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实用26篇)正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实用26篇)》

时间: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6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自20__年_月第一次上课以来,至今已有_个月了,自己感到收获不少。实际上,在进___国学社之前,我就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爱好,可只是零散的学习其中的只言片语。这种情况自从参加国学社以后有了改变,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开始去学着坚持。回想_个月来,收获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在国学领域似乎有了一种要入门的感觉。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有什么疑惑,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原来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二、心态和情绪方面好了。

原来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而现在心静了,情绪平了。很享用现在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学《大学》使得我对自己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同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面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因为只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面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达到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情绪。

比方说,当我得知“所谓卦象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告诉人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且应该注意什么”、“唯有一谦而四益”时,似乎豁然开朗。

每每回忆起课上的妙语连珠,心中非常愉悦。

“学问忘了就是会了”、“解决化解内心的所有对话”、“找到内心多个自我中的那个主我”、“完成内心纷杂世界的统一大业”、“不给钱还是愿意干的事就是最想干的事”、“遇境炼心”、“国学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灯”、“面对世路更要学会走心路”等等,总之要在关注世事的同时,别忘了反观自我,挖掘自我,认识我是谁,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走世路的同时也要走心路。

类似情况,举不胜举。

三、促进了专业领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闻影视工作,含有两方面功能:一个是记者功能,一个是编导功能。铁肩担道义,妙手驻文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行业,从事了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越做越发现,自己所做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时代的引领。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写《史记》。当代电视电视剧电影工作者也应该给自己定位是文艺工作者,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文以载道、艺术为人民服务对历史负责,引导人们的高级趣味、承上启下、传承传统和历史、引领时代。而这正是我乐于学习国学的重要原因,我学的影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学国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华文化的“核”,这也是所要表达的,从而活在当下、引领当下。通过学国学使得自己对纪录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许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当然,如果抽离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这个所谓立场,也许这种所谓的“精英”意识“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识“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虑在矛盾的一个问题。这次就在这个平台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疑释惑,共同来思考这样问题。

总之,明德天下国学社,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非凡,也注定了成为我成长成熟成业中的重要丰碑。

在这里发自内心的说说心中的感谢,感谢王鹏老师的引见和指导,感谢明德天下国学社的氛围和平台,感谢三位高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对中华文明承下启下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谢各位同学的良师益友式的各种贡献和一心向善,感谢所有学社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发起人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和多方奔走,感谢__社长倡起组建和全心付出,感谢___公司提供的这样一份天空和氛围,感谢历代先贤圣者、志士仁人为我们书写和践行的伟大的中华文明!

也许真的是,人生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赋予了什么意义,也就有了意义……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刘金国同志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刘金国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

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刘金国同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踏实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人生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上会分出许多岔路,而我们正是在这条大道上行走,目标是"成功",但离开这条大道进入了岔路,就很容易迷路了,就会再也回不到大道,所以必须有人提醒你,而这个"人", 我觉得就是国学中的智慧,因为它汇集了所有已经到达"成功"的人的经验。所以,我们要想走向成功,就要学好国学,用他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也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通过16周的国学智慧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的深邃,同时更让我看到了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有老师系统地讲解诸子百家,又分别讲了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让我感受到了老子的悠闲自在,孔子的君子之风,孟子的能言善辩,庄子幽默善喻,墨家的防守之术······通过讲解圣贤们的生平来了解他们的主要学说思想,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思想,探索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君子,对大道的理解。而我们学习国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从圣贤那里学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大道、自然的关系。吸取他们的精华,服务于人类现代文明,服务于中华之腾飞。

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什么是人与道、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这看似是不一样的观点。然而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有了不同的理解.....通过视频教程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名家的对国学不同学派异同的理解。

什么是儒道之相生相济?于丹教授在“大道与自然“中如是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礼仪,让每一个人凭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应对他人去周旋社会,以外在的规矩准则去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的任何的刻意。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但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这些解开了我们印象中的儒道互斥,其实儒道也有很多相同。正是他们的相异才造就了中国人格。

