安”等说法,因此它同样寄予了平安幸福的希冀,不同的宝石都有着不同的蕴意,我们应该仔细琢磨其中的内含,而不是仅仅从外观去评判一块宝石。在这次课程学习的课余时间,我还从互联网上了解了一些玉石的历史背景,这样使我对宝石的真正含义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例如,田黄的价值连城与朱元璋当皇帝时做的一个梦有密切地关系;清朝官员的帽顶就分为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水晶等,分别表示出官的不同等级。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宝石和玉石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在古代,就有以玉祭祀天地,用玉圭来表明官品的做法,也有许多人佩戴玉器当作护身符。曾有佩玉可以“驱灾避邪”,戴琥珀可以“镇惊防邪”之说。过去,人们对宝玉石带有崇敬之情,具有神秘色彩。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宝玉石早已脱去了神秘的面纱,左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结婚信物,生日礼品和服装的配饰。

在这次的课程中,我对宝石的分类也有了很多的了解,使我对于各种宝石的属性有了很明确的分类,我明白了宝石可以分为宝、石、晶、珊瑚、珠、玛瑙、玉等几大类。其中钻石、蓝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猫眼宝石、变色宝石等都是宝的典型代表。绿松石、芙蓉石、孔雀石则是石的代表。在晶这一类中,则有水晶、紫水晶、黄水晶等水晶种类。而珊瑚则分红、白两色,是一种海底腔肠动物化石。珠则分为珍珠和养珠。玛瑙从色彩上分有白、灰、红灯,从花纹上分有灯草、藻草等。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黄玉等,从地域上分则有新疆玉、澳洲玉、和田玉等。

我还了解到了宝石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在运动或做粗重工作时,不要佩戴宝石首饰,以免碰撞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失;不要把宝石首饰与其它首饰随意放置在同一个抽屉或首饰盒内,因为各种宝石和金属硬度不同,会因为互相摩擦而导致磨损;在我们配戴红宝石首饰时,应注意每月检查一次,如果有镶嵌松脱的现象,应及时修理,避免更大的损失,这里特别要提到无边镶和微镶首饰,在日常佩戴中要小心,尽量避免大的碰撞,如发现无边镶首饰有掉石现象,不能继续佩戴,要尽快修理,防止出现大面积宝石脱落。

我觉得在这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则是了解到了宝石鉴定的相关知识和宝石鉴定一些简单的方法。宝石的鉴定一般可分为原石和成品两大类。对于原石的鉴定,又可分为野外鉴定和室内鉴定,野外鉴定多数采用放大镜,小刀等简单工具,用以初步对宝石矿物进行定名。室内鉴定主要是利用各种手段和仪器,进一步测定宝石矿物的数据,为鉴定宝石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成品的鉴定,则必须是在保证宝石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去鉴别。宝石鉴定的方法中常用且易于掌握的鉴定仪器有笔式聚光手电、放大镜、二色镜、折光仪、宝石显微镜等仪器。我们在选购玉石时,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来鉴定我们的宝石,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真假宝石的典型特征,通过肉眼仔细观察玉石,仔细分辨宝石真假。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出,这时我们就要借助放大镜,手电等工具进行观察,确定宝石的特征,最终确定宝石的真假。例如在水晶的鉴定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天然水晶清澈透明,常含有云雾状、星点状或徐庄气液包体,并往往有微裂纹天然水晶有偏光性,可见双晶现象,对于水晶球体,从上向下看,会见有双影现象。人工合成水晶或玻璃制品,体内均一、纯净,毫无裂纹,内部往往有小气泡。球体由上往下看,见不到下面线条的双影。用手感识别,可感到合成水晶的比重大于天然水晶,天然水晶有冰凉之感,而玻璃有温感。我们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仔细鉴定宝石,确定宝石的真假。

通过宝石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宝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的同时我还看到了很多美丽、制作精巧的宝石,这使我对于宝石的兴趣更为浓厚,并且从中收获了很多。