学习了国学,可以像翟鸿燊教授说的那样,我们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努力做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些人认为,作为学生,只要学好数学,语文,英语就可以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是生活的唯一追求。可是,有谁注意过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呢?一个学生,就算他的学习成绩再好,如果他的品性除了偏差,是否还算好学生呢?就像曾子在《大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他又告诉了我们这样做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无不体现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我相信,无修身不能称为现代社会的人才。甚至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说: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回到中国古代,要向孔子学习。

国学中的智慧就是道,而道是无处不在,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而我们要做“上士 ”,诵读圣贤经典,使我们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迈向圣贤之道。国学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体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只是了解了国学智慧的很小一部分。国学中的智慧远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参透,是要用我们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实践。让我们用国学智慧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吧,让我们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吧!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但是,1817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妨把国学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种精神武器,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封建势力掌握之下,只要对封建王朝达官贵人有利的,都可以拿来针对被压迫者使用。另外,从现在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无论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墨子也罢,从人的自身保护意识上来说,也绝对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尽力维护当权者的利益。

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么去周游列国?那儿来的三千?所以,《论语》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经》也好,《逍遥游》也好,《兼爱》也罢,明显地倾向于当权者的利益。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这就是“和”与“礼”的真谛吗?当然不是!因此,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摧毁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听到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民主”。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明白;“和”必须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义。“礼”应该保持人类善良的仁爱真实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完整的和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大地展开的一场,把国学、西学、一切知识学科几乎一扫而光。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许多国学大师都成了牛鬼蛇神。什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成了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口号。反复辟!批林批孔!一个接一个,国人的嘴似乎忘记了吃饭,满嘴都是“造反”与”革命”的口号。国人的精神思想已经被麻痹到几乎崩溃的地步,而国学的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刚刚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国,终于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现在。国学已经不是“四旧”或精神***,国学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今,__电视台的__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__成了国人眼里的美女,__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__成了当代的明星,__的相貌也成了“有特点”的楷模。这一切,都是国学带给他们的魅力。这一切,都说明国学文化是提高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溢的社会里,无论八零后也好,九零后也好,都应该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国粹认真的读一读,净化一下我们私欲泛滥的灵魂,让天上的古人安心、让地上的老人幸福。从“百善孝为先”的教诲之中,我明白了怎样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眨眼间,我已经在德国生活快两年了,经历过了这片土地上的大雪纷飞,也经历了这里的鸟语花香,德国在某些方面的确比我们更加发达,然而我却在这里越来越贴近自然与纯真,德国这个国家如何,是不能用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概括的。这与不同社会和不同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我现在感觉到我越来越贴近自然,越来越憧憬那种最初和自然美好就是和学校以及周边社区的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没有车水马龙和城市的喧嚣,更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这里只有朴实的老师们和单纯的同学们。从他们这里我能感受到的是纯朴。这里我想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感想以及自己的感悟。我并不认为谈学习就足够,如果没有真实经历无论如何费口舌地描述,都是无用。我想谈论的是真正一个留学高中生的生活。各种媒体上这样的文章并不少,但是有些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觉得他们说的有些问题,并不是错在了社会,而是错在了自己本身。

对于任何一个独自来到德国学习的学生来说,在生活自理之外还要面对孤独。这种感觉是不可能逃避的,而且它将会一直存在。毕竟和父母异乡,还需要开启一个全新的交际圈。在来到国外之前,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有这方面的觉悟。德国人自然也是普通人,他们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更何况在这个连阿拉伯都会被称作东方的土地上,出现了来自更加遥远的,真正的东方国度的人,他们自然会展现自己友好的一面的。这就是我的机会,并且我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也是因缘巧合的情况下,我在这个学校交到了知心朋友。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找到同一个思想层面的人交流实在是难得。渐渐的,当你在一个地方有了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的人,一个在危难的时候可以帮助你的人,一群你回国以后会牵挂和思念的人时,这里已经就不再陌生了,那些说四海为家的人并不是没有,但一定是少数人。德语有个词经常会被使用,那就是"第二个家乡",对于我来说,这个小镇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有时我也不得不感叹,世界真大啊,但又是那么小。谁会想到,一个人能够在进入飞机的前一脚用着施瓦本方言和一群朋友在蓝天白云青青草地上谈笑风生,下飞机的后一脚就已经湮没在了一座灯火阑珊的百万大都市之中。总会有人会问我,哪种生活方式你更喜欢,我其实并不是非常情愿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因为表达出来过于困难,另一个则是因为自己谈论家里的优缺点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复,那我也只会回答:"我都喜欢。"能够在一生中同时感受这两种生活气氛,是我的荣幸。当一个人漂泊了万里,又一次看到了可爱的老师们热情的跟我们说欢迎回来时,那种说不出来的感动让我有了家的感觉。当我再一次看到我的家人和好吃的中国佳肴时,又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能够这么活着,我很满足。

说到老师,我认为对待老师的方式是全球通用的。不论在什么国家我们都要尊重老师。在这个方面其实德国的学生是比较欠缺的,尊师重道这个词所维护的并不仅仅是老师的尊严,更是我们国家的道德规范。在德国课堂纪律中从来就没有上课不要讲话这一条,我们中国学生的课堂自律所展现的在国外已经不是个人修养这么简单了,而是国家形象。我通过这个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不错的评价。再一次强调一下,不是上课不发言,而是遵守课堂纪律并在尊重老师的情况下发言。这是中国人到德国的一大优势。通过上课时和课后与老师的互动,我自然就能够得到很多机会,也让老师们知道了,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现在的我有两个故乡。但有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实,那就是家人对我的担忧,这也就是我有的时候喜欢摄影和拍视频的原因。我想告诉我的家人,不要担心我,我过得很好。每当我得到什么好的东西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这个好东西和家人分享。我拍视频只是想告诉家人,我很好,不要担心我。后来又想到可以顺便传播一下东西方文化。因为德国学校也是我的家。我也想让德国的朋友们感受一下东方文化的力量。所以在这两个大前提下,我做了贺岁的视频短片。我做的视频短片竟然不仅能让中国人看懂,德国的同学们也能看懂。所以我将这个视频展示给了他们。这一点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便有了机会在校报上刊登了这个视频。

当然,和我一起来到德国的同学们应该有不少比我更容易融入德国社会的。回首走过的路,我想感谢当年中德班时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尽管时过境迁,教学楼也换了,但是中德班永远都是我心中那个温暖的集体;虽然时间再也回不到从前,那段在中德班的时光依旧是我记忆中一抹明亮的色彩。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里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激趣教学,发扬传承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老师只需要给他把那扇‘国学’的门推开,里面丰富的内涵要待他们将来自己慢慢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诵读、游戏、体验、角色扮演、量化训练、竞争比赛、动手操作、家庭巩固等,多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还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软件、电脑、液晶电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国学。

三、熟读成诵,感悟人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四、加强学习,提升水平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必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在去年开展的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把学习新党章作为学习的重点之一,这次,校园党支部再一次组织我们学习党章,强调每个共产党员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透过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件,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务必遵守的基本准则。

我再次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透过认真学习,我对新党章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对我们党的性质,理想目标,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党员义务权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从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崇高职责感。

经xx大修改透过的新党章的总纲部分首先阐明了我们党的性质及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透过对新党章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明了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新的激发和升华。从我来讲,过去在履行党员义务,持续先进性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党和人民及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进一步按照党章要求,加强党员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履行党员义务,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把党员的先进性具体体此刻工作岗位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和用心带头作用,永久持续先进性,用心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透过对新党章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章程,永葆先进性和争当合格党员,还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齐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透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的认识、经验、心得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状况,新工作。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