宝玉石鉴赏学习心得_珠宝玉石鉴赏感想 篇3

华裔美国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经历数年的中国美食大冒险后,集成了这样一本书——《Serving the people》,繁体版直译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简体版却似乎别有意味地译成《寻味中国》。不论是笔调还是跨文化观察方式,这本书无疑可作为何伟《寻路中国》的姊妹篇,无非前者从食物入手,后者开车游历体验,何伟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而林留清怡却是黄皮肤黑眼睛的ABC。

在这一点上,倒是跟何伟老婆张彤禾的立场更接近,她也来到中国,去结识东莞工厂的女孩,然后写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个“中国根”,林的高明之处是并没有一味地去寻找那个虚幻的“根”。除了长相和偶尔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国菜,别无任何联系,你不能要求一个土生土长在加州的女孩去怀着莫须有的乡愁。

比起张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我并不是中国人,我的舌头、我待人处事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国的。这也许是为何比起《打工女孩》,《寻味中国》读起来更真诚有趣的原因。

因为对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来到中国,从诡异的烹饪学校开始,又到山西面摊和“馅老满”饺子馆,甚至味精工厂的探访,接着到上海外滩的高档餐厅黄浦会实习,最后到寻找完美的小笼包的一趟扬州之旅结束。这几段经历涵盖了各个层次,里面出现了不少和她有过深交的人物:烹饪学校的王主任、面摊老板张师傅、上海美食评论家江礼旸、黄浦会的厨师小韩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传奇经历,有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的表达就是浓缩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王主任对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经验论,“做菜好比开车,学个套路而已,就那么简单”。

从农村出来北京打拼的张师傅阴差阳错成了厨师,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够赚点钱寄回家。

报社记者出身的江老师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娇恃宠,被各路餐厅请吃饭写软文,这起初让作者感到反感,当她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转过来,“终于意识到我不能拿美国那一套道德标准来衡量这里的人和事”。一个收红包的美食评论家也许不是最专业的,但“我很欣赏他对食物和写作那股真挚的热情”。满腔正义感开始打折扣,这才是了解中国的开始。但至少她对自己是诚实的,直言不讳,“吃过的小笼包中,黄浦会的并不是最好的,虽然费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少了点什么。”忠于舌尖的直觉,这应该是美食热爱者最基本的素养,我们没法儿对食物说谎。

最喜欢的一节是写上海的“音餐厅”的,一间由日本老板开的创新上海菜馆,每晚由同一位厨师邓师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样于玄关迎接客人,属于比较亲民的街坊餐馆。邓师傅也是位传奇人物,少见地有着喝现磨咖啡的习惯,在德国波恩混过几年,回来后四处旅行,又在贵州的馆子里打过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实,让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这里引用了她认识的一位旅游杂志编辑说过的话,“最好的餐馆和最喜欢的餐馆压根就是两码事”,在这里,就是黄浦会和音餐厅,最好的餐馆可以作为体验,而最喜欢的餐馆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终究没有青梅竹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简单、摆盘不那么精美,环境不那么精致优雅,这又有什么关系,好吃不就行了。

对于“地道”,作者这样写道:我在音餐厅领悟到,对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对的,我人在上海,吃着上海厨师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却认为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声声说“地道”二字时,并没有考虑到食物也是与时俱进,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变化。

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东西时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况上海菜本身就是个暧昧的概念,是本帮菜呢,还是殖民时期融合各大风味的菜系,还是新派创意菜?谁也没法儿给个定论。当年的名厨梁子庚渐渐变成了个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难得下一次厨,而且有回把鸡丁炒糊了。很多产业化的餐馆最后都会变成这样,失掉了些许风味,只有严格把控质量的食物。

《寻味中国》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说出喜欢或不喜欢,即使对方是从未获得过差评的顶级餐厅,还是油迹斑斑的路边小吃店,我们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