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做一些打基础的工作。

第二,持续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主动理解先进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己。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掌握这种文化,并在工作中不断推动这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齐来。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要求全体党员还应履行以下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从中能够看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务必坚守的信念意识。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却务必善于变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具体的改革,调整,变化和创新。我们务必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齐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党员教师,就是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用心开拓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加大课堂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这样才是更好地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上仅是我学习新党章的点滴心得体会,与其同志们相比,自己学得还很不够,在下阶段及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教育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实际工作的潜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永葆党员政治本色,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模范。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xx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xx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x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园。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高科技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在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为此,要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使人才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吻合、相协调。要切实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在育才、引才、聚才中的主导作用,深化校企间合作,实施高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共建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要充分利用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途径,加强高科技人才地区间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新路径。

提升高科技人才“质量”。

本次大会上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高水平”,例如,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先导,更是关键。而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愿景”。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要紧扣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聚焦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性别比例、地区分布等方面,加强研判,统一规划。要进一步严明高科技人才准入门槛,划定高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标准,充分发扬高科技人才“传帮带”制度,为提升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提供基本遵循。

盘活高科技人才“存量”。

高科技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当前,高科技人才流失依然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进一步盘活现有高科技人才“存量”,通过出台住房、户口、薪酬、补贴等优惠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大有所为、大有作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赋予高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积极推行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坚决杜绝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让高科技人才从“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中解放出来,让真正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大展拳脚”,让真正敢于创新的人无“后顾之忧”。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前言:20xx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

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

当下重庆的教师们学国学热情高潮,因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之一。《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有以下章节:论语、学记、大学、韩愈作品、传习录、黄宗羲作品、孟子、荀子、乐记、中庸、对贤良策、颜氏家训、朱子语类、习性诸论、梁启超作品,全是选读。也就是断章取义,把上述经典书籍里的教条罗列出来,再加上注释和学习提示。可能网考的时候,就是考查大家的背功,看谁记住的教条多。摘抄《论语》学习提示要点如下: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5.学而时习

6.诚实谦虚

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读者头脑里,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散乱的词句。就好像文学名著中的名言,离开了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再经典也会令人索然无味。反对解构,反对导读。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国学经典理应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每个人阅读时会不有同的情感体验。在一个国学经典网站上,看到这里开列出的书目种类繁多,分经、史、子、集、其他五大类,在其他一类里,又列出四库全书。每个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喜欢的书目来学习。这样的收获想必更大,阅读时也会有快感产生,而不是痛苦得像受罪。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的情形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某书记对女部下说:“来,我把精髓传给你!”呵呵~~

三、怎样学国学

学国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肯定学不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学思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学国学的问题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中学的时候,在某一堂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就偷偷拿出小说书来看,教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教师走到你跟前来伸手取出你放到课本下面的小说时,你才如梦方醒,这可能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你沉浸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一次上马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偷看《射雕英雄传》,也被高度近视的老师发现过,当他走到身边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把一本《读者文摘》主动奉上,金庸先生才逃过一劫。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讲述了宋、明、清的历史,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金庸迷们了解历史、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一条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你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欲罢不能了。去书店选购一本你喜欢的国学经典,或者到国学经典网站下载几本好书到自己的文档里,最好是打印出来,先通读浏览,再慢慢读,这样每天读一小段,沏一壶茶,放上音乐,应该是一桩赏心悦目的事。

我输入“国学经典”,搜索引擎自动将“国学经典书库”首页头条显示,说明该网权威,受到网友追捧,在这里每个国学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诸子百家,二十五史,全唐诗全宋词自不必说,连孙子兵法,周髀算经亦在其中。至于国学经典中与教育相关的,在教师研修网《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中所罗列的文段,在该网站上一定能找到原文出处。如果你去找了,一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但是,这里没有学习指要,大音希声的缘故吧。

四、《道德经》学习体会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代守藏室之史官也。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被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点:(一)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二)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三)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道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之,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不断发挥的表现。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摒除老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宗教迷信色彩,《道德经》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和管理社会,仍具有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老子如是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那样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拙。很多人教育子女要坚强,不要软弱。老子却教导我们要柔,因为柔能克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在老子看来,人生也是如此,“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时时争强好盛,结果只能处处遭遇挫折,倒不如做一滴水,与世无争。

(二)老子如是说: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争夺难治的原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这些思想反映了老子哲学消极保守的局限性。但是这一思想在历朝历代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西汉初期,正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行“无为之治”,才使国力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恢复。老子学说成为汉代最受欢迎的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人们公认的对老子学说体悟最深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从所处朝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学老研老,并亲为《道德经》作注,亦即史称的“御注”。

(三)老子如是说: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四)老子如是说: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五)老子如是说: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为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予而不和人家争夺。

读《道德经》,向老子学习!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修改党章是新形势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我看来,《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修改党的基本大法自然是十分严肃的事。而能够审慎地修改党章,将新形势、新任务重新定调,更加贴合中国国情和党的实际,这也是我们党对于自身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对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修改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职权,此刻的党章是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三十多年来,党章的基本资料持续了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党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xx大,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实践证明,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有利于全党更好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指导、规范作用。”

这次党章修改工作,广泛征求了意见,充分采纳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章提出的修改推荐,体现了党内民主和与时俱进的观念。十九大是对党章进行的第17次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章修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马克思哲学为科学理论指导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反过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带给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是党的最根本的作风,也是党风中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修改党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国家不断发展,国内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名词,伴随着的是新矛盾、新问题,人民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期盼,如对生态的呼唤、对法治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党派,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基于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以及新要求、新期盼、新呼声,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那么要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有利于党在发展中基于人民呼声去满足人民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党章修改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十九大是对党章进行的第17次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章修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马克思哲学为科学理论指导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此次党章的修改证明我们党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新的突破,体现出我们党在职能和今后任务上的一种转变。从历次修订党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党工作中心和理念的变化,从中也能够抓住中国近几十年来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透过修订将党的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章,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党章的修改,是历史进步的成果,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既有利于党章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又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持续党章基本资料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每一名党员务必遵守的基本准则。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对自己所参加的党组织的章程全部资料有个全面学习。一方面加强自学。自觉主动学习党章是学好党章的关键点。为此,要做好学习党章的计划,包括学习资料规划、学习进度计划等,确保确保学习不落空、不走形式、不摆样貌。另一方面,要用心参加党组织组织的各种学习党章活动等,因为透过多方面的学习,对党章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思想上必定会受到震动,有所收获。

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章的基础上,就会努力提升自身工作潜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党章,就会将党章学习转化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时刻以党章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对照自己的工作,检验自己的成绩,真正将党章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较学习党章之前,必定在言行上有改正。

在认真学习党章的基础上,每一名党员同志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职责如能做到牢记于心,就会更加坚定信念、更加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时,牢记党章规定,必定使得我们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敲一下警钟,告诫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因而更加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服从党的组织和领导,严遵党的纪律,这就是学习党章后应有的领悟和醒悟。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在十八大报告中首先提出“美丽中国”,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十八大之前,我国是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八大之后,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以及全程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从“人定胜天”到“顺应自然”再到“美丽中国”,可以看出我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新发展。“美丽中国”是指什么?是说山明水秀但贫穷落后?是说国富民强但环境恶略?显然答案均不是这些,“美丽中国”绝不是那个样子,未来中国的发展将更加倾向于爱护环境尊重自然,构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是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与保障,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式,又是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天地人的美妙结合,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愿望。“美丽中国”,美在山美在水更美在人;“美丽中国”,唱响中国美丽进行曲!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20xx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听叶观澜老师的《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通过叶老师对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驻足时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众的视角,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叶老师在讲课中有图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职场人生:归零人生、跳跃人生、平淡人生、幸运人生,四种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种不同修养的写照。

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叶老师在课上讲“我们要均齐方正,让团队成员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职场事事皆智慧”,叶老师讲课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体现在:言行举止细节的注重: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1、做人的言行要得当

说话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种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叶老师的“职场说话见智慧”高度概括了如何在工作注意言行,做到“看情形说话,按角色说话,待时机说话”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人的举止要稳当

从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来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做到“与家相衬,与貌相宜,与岁相仿,与份相当,与境相合”。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说:“天道好还。”所以凡事从良心先行才是处事之上策。因为一切背离良心的谎言终会被拆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们所说的“现时报”来得快;若一时未被拆穿,日后还得处处陪着小心,一切谨言慎行,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去堵住原来的谎言漏洞,把自己弄得个身心疲惫不说,还免不了最终的“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做人只有做到让别人对你事事放心,别人才会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只有生活在这种人人互助、真诚关爱的环境之中,我们才能谈事业、谈成功。

3、做人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更通俗的话说诚信就是实在,不虚假。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道做到。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兑现。否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是否守信用对事业成败也有巨大影响,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信誉是一个人最响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办事时,一定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实施受人欢迎。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司通知开会,有的人来不了也不请假;有时候单位有急事临时电话通知有的人到单位来处理,有的人不来也不说明原因,等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问题。

4、做人要懂得谦逊

做一个谦逊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骄、矜。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不忍危害很大。作为领导骄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就会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自以为是也难以成事。只有谦虚、听劝、忍耐骄矜之情的增长,谦和对人,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固执自己的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谦受益,骄至败,几千年来都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乐,但他们有项特质是常人所没有的,就是专心致志,就是勤奋。勤奋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阶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诚实的品格来支撑,需要用精明的技巧来激励,需要用美好的理想来引导,需要从做小事、做好小事开始。而且,在你看来也许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有心人而言就是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即使是机遇,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抓得住的,这是需要平时积累的一种高素质。

以上就是我听了德、慧、智后的几点心得体会,归纳到一点总结为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个好人。不论

大事小事,要做点实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我们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做人,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事,只有这样方可成事。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国学专题自选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受到获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汪高鑫教授讲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蒋重跃教授的克己复礼为仁略说儒与华夏精神,另外几位教授讲的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国学基本书目略讲,以及北京四中老师讲的从义理到考据:宋明理学及其在明清之际的转型等课程,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一周学习下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同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XX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自己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1、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短短几天的学习,加上以前的一些积累,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2、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与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周学习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质:在内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会上)还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4、另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启迪。这次授课的教授们有好几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对人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给我触动不小。自从1980年结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视线之内,可以说我为了个人的所谓事业而放弃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家庭的团聚,说起来感觉自己真是有点愧疚。当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应该不是婚姻幸福美满的主要标志,或者说不是唯一的标志。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国学专题自选班开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撰写的一本书《平衡的智慧》,书中的理念与这次教授们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实现道家所推崇的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职场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国学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并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小没看过多少国学、史书的我,对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认识一窍不通,但我却可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渐渐长大了,听多了,“国学”这个词也熟悉了。我真切的体会到“国学”两个字存在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国学她像是一位“音乐家”一样,她的“音乐”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调节我的心情。国学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笔下内容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为之而动容。

从《弟子规》中,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细细地品《弟子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国家做贡献!虽然我不太理解《诗经》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我却可以体会诗里饱含的蕴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织布女人非常惦记自己的父母,想赶紧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娘,浓浓的生活气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牵引着我的好奇心!从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几点体会: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一、在国学领域似乎有了一种要入门的感觉。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有什么疑惑,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原来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二、心态和情绪方面好了。

原来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而现在心静了,情绪平了。很享用现在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学《大学》使得我对自己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同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面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因为只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面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达到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情绪。

比方说,当我得知“所谓卦象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告诉人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且应该注意什么”、“唯有一谦而四益”时,似乎豁然开朗。

每每回忆起课上的妙语连珠,心中非常愉悦。

“学问忘了就是会了”、“解决化解内心的所有对话”、“找到内心多个自我中的那个主我”、“完成内心纷杂世界的统一大业”、“不给钱还是愿意干的事就是最想干的事”、“遇境炼心”、“国学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灯”、“面对世路更要学会走心路”等等,总之要在关注世事的同时,别忘了反观自我,挖掘自我,认识我是谁,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走世路的同时也要走心路。

类似情况,举不胜举。

三、促进了专业领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闻影视工作,含有两方面功能:一个是记者功能,一个是编导功能。铁肩担道义,妙手驻文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行业,从事了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越做越发现,自己所做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时代的引领。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写《史记》。当代电视电视剧电影工作者也应该给自己定位是文艺工作者,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文以载道、艺术为人民服务对历史负责,引导人们的高级趣味、承上启下、传承传统和历史、引领时代。而这正是我乐于学习国学的重要原因,我学的影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学国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华文化的“核”,这也是所要表达的,从而活在当下、引领当下。通过学国学使得自己对纪录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许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当然,如果抽离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这个所谓立场,也许这种所谓的“精英”意识“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识“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虑在矛盾的一个问题。这次就在这个平台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疑释惑,共同来思考这样问题。

总之,明德天下国学社,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非凡,也注定了成为我成长成熟成业中的重要丰碑。

在这里发自内心的说说心中的感谢,感谢王鹏老师的引见和指导,感谢明德天下国学社的氛围和平台,感谢三位高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对中华文明承下启下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谢各位同学的良师益友式的各种贡献和一心向善,感谢所有学社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发起人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和多方奔走,感谢社长倡起组建和全心付出,感谢x公司提供的这样一份天空和氛围,感谢历代先贤圣者、志士仁人为我们书写和践行的伟大的中华文明!

也许真的是,人生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赋予了什么意义,也就有了意义……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经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礼貌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资料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向闪耀着异常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先总以为孔子是离自我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欢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教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应对不一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就需要坚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必须会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自20xx年x月第一次上课以来,至今已有x个月了,自己感到收获不少。实际上,在进国学社之前,我就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爱好,可只是零散的学习其中的只言片语。这种情况自从参加国学社以后有了改变,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开始去学着坚持。回想x个月来,收获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在国学领域似乎有了一种要入门的感觉。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有什么疑惑,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原来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二、心态和情绪方面好了。

原来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而现在心静了,情绪平了。很享用现在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学《大学》使得我对自己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同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面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因为只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面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达到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情绪。

比方说,当我得知“所谓卦象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告诉人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且应该注意什么”、“唯有一谦而四益”时,似乎豁然开朗。

每每回忆起课上的妙语连珠,心中非常愉悦。

“学问忘了就是会了”、“解决化解内心的所有对话”、“找到内心多个自我中的那个主我”、“完成内心纷杂世界的统一大业”、“不给钱还是愿意干的事就是最想干的事”、“遇境炼心”、“国学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灯”、“面对世路更要学会走心路”等等,总之要在关注世事的同时,别忘了反观自我,挖掘自我,认识我是谁,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走世路的同时也要走心路。

类似情况,举不胜举。

三、促进了专业领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闻影视工作,含有两方面功能:一个是记者功能,一个是编导功能。铁肩担道义,妙手驻文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行业,从事了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越做越发现,自己所做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时代的引领。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写《史记》。当代电视电视剧电影工作者也应该给自己定位是文艺工作者,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文以载道、艺术为人民服务对历史负责,引导人们的高级趣味、承上启下、传承传统和历史、引领时代。而这正是我乐于学习国学的重要原因,我学的影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学国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华文化的“核”,这也是所要表达的,从而活在当下、引领当下。通过学国学使得自己对纪录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许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当然,如果抽离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这个所谓立场,也许这种所谓的“精英”意识“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识“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虑在矛盾的一个问题。这次就在这个平台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疑释惑,共同来思考这样问题。

总之,明德天下国学社,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非凡,也注定了成为我成长成熟成业中的重要丰碑。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养性齐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说到底就是"业务+人格"。尽管教师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学者,但是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就要真正地为学校。家长学生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学校老师应该经常组织了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今后各项活动及班队课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孩子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校园的环境、氛围;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利用古城